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10 06:37:00
导语: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上付诸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全局。本课题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认真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讨了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和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发展观是对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和系统的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和规划发展,是人力图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赋予自己参与的发展过程以某种方式、目标和价值。发展观所要回答的就是有关事物,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发展的问题,是关于发展的本质、原因、内含、动力、趋势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导向,不正确的发展观则会导致发展的乏力、受阻乃至失败。作为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人类社会来说,为了从根本上使发展的客观进程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就必须追求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事物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作为科学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发展观。在对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治国方略,是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且系统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一是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是真正、健康、理性地发展,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效率与公正之间、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以及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科学发展观的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这三大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表明了对于发展的科学、完美的追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国有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性行业,其发展观既要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要满足企业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要求,不能简单替代。作为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是其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既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升,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速度之间的关系,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正确处理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可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各项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增加规模,实现效益总量、质量、结构的稳步增长,从而达到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按上述发展观的定义,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有条件的,加快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硬发展,则不是科学发展,且从根本上是对发展有害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是在满足诸约束条件下实现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有成本约束(包括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不顾约束条件硬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会对长远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问题。
二是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在符合上述约束的条件下要以利润的极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其公有制形式在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也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多寡,既体现着其自身生存价值的大小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也是衡量其发展快慢和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的结构和质量。这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利润总量的增加和利润来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处理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实现科学集约化经营发展,以提高发展的效率。
三是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拓展发展的空间,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四是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追求发展的和谐与统一。银行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要以人为本,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源泉和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好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素质,更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经营伦理、经营哲学角度锤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整体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之所以亟需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是因为在近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变,发展过程中隐藏着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不反思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在发展理念层次上与时俱进更新发展观,就很难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全面、良性、高效、快速的发展。具体来说,其必要性由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环境决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目前还处在是政府主导型阶段,市场发育还存在体制性缺陷,经济的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改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与周期性,还是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既会对人们经济预期的稳定产生影响,也会使对经济市场状况的判断增加困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选择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采取有效对策,才能趋利弊害,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其次是形势所迫。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已过半,在破除封闭发展和垄断发展,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过程中,一方面外部监管标准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要从依赖政府信誉和政府保护的发展路径,转变为以自身的信誉和资本实力自担风险,自求发展;另一方面在转轨前遗留的大量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以及在转轨中出现的“规模冲动”和“大行情节”等问题,都急需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三是责任所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其运行效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如果任其非理性发展,盲目扩张,往往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经济曾出现过多次大起大落,这固然有经济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但银行的非理性行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最近的这两次宏观调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调控重点。由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有商业银行能不能做到科学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最后是发展趋势要求。科学发展观,既要发展又要讲科学。要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按国有商业银行的客观规律办事,要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的要求。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变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方式,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可靠的制度基础上,提供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保障。
二、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缺陷。从体制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强力垄断金融资源的制度安排,承担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角色,使之长期以来忽略了作为市场经济角色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制度安排的不适应性逐渐显露,并且直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产权单一,“一股独大”,制衡功能失效。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前均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家为唯一出资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与此同时,国家作为所有者是由政府部门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由财政部代为行使,而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是由国家组织部门任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执行的是国家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政银不分,形成所有者及职业银行家缺位的局面。显然,国有商业银行不仅产权结构单一,而且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责权关系不确定,缺乏多元股权制衡,无法形成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在各种重要事项中仍沿袭旧有的决策模式,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效益不佳和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状况。②公司治理的框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保持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可以说是一个行政化的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羁绊。根据测算,一些具有国际地位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一般为1%-2%,最高的也不超过5%;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在经过2002、2003年分别下降4.5和4.69个百分点以后,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5.19%,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高达16.86%。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虽然经过剥离不良资产,加上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国家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尚未完成,国内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诈骗银行资金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识别技术、信贷人员的素质等信贷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由于尚未建立控制风险的长效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考核注重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效益,而对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考核较少,这种考核管理方式的片面性,弱化了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内控制度建设存在形式主义,内部稽核、审计部门依附于同级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健康的风险文化、正确的风险经营理念,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短期目标、轻长远规划,部分人员还存在职业道德差,自我意识薄弱,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掩盖风险等现象,行为约束力较差。在不良的文化氛围中,原本刚性的政策、制度、责任约束被弱化。风险控制体系技术的基础相当薄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量化度量程度低,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风险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内部评级体系相当落后,在评级指标体系上,缺乏对企业未来经营、财务、资信情况的预测评估。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
(四)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旧体制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较为落后,例如价值最大化理念淡漠,风险约束理念短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等,但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金融企业在研究自己和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发展轨迹后深刻认识到,创建自己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由于企业文化的普遍缺失,导致出现权力腐败现象,不良贷款也居高不下,人才外流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和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普遍模糊而幼稚。从上到下,很少能够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少银行管理者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不少银行人想当然地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等等。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经营效益好时就想起搞一点所谓的企业文化活动,效益差时就少搞,甚至不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基层一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些金融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看作工会这样群众性组织的部门事务,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相关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独创性。然而,现实中不少基层银行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银行行业特点、缺乏商业银行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的怪圈。五是存在着舍本求末倾向。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但一些单位在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时,只是一味地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来完成,结果外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内里还是依然故我,陷入了形式化、表面化的误区。
(五)创新不足。创新无论对市场的个体还是整体,都是使其保持活力,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能否完成向市场主体的转化,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以下缺陷:(1)从创新的驱动力上看,还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制度安排方式。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及其治理结构依然保持着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创新过程往往不是来自于客户与银行的直接交往之中,而是由其上级机构设计好以后,再层层推广之,一些新产品甚至由人民银行来直接安排推广。其结果不但与市场需求难以做到最佳的对接,而且严重压抑了业务第一线基层机构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创新效果的扭曲。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被动创新。(2)创新的品种以负债类为主,创新领域狭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属于资本短缺型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满足扩大业务需求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增加存款,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在存款竞争中取胜,也把创新重点放在了各种负债型创新工具上,对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不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式以来,新增的金融服务产品不过40余种,而同期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业务品种将近1000种。(3)创新层次主要还处于数量扩张阶段。数量型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初期一种特征,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还依然保持数量扩张的惯性,尚未进入集约型发展时期。业务创新带有盲目性,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推出的新产品经常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销声匿迹。还有一些产品,只追求量的扩张,其实效益较低。各家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的差异性不大,为了占领市场,几乎都采取“分配指标任务”的推销方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没能给银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4)技术支持力量相对落后,借鉴模仿式创新占主导地位。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除了运用尖端的资产选择、资产组合以及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外,还大量地运用了远程通信、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为此,很多新的金融产品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推出并很快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我国在上述两方面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都较为落后,“技术瓶颈”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最薄弱环节,而借鉴模仿式创新占了主导地位。但这种创新不可能象原创性创新那样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充分考虑本国经济体制、社会环境、人文地理因素,从而创新出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的新产品,往往导致创新的效果不理想。(5)创新的区域差距较大,创新产品的差异性不足。由于金融创新来自于市场需求,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地区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不同,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还没有针对地区经济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品种,许多创新品种仅仅适合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运用,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评价体系欠科学。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评价体系还不尽科学,对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业绩评价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岗位的考核操作性较差。对员工的绩效评价中,一部分可评价的指标是直接对工作结果的评价,称为任务绩效;另一部分绩效指标是对影响工作结果因素的评价,大多为对工作过程中一些表现的评价,称为周边绩效。由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形成一套绩效考核的完善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在评价绩效指标的实际操作时,任务绩效方面仅仅从经营指标去衡量,[高级管理人员也是政府官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关化特征以及管理人员列入行政序列,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错位。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过多的政治使命,另一方面也导致管理人员对于政治前途的关心,从而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在单一的产权结构和行政化的体制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股东会和董事会尚未建立,监事会也是由原中央金融工委派驻。这种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很难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③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在现有的体制和公司治理条件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实际上被政府官员掌握,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另一方面将控制权授予了经营管理人员,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属于国家,从而出现政府官员目标与国家目标的偏离。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督的条件下,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对银行资产具有较大的经营权,所以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经营风险。而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接连暴露出的信贷管理问题,就是公司治理缺陷的典型例证。
(二)战略缺失。无论按照企业管理理论还是企业经营实践经验,总体的、长远的企业战略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国有商业银行要保证自身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更需要有“精密”的战略管理。但长期以来由于从体制上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行为行政化、短期化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从而导致发展方向不明晰、市场定位不准确、发展重点不突出,要规模不要效益,重战术轻战略,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强而自觉性弱,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少、延续性差,因人因事而异的变化多且随机性强,在竞争中被动反应多而主动出击少,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面孔相似、业务趋同、竞争失范。由于发展战略的缺失,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一是盲目进行规模扩张,为将来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风险隐患;二是由于注重短期效果,为寻求发展速度不择手段,恶意竞争,不仅为未来的发展压缩了空间,也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三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仅仅强调快速发展,容易导致员工和经营管理者心浮气躁,一旦收益低于预期则会牢骚满腹,而收入的过快增长也容易出现收益完美疲劳,使收益刺激作用减弱,遇到困难则会失去斗志和信心;四是寻求泡沫式发展,贪多求大,容易不顾客观条件,不管市场风险,使发展失去理性,最终导致风险积聚,业务起伏较大。
(三)风险积聚。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正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国有商业银行定位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使其承担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巨大改革成本,积累形成了数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巨大风险,这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巨大障碍。不良资产过高,风险过大,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国整个银行业发展的软肋,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走向。
- 上一篇: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法律论文
- 下一篇:科技与科学发展观展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