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时间:2022-04-17 06:42:00

导语: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活品质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本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概括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的发展,最终作用于人民的生活品质,使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放到微观世界,就是人们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

1.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

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有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社会转型论”

该理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2)“内外依据论”

该理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2.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涵义有广义和谐社会与狭义和谐社会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狭义的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

就和谐社会的特征来说,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改革择时有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

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四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六是推进社会公平,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就是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包括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手段都要文明,这正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条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达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构建和谐社会”与“提高生活品质”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

三、改革和政府转型

改革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目前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大多同改革不到位直接相关,因此,协调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以改革为主线,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将为保持社会良性发展和长远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力度;从最低的救济制度出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发达地区要率先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转型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由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从以GDP为中心向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的转变;政府要尽快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基本的公共产品,用以解决市场主体所不能解决的许多公共问题,保护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不再是统治阶级的政府,而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政府。为此,传统的统治型的管理要改变,建设新的治理型政府,需要进行政治、社会多方面的改革。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长远预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制度性公共产品,鼓励制度创新,调动民间和政府两个积极性。要高度关注由于社会矛盾而导致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让多数人分享改革成果,确立“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经济工作方针,着眼于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改革更具现实性和操作性的应是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可以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战略目标,与政府转型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大都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有关。如果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不改变,政府的职能没有根本改变,这些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治、社会、环境、文化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不好。因此,应当把政府转型作为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通过改革和政府转型,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影响人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各种制度,形成先进的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的工作职责之一;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创造条件,使社会保障向小城镇渗透,最终影响人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48

[2]李周国鲁来:发展的含义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农村观察,2006(2):2~7

[3]HouseRJ,DeLbecq.A.TarsiTW.ValueBasedLeaderships:AnIntegratedtheoryandaEmpiricalYest[R].WhartonSchoolofPennsylvania,1998:1~40

[4]马颖:发展经济学60年的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01(4):16~1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4~48

[6]戴小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7):5~8

[7]陈湘舸盛跃明:杭州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