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审计论文

时间:2022-04-24 09:38:00

导语:科学发展观下审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下审计论文

审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具备时代特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履行综合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审计机关及审计行为应以审计职责为基点,主动对接、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

审计基本职责和目标有三,即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科学精神的实质即求真。毫无疑问,真实性审计与科学发展直接贯通,血脉相融。法律法规代表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法制的发展方向。因此,合法性审计同样寓含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扩大成果。效益性审计就是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率、效果,即经济活动的资源节约程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及经济活动的成果。效益审计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帮助被审计单位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科学发展。效益是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所在。随着制度法规的完善,各种违纪违规逐渐减少,传统的审计目标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不能满足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需要。而与之相对应,转变重点,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有效地抑制损失和浪费现象,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循科学发展观,审计机关就可更加自觉地重视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在加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效益性审计。

二、秉承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审计理念

中国传统的发展理念是大量利用资源和能源,寻求经济增长。利用特殊优惠政策和体制上的非平衡战略安排,利用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寻求局部突破,实现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经济高速增长。科学发展观则以政策和战略上的统筹来协调各种利益和矛盾,缓解各种资源和能源紧张状况,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实现各地区、全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审计理念上,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思大政、谋大局,思根本、求长远,谋求长久繁荣的未来,促进经济数量与质量、资源和环境、经济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秉承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形成科学审计理念,把审计工作的定位由简单的查问题、处理问题转移到为科学发展服务上来,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立足点。

秉承科学发展观,审计工作首先应当强调发展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大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被审计单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审计机关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一切审计工作之中。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期。随着科学审计观深入人心,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方法亦将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审计机关认真分析、顺势而为,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在科学审计观指导下,摒弃“计算器+法规+经验=审计”的模式,加快审计信息技术建设的进程,实现向现代信息技术审计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辩证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摒弃只重数量的粗放型审计,发展重视质量的精深型审计。在全方位落实审计署2004年度实施的5号令和6号令过程中,将质量意识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形成无法动摇的审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制订更加合理的审计计划和方案

在科学审计理念指导下,审计机关应当合理地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突出科学性。立足科学发展的高度,目标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选择审计范围内事关未来发展的事项,诸如公益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救灾救济、国土出让、农业水利、市政设施等各类专项资金,确定为计划项目。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根据党政领导和企业领导不同类型特点,选择审计对象并确定必审的重点审计项目和抽审的一般审计项目。

确定审计项目,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性。经预测将审计效果较大、审计风险较小的列入审计计划。另一方面应当考虑审计机关资源状况,计划不宜超出人力资源的限制,以力所能及为界限。计划项目要少而精,精而细,突出重点;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审计力量,做到审计任务分布、审计力量组织、审计时间进度科学有效。针对不同审计种类和不同行为,不同规模审计对象的特点,科学提出具体的审计作业计量标准,明确主要审计环节的责任和目标。同时,加快审计项目计划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使审计项目计划及计划管理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随着开放经济体系形成,审计对象资本结构将不断发生变化。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审计资源以及“审计产品”如何应用等方面亦将随之变化。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要强化科学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不断完善项目计划制度,不应像以前那样,只是应付眼前的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审计方案的科学性程度往往决定审计的成功与失败。应当有明确可行的审计目标、适当的评价标准、可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途径与方式方法,还有足以胜任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方案应当包括吸收非审计组成员意见的正常程序和渠道。在审计机关内公开征集意见,重大审计项目的方案应当接受大家质询,经完善补充后由审计委员会讨论确定或通过。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审计实施过程及具体审计行为对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AmartyaSen说:“人类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人类发展体现了以商品为中心战略的发展向以人为中心战略的发展的转变。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增强人们的能力满足需求,而不只是GDP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实施过程及具体审计行为就要该进行多方面的转移,培养科学审计的能力:

其一、在责任政府建立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责任政府行政要求和责任审计内涵。通过审计提高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机构的责任心,吸引各方力量关注和支持审计,促进行政领导人责任能力建设;其二、在规章制度框架建设方面,通过审计,突出竞争性和效率性,促进适应管理规范化要求的规章制度框架的建立健全,同时关注执行机制健全有效和监督机制及时有力;其三、在资产来源和使用方面,通过审计,重视保护自然资源,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开发、积累和投资,促进有利于外在形态资产积累的扭曲型政策及其管理措施的减少。

审计过程中,应当妥善处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过程中,规范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的。考虑到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完全规范也是不现实的。经常发生的,则往往是不规范现象。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要求在发展中求规范,力戒主观随意性。在法定范围,采用可能的手段,在有限时间中实现审计目标,审计工作必须科学组织、科学管理。审计机关管理层应能够控制和指导全部审计过程,审计组不能偏离审计目标、浪费审计资源;通过完善动态反馈机制,帮助审计组和审计人员适时调整审计策略、控制审计风险。

五、审计报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关系是监督与协调发展的统一关系。两者都是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被审计单位谋求职责的履行、业务的发展,审计机关围绕被审计单位职责履行、业务发展与国家法律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状况作出专业判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目的也是为了被审计单位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