科学发展观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4-24 02:42:00
导语:科学发展观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办好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抓好“三个教育”,即明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理论与技能教育、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技能;市场;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法规和具体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抓好“三个教育”。即明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理论与技能教育、素质教育。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前者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中者是培养目标提出的依据,后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所以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三是高技能。
高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是诚信、敬业。业务能力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就业、创业的实际本领。社会主义事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为本,所以培养人才必须把高素质放在首位。
相应专业一技之长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向或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做到能适应或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拿得出、用得上、干得好。这里说的一技之长,强调了所学专业,并非泛指一般的一技之长,或无一定理论基础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有相应专业一技之长并有一定专业理论的人,往往能触类旁通,成为某一行的技术带头人。
高技能是指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复杂度较高的技术能力。这里强调高技能有两点应把握:一是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而言,它只求理论够用,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在实践、重在技能;二是相对于中职而言,它培养的并非只有一般技术的劳动者,而是高技能人才。这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中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高级技术工人或技师。
二、必须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一是要适应社会市场;二是要适应就业需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风险、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在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在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贴广阔的经济社会市场,在适应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动向。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处理高职的发展与走向以及它和市场的关系。市场是多变的,社会是发展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办学思路也必须是与时俱进和灵活的。高职院校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在对市场的前瞻与预测中,应注意两个及时调整:一是办学思路的调整,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正确的办学思路;二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及时改造和淘汰不适宜的专业,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训课程建设,为社会、为市场提供实用人才。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按照市场需求配置原则进行相应的教学基本建设投入。
第三,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也包括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双证制”或“多证书”教育,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保证人才的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就业率。
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瞄准市场,决定学校较长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要保证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凸显。市场是变化的,它对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二)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人要生存,人生价值要体现,必须通过自己的职业,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来达到。对每个人来说,必须有自己的职业,才有可能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让失业率降到最低点。扩大就业,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之所以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扩大就业,这也是职业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既是对职业教育属性的根本肯定,又是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自己的一切工作,如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3.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从思想道德、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具备就业的基础,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指导学生不断更新就业观念,学习和掌握择业、创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既使自己比较准确地了解对方,也使对方能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顺利就业。
三、必须认真抓好职业道德、文化理论与技能、素质三大教育
抓好三大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学生以学为主,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要学技能;不仅要学职业技能,更要学职业道德,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三大教育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统一整体,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以诚信、敬业教育为重点。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坚持德育首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二要融人业务教学的全过程;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文化理论和技能教育。这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它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基础。在开展这一教育时,我们应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必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更要求学生重视技能训练,掌握必备的技能。在学时安排上,工科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应各占一半,文科、管理类学生,实践课应不少于40%。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实训,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使之具备所学专业的一技之长。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产学研活动尽量组织相关学生参与,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一指示,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刻苦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将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综合能力(包括专业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不断加强,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3]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05—11—08.
[4]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L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上一篇:建筑噪声控制管理论文
- 下一篇:钢筋控制构造论文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