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调研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汇报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11-19 04:29:00

导语:区调研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汇报会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调研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汇报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中央决定,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觉得意义非常深远。因为科学发展观,是通过实践创立和检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实质上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两个“深刻变革”,即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深刻变革,从传统型发展模式向科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深刻变革。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省委常委都到一个县或一个企事业单位作为联系点。因我的扶贫联系点在*特区,所以,这次到联系点来,主要了解一些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

今天,我在这里主要讲《依法规范公权,实现科学发展》方面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科学治理国家的方式和形态,无外乎是两种。一种是人治,就是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圣明和贤能身上。一种是法治,就是把国家的长治久安维系于社会的法律和制度之上,认为法律和制度比“君主”、“清官”更可靠。所以,在现代社会,一般认为依法治国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

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是核心问题,就是要依法规范公共权力,对公共权力监督约束,不得公权滥用和私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依法行政,构建法治型政府。

法治型政府,就是国家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来确认,掌握国家权力必须依宪依法施政,行使公共权力必须是法律法规予以授权。所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作为政府执政的重要目标。下面,我就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法治型政府的目标和要求

1、关于法的目标问题。现代国家法律的确立绝大部分是以两种方式立法的,一种方式是以执政党的政策主张为背景,由有关团体提出法律动议;另一种方式是由执政党自己提出立法动议。在当代的政党政治中,执政目标一般是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利率或汇率。在这四个执政目标中就业率是核心,通常称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实现这个目标,执政党一般都要进行改革,有的把改革通常称为“变法”,也就是说,通过立法、修法、废法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一般来说,对现有法律中阻碍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规定要及时修订或者废止,按照“急需先立,成熟即立”的原则,在实践中把已经成熟了的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地用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以规范社会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则是把执政党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转化为国家意志,转化为人民意志,从而确保实现执政党的执政主张和执政目标的实现。

2、关于执政合法性问题。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现代国家权力理论它有三个基本点:第一,承认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但这个权力是公共权力,完全不同于皇权,也不是私权;第二,公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主要是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官员或由人民选择能够充分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推荐政府官员,再经人民代表认可或人民授权的机关认可;第三,国家权力的最终目标是对人民负责,人民满意不满意是判断国家权力性质的唯一标准,或者说,是判断掌握国家权力的人的唯一标准。从目前来看,现代国家的权力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为“权力人民化”。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执政地位,现在执政,将来还要长期执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事业的领导核心。或者说,在中国政府构架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权力的中枢地位,也叫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者,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维护者,法律的制定和监督者,公共权力的约束者,人大依法履职的实质是把党的主张按照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的意志,也就是变为国家的法律。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按照党的政策主张和法律授权依法管理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党委、人大、政府虽然称谓不同,责任不同,履职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推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一方政治社会稳定。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权力的中枢地位,党的治国主张必须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而形成,从而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核心是党的领导。从这个意义说,“要立国,先立法”,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才具备合法性、党执政才具有合法性、政府的存在才具有合法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才具有正当性。对于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党的领袖要效忠宪法和法律,党的干部要依法施政,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平衡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的关系,既要保证公共权力有效运转、公权公用,又要保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不受任何侵犯。

3、关于依法行政的要求问题。依法行政是政府文明执政、实施良政的重要标志。具体有五个要求:一是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职能时,都必须依法进行,依法管理,必须得到法律的授权,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施政;二是要求每一个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必须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来活动,不得擅闯法律“禁区”。对老百姓来说,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什么都可以做,对政府来说,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授权的什么都不能做;三是要求每一个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忠诚法律,自觉成为法律制度的遵守者、维护者、执行者,而不是规避者、抵触者,更不是破坏者。忠诚,对国家而言是价值原则,对一个人而言是行为品德问题。“忠”为尽职尽责,“诚”为守约、坦率,言必行、行必果。忠诚实际上是把聪明和才智用在真心、真诚、真实的合作上,在某些意义上来说,忠诚凝聚力量,忠诚焕发活力,忠诚促进和谐,忠诚人心向内。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健康向上的人。四是要求国家的法律制度设计要合理、要科学、要配套,不能各行其是,要防止制度缺位、制度错位、制度越位;五是要求对领导干部要合理配置公共权力,按照有限授权、科学设权、以权制权的原则设置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发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共由三个立法层次、七个法律部门构成。三个立法层次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层次;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层次;地方人大和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层次。七个法律部门是:宪法和相关法的法律部门、刑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法律部门、社会法法律部门、诉讼法法律部门、民商事法法律部门。这三个立法层次、七个法律部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三个立法层次、七个法律部门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以上法律体系,体现了四个“高度重视”:一是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等公共安全方面的立法,例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二是高度重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立法,例如反垄断法、公司法、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电子签名法,直销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三是高度重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例如义务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血吸虫防治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四是高度重视约束行政权力、规范行政行为的立法,例如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更加注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立法为民和法为民所用的立法本意原则,符合基本国情,其制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更加具有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很强的针对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法治型政府的重要性和理念

法治型政府就是按照法制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政府的行为都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建设法治型政府,就是以法律约束政府,控制政府权力的滥用,以法治方式整合公平与效率的价值,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政府保公平,市场出效率”。

1、法治型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还不够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二是制度建设在设计上反映客观规律不够,与国情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不够落实;四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五是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六是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七是依法约束公权还有差距,还不够规范,也不够具体,长官意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必然腐败的权力。公共权力腐败是影响和破坏社会和谐的大敌。具有三大风险源:一是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政治风险源;二是社会不稳定的最大社会风险源;三是党和政府公信力遭受严重损害,诚信最大风险源。

判断一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腐败,主要看两个必须:一是必须看它是否同某种权力相联系,也叫“对价关系”,往往腐败总是同一定的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同权力无关的现象,严格意义上称不上腐败;二是必须看它是否同权力的蜕变相联系,也就是权力的变质。权力的运行一般具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方面可能是向着同社会公共利益目标一致的方向运行;另一方面可能则是同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相反的方向运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权力具有“双刃剑”,即既可以用公共权力造福于民,也可以用公共权力损害人民,凡是后一种都是权力蜕变的现象。

应该说,我省各级各部门在履行公共权力上主流是好的,也是正确行使公权的,但也要看到,在一些部门、一些领域、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权力官僚化,有些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但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当官不干事、拿钱不干活大有人在,既不为人民办事,也不向人民负责,而总想争权争利,甚至跑官要官;二是权力商品化,权力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物质财富,但它可以决定现有的物质财富的流向。所以,有些人中饱私囊,把权力当作一种商品,搞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权交易;三是权力特殊化,一般来讲,职权的大小是由所担任的公务员职务决定的,享受的待遇也是由国家制度安排的。但有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获取特殊利益,不按民主集中制办事,个人说了算,侵犯集体或其他人的权限,搞政治上的特殊化。有的为了家属谋求制度规定以外的利益,利用其权力给予特殊照顾,搞生活上的特殊化。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

2、公务员必须对法律信仰和忠诚,严格依法行政

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我的理解是,法治政府不仅是指制定了法律制度,建立了法律实施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求承担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法治意识,笃信法治。法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依法治国,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行政机关公务员来说就是依法办事。法治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意识支撑。行政机关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意识,是能否实现法治型政府的关键所在。只有行政机关公务员信仰、尊重、服从和遵守法律,公民才能信仰法律,反之,则会摧毁公民对法律的信念。

3、政府职能转变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法治型政府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制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和约束。法治型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以防止权力被滥用。关键是转变为高效的有限型政府,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权限、政府与个人的关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部门的权限清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行政管理体制廉洁高效,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行政权力与利益脱钩。政府的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

4、法治型政府关键是政令畅通

在我国,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及规章都是靠行政机关执行,大多数行政管理行为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法治型政府要求政府必须全面正确地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各项职能,确保国家的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政府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就必须保证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后能得到救济。

5、法治型政府要依法科学决策

现代社会,任何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没有政府的参与是不可能的,行政决策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是最好的选择。随着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决策科学、正确;只有发扬民主、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为了减少决策过程中的随意、专断、不科学,必须建立权责一致的科学决策机制。

四、依法规范权力,坚持依法行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同全国一样,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改革已由“利益的普遍享受期”过渡到“利益的调整期”,因利益问题引发的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增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我省自身特点和实际,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推进依法行政的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一)关于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问题

正确决策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各级政府要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轨道,真正做到按制度和程序决策、科学民主决策。为做到民主、科学决策,必须坚守以下制度:

1、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以及行政相对人的重大切身利益,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扩大公众的参与程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

2、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前必须经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论证、评估。

3、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涉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以及规范性的红头文件,决策前必须经过法制部门的合法性论证。

4、集体决定决策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规定要求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行政决策中擅权、专断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5、建立纠错制度。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决策都百分之百正确。但我们要保证,一旦发现决策失误,能够及时改正。这里需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要切实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是政府内部监督和自我纠错的重要法律机制,也是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今后凡是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不管申请人是什么身份,也不管被申请人属哪个机关和部门,行政复议机关必须依法受理,并公正作出裁决,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时要做开“三个公开”,即公开法律依据、公开复议程序、公开复议结果。

二是,切实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民”告“官”的法律制度。其目的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今后,凡是行政应诉不能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而且行政机关的负责人要积极出庭应诉,该答辩的答辩、该举证的举证,做到有诉必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积极维护合法正确的行政行为。

6、责任追究制度。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要坚决制止和纠正;对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严肃追究决策者的责任。总之,在决策科学性、民主性上,要做到“五不决策,一个追究”,即未经调研研究不决策,未经专家咨询不决策,未广泛听取民意或多数群众不拥护的不决策,未经会议集体讨论不决策。实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二)关于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问题

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履行职能、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规范性文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制定主体不适规格,一些议事机构、临时机构、部门内设机构都在制定规范性文件;二是超越法定职权,擅自制定和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违法违规增加优惠政策;三是制度程序不规范,不公开,有“暗箱操作”的情况发生。这些都影响了法制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为了从源头上规范权力运行,促进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公信力,对于规范性文件要做好四件事:

1、要合法。制定规范性文件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得违法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所有规范性文件都必须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者审查未通过的,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得施行。

2、要公开。规范性文件制定后,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载体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执法依据。

3、要备案。备案机关发现下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者超越法定权限、违反制定程序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4、要监督。要积极受理、及时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建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于“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从关注度高”的部门更要自觉接受监督。

(三)关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问题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游戏规则”一旦定下来,形成国家的法律制度。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遵守、严格执行。同时,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担负着行政执法的任务,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确保法律法规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

1、实施行政问责制度。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从目前来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还不完全到位;政府行政首长和部门行政首长履职不力、施政不佳、执政不力、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导向机制还未形成。从而,实施行政问责制度势在必行。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政府规章。把行政首长履职不力、施政不佳的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使行政首长权责挂钩,责任和权力明确,把行政行为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对决策失误、治政失当、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的行政首长过失行为,要依法规范和约束。

二是,依法治权。推进依法行政,创建法制政府,关键在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实施问责制主要是强调行政首长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由于不负责任造成重特大事件和决策失误的,必须依法进行诫勉、公开道歉、停职反省、劝其辞职等对“不作为”、“乱作为”问责,达到依法依纪治权、治“官”的目的。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从而强化依法行政能力。

三是,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职权行使权力。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坚决纠正执法中的办事拖拉、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塑造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

2、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要对行政裁量权进行规范和限制,结合实际明确行政裁量权行使的具体标准,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裁量度,防止行政裁量权的滥用。在行政处罚裁量权上,真正做到该重罚的不循私、该轻罚的不加重、不该罚的不枉法。现在,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在“合法”外衣的保护下不作为或者乱作为,针对此种情况,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就是要“按方抓药”,“对号入座”,依法作出恰当合理的处罚。在实施行政处罚中要体现七个原则:

一是符合法律授权的原则。也就是说,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只能在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是符合立法本意的原则,也就是说,行政处罚的目的在于通过行政处罚手段,提高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而不是为了部门的利益而创收;

三是符合行政的法定条件原则,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对那些确实违反法律法规并造成危害的法人和公民进行行政处罚;

四是严守公正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行政处罚时,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做到不偏不倚;

五是严守法定期限原则,也就是说,行政处罚要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确保执法效率;

六是服务群众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行政处罚时,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注意执行的社会效果;

七是公正廉洁的原则,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决不能违法行政、徇私和枉法。

3、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扩大相对集中处罚权的领域和事项,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要改进行政执法方式,建立健全相对人违法行为的记录制度,切实改变“运动式”执法,提高执法质量。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教育比处罚先行,执法与疏导结合,实行文明执法,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完善行政执法的财政保障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解决执法与利益挂钩的问题,坚决防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

4、要加强监督。各级政府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要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要鼓励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行政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要强化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特别要注重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层级监督作用。

5、要强化责任。今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已于6月1日开始施行。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做到“五个严肃”,即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行为;严肃查处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严肃查处滥用权力或不作为、贻误工作的行为;严肃查处违规建设楼堂馆所、挥霍国家资财等行为。对违法行政行为,不论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严肃追究,依法惩处,决不能搞“官官相护”。

通过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要实现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和谐;执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的和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四)关于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职能问题

行政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政府职能的转变要体现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确立法制先行原则。政府的决策活动要在国家基本制度设计的框架下进行,基本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的法制化。

二是稳定推进原则。政府职能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职能的转变要扎实稳定推进,确保正确方向,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过于滞后。

三是提升效能原则,政府职能要良性配置,良性互动。减少运作成本,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是立足服务原则。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是转变职能的核心,要从“重管理,轻服务”向“强化服务”的职能转变,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当前,具体来说要抓好:

一是,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坚决杜绝各种变相许可行为。

二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明确职能定位,该退出的退出、该补位的补位,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三是,政府抓经济工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保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干涉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

四是,要加强对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培育、规范和管理,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五是,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六是,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政务大厅,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手续,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办事。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快政府网站建设,拓展网上服务项目,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关于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问题

行政机关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决定着依法行政的水平。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务员法律素质的培养,大力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努力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管理者、领导者。

第一,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想问题、办事情都要首先问一问法律法规是怎么规定的,合不合法,养成依法办事,按制度、按规矩办事的习惯。领导干部工作任务繁重,不要求都成为法律专家,但对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以及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要熟悉,不能做错了事、违了法还不知道。要增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本领。加强领导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法律素质。

第二,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一是党校、行政学院制定培训计划时,要有组织、分步骤地分期、分批对公务员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二是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都必须经过法律培训和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行政执法资格,上岗执法;对在职执法人员要定期进行新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严格考试、考核,凡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应当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三是要增加法律知识在公务员录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从源头上保证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

第三,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依法行政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支持,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学法辨是非、懂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增强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并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今天,我就讲这些,与同志们共同讨论,有不对的地方请提出批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