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提升与科学发展观论文
时间:2022-04-18 10:55:00
导语:产业提升与科学发展观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广大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通过改革不断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重大命题,切实把第一要务抓紧、抓实、抓好。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稳步前进,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13亿国民,对吃穿用行的品位和质量要求发展极快,其中对中高档纺织服装、纺织家居物品、以及纺织休闲物品等的需求不断攀升;工业用纺织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程度正在不断增强——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投入产出比分析,纺织行业每增加1.00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为1.25,高出各个行业平均值的25%;而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社会化生产特征,不仅对于良好解决城市就业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妥善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并良好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也不可小视;同时,国际上对中高档纺织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由此可见,纺织工业在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头二十年发展目标仍将发挥出无法取代的支撑作用。
纺织行业的加快发展乃大势所趋,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十一五”,将会是纺织工业面临的极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必须正视并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纺织工业的这种发展,绝对不是过去的那种无“链条”、粗放型、低标准、低水平、低档次、重复建设似地乱铺摊子,而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生产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为主线、以建立与相关行业密切关联和及时互动的产业链为基本路径、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化发展。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的“五统筹”观念、本着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着力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是当前纺织行业乃至行业各个企业所面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将“全面”作为其各项主要工作的着眼点。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一点是“全面”,即要按照中共十六大的部署,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而在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过程中,以劳动密集型社会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纺织企业,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回龙坝镇,有农业人口2.8万余人,而今其中小纺织企业已经发展至540户、织布机近2.1万台、无梭织机500多台、浆纱机60多台、其产值(20亿)已占全市纺织企业(3000多家企业)总产值的1/5,常年在镇上各家民营纺织企业做工的当地农民和外来工的比例,几乎是1∶1,即均已达8000余人(目前尚有1000多名具备一定技能的挡车工缺口)。随着广大农民的逐步富裕,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依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自发地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规模逐步在良性发展中扩大,集约化产业集团开始形成,农民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回龙坝镇纺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和相当部分农民向工业化城镇的转移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而且还消化了不少亟待就业的下岗职工和城市待业人员,为以发展工业化手段解决当地社会的稳定并逐步实现小康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例证,与全国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是相一致的,随着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发展,这个方兴未艾的纺织镇,在实践“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方面必然会愈加显现出其特有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跳出纺织看纺织,拓宽思路发展纺织”的新理念的形成势在必行。二、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务必在“协调”思想上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即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在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以后,我国改革进入了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如何统筹兼顾,各类社会重大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突出出来。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最近在一次研讨会上认为,总理提出的24字施政纲领,是发展观念、战略思维、改革取向的重大转变,其核心就是协调。很显然,总书记提出的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该是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个“协调”,包括传统纺织企业与纺织原料供不应求之间的协调、棉纺企业的产业升级与积极推广扩大化纤企业发展之间的协调、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研究推广竹纤维及大豆纤维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协调、以加大引进资金及先进技术带动并提高地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协调、助推地方纺织城及纺织园区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等等。而如今在转变职能基础上的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规划、组织、指导、建议和操作等工作职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协调”。可以说,行业及其发展存在一天,政府的行业协调就必然存在一天;行业发展得越迅速,政府的行业协调能力及反应速度就应该越强。因此,某些地方存在的以往那种逐渐弱化政府行业管理作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与科学发展观的“协调”理念是相悖的。
三、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应树立“绿色”理念并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始终。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增加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更加强调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既是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政府所必须采取的战略举措。当前正在逐渐开始普及推广的竹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等高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可以说已经在“绿色纺织”新概念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不久前在江苏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公司考察时所指出的,“大豆蛋白纤维很有发展前景,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特别是利用丰富的国产大豆资源,拓宽了大豆深加工应用领域,很有意义”。笔者认为,加入wto之后正在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传统”纺织业,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好的问题,是产品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问题。在这个方面,着力要解决的问题诸如有管理格局与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国标修订机制不够健全有效的问题、技术标准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标准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快的问题、企业对标准化涉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认识和意识薄弱的问题、以及标准化建设基础工作存在“缺口”的问题等。应该充分认识到,纺织企业实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目标的突出标志,应该是企业用国际国内的高标准来指导企业及其产品的高端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纺织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是要依靠人、为了人,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一条主线。正像有学者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提出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并把它作为重要方针之一,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常常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到一个“配角”和“服务”的地位。在很多人眼中,发展似乎就是增长,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其实,这些年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疾病的侵袭,已经对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改革要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保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不仅应该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而且应该作为各个企业的主要职责。作为以劳动密集型的社会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纺织行业,在努力实现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组建向高端发展的产业集群并形成有机的产业链过程中,以人为本,都应该是一个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
-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统筹建设论文
-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社会状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