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论文
时间:2022-04-10 08:56:00
导语:地区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途径也不尽相同。发达地区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走在前列,就要充分考虑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及所要解决的难点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路径选择,确保收到良好效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这是根据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发达地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确保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走在前列。
一、发达地区发展的阶段性
要进行贯彻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必须弄清楚发达地区目前所处发展阶段,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的客观基础。
1.发达地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我国发达地区目前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迅猛,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新的主导产业部门(钢铁、电力、机械、电子信息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劳动力素质逐渐提高,农业劳动力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继续向城镇集聚,新的管理方式、融资方式、销售方式不断出现;基础设施齐备,交通和通讯网络基本形成,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日益突出,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增强;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们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满足,社会的注意力由生产转向消费,经济增长进入高额消费阶段,在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可以说,发达地区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发达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对发达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功能结构、空间结构、运行结构、制度结构等方面进行多维视角的观察和审视。以此出发,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发达地区具有五大阶段性特征:
(1)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看,发达地区正由迈克尔·波特经济发展四阶段中的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加速转变。根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经济发展进程由四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导向;第二阶段是投资导向;第三阶段是创新导向;第四阶段是所谓富裕导向。整个九十年代,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大规模的投资推动,处于投资导向阶段,在这个时期投资增长率曾一度高达40-50%,但其后投资增长率明显趋缓。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就促使发达地区由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加速转变,即由政府到企业都注重投资扩张加速向注重发挥经济系统诸要素功能效应转变。目前,发达地区企业结构、要素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四个关键要素的自我强化功能以及四个关键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正在逐渐增强,从而开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2)从经济发展的功能结构看,发达地区正由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向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加速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变化规律,一般由吸纳与集聚走向扩散与辐射。发达地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其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正在加速向扩散与辐射转化,无论是辐射能级,还是辐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地区增长极的集聚、配置、服务与创新功能日益增强。
(3)从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看,发达地区正由注重中心城区发展向注重郊外和整个城市体系建设加速转变。发达地区中心城区发展趋向饱和,已进入精品建设时代,着力于精雕细刻,强化功能开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集聚;郊区经济开始崛起,已进入重整山河时代,着力于加快产业集聚、园区集聚和城镇集聚的进程。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启动,经济增长的重心正逐步由中心城区转向郊区,郊区的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例如,上海改革开放初期郊区与中心城区的经济比重大约是2:8,到现在已经是5:5,实际上,郊区经济已是半壁江山。近年来,发达地区随着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显著加快,整个郊区经济正越来越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战略空间。
(4)从经济发展的运行结构看,发达地区正由罗斯托的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加速转变。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该理论还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要提高生产性投资率;②要尽快建立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③要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推动现代部门的发展,保证经济起飞的实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地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投资增长率,发展至今,其主导部门正由偏重于制造业逐步转向偏重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经济增长正由过去那种过多地注重外延性扩张发展,逐步转向注重内涵性集约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发达地区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全面建立。所有这些表明,发达地区正由起飞阶段加速转向成熟阶段。
(5)从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看,发达地区正由偏重政府主导向偏重市场主导加速转变。发达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在许多领域都走在全国的前面,非公有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特别是市场力量呈现不断增强趋势,经济发展的行政控制力逐渐为市场力量所替代,政府正把经济工作重心转到全面服务上来。
二、发达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1.在产业布局上,果断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
发达地区目前正由罗斯托的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加速转变时期,经济结构中的制造业比重偏大,而现代服务业尚未充分发展,这使制造业的继续发展缺乏更完善的配套,也影响为大多数市民充分提供可选择的就业岗位,还限制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在此情况下,再一味强调“工业立市”就不够了,不仅要同时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要实施“服务业优先”路径,特别是要让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努力破解现代服务业发展难题。
2.在工业发展模式上,努力破解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提升难题
发达地区虽然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但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尚较明显。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相互间的高度相似性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速度缓慢和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对经济发展进程继续快速而又健康地向前推进亦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发达地区应该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契机,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不仅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高度化,而且以此为依托,进而带动城市的现代化。
3.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内涵集约性深化发展
目前,不少发达地区走的仍是灰色发展道路,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低效益即所谓的“三高一低”为特征,这种以高速增长为目标、外延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所以,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由粗放型增长彻底转向集约型增长既是刻不容缓,也已基本具备条件,必须迅速加以推进,并努力破解以创新克服资源、环境制约的难题.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努力破解恢复生态与经济持续增长相统一难题
一些发达地区过去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以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发展经济,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仅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而且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达地区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要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能做自然的敌人,而应该做自然的朋友,立足于恢复生态、建设生态,率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发达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及协调
1.发达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
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观实现程度的层次性、科学发展要求的特殊性,最终决定了在若干重要问题上贯彻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
(1)发达地区政府应实现从服务型政府发展路径向企业型政府发展路径转变。所谓的企业型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被称为公共企业家)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简言之,企业型政府是那种非官僚化、具有创新精神、富于活力与生气、以人民需求(或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企业型政府并非要求政府的运作完全与私人企业一样,而是认为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下,引进竞争的刺激力量,使政府更具活力,从而能有效地建立和维护竞争秩序,保证经济自由,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因此,发达地区要转变政府职能,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树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形象,使政府成为有限责任、有限权力,依法行政的企业型政府。
(2)发达地区应实现从有形资本发掘型发展路径向无形资本发掘型发展路径转变。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无形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有形资本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发达地区应注意节约有形资源资本,通过人力、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的开发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从有形资本发掘型发展路径向无形资本发掘型发展路径的转变。
(3)发达地区应实现从国内循环型发展路径向国际循环发展路径转变。发达地区要抓住国际资本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介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提高产业高度化、国际化水平,迅速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带头示范作用。
(4)发达地区应从劳动积累发展路径向资本技术积累发展路径转变。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理应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既可以减轻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克服和扭转不利因素;又能发挥资本使用效率高的比较优势,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这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坚持走资本技术积累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
2.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不同路径的相互衔接与协调
(1)发达地区实现产业转移的路径与欠发达地区接受产业转移的路径的相互衔接与协调。一方面,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必然会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科技水平的提高等而不断优化升级,这就需要把传统产业部门逐步转移出去;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则需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正好可能通过接受那些发达地区需要转移、又污染较小、仍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产业来促进这一目的实现。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两方面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相互衔接和协调。
(2)发达地区对外辐射功能与欠发达地区接受辐射功能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把梯度推移和经济辐射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防止对推移和辐射模式作绝对化的理解,发达地区既不要超越发展阶段,过早地扩散核心区的生产力要素,欠发达地区也不要消极等待、被动依赖核心区的要素转移和产业推移。发达地区在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欠发达地区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劳动力转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尽快消除“瓶颈”制约,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实现外向突破。随着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辐射作用的增强,区际经济联系效应相应增强,区际经济逐步得到均衡发展。
(3)发达地区抢占国际市场的路径与欠发达地区抢占国内市场的路径的相互衔接与协调。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国内市场十分巨大,特别是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欠发达地区暂不具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条件,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主要通过国内市场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达地区由于竞争力的增强,应当坚持全球路径原则,以全球经济作为自己的活动舞台,遵循国际市场运行规律要求,实施整体开拓战略,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地开拓国际市场,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又有利于发扬全国一盘棋精神,尽可能将国内市场留给欠发达地区去占领,有力地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还可以避免与欠发达地区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应当按照经贸结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劳务合作、承包工程、海外投资等紧密结合起来,在购销渠道、市场开拓、经营方式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健全与国际贸易规范相适应的、全球性的国际化信息网络、促销网络、技术引进网络、经济合作网络,逐步形成以经促贸、以贸带经、内外结合、形成合力的经贸运行机制,促进对外经贸多元化,在广阔的范围内使经济活动活跃而有秩序地进行。
(4)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走特色经济、差别经济和错位经济的发展道路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科学发展,既不能照搬外国发展模式,也不能死守过时的经验,而要体现时代特色、区域特色,走特色经济、差别经济和错位经济的区域合作和竞争道路。发达地区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载体,突出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信息化建设,吸引创业人才,保护知识产权,防范投资风险,优化创业环境,使发达地区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交易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欠发达地区应避免与发达地区盲目攀比,搞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逐步形成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垂直分工,搞差别竞争和错位竞争,甘愿做发达地区的绿叶,当好配套者、协作者。当然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形成垂直分工关系的同时也不应放弃由各自特色优势所提供的水平分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2]吴先满.科学发展观与江苏经济的创新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4,9.
[3]浦再明.科学发展观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上海改革,2004,5.
[4]徐少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网络版,2004,3,12.
[5]龚培兴,刘雪明.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求实[J].2004,1.
[6]张皓若.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J].经济体制改革,2003,7.
[7]林德宏.科学发展观:发展观的深刻变革[J].江海学刊,2004,2.
[8]王新天.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N].光明日报,2005,1,28.
[9]林毅夫、蔡方、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路径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亚诺什·科尔内.突进与和谐的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1]佩鲁.新发展观[M].华夏出版社,1987.
[1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海因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97
- 上一篇:中关村立法创新特色论文
-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与环保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