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时间:2022-05-31 03:01:00

导语:市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于20*年11月中旬全面展开。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鲜明主题,动员深入广泛,联系实际紧密,组织精心周密,推进稳步扎实。以集中学习调研为主的第一阶段工作已于2009年1月中旬结束,以分析检查评议为主的第二阶段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市委常委会认真贯彻省委指示精神,在指导组织好全市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按照“对己从严”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带头落实好各个阶段的学习实践试点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学习,深入推动思想解放。市委常委会通过集中学习交流、听取专题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带头深入开展“*还少什么”思想解放大讨论,组织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浦东、重庆、四川成都、浙江湖州学习考察,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开阔眼界中更新观念,在对照先进中查找不足,进一步增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形成了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的广泛共识。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找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常委会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全市较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建议,先后两次召开民主协商会,下发“我为*科学发展建言献策”首日封5500余份,向省级机关部门、全市试点单位、市管未参加试点的单位、新闻媒体、金融系统、驻锡部队和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征求意见建议,还委托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开展民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0份。经归纳梳理,共收集到意见建议9621条。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存在问题。自觉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机遇,市委派出4个调研组围绕省7个文件和省委对试点工作提出的4个问题,深入到10多个地区和部门调查研究,做好“对上回答问题、对下解决问题”的工作。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结合各自分工,着重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着力改善民生等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调研成果。四是注重统筹兼顾,突出抓好当前工作。去年底以来,正值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家和省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又值岁末年初,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市委常委会坚持一手抓学习实践活动,一手抓当前各项工作,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切入口放在全力应对金融危机上,以思想解放的成果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战胜挑战,力争*经济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复苏、率先振兴。市委常委会在第一时间迅速制订出台了《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二项措施》、《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的六大行动》和《关于加强政企合作维护社会稳定的九点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去冬今春已开工重点项目129个,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左右;大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企业家和促进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两服务、两促进”活动,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维护企业稳定、就业稳定和人心稳定;利用春节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了解民意,关心和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积极协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全市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市委常委会在前阶段集中学习交流、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自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作了全面分析、研究和检查,并于2月14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的要求,常委结合分工,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了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一、总结经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局部到全局,从探索到实践,从不自觉到自觉,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认识,确立并巩固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努力找寻适应形势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我们紧紧围绕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实际,适时提出了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奋力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对照省定指标体系,*20*年以市为单位、20*年以县为单位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使我们更早地认识到,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还需要有更高的标准、更全的内容。为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巩固和提升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当好江苏现代化建设先行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导区,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争创全省和谐发展示范区,大力提高执政能力、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力争走在全省科学发展的前列。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新要求,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与丰富完善*科学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制定出台了《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努力将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进而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经过几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全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科学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获得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四连冠”。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9.5亿元,占全国1.47%,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占全国的1.5%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回顾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过的路程,从决策思路上看,我们主要是咬定一个总目标,即“一当好(当好江苏现代化建设先行军)、三争创(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导区、和谐发展示范区、党的建设模范区)”;坚持一个主战略,即“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贯彻一个总方针,即“四个优先、四个导向”方针;着力提升人口和企业两个素质;狠抓科技创新创业和国际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两大关键;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四高联动”。

从领导工作上看,主要是突出抓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实施产业高端化和多元化战略,按照调高调优调轻的要求,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机制,大力培育以“三谷三基地”为发展重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产业优势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相继成为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六年翻了2.5番,已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5%。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跃居全国首位;光伏产业规模全国第一,产值跃居世界前列,占全球的10%以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去年达到41%。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不足100人发展到20*年底的3.7万人,服务外包产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离岸服务外包产业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原创动画产量升至全国城市第四、全省第一。

二是致力于科技创新创业。坚持把科技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实施“530”计划为重点,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三年共引进海外留学领军型人才归国创办的科技创业型企业276个,集聚近2000名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高新区成为首批20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全面深化“7+1”政产学研战略合作,积极促进创新成果来锡转化和产业化,我市与各级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项目累计超过1800个。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累计建成“三创载体”面积超过570万平方米,入驻各类科技型企业近2500家。加大品牌和技术标准建设力度,截至去年全市累计创建中国名牌37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9件,建设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5个。企业“一站两中心”达到100家,比2004年翻一番,居全省首位。市本级科技发展资金投入是六年前的7倍,去年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达到2.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28%,列全省第二。*跻身全国创新先进城市前列,科技创新力位居全国第二位。

三是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全区域城市化道路,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着力做强做大中心城市,2002年、20*年先后实施了两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相继启动了“五城”、“五园”规划建设,基本形成了“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格局;大力实施以路、桥、水、电、气为主体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苏南(*)机场改扩建、城市快速内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化水平达到67.51%,比六年前提高了8.4个百分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围绕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完善拓展“三化”带“三农”的工作思路,在建设安排、分配政策、财政开支上向“三农”倾斜,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深入开展现代化新农村示范镇村争创活动,全市累计建成示范镇15个、示范村360个。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全市现代高效农业面积达到9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6.2%。先后兴办两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加大农村“三集中”的工作力度,63%的农村人口实现了居住集中。

四是致力于恢复生态环境。以太湖治理为重点,更大力度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去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12%和7%,在20*年基础上累计削减25%和28%,连续三年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污染减排工作位居全省第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太湖保护区,大力实施治太保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相继制定出台了《*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法规政策。着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管网建设,仅2007和20*两年就建成污水管网3410多公里,超过以往历年总和,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全面完成长江引水工程和太湖南泉取水口延伸工程,形成太湖、长江“双水源”安全供水格局。大力控制和压缩燃煤、燃油消耗,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综合能耗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加大对污染企业的专项整治力度,过去两年累计关停“五小”、“三高两低”企业1421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措施,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抓好“绿色*”建设,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2.3%和43%。江阴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城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相继通过国家生态市(区)省级考核,*高新区顺利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全市建成生态示范区群体。

五是致力于加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力实施社会建设十大工程,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上关注民生、发展民生,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去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元,是2002年的2.3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80元,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制度框架上实现了城乡各类群体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2%。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和免费发放教科书,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均达到100%。重视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出生人口质量进一步提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保障。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率上升到91.1%。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各项制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权利得到保障,在20*年度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积极推进“法治*”、“平安*”建设,连续四次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每年保持在98%左右。我市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社会总体上保持和谐稳定。

六是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基本完成国有资本战略调整和重组,全市10个国有企业集团归并重组为6大产业集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六年前提高36.9个百分点;推动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格局初步形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率先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改革、行政绩效管理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信息服务外包改革和公共财政参与式预算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事业“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加快推行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大力优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市政、园林等社会公共事业运行发展机制。进行协会、学会归口管理改革和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发展壮大了学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民间组织。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执法相对集中、管理属地为主”的城管体制。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合并和镇改街工作,乡镇数由20*年的59个调整为43个,全市农村合作组织总数发展到1*7家,参加农户比例超过50%。*被评为“中国改革优秀城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努力提升开发区建设的集约化水平。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0.1%和22%,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是六年前的5.75倍和6.95倍。

七是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过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认真抓好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学习,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全市开展“*还少什么”思想解放大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领会,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入开展“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争创活动,着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进一步建立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力实施“百千万”党政干部培训工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公开选拔、公推公选方式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推行干部任用票决制、任前公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制定《“双推双决”选拔市(县)长、区长办法》、《“两推一决”选拔县处级正职领导干部办法》等差额选任办法。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去年全市有15%的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实现了跨部门轮岗交流。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和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活动,大力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引导机关干部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及时起草制订我市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并大力推进“阳光工程”,进一步提高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成效,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优化整合纪检监察资源,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纪检监察资源重组,对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实施统一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总结这几年的工作,市委常委会在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应对复杂形势、完成重大任务、战胜困难挑战中转变了思想,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工作水平。*在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苏南模式”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发展转型,探索并开始走上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新路。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团结拼博的结果;转型充满艰辛,我们在巨大的转变和坎坷的探索中付出过代价,吸取了教训;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将长期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科学发展方向,毫不动摇。同时,我们只有以永不僵化、永不懈怠、永不折腾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态度,深入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差距,更好地总结和把握规律,持续不断对既有路径进行创新、完善和深化,才能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扎实、更加稳健。

二、查找不足,破解科学发展难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在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全面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不够和不够全面、不够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突出。主要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偏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农业投入不足,农民增收乏力,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不发达;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建设、公共管理、文化发展、城乡保障、民生改善还不均衡,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等。这些方面的问题,经历了传统发展模式下较长时间、较深程度的积淀,是我市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难题,并因当前社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而涉及深层次矛盾,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城乡文明程度、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市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期望和诉求也在发展,老百姓反映比较集中和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常委会通过认真调研、自我检查和召开民主生活会集中交流,结合前一阶段征求到的社会各方面提出的9621条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了常委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对有些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思考和调查研究不够,对有些深层次矛盾、问题破解和攻克力度不够,对有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和处理不够及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市委决策的落实工作抓得不够有力等。具体表现在思想作风和发展实践两个方面:

在思想作风上,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受传统思维的束缚,有时还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能深刻认清抢抓科学发展新机遇、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意义,缺乏否定自我、超越他人的胆识,缺乏打破陈规、创新开拓的锐气。比如,在对发展阶段的判断上,有时会错误地认为现在物质基础还不算雄厚,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只有靠加速发展才能解决,担心过早强调科学发展会放慢经济的发展,对科学发展的深远战略意义和现实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对发展内涵的理解上,有时囿于传统的工作思路,片面地将工业化等同于发展工业,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国际化等同于引进外资,信息化等同于发展信息产业,部分工作上的思路局限、观念陈旧和决策不到位影响了增长质量的提升和发展协调性的增强。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还没能彻底摆脱靠过度消耗物质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成本来换取增长速度的粗放式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对依靠科技进步以及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主推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认识还不全面,方法还不多。在发展定位上,有时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和暂时的优势,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找位置、定坐标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动真碰硬不够。面对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社会管理深层次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有些方面攻坚克难的意识不强,“啃硬骨头”的决心和勇气不足,动真碰硬力度不大;面对复杂社会利益矛盾尤其是一些尖锐矛盾,有时反应不快,缺乏对策,以致一些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霸王”搬运、违法建设、违规审批等问题,严重扰乱经济社会秩序,虽然后来经过努力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查处的难度以及为此支付的行政成本非常巨大。再比如,市委、市政府早在2007年就提出开展户外非法广告集中整治,但成效甚微,这一问题成为损害城市形象的“痼疾”,群众反映强烈。又比如,市区报刊亭设置审批混乱,收费标准不统一,超范围经营和占道经营现象严重,并因层层转租,使原本用来安置下岗、失业、残疾人员的报刊亭成为某些个人的敛财工具,对此没有及时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

三是务实落实不够。有时还存在以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在强化工作推进和督促检查上做得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少数基层干部的“飘浮”作风,导致一些重大工作决策有部署无落实或执行成效逐级递减。比如,市委、市政府早在20*年9月就作出建设粮食市场体系的决定,但工程历时三年没有任何进展却没有及时引起足够重视。又比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市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加以推进,但实际进展离计划目标差距很大。再比如,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保卫战”中,仍有一些部门反应不快、行动迟缓,在落实“扩内需、促转型、维稳定”各项决策部署时主观不努力、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

在发展实践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发展力度不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对照这一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从纵向看,这几年全市经济无论在总量规模还是质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各板块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事实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应对外部危机、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加快发展上缺乏闯劲;从横向比,*在区域发展中尚未形成明显的新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一些传统的竞争优势出现了弱化趋势,以致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具体讲就是“前有标兵,标兵越来越远;后有追兵,追兵越来越近”。仅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项,1997—20*年,*年均增速为19.4%,分别高于南京、苏州同期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但最近三年(20*—20*年),*年均增速仅为12%,低于苏州3.4个百分点,仅高于南京0.2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在确定发展标杆上还停留在“东张西望”阶段,缺乏跳出长三角、放眼全世界的更高定位。虽然我们选取并着重研究了世界上与我市类似的芝加哥、里昂、鲁尔、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但缺乏细化、深化追赶世界先进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二是突出民生不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照这一要求,我们对人的重视程度也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工作中有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重物质轻人文”、“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简单地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就是直接抓经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忽视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结果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对群众的反应、群众的利益关注还不够多,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诉求,缺乏有效应对和适当引导,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不快、民生改善不够明显,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市容管理、社会治安、公共交通等突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虽然这几年我们在交通建设上投入并不少,但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民优先”、“公交优先”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和贯彻。比如,近年来各级都反复强调要争取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但集体土地拆迁安置房规划建设进度始终滞后于拆迁速度,有的地方过渡周期仍然较长,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再比如,在城市管理上,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无证摊担、违章建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解决不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如何整合老龄工作资源,在更好地敬老、爱老、服务老年人等方面还应该做得更好。

三是好字优先不够。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照这一要求,尽管这几年我市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我们在这一问题的思想转变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直至爆发太湖供水危机才真正形成共识,痛定思痛,痛下决心。去年,我市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而上海则达到了2.55%;全市授权专利量5028件,仅为我国国内专利授权总数的1.4%。这些都表明,*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跨越任重道远。20*年,*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4:57.6:4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5%)。在工业内部,冶金、纺织、化工等三大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高达47.2%,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水平虽然较前几年下降明显,但仍高于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地区和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则更是高达德国的近9倍。单位面积土地产出虽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倍,但仍低于上海1.24亿元,只有深圳的1/4左右。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年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也大大超出发达国家标准;每万元GDP排放2.53千克COD和4.4千克二氧化硫,位居全省第十三位和第十一位,但是单位面积排放量却排在省内第二位和第一位,特别是太湖*水域部分水体总体水质仍处于劣五类,建设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是统筹协调不够。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对照这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还不够得当,抓亮点、扬优势的工作投入较多,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狠抓弱项、拉长短腿的意识还不够强烈,顾此失彼的现象还不时发生。比如,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持续扩大,突出反映在农业产业不强、纯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公共资源分配等方面反差较大,“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最突出问题和最薄弱环节。目前,我市亩均耕地农业增加值比湖州低16%,比寿光低19.8%,比北京低27.1%;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9年时1.15的最低水平扩大到去年的2.09。再比如,近年来我市企业“走出去”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大规模、高层次利用外资,“引进来”发展相比,明显还是一条“短腿”。

三、分析原因,消除科学发展障碍

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发展阶段以及最近两年面临着特殊的宏观发展环境等客观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主观上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还不及时、不深刻、不全面、不到位。这些问题有的是常委会自身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有的虽然主要表现在下面,发生在少数地方和少数部门或单位,但市委常委会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的领导核心,负有教育引导不够、指导协调不够、推动落实不够的领导责任。从常委会班子自身思想和工作中找原因,集中表现为在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辩证关系上尚有不足:

一是在处理“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上,虽然思想上对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日益加深,发展中“好”的意识明显增强了,但“好字优先”原则尚没有完全彻底地“入脑”、“入心”。有时候主观上还担心在全省、全国的名次掉下来,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以致于领导工作中对“好字优先”原则坚持得还不够坚决彻底。尤其是当基层单位和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遇到质量和速度、“好”与“快”发生冲突、难以兼顾的问题时,常委会的思想引导和工作指导做得还不够,对那些牺牲资源、环境换取增长速度、总量规模的错误行为,批评纠正的态度不够坚决强硬,制止扭转的力度不够大。

二是在处理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上,常委会在领导工作中有时不能很好地把抓当前与谋长远有机统一起来,自觉以前瞻性的、发展的思维去认识和研究问题的意识还不够强,以致于部分领域、某些方面的工作还缺乏着眼中长期发展的超前规划和战略谋划。对部分基层干部政绩观上存在的“短视”现象、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短期”行为教育不够、引导不力。有时候主要的工作精力仍然偏重于投向解决眼前的现实事务,存在“就事论事”现象。有时候不能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常委对分管范围的工作非常重视、十分熟悉,但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交叉性问题特别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思考和研究得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三是在处理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上,常委会对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比较一致,但对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体会还不够深刻。我们在统一干部队伍思想、引导全市上下不断增强依靠持续改革增添动力、激发活力的责任感、紧迫感方面抓得还不够有力,以致于有些干部错误地认为*不少领域的改革已经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没有必要再去冒太多改革的风险,因而在破除制约科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方面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怕担责任、怕担风险,在犹豫不决中错失改革的良机,增加未来改革的成本。常委会在着眼健全体制机制、通过完善制度解决共性问题方面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在全市真正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规范、引导、激励各级党政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行事的体制机制。

四是在处理决策与落实的辩证关系上,这几年,常委会先后组织研究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但在工作推进中有时候满足于听汇报一般性了解情况,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落实和开展督促检查不够,对落实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研究不透、解决不力,“重决策轻落实、重部署轻检查”的问题依然突出,许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推进落实,实际成效呈现“逐级递减”,甚至一直停留在纸上。转变会风文风力度还不够大,还存在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各级干部普遍反映的“会议多、文件多”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大事、抓落实的精力。领导出席活动和新闻宣传报道还存在过多、过频、过散的问题。

五是在处理硬件与软件的辩证关系上,虽然这几年常委会反复强调要重视培育和增强持续竞争能力,但在具体领导工作中,在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形发展与无形发展的辩证关系上,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标志性建设等有形的发展关注较多、投入较大,而对科技创新、城市管理、文化发展、民生事业等无形的“软实力”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没有完全到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现象。目前*的城市功能与*的经济地位还不相适应,城市的管理效能与硬件建设水平还不够匹配,城市文化内涵的彰显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还不够充分,“软实力”相比于“硬实力”依然是一条“短腿”,发展不够平衡。

市委常委会对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进行了思考,将着重从主观上消除和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在今后领导全市科学发展的工作中认真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四、明确目标,凝聚科学发展共识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和分析研究,市委常委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具体来讲,一是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行动指南。要深入持续地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具体化,使之真正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工作,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基本共识、行动规范和前进指南。二是必须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科学发展观活的灵魂。要根据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续弘扬“四尊四创”精神,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增添发展动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三是必须把好字优先、又好又快作为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与应对金融危机、破解发展难题结合起来,与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降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协调,力促*经济在全省、全国率先复苏、率先振兴。四是必须把解决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着力提高统筹发展水平,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针对突出矛盾,抓住关键环节,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高端和多元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强化节能减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五是必须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科学发展成效的第一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活质量在不断改善,使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总方略,全面落实“四个优先、四个导向”方针,牢牢把握创新和法治“两大法宝”,突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发展国际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两大关键”,加速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和人才、科技、文化、生态、民生“五个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科技创业家(企业)摇篮城市和幸福安康和谐宜人首善城市,使*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未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左右,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五、突出重点,完善科学发展路径

市委常委会研究分析了我市科学发展现状,一致认为,全方位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度突破关键领域,加快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和人才、科技、文化、生态、民生“五个互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重点和战略方向,是检验*发展理念是否科学的关键核心,也是决定*长远发展、未来地位的生死命脉。在现有基础上拓宽、完善*科学发展的路径,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狠抓重点、落实重点,集中力量在“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上有新的建树、新的突破、新的成效。

(一)推动“五个一体化”

1、加速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围绕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进一步优化镇村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结构布局,加快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发展集约的“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现代化城镇体系。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大力优化城乡区划布局,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进一步深化完善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校核修正城镇布局和镇村布局规划中的空间形态结构,使镇村规模和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围绕推进规划实施,加快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和现代化新农村联动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市2000个左右自然村居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所有保留村庄按修定后的规划完成整治配套工作。

2、加速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按照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大力推行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确保年内高效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5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扩大到71%,推动我市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积极走出适合*市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带动能力强、科教比较发达的优势,通过市场导向、集中扶持、贴近服务,调动政府、农民、企业三个积极性,保护和激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热情和创造力,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推动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鼓励引导村企挂钩,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镇村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品产业集群,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化发展。

3、加速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水利、桥梁、供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现状,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无缝对接”。继续加强农村公路薄弱环节建设,完善农村镇(街道)、村(社区)公路网络,健全管理养护机制,提高农村公路质量。继续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建设,年内试点开通锡山区、惠山区、江阴市跨区域乡镇公交线路,2012年前全面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每年完成一批分散村庄生活污水点源治理工程,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收集的容器化、密闭化,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部分地区脏乱差的状况。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4、加速实现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加快推动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体制、政策制度和管理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覆盖,确保到2012年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制度的全面接轨,促进城乡劳动力无差别就业。进一步制订完善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和综合服务,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畅通农民就业创业的渠道,加快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转移,确保到201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95%以上。按照“广覆盖、多层次、可转换”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建设,推动社会保障向“三农”覆盖,尽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农村各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工作、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强化工作,扩大综合覆盖率,确保年内提高到92%。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300元以上、住院实际补偿率提高到40%。继续扩大城乡低保保障并轨成果,推动江阴市、锡山区、惠山区实现城乡统一标准,落实保障水平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扶贫帮困体系。

5、加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向“三农”延伸,尽快形成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年内80%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条件达到省颁Ⅱ类标准。健全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年内镇、村文化设施达标率提高到95%。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年内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镇按标准全面建成乡镇健身中心,91个行政村达到省级体育健身工程一类标准。加快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为农服务社覆盖率达到90%以上,确保人口规模超4000人的行政村70%以上建成社区服务中心。

(二)推动“五个互动”

1、狠抓人才,着力提升社会创造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四尊四创”风尚,努力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之都”,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才荟萃的生动局面,加快构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人才新优势。一是加快各类教育优化发展。以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示范区为抓手,积极践行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化解“择校”现象,年内创建15—18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使75%以上学生在这些学校就读;年内92%以上新生在省三星级以上公办高中和省以上重点职校就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打造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和服务发展的能力。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统一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到2010年底全面确立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独立法人地位,适龄儿童100%接受学前教育。二是加强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搭建培训平台、拓宽培训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发展引领能力,带动人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高新区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龙头,充分发挥“530”计划的品牌效应,加大“530”计划的宣传推介力度,推进“后530”计划,实现可持续、大规模、大力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到2010年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制定实施引进海外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拥有高新技术成果、取得较高学术成就的海外高端人才。制定实施“博士后引进留锡计划”,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到*从事科研工作,切实消除高层次人才进入*的政策性障碍,提高博士后留锡工作机率。四是创新人才使用形式。打破常规,鼓励创新,建立完善人才资本投入机制、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逐步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施以“院士工作站”、“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外国专家特聘岗位”等为代表的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吸引院士、科学家和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海外专家来锡从事教学科研、项目开发等工作。

2、狠抓科技,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科技是科学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富有吸引力的环境、更大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真正让科技创新创业成为*发展的主流和特色,使科技创新创业真正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驱动力”,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一是大力推动“三创”载体建设。加大“三创”载体建设力度,今年新增15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确保累计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强力推进太湖国际科技园、*(国家)工业设计园等十大重点载体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公共平台,增强孵化育成功能,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社区化、人性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各类“三创”载体的“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提高“三创”载体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二是大力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大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我市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着力建设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及其装备、生物医药、创意设计等领域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对重点产业在设计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全过程技术支持。三是大力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巩固和发展“7+1”政产学研合作联盟,放大品牌效应,拓展合作内涵,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强大支撑。继续有针对性地选择有雄厚科教实力的知名院校开展全面政产学研合作,力争到2010年*市全面合作院校总数累计达到10家以上,加快启动建设一批政产学研合作重大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在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努力提升主动承接国际重大技术转移的能力。四是大力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创业中来,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投融资平台,加强对科技企业的投融资支持,改善科技企业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手段和方法,加快探索知识产权、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融资新模式,帮助科技企业解决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担保、抵押等现实问题。五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把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发展国际服务业尤其是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作为*优化发展、实现发展大跨越的主抓手,以“三谷”、“三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双向延伸”,推动全市产业高端化和多元化发展。加快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确保年内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9件,江苏省著名商标316件。

3、狠抓文化,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牢固树立文化是科学发展重要支撑的理念,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用“一当好、三争创”奋斗目标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引导全市上下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积极进取、奋力开拓。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和动力,继续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二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眼于满足城乡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和形成市、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开放户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快建设以*大剧院、影视文化交流中心、广电传媒中心、报业大厦等为重点的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打造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推进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加快推进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修复,加快建设八大特色博览园,加强对环城古运河历史风貌带、太湖沿线、惠山等重要历史地段的保护和修复,启动10个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修复工程,进一步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江阴市、宜兴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尽快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五是推进文化体制创新。继续深化文化事业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加快推进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着力推进国有文化资源重组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探索文化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途径,营造有利于精品力作涌现、名家大师辈出的土壤和环境,形成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六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重点促进数字动漫、设计、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和集聚化发展,努力使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推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培育提升文化旅游品牌。

4、狠抓生态,着力提升环境承载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重要标志的理念,围绕建设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目标,突出生态优先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是突出工程建设。抢抓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加快截污、治污、控污等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推进饮用水安全、城镇污水处理厂全达标和污水管网全覆盖、工业布局调整和六大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主要入湖河道及城区河道综合整治、调水引流和引排通道、生态清淤、生态湿地和防护林建设、垃圾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等新一轮环境整治“十大工程”,确保工程早建设、早见效。二是突出制度创新。落实环境有价与资源补偿政策,逐步建立由排污权初始价格、排污付费价格、治污收费价格和环保服务价格组成的环境价格体系,完善反映环境资源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今年重点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区域环境资源补偿制度,正式对确定的32个断面征收补偿资金。三是突出集约节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节水型经济,着力建设低碳城市、节水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率,加快培育一批污染“零排放”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与项目退出市场。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标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用地。四是突出监督管理。完善环保监督监察监测预警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目标问责制,把环境保护作为硬政绩,坚决行使一票否决,使环境指标考核成为促进优化发展的有力杠杆。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明确各级环保部门监管职责,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今年年底前建成8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推进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和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2010年建成市环境监控中心。

5、狠抓民生,着力提升群众满意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大力推进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围绕实现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今年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全面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社保补贴力度,年内重点扶持6000人自主创业,带动40000人实现再就业。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以扩大社会保障面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企业养老保险扩面10万人,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4万人,农村养老保障综合覆盖率达到92%以上。二是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统筹机制,着力完善“五保”供养制度等为核心的适度普惠型、福利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扩大慈善资金来源和规模,提高对城乡困难群体实施“五助”的覆盖面和救助水平。加大政府对公共福利设施的投入,今年完成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适时新建市儿童福利院和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健全老龄工作体系,提升老龄工作保障水平。分步实施薄弱敬老院改造,年内养老服务床位达到18000张,率先在全省实现每百位老人拥有两张床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全覆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三是大力推进住房与公交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改善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今年市区提供实物配租廉租住房不少于600套、2010年不少于1000套,今明两年每年提供经济适用房不少于7500套、安排拆迁安置房施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以上,加上货币安置,到今年底拆迁安置过渡时间不超过2年,明年底拆迁安置过渡时间不超过1年,到2011年底基本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加快低洼地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推进老新村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速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切实提高公交顺畅度和百姓满意率。四是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确保社区人均门诊费用比市级医院低50%以上。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五是大力推进和谐平安建设。将法治导向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从管理、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城市管理责任,提高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治理整顿和监督管理,加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大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年内按照省平安江苏建设的要求和标准,精心构筑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公安派出所全部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全市25个省市治安卡口全部配备治安监控系统,至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园区)建成“星级”以上技防乡镇(街道、园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六、构建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责任

市委常委会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最终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关键在于能不能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引导、激励、制约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行事的体制机制。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必须围绕“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的目标,全面落实“五个更加”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加快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革创新,真正使各级党政领导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和自觉执行者,真正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领导工作的实践中、体现到领导工作的行动上。

1、决策要更加科学。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都要就推动“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听真话,察实情,掌握科学决策的发言权与主动权,使各项工作部署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针、化为地区和部门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广开言路,拓宽渠道,结合“十二五”规划等战略性、前瞻性重大规划的前期研究,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和各方面专家学者、市民群众对“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严格遵循决策程序,实行阳光运行,杜绝暗箱操作,以科学的决策程序保障各项决策的科学性。

2、导向要更加鲜明。把“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考核的主要指标,引导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把工作注意力、工作精力、主要财力都集中到、投放到、倾斜到“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上来,从而引导各级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科学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要围绕“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建立完善从目标设定、领导体制、述职报告到监督检查、考核评比的完整工作体系。要制订“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具体指标的设计要科学全面、符合实际、有可操作性,体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调整。要将考核目标逐项分解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实施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强化跟踪考核和奖罚兑现,形成目标责任考核的导向、督促、激励效应。

3、重点要更加明确。各级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和各级政府常务会议、工作会议都要把“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每年对每一项专题都要排出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对策措施突破重点难点。各级政府综合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制订“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责任目标,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工作要求,加强检查考核。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每年都要对“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具体任务,排定时间进度,建立强有力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协同要更加有力。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推动“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方配合一齐抓,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建立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各有侧重、高效管理的工作格局,既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又发挥好专业部门的服务作用。建立协调、沟通和推进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具体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支持各板块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径。

5、监督要更加到位。下级党委要就“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向上级党委述职,专题汇报上一年工作情况和下一年工作打算。各级政府要就“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向同级政协通报。各级人大要加强对“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的立法、执法监督,各级政协要就“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对“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工作的监督检查。

七、强化执行,锤炼科学发展能力

市委常委会认为,全面增强干部执行力,缩小决策和执行间的落差,是提升科学发展实效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把提升干部执行力作为加快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执行上比精神,在执行上比速度,在执行上见高低,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1、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提升干部执行力。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在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研究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中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具体化,推动*走出一条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基本现代化建设之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清事物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用宽广的视角看世界,敏锐洞察世界大势,提高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加快*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社会创新力、文化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广泛了解群众意愿,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党政机关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真正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代表民利。

2、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提升干部执行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和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以雷厉风行、勇往直前的实际行动,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直面矛盾、迎难而上,对既定的目标、既定的措施,说干就干,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执行到位,把各个重点项目一项一项推进到位,把各项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到位。坚决克服抓落实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向群众承诺的,变成实实在在的措施和行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3、在攻坚克难、激情创业中提升干部执行力。突破墨守成规思想,克服消极畏难情绪,敢走新路,敢出新招,敢于碰硬,只要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努力掌握破解难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善于抓重点、攻难点,善于在问题比较复杂、矛盾比较大的工作环境中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更加自觉地坚持“四尊四创”,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志在必胜、敢为人先的气魄,谋率先之策,创率先之业,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4、在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中提升干部执行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开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在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行政资源,拓展服务项目,提升行政效率,为发展、为基层、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制度,推进办事流程公开、热点问题公开、行政执法过程和决策过程公开,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让那些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干部壮起胆子、挑起担子、迈开步子,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扑在事业上。

5、在团结协作、凝心聚力中提升干部执行力。坚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事业的发展放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引导各级干部把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放到全市、全省甚至更大的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既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又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真正做到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坚决破除部门、个人利益壁垒,理顺部门关系,减少推诿扯皮,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机制。善于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好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努力形成“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众智之所为无不成”的良好发展局面。

6、在建章立制、强化监督中提升干部执行力。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效率不高、执行不力问题的关键环节,确保行政机关运转规范高效、各项政策政令贯彻执行到位。以在全市开展“党政组织执行力监督检查年”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对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执行力的监督,对“阳奉阴违”、“顶着不办”的干部,要严肃纪律,批评教育,督促整改;对屡教不改、我行我素甚至出现经济问题的干部,按照党纪政纪规定严肃查处,追究责任。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监督作用的同时,通过建立网上监督、配强热线监督等适合大众监督的网络体系,真正把部门、个人权力的行使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监督之下。

八、改进作风,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市委常委会担负着领导全市人民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历史重任。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努力纯洁党性和端正党风,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切实转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全面提高领导全市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完善和落实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列出学习专题,切实按计划按专题组织集中学习研讨和听取专家讲座。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根据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学习领导科学发展所必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注重研究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水平,更好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2、扩大民主,正确集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政令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畅通。在常委会班子内部充分发扬民主,按照实行常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体制的新要求,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党内和党外相结合,领导、群众、专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专家学者等各方智慧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提高常委会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增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

3、改进作风,联系群众,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完善市委常委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听取群众意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市委常委接访和下访制度,畅通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每年确定一批事关全市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点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问责。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会风和文风,带头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切实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除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外,常委参加其它会议、活动原则上不作专门报道或不在报纸头版报道。

4、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执行中央和省有关精简经费开支的要求,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实效性。带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等各项纪律,自觉接受各个方面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为全市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广泛参与,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对市委常委会的信任、期盼和支持。对此,市委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同志们对我们分析问题、搞好整改继续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创新办法,完善举措,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加快把*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先导区,努力使*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