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时间:2022-08-20 09:30:00
导语:党政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韶关市、县(市、区)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市、县(市、区)直属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党的组织关系在市、县(市、区)的中省市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乳源县没有参加第一批学习活动的单位,各县(市、区)第三批活动试点单位,共4343个基层党组织、8.4万多名党员,从3月5日开始,参加了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突出“五注重五提高”的实践主题,扎实有效推进。
在学习调研阶段,市党政主要领导围绕影响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带头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完成了“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民办好事实事”五大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15名常委和党员副市长分别联系1个乡镇、街道或部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挂钩点。各地各单位主要领导认真履行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全面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任务,得到了省委第一指导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4月23日,我市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由调研转入分析检查阶段的动员大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怀跃同志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市委书记徐建华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第二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在分析检查阶段,市级领导班子参照省的做法,采取六种方式进行认真的分析检查。一是以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名义,在市属三家新闻媒体了征求意见公开信。二是由书记、市长亲自带头,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分别到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召开了六种类型的座谈会,认真听取各县(市、区)、市直和中省驻韶单位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三是向各县(市、区)委、政府,市直和中省驻韶单位党委(党组),以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市原四套班子成员发放征求意见表。四是以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名义,发函给省直各部门,征求他们对韶关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五是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摆放征求意见箱。六是开通热线电话,开辟征求意见公众网。同时,召开市级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切实查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广泛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取策于民,形成了我市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
一、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先后广泛开展了效率年、改革年等全市性大型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出台了《关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重点行动纲要》和《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推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3月学习实践活动开始后,又紧紧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机遇,进一步完善了推动韶关科学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从而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市在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85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96.1%、86.1%,年均增长11.9%、10.9%,其中2006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2年的19.4:40.6:40调整为2008年的14.2:48.1:3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倍,10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实现超亿元。名牌带动战略有新进展,实现了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双突破。六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2008年接待旅游者人数10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6亿元,累计分别增长1.35倍和1.32倍,乳源、仁化两县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始终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2年至2008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091元增加至15039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02元增加至4848元,年均增长7.7%;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由12147元增加至25962元,年均增长13.5%;200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34.2亿元,六年累计增长1.0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138.3万平方米,六年累计增长1.7倍;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7.12和29.55平方米;人均寿命达到76.33岁。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率先在我省东西北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前三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和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8%,居全省前列。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战胜了历史罕见的7.15洪灾和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广大干部群众踊跃为汶川大地震和市内外各类自然灾害受灾严重地区捐款捐物。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社会保障实现了市级统筹,覆盖面达到70.19%;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3.65万人增加至10.8万人,年均增长19.8%。“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了纪念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活动。国防、兵役等工作得到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的充分肯定。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持续减少,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信访维稳工作有序开展,人民调解和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全市没有发生涉法涉诉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园林城市的称号,罗东元、李大为当选“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广东人物”。
(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双转移”成效显著。随着市区芙蓉新城规划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韶关段、韶赣铁路等重要路网的加快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人口聚集功能持续增强,市区产业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2008年末市区户籍人口达到91.5万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次性通过专家暗访,城区空气质量在全国109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8位,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双转移”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成功竞得5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落实产业转移项目399个,投资总额8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8.8亿元;产业转移项目工业总产值5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2亿美元,三年累计增长71.6%。随着钢铁、有色金属、玩具、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规划的实施,特色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通过加大投入和大力度推行兼并、重组、联合办学等方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具备每年培训7万人的能力。设立了人力资源办公室,完善了“一网四库”[1]建设。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35万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9159人,创业培训1488人,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6万人,输出到珠三角地区劳动力达17.35万人,同上年比增长26.55%,荣获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产业转移责任考核评价优秀等次”、“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优秀等次”。
(五)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环保部把韶关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广东省把韶关定位为生态发展区之后,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并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联合召开了“生态发展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暨韶关实践高层研讨会”,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文明工作机构,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以及循环经济,加强韶钢、韶冶等一批老工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先后淘汰了200多家技术落后企业,完成了省下达给我市能耗总量年平均下降4.36%的任务。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已建成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产品达40多个。大力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全市农村有6万户农户25万农民用上了沼气。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所有县(市)都在加紧建设污水处理厂,粤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森林生态市成效明显。全市共有13个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园)、77个“园林式单位”和23个“绿化先进单位”;完成造林作业面积32.4万亩,年末林木绿化率达71.7%,位居全省第一。五是生态文明宣传不断加强,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朝着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大步迈进。
(六)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认真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实施《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去年培训干部达到4.88万人次。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千名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广泛推广“民情日记”、“民忧档案”、“支部加协会”、“双培双带”等做法,扎实开展机关干部驻村和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率先在全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圆满完成了村(居)“两委”换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去年以来几起党员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发生后,市委能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沉着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市党政领导班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联系韶关实际和班子自身建设情况,全面查找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的来说,我市发展思路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思路、举措不多,缺乏用科学发展理念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发挥好,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计划性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GDP至上”,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对立起来,重数量轻质量、重总量轻人均、重速度轻效益、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缓慢,总量偏小、质量不高。随着部分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不少行业企业近乎“消失”;招商引资总量小,引进战略投资者更少,全民创业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新兴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工业发展艰难,农业弱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有名牌没拳头,终端产品少,因而导致全市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偏小。从经济发展速度看,我市六年来年均增长11.9%,与同属广东生态发展区的河源市相比,低7.6个百分点;与同属粤北地区的清远市相比,2008年,我市GDP总量仅是清远的73.1%;与同属红三角地区郴州、赣州相比,我市GDP总量也分别只占73.4%和65.4%。同时,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不优的问题,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能耗比较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过度依赖韶钢、韶冶、韶烟等中省企业。县域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财力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缩小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差距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亟待提高。突出表现是,城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群发展处在起步阶段,产业集聚力比较弱,处于产业链中下游、附加值比较低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比较多,而产业关联度大、拉动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项目比较少。城市公共设施、功能设施建设滞后;新城区建设推进缓慢,城市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城带乡能力不强,人口聚集度低,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压力较大。我市不仅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而且市与县之间、县域之间、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平衡。2008年,第一产业投资量6.15亿元,仅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17%,导致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但偏低,而且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由2000年的2.6倍扩大到2008年的3倍多;垄断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甚至是农林牧业职工的2至5倍,全市工资收入水平已处全省倒数“前三位”。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四)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可持续发展有待加强。我市虽然生态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产业以能耗型为主,增长方式粗放,特别是钢铁、水泥、冶金、化工等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的企业为数不少,单位GDP能耗和环境污染指数相对较高。当前,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更加严格的宏观调控和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特别是作为欠发达山区和生态功能区,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增加了发展的艰巨性。
(五)保障水平整体不高,解决民生问题任务艰巨。突出表现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对较低,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拉大趋势;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低收入群众增收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建立起来,部分农村居民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亟待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看病贵”、安全生产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六)党风廉政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艰巨。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内监督不到位,工作制度和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和弊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制度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干部玩忽职守、贪污受贿,特别是去年叶树养、朱思宜系列腐败案件在全省造成恶劣影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对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七)干部作风飘浮,抓落实的措施不力。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市委、市政府决策落实不到位,贯彻的机制不完善、措施不具体、惩处不够力。机关作风与群众的愿望有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风和“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样”等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现象和部门利益、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问题,为企业、客商、基层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不够积极主动。一些干部缺乏执政为民的责任感,尽责不尽力,有的甚至不尽责,部门协调难、办事难的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和投资者颇有怨言,既损害了党委政府形象,又影响了发展环境。
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分析,我市是典型的欠发达山区市和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缺乏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同时又是老工业基地,历史欠账较多,改革发展任务相对较重,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主观上分析,最根本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等方面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不够全面系统。当前,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在干部中普遍存在。一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没有“入耳、入脑、入心”,因而片面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难于在贯彻落实中做到“真懂、真用、会用”。如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理解往往偏重于发展,却忽视了其他方面,把握不全面、落实不到位。抓经济发展,对“快”强调得多一点,对“好”强调的声音就弱一点。在环境保护上,对淘汰落后产能,态度不够坚决,难痛下决心。对各单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经济指标所占的权重远高于社会建设指标。这充分说明,全面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并用来指导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以人为本”思想和群众观念的贯彻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和单位陷入把发展手段当成目的的误区,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和重生产轻生活、“重物轻人”的做法,导致了各种失衡现象发生,引发了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增大了发展的政治、社会、环境成本,也加大了治理压力和难度。少数干部存在重个人政绩轻群众利益的倾向,想问题、办事情有短期行为;有的同志对群众疾苦了解不多,在做决策、定政策时,一方面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论证,没有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建议,出台的政策措施没有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对可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群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考虑不充分,对解决群众困难和诉求方面想办法还不多,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没有做到标本兼治。
三是改革创新精神不足。部分干部想问题办事情,特别是面对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往往存在惯性思维,容易被过去的经验做法和思想观念所束缚,凭经验办事。不少干部习惯自己跟自己比,安于现状、小进则满、固步自封,加快发展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不足。许多干部缺乏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思想解放力度不大,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畏难心理,顾虑较多,缺乏改革开放之初“杀出一条血路”的胆识和气魄,在有些事关发展全局的问题上,不敢闯、不敢冒、不敢试,怕担风险,破解阻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决心不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和单位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甚至搞各自为政、互相制肘的内耗行为,严重制约了发展。
四是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务实为民的精神淡化,缺乏真抓实干的扎实工作作风。有的重决策轻落实、重布置轻检查,有的“以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在抓一些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落实上,作风漂浮,浅尝辄止,遇难则退。有的干部工作中不敢承担责任,造成难事、大事久拖不决。少数领导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共识和思路举措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紧密联系当前发展形势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共识、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实现科学发展。
(一)思想共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认真学习同志的重要讲话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全市上下形成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目标,坚持“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2]和“三促进一保持”[3],“五注重五提高”,即:更加注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更加注重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转变职能和作风,不断提高机关部门的服务能力,更加注重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思想共识。
(二)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关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契机,主打“生态牌”,建设一个中心:粤北区域中心城市;主抓两个关键:提高城市和产业聚集度、培训和配置人力资源;打造三大基地:新兴制造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休闲;实施四大战略:特色经济、科教兴市、区域合作和绿色韶关;推进五大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韶关;抓好六个对接:与珠江三角的观念、交通、产业、市场、人力资源、体制的对接;落实八大重点行动计划: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行动计划、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发展行动计划、培训和配置人力资源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建设大交通行动计划、发展大旅游行动计划、统筹城乡发展行动计划、共建和谐韶关行动计划。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将韶关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广东生态发展主力军、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先行区、山区宜居城乡优选地。
(三)战略目标。建立健全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2%,比2007年翻两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0元,年均增长11%,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09吨标煤/万元,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000元。农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宜居村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73%以上,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以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常住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的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形成韶关都市圈,实现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目标,走出一条符合生态发展区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跟上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四)对策措施。
1、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契机,进一步筑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理论上的成熟,才有政治上的坚定。始终坚持和运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于实践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强化理论武装,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培训,在认识上实现升华,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争创四大新优势,即提高城市聚集水平,加快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争创生态城市新优势;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争创特色产业新优势;提高培训和配置人力资源的水平,加快推进人才强市的步伐,争创人力资源新优势;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引导韶关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2、以“两个关键”为主要抓手,着力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以交通对接为先导,进一步扩大市区面积、人口、产业规模,改善人居环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实施《韶关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推动形成“一中心、五组团”[4]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芙蓉新城建设和“五高二铁一道一场”[5]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抢抓珠三角构建城市都市圈的机遇,加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建设新兴制造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旅游休闲三大基地,支持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打造粤湘赣三省交界地区物流中心,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大力招商引资,突出抓好产业招商,培育特色产业,稳步推进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作园和浈江机械制造、武江沐溪玩具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强3个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省市共建(韶关)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扩大人才总量。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省市共建现代技工教育基地,加快打造粤北职业技术教育区域中心和全国一流的农民工培训基地,提高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的水平,争创人力资源新优势。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和转移就业公共服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引导劳动力到城镇和产业转移园就业,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大力改善民生,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广泛开展对民生问题的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以此为依据,完善保民生工作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民生网络信息,健全网络式社情民意普查机制。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大力推进妇女儿童规划的贯彻落实,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补偿水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围绕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拓展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动市、县级医院在社区医院设立专家诊室,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保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落实就业政策,完善服务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形成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良性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镇未成年人、低保户和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创建教育强市,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规范化学校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儿童入园率,支持韶关学院等高校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配套设施,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开展“智力扶贫”,安排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和技工学校,完成全市敬老院改造,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项目环保准入和区域限批制度。推进重点行业重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完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任务;抓好冶金、水泥、电力、化工等四大行业和年耗标准煤1万吨以上的企业的节能降耗;加强火电、水泥等工业“上大压小”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密切配合省开展的珠江水系整治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抓好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曲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和翁源、乳源、仁化、乐昌坪石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开发资源节约、能源替代、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在电力、冶金、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推广清洁生产,鼓励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建设蔬菜、优质稻、畜禽、竹子、速生林、特色精品六大产业,把我市建设成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开发生物能源发电,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改善城乡能源结构。推进森林生态市创建,加强生态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修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开展创建“森林生态市”、“林业生态县”活动,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绿色小康县(村、户)等创建活动,创建宜居村镇。把握我市列为广东省旅游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做强以丹霞山和南华寺两大品牌为龙头的生态旅游,把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首选、全国一流、海外知名的旅游休闲基地,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生态发展区的支柱产业。
5、着力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重点,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突出抓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执法体制改革,以构建法治政府为目标,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建立行政执法职权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优化财政增收机制,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技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制度,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强有力的财政资源保障。加强银政企合作,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以招标、拍卖、挂牌或其他公开、公平的方式实行阳光操作,加强招投标重点环节的监管,防止公共利益流失。完善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工作流程,推行“一站式审批”、“联合审批”和“网上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建立项目审批管理网上流转制度,构建县(市、区)全覆盖的综合性电子监察系统,探索综合电子监察绩效测评办法,提高审批效率。完善奖惩机制,重点加强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绩效考评、年终考评、察访核验、重点企业评议机关、公众评议机关。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新医改方案,积极推进全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管理体制。公务员之家:
6、转化调研成果,起草制度文件。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考虑,充分利用第一阶段专题调研的成果和第二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从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着手,拟形成一批制度文件。一是立足当前,从影响我市经济发展最需要、最紧迫的、最棘手的问题入手,及时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确保“三促进一保持”的意见,抓紧制定针对当前经济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二是着眼长远,研究制定促进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意见,重点是制定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对接珠三角,明确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三是着眼于构建制度保障,制定关于党委、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发挥着保障作用的政策,形成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转变机关职能和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规范性制度安排。
四、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党政领导班子围绕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决策、边整改,特别是把推进当前工作最迫切的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马上整改,付诸行动,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
(一)保增长促发展,确保实现今年经济预期目标。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和我市工业经济大幅下滑的现状,科学研判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全年经济增长10%以上目标的实现。一是明确责任任务。将全年的各项经济增长目标分解到三大产业。农业增长目标要细化到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第三产业增长目标要细化到旅游、金融、商贸、物流和房地产等行业。在保持工业增长的同时,力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多作贡献。将增长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并细化行动纲要和实施方案,作为县域经济考核的核心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加大对工业企业的帮扶力度,实行一厂一策,做到帮扶到户、责任到人。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制,由市直机关选派副处级以上干部作为企业联络员,具体负责60户工业产值在1亿元以上重点帮扶企业的协调和服务。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选择10—20个特色产业,制定围绕特色产业配套项目招商计划,明确实施产业招商的责任领导、主体部门和配合部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乐昌峡水利枢纽、湾头水利枢纽、芙蓉新城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韶关段和新韶关站、韶赣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广东段等重大交通项目,韶钢节能减排、丹霞冶炼厂技改扩建、韶关发电厂2х60万千瓦机组和台湾水泥等产业项目,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亿元以上。三是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好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好投融资工作,增强活力和后劲。四是学习领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大交通、大生态的战略思维,强化配套意识,主动对接珠三角。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农村新能源、林业生态、市区住家船上岸安置、培训就业、农村安居、饮用水安全、乡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家电下乡、农村信息文化等“十大惠民工程”。安排村庄整治经费300万元,抓好1个示范镇和10个示范村建设;安排300万元,支持农村发展1万立方米沼气池、5000户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落实省“万村绿”规划,安排100万元,用于培育名、特、优树种和自然村绿化;投入1500万元,完成市区住家船127户、493人的上岸安置转业任务;按每人1400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完成农民转移就业培训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安排200万元,用于补助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乡村公路硬底化改造400公里;落实家电补贴政策,为广大农村提供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和售后服务;完成19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工程;抓紧做好市人力资源市场、市儿童福利大楼和全市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建设、更新和增添一批市区公交车辆、异地重建韶关市中心血站等一批好事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加强信访维稳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坚持经常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面落实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报送网络,确保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建立大信访工作格局;坚持执行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访等制度,继续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大力推行责任督办、带案下访、按时回访等制度;坚持实行领导包案督办制,对排查出来的信访问题,由分管领导包案督办;认真开展联合接访、集中整治和专项督查,重点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山林纠纷、城建拆迁、农村财务管理、干部作风、劳动保障等信访突出问题。建立信访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注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制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加大对各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创造平安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改进工作作风,发挥领导核心和示范带动作用。细化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任务,强化重点项目的领导责任,充分发挥督查督办、行政效能监察的职能作用,推动重点工作和项目的有序有效开展。改进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全市性工作会议能合并召开的合并召开,一般性会议不超过1.5小时,下半年全市性文件和工作会议要比上半年减少四分之一以上。推进公务接待改革,减少公务应酬。除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外,党政班子成员一般不参加各种庆典。减少检查考核活动,近期内对检查考核活动进行清理,将各类检查考核活动减少一半以上。开展“抓作风、塑形象”活动,开展创满意单位、满意处室以及评选满意公务员等活动,严格公务员考核,落实行政问责制,加强暗查暗访,加大对各种投诉的查处办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机关作风的根本好转。
五、加强党政班子自身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各级领导班子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有力的贯彻者、执行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又是领导本地科学发展的决策者,其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五注重五提高”的要求,切实加强党政班子自身建设,努力使班子成为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一)加强理论武装建设,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党性修养、文化素养和品行涵养。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韶关学习论坛”、“理论研究基地”等学习平台,加强与高校和有关部门的合作,通过开设讲座、举办专题研讨,开展集中学习培训。创新理论学习形式,组织班子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学习,深入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广泛学习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经济社会动态。通过学习,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发展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领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工作的首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继续广泛以开展“民情日记”、“民忧档案”、“民声热线”等行之有效的民意沟通活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帮扶机制和党内关怀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班子成员每年要围绕1—2个事关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做到每年集中一段时间下基层开展调研工作,且必须亲自撰写完成1篇以上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提倡讲真话、报真情,反对弄虚作假,提倡办实事、求实效,反对浮夸作风和形式主义,防止脱离群众。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努力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来取信于民。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敏感话题,必须充分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集体研究决定,避免盲目决策和草率决定。决策形成后要抓好落实,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谈心活动,包括正职与副职之间、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使大家融洽共事、相互信任。拓展党组织和党员反映意见的渠道,健全包括党的会议、党代表参与决策和监督、民情民意反映、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和社会听证在内的工作制度。重大决策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征求市人大、市政协和人民团体、派的意见,重大事项要依法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营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依法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依法办事,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实行行政问责制,强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坚持严格执法,推进公正司法,强化法律监督。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标本兼治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打造“平安韶关”;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政府危机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五)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摆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科学发展实绩好的领导班子。强化科学发展的领导责任,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办案力度,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吸取“8.14”系列腐败案的深刻教训,加强班子成员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解决党政领导班子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一系列腐败案件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重塑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对照“八个方面良好作风”自查自纠,强化监督管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对职务发生变动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做好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登记;推进“考廉、诺廉、述廉、评廉”工作;推行公务卡消费制度,促进消费公开透明。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进一步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得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社会各界人士大胆建言献策,为推进韶关科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充分说明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我市党政领导班子寄予充分信任和深切的期望。市党政领导班子热切期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分析检查及整改提高阶段,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目标。
- 上一篇:边缘金融业务行业管理强化措施论文
- 下一篇: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