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辅导讲话
时间:2022-06-04 04:32:00
导语:党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辅导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按照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今天我在这里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些个人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供同志们在学习实践中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交流的题目是“深入实施转型战略,全面实现科学发展”,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定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信心;
二、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四、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
第一个问题:坚定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信心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就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进入新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同的地方必须根据各自实际,理清思路,形成举措,选择不同的路径。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确立了转型战略,从经济转型到城市的全面转型。对*来说,实施转型战略就是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了进一步坚定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信心,我们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更加准确地理清转型战略的基本思路,更加全面地把握转型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一)转型战略的确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行动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的清醒,效果的产生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很多,大家在过去的学习中,应该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我们必须看到,转型战略的确立和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转型战略体现了“发展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其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经济的发展,解决其他问题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进一步澄清两个理念:一是增长不意味着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不意味着发展。中东地区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但由于经济增长形成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很少,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水平没有充分增强和提高,这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并没有增强,导致有些地区长期政治上动荡不已。二是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什么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问题突出,政治生态恶化,人的文明程度得不到提高?就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没有同步。这两个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些本质性的要求。我们确立的转型战略,并不是说不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而是在五大转型中,把经济转型放在第一位,通过经济的转型,为其他四个转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转型,就不可能实现其他四个转型。经济转型的本质就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不是说要降低发展的速度,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前提下,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越快越好。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转型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第二,转型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怎样发展,还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以人为本”在现实实践中有很多认识误区。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人,它是包括所有人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指少数人、某些特殊群体。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同,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参与创造财富的情况和财富分配的结果就不一样。比如我们*,如果我们把经济发展仅限于资源的开发采掘上,那么参与财富创造的人和参与财富分配的人就非常有限,这与发展制造业的情况完全不同。为什么大家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呢,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必须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财富的创造过程和分配过程。如果一个地方参与财富创造过程的人很少,这个地方创业的活力是很难迸发出来的。如果这个地方创造的财富不是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那么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稳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挫伤。以人为本的“本”,讲的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我们推进转型的动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长远的奋斗目标。这个“本”不仅具有物质性,还有精神性。我们提出的转型战略体现了这种“本”的理念。生态转型,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好一些,生活质量更高一些;社会转型,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有一种安全感,如果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安全感却在下降,这种发展方式就会使老百姓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文化转型,就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机制转型,是为人们干事创业创造一个宽松优良的环境,为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提供一个制度性的保障。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我们不能把惠及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单纯地当作是被同情、被关爱、被救济的对象,而应当把这些人同样看作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我们的转型战略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生态、社会、文化、体制转型,都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转型的社会力量,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转型战略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研究,绝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来处理的。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两难”问题,只有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比如,在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候,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同时又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优先发展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事业来逐步实现统筹兼顾。因为,社会发展不协调虽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发展不够。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时候,我们通过分阶段逐步缩小差距等各种方法来实现统筹兼顾。城乡统筹并不是意味着限制城市的发展、重点抓乡村的发展,还是要走以城带乡的发展之路。城乡一体化还是要通过城市化的道路、城镇化的道路来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非农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公共资源要实行均等化,并不是说发展没有一个先后秩序,毕竟城市的各种生产要素更加具备一些。看不到这一点或者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近年来的转型探索,是我们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过程。*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转型探索的过程。近几年来,我们先在经济转型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实际上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转型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我们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已经初步建立。近年来,我们狠抓了西北工业园建设,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拉开了20平方公里的框架,基本完善了9.1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很多设施还要进一步加快,但这个雏形已经初步形成,我们有了一个产业聚集、生产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首先要抓平台建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如果不搭建平台,那种新的接续产业需要的生产要素就无法聚集。第二,我们在发展新型接续替代产业上有了好的起步。所谓经济转型,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因为矿产资源、地下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几年我们的增速为什么减缓?就是因为我们的新兴产业没有培育到位。产业的培育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培育新兴替代产业,不仅增速要减缓,最后甚至可能没有任何增速。金融危机为什么对*的冲击很大?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铜也好铁也好,它涨价的空间和增长的幅度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这一点,怎么会有增速?真正经济上的增速,要靠新的生产要素的形成,靠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来实现。有的同志说这几年好像没有引进什么项目,还没有过去的项目多。过去可能项目多,但过去“五小企业”多,矿山开采企业多,真正具有现代工业气息的项目屈指可数。实际上,在替代产业发展上我们进步了很多,我们提出发展四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明确了思路,也确实引进扶持了一些骨干企业,雨润集团连续投资、尖峰水泥二期上马、机电制造领域不断丰富完善,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迅猛势头,新型建材的总量不断增加,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不断出现新气象,尽管有些项目效益没有完全显现,但显示了一种趋势,我们必须肯定自己。当然,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过去我们就缺失平台,平台搭建还需要一个过程,平台搭建以后,引资还要一个过程,引资以后还有一个建设过程,我们必须要有耐心。第三,我们在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上有了新的进步。这几年,我们在“五小”企业的整治和社会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五小”企业的整治,坦率地讲,影响政绩、触及矛盾。不管怎么说,“五小”企业还是有产值的。但是“五小”企业不整治,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受到严重制约。如果我们没有有效的办法来治理和遏制这种泛滥趋势,那么,我们享受的财富是一时的,要想获得新的财富就更加艰难。在社会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社会协调发展上也有了一些明显进步。实事求是讲,我们实行的部门预算,不仅仅是一个防止腐败的问题,也解决了部门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这也是民生问题。还有,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我们这几年对长江饮水、交通道路、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投入都很大。这两年,我觉得在这方面,市委市政府在运作理念和方法上有很大转变。又比如计划生育工作,这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发展不协调,社会问题太突出,社会负担太重,到了经济能力承受不了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畸形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近几年在转型过程的探索,转型的过程确实是一个生动的实践过程。
(三)要正确地分析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实施转型战略的坚定性。转型是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特别是现在遇到金融危机,困难确实很大。现在有很多同志就说,转型并没有挽救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迅速遏制住经济下滑的趋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正确看待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一方面,我们的形势确实很严峻,经济下滑问题比较严重,而且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不可能逆转。另一方面,要看到这种形势的造成,并不是转型所带来的,也不是我们放弃转型战略的理由和借口,这恰恰说明,我们的转型必须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为什么我们的经济下滑很严重,增速放缓,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但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这几年我们在结构调整方面的艰苦努力,没有三个10%的变化,当前*经济可能下滑的幅度更大,状况更糟。有的同志讲,经济总有一天要回暖的。但经济回暖以后只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后劲和增速从哪里产生呢?还是要靠投资,靠项目来实现。从一季度的情况看,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下滑很大,特别是工业增速下滑2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55个百分点。我曾经讲过,*不是工业立市,而是资源立市,甚至说白了叫矿山立市,还没有进入工业立市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正确判断当前的形势,要认真分析这种形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我们要从当前遭遇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的现实中,进一步增强我们抓结构调整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我们实施转型战略的坚定性。
二、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瓶颈制约
善于发现和找出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推进城市转型,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找准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在哪里,以便于我们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讲,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环境的制约。*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矿冶文化、青铜文化发祥在*,为*的繁荣带来了不竭的动力,我们为此感到自豪。文化的形成取决于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产业、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矿冶文化、青铜文化,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是先进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是靠资源立市,产业结构主要依赖于资源,这种以矿冶文化、青铜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人文环境,也逐步表现出一些负面的效应,阻碍着、制约着我们转型战略的实施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从现实的角度看,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制约着我们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一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这可能是资源文化、矿冶文化一个突出的特征。急功近利,一锹巴不得挖出个金娃娃,这是一种典型的暴富心理。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为什么存在着短期行为?为什么有的干部喜欢弄虚作假,搞表面文章?为什么很多干部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基础性工作?这都是急功近利浮躁心态的表现。这种心态既影响我们的干部作风,也影响新兴产业的催生和发展。比如我们的水泥产业,*的民间资本这么雄厚,为什么没有老板去投资新型干法水泥?有同志给我讲,要把思想解放一点,能不能鼓励干部入股?这一点我并没有反对,只要你不投资房地产,不投资矿山开采,你投资制造业,我们不会追究责任的。你把资本聚集起来,办一家制造业,我们欢迎。可是没有谁愿意投资制造业,原因就在于办制造业企业不如矿山开采来得快。再比如,我们引进南京雨润3000万只肉鸡养殖加工和2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项目,现在关键需要养殖配套,这是我们政府要积极鼓励的。我们的老板,大多不愿意投到这个领域,即使投了也没有人去认真经营,除了经验不足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急功近利思想。一年养20万只鸡,每只鸡赚1块钱,一年也就只能赚20万,况且这20万还要花很大的功夫,怎么去养呀,划不来嘛!这当然没有在地下掏矿来的痛快,来的淋漓尽致。殊不知养鸡养鸭这是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一个新的产业,而矿山是经过了几万亿年的地质变化形成的财富,完了之后不可再生。急功近利思想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对我们干部的思想影响也很大,这在*表现的比较普遍。二是因循守旧的惯性思维。有的同志不承认,说我们没有因循守旧,胆子大得很。他那胆子大,并不是创新性的,而是一种破坏性的。典型的表现是,*一谈改革,就谈改色变,所有的改革基本上都会走形变样的。比如我们的企业改革,去年说还有100多家,最后情况是只改了一家,一家改到现在,还改的不够太平。像这样的改革在其他地方早就完成了。为什么我们的新兴产业培育艰难?一种经济形态形成的体制机制,可能只支持某些产业的发展,可能就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再比如说,我们的东风农场改革,应该说后期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东风农场改革,第一你没有挤上农垦企业的改革;第二东风农场还有三个村,并不是国有农场的土地,又没搭上农村税费改革。现在能说要改,就不错了。但改革的落实是政府拿钱,而且不是一年拿钱,是永久性的拿钱,是*市政府买单啊!买的不是一年的单,是若干年的单。这是典型的没有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又比如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都说不好搞,很多乡镇都喜欢玩花样,到时候估计又是要*市政府来买单,到时候就不是一两个钱的问题。我们的财政收入到哪里去了?就这样花掉的啊。其实,这哪是*市政府在买单呢?是*人民在买单,你花的是人民的钱,是纳税人的钱!这些钱为什么不能惠及老百姓?为什么不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呢?改革滞后,这就是因循守旧的惯性思维。现在我们不少乡镇都还有食品所,这还是80年代的事情!你们到外面去看看,哪个地方的乡镇还有食品所,市里还有食品公司?*的机构,是上面有的我们都有,上面没有的我们也都有,简直是应有尽有。这些东西都是消耗财政资源的啊!消耗财政资源是与民争利。有人说,我过去就是这样搞的,且不说过去搞符不符合政策,就是符合政策,但现在情况变化了,也要与时俱进。有人说,过去当局长,是可以安排工作的,过去领导干部的子女都可以安排就业,那现在怎么不行啊。惯性思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我们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三是画地为牢的封闭意识。有人认为矿山在我这里,就是我的地盘,是我的矿体,这就是画地为牢的封闭意识,它严重影响对外开放,影响生产要素的涌流和聚集。为什么我们农村的宗法思想很严重?宗法思想不仅是封建思想的表现,还是封闭意识的表现。在我们农村,什么山场,什么土地,仍然是姓氏所有,简直不可思议,纯粹的画地为牢思想!为什么我们征地难、拆迁难、配套资源难?*确实是很有条件的地方,要是把资源配置好了,发展地面接续替代产业不是很难。可惜我们的资源被利用了,但没有与新兴产业发展配套起来,没有与发展后劲配套起来,很难让优质资源与新兴产业发展有效地整合起来、配置起来。你看我们农村的土地庙,一个村、一个宗族,建一个庙。全市400多个庙,一个都不上档次。什么精神信仰啊,这是画地为牢的封闭意识。四是以官为本的衙门思想。这一点表现得比较突出。*那些从事实业的人,那些创业有本事的人,并得不到尊重。老板来了,投资者来了,并得不到很大的尊重,接待还要组织上强制性的安排。但要是哪个当官的来了,是前呼后拥。我们有些干部,出去就必须有几个人陪同,不陪官味就出不来,电视台、记者前呼后拥。我们怎样去烘托那些老板、企业家、干实业的人?我看很难。我们的有些干部,对企业来说,认为自己是管理者,高高在上。为什么脸难看、事难办?为什么有些企业办点事就那么艰难?有的老板不敢说,怕说了以后办事更难。吃拿卡要等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土地出让,凡是正规的,办起来很难;凡是歪门邪道的,办起来就很容易,这是典型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吃就快办事、乱办事。有的人个人收入与目前拥有的财产完全不等,我在这里不说腐败思想,这是衙门作风,以官为本。所以那种亲商、护商、爱商的意识就比较缺乏,那种以民为本思想就比较缺乏。这种局面不利于全民创业,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
第二,生产要素的制约。生产要素包括的很多,人才、市场、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有自然性、内生性、市场性等特点,所以一个地方发展趋势怎么样,后劲怎么样,就在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怎么样。如果一个地方的生产要素能够充分涌流,这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就十分强劲。生产要素有硬件,有软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生产要素对我市城市转型、科学发展的制约。一个是市场主体的缺乏。市场主体不多、活力不足,是我们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规模以上的企业,总量还不如90年代,而且这些市场主体大多数是资源型企业,且竞争力不强、扩张力不强,调整新的产品结构的空间性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培育生产要素的能力是有限的,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要靠市场主体、靠企业主体。所以现在有人说,招商引资要靠企业,怎么政府也管这个事呀?包括不久前有人评价说我们的招商是出奇招、乱作为。在市场主体缺乏、生产要素配置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必须靠政府的手。二是资本有量无质。我们民间资本的存量比较大,但严格意义上讲,那是资金,是存款,不是资本。资金必须跟人才、技术、市场等结合起来,进入生产的过程,才是资本。有人说,*把民间资本激活就够了,还要招商引资干什么?我们的民间资本是很雄厚,为什么我们的民间资本长期大量外流,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为能够让这些资本聚集起来的创业型人才缺乏。所以,我们对外开放,不仅引进的是资本、资金、货币,更重要的是引进市场、人才,是能够把各种要素聚集起来的载体。三是人才比较匮乏。这既有我们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首先表现在,*有钱的人很多,但真正的企业家很少,创业者很少。所谓的企业家,不仅仅看他拥有财富有多少,关键是看他创造财富的能力有多大。老板和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有钱人和创业者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真正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是通过企业家来实现的。其次,我们掌握技能的产业工人很少,这在客观上是我们产业结构自身的问题带来的。所以劳动力很多,而掌握技能的熟练工人很少,这对我们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就是很大问题。有次我到劳动部门,看他们招聘会搞的很不错,那种出力流汗需要体力劳动的岗位是门庭若市,而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岗位门庭冷落。实施城市转型战略,调整产业结构,需要一大批的掌握了各种技能的熟练的产业工人,因为产业工人和一般劳动力,文化素养、文明程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曾经讲过,*这个城市有20万人,但真正的产业工人却很少,为什么我们的城市管理脏、乱、差?这说明我们的新兴产业催生新兴文化的能力严重不足。四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都讲我们*在“1+8”城市圈内,我们靠近武汉,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由于我们的交通设施落后,使得我们的这种区位优势难以彰显出来。我们*的交通状况是典型的内聚不够、外联不畅。我们靠近长江,是沿江城市,但沿江不通江,通江是有名无实。我们内部的交通网络,有那么几条路,但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也很难货流其畅。一条大金省道出让后,只收费不修路,还反告政府。陈贵、灵乡路途不远,但到那里去好难啊,要是道路修好了,10几分钟就到,现在半个小时还不能到。我们对外就是一条快速道,除此之外,跟外地联系起来就很难。为什么讲交通重要呢?因为它是人才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各种生产要素聚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通是经济的命脉。
第三,发展空间的制约。发展空间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园区建设滞后。我们的园区建设,不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和省内几个发展基础不如我们的县市相比,至少滞后了五年,一个五年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周期,我们要认真反思。我们怎么抓经济?抓经济首先要抓园区、抓平台建设。在园区建设问题上,我们有些思想还不够统一。有人讲,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没抓城市建设。他所谓的城市建设,就是他门口那条路的建设,就是他生活圈子里屋前房后的建设。在我们由资源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这个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在园区建设。一个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没有较强的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这个城市就是个空城。当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到,这是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但要想长远地考虑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就必须要更多地考虑培育新兴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另一个是规划的滞后。首先,城市规划滞后,城市规划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张绘制的蓝图,是一个方向。其次是土地利用规划滞后,土地规划必须有利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必须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但我们的土地规划恰恰背道而驰。在我们*,基本农田“上了山、下了湖、进了城”,如此状况,还有什么发展空间!原来我们土地规划调整重点在黄金山一带,修编时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区域来考虑。但现在托管了,不属于*了,把我们靠近罗桥那边全部规划成基本农田,我们的开发区建设就在这种状况下起步的,所以很难。再次,产业规划滞后,发展地面企业是个基本的概念,包括现在我们提出的经济转型,转型也需要规划,特别是经济转型要有产业规划,没有产业规划,产业怎么形成?生产要素的聚集本身就需要规划,规划是个指示器,是个方向盘。
第四,资源型城市的制约。资源型城市往往有很多“通病”,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显露无遗,而且这些毛病,大都是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的。*同样如此,越到后面,体会越深,主要有“三难”。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当前,我们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仍未摆脱困境,对资源的依赖太强,特别是钢铁产业上游层次太低,时刻面临着调控整顿的危机,压力很大,但结构调整,需要催生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目前市场需求呈现萎缩趋势,需要周期,有些项目,即使是龙头项目,投产了、见效了,但不是立刻就能发挥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要不断的扶持、呵护。二是生态治理、环境改善难。因长期的粗放式开发,我市的矿山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几年,我们重拳整治,关停了很多“五小”企业,但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博弈,往往让许多领导干部难以取舍,生态治理和修复效果不佳,“五小”企业死灰复燃依然严重,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建立。还有塌陷区、炮震区、尾沙库数目之多、隐患之大,都是触目惊心的,而且又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重大。三是就业保障压力缓解难。近年来,我市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同时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金融危机下,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失业下岗工人,给我们的就业、社会保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我们还存在财政增收难、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等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矛盾和负担。这些都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注定了解决这些问题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支付更大成本。
第三个问题: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着力破解的难题很多,必须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我认为,根据*的实际,必须要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在更新观念上下功夫。我刚才讲了人文环境的制约,为什么放在第一点来讲?因为资源型城市要实现转型,必须首先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当前,特别是要牢固树立以下四个理念:一是“外引内联”的理念。一个地方的发展,非常需要借助外力和凝聚内力,发挥内外合力。我们要有更加开放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机遇,最大限度地引进和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吸纳先进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增强我们转型活力。二是“打基础、管长远”的理念。因为城市转型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长期过程,而我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很多,所以必须树立“打基础、管长远”的理念,比如我们抓园区建设、培育替代产业、整治五小企业、整顿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及拆除违章建筑就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打基础、管长远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总要有人甘当铺路石。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是当前破除“三农”工作难题的根本道路,这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总体方向。关于城乡一体化,*市具备一定条件的,这里面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城乡一体化不是平均用力,我们仍然还是要在加快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上下功夫,要通过城市化、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二,城乡一体化当前突出的是要解决好政府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我们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卫生室建设、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饮水工程等都是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并不是生产要素聚集的平均化。生产要素还得往城市集中,只有这样,以城带乡才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均等化才有物质保障。四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推进社会的同步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通过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这个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规划中,要体现在实践上。
(二)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上下功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要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上下真功夫。这里面我要强调:一是继续举全市之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这项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最为重要。我们20平方公里必须在3-5年时间基本完成。在园区建设上,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当然是在规划做好以后,一切按规划建设。平台建设好以后,不愁没有项目。有些项目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急功近利,不能出现追求表面政绩的政绩观。当然,工业园区建设还包括灵乡工业园、雨润工业园。二是耐心细致的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四大产业集群是我们经过多年摸索,经过认真思考,提出的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就是要围绕这个总体思路来抓招商抓项目,抓产业配套,抓产业链的延伸,抓集群的培育壮大。需要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培育、产业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必须在耐心细致上下功夫。我们要多一点长远眼光,少一点急功近利思想,认真地谋划好各个产业的发展规划;要多一些战略眼光和锲而不舍精神,不断引进全国五百强和行业前三强的龙头项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多一些服务配套意识,特别是在项目引进之初要精心呵护它,在项目成长过程中要大力扶持它,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发挥集群优势。三是要大力培育企业家。产业优先,企业为大。新型替代产业的培育,真正主体是企业家。只有企业家才是壮大企业、培育产业的主要力量。关心和培育企业家,要牢固树立“企业本位”思想,尊重和善待企业家,做到在政治上关心企业家,在决策上尊重企业家,在工作上支持企业家,在感情上亲近企业家,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有利于企业家创造的浓厚氛围,企业家培育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的过程。
(三)要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产业培育要靠项目,项目要靠开放。开放搞活要靠环境的打造,环境的打造在于深化改革。这就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关系。首先,招商引资要有舍得意识。舍与得是对立的统一,不舍就没有得。我们要敢于拿出最优质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最优惠的政策去招商引资、去配置资源、去聚集生产要素。有的同志讲,我们现在招来的有些项目没有产生多少税收,不值得!项目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产业的配套形成,是否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老百姓根本生计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于税收缴了多少,重点要看看它能否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它的综合效益状况如何。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的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比如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的税收的确很少,比不上很多资源型企业,但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乃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又比如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实税收很少,但它带来了一个产业的形成,如果3000万只鸡、3600万只鸭、200万头猪的屠宰规模形成后,它能带动多少农户致富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算大账不要算小账,算长远账不要算眼前账。有些企业项目落户,可能在初期确实无论是它对经济的影响,还是贡献率都不是很大,但是它具有种子作用。不久前,有两位*籍在外老板,准备回乡联合投产建设一个电子股份企业,投资开始不大,两三千万,但是产值可以搞到5个亿。我当时就讲,这是场革命,是场工业革命,他带来的是人才、技术,是新的理念、全新的视野。什么叫高附加值?什么叫高科技?这就是。大家都以为尖峰是搞水泥,其实它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实际上是医药。我跟尖峰的老总说,要引进尖峰集团里面的代表先进生产力方向的产业进来,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尽管它的医药规模不是很大,但它是生产粉针剂的,产业层次很高,技术含量很高。这一类企业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是本科以上、硕士、博士。这种高层次人才的进入,最后将形成一种软实力。先进文化的形成、文化的提升,必须处于一种开放流动的状态。这样的项目具有种子作用。第二,跟老板打交道要有资源意识。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敢于和善于跟老板打交道,广交老板朋友、建立老板资源。这里也有认识误区。有人总认为,跟老板打交道肯定不干净。实际上,老板在跟当地领导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在考察投资环境,你庸庸俗俗、不干不净,哪个老板还敢来投资啊!老板们、企业家们都是我们未来的投资者,都是我们最优质的资源,必须牢牢掌握在手里,必须经常保持联系,多沟通多介绍多邀请,哪怕不投资,来看看也行,不要怕这怕那,畏首畏尾,这是我们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管长远打基础的大事。第三,抓项目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当前是项目建设的最佳机遇期,当然我们也面临很多困难,很多老板投资信心不足,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确实也是个有利时机。既面临原材料价格下降,建设成本降低的机遇,又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机遇。原来项目建设的资金、成本、土地等制约因素,现在都有所松动。我们必须要抢抓好这轮机遇,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抢抓机遇的本事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抢抓机遇首先必须蓄势待发,完善自我,当机遇来的时候,有的人能够很快适应,就能把机遇抓住。所以,要加快项目的启动步伐,加大争取力度,千万不能错失良机。其他的经济指标想在短期内有一个很好的扭转,有点不现实,但是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大幅度增长,这个指标是可以做到的。虽然金融危机有影响,但危机中有机,而且在这个时候敢投资的项目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所以,在“保增长、促转型”中,必须想法设法,全力保证固定资产大幅增长,当前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确实不高,在全省排名比较落后,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四)要切实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在优化转型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环境问题已经讲过多次,抓稳定、促和谐实际上也是打造环境。一个地方治安状况不好,矛盾激化,这个地方的投资环境肯定是不好的。稳定不仅仅是给老百姓安全感,也是给投资人一个安全感。投资人到一个地方投资,首先要有安全感。一方面,要切实抓好执行力建设。执行力就是行政效率,一个地方的行政效率是这个地方环境好坏的根本性标志。现在的优惠政策到处都有,简直是五花八门,但真正能显示一个地方环境比较优势的就是行政效率。行政效率高,就降低了投资人的成本,这叫做隐形成本。往往投资人的成本,有形成本在其他地方都是一样的,就是怕那些隐形成本,隐形成本过高,就是我们的行政效率出问题。现在关于行政效能的监察、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限时办结制、流程再造的制度办法很多,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里面关键有两条:一是确实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改革。旧的体制本身就是效率低下的制度,包括我们一些干部的作风、吃拿卡要、权力的滥用,究其原因就在于制度。制度必须要有刚性的约束,要有权力的制衡。二是对顶风而上的要坚决查处。没有霹雷,就没有那种耀眼的闪电。凡是效率低下,背后就隐藏着腐败问题。所以,惩处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农民工的就业难度加大,虽然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吸纳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整体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努力在完善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就业服务等方面想更多办法,发掘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此外,今年的关键节点比较多,大事也多,维护稳定的压力比较大,我们要继续以平安*建设为载体,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全市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和谐。
第四个问题: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
在思路、目标、措施确定以后,我认为,推进城市转型、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干事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政治生态影响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政治生态的培育,与自然生态一样,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努力,其效果才能最终显现出来。
第一,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推进城市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用人导向很关键。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导向。用好一个人,大家都跟着干,用错一个人,大家可能跟着混。因此,坚持用科学的标准选人,选科学发展的人至关重要。我认为,用人的导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坚持一个用人标准。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干事创业呢?我在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讲过,就是要有正确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人,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当前就是要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出来用好。选人用人,也不能求全责备,人都是有弱点的,但人一定有优点,我们用人一定要用人所长。另一个是要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用人导向也很重要。我们要有资源意识,职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必须进行竞争。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不断规范和完善竞争性选任办法,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让老同志、年轻同志等不同年龄段的干部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局面。
第二,要加强作风建设,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尤其重要,党风不纯,作风不正,直接影响我们的事业进程。今年各级都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契机,尽可能地克服我们党员干部身上作风不实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前,主要是要大力弘扬三种精神:一是要大力弘扬奋力拼搏的精神。奋力拼搏,就是要挑战工作极限。我们大多数工作不是在顺境中进行的,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奋力拼搏就是要在这种不顺的环境下,善于破难题、打硬仗。拼搏的价值既体现在过程,又体现在结果,难度越大,拼搏的价值就越大,过程越艰难,拼搏的价值也越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有一种干事创业、打破常态的“虎气”。奋力拼搏还体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转型既要上级的支持,又要自力更生,没有拼搏的精神,什么扶持、什么机遇都没有用。二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形势下,更显得万分重要和紧迫。求真务实就是要重实际、说实话。能发现问题,说明你在研究问题,能把关键问题提出来,说明你积极地想干事情。求真务实还要务实事、求实效。要根据工作实际,不唯书、不唯上、不求形式、不搞虚华,把计划、目标、任务从会议上、嘴巴上、文件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责任人上。求真务实关键在于抓具体。抓具体既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少谈意义,多做实事,既看宏观,更抓微观,善于把机遇变成项目、把政策变成措施、把思路变成办法。特别是今年,我们申报的项目多,如果不抓紧、不抓实,可能会付诸东流,成为一纸空文、一个空洞的计划。三是要弘扬敢闯敢试的精神。我始终认为,敢闯敢试是一种最宝贵精神,也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我们的党员干部往往欠缺的就是这种精神。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工作庸碌疲软,遇事绕到而行,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搞平衡圆滑,这是“为官”之大忌。人是要点精神的,干部是要有点闯劲的,有了闯劲,在各种困难和矛盾面前,我们才能化危为机,力挽狂澜。
第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环境。我们有句老话,干事的人容易出错,不干事的人永远出不了错。这里说的是如何评价干事创业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的问题,当然这个错误不能触犯法律。我们一定要给干事创业的人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要严格区分违法乱纪和敢闯敢试造成工作失误的界限,鼓励各级各部门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者、支持改革者、保护探索者、帮助失误者,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谋发展,放开手脚干工作,努力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宽容失误者的社会氛围。一句话,只要你为党的事业,为*的发展,敢闯敢试、干事创业,我们就支持你、保护你。
同志们,今天,我主要围绕制约*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和下步推进城市转型、实现科学发展,讲了一些个人的思考和感受。主要目的还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带头讲党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次讲课,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坚定转型信念,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我们*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 上一篇:思想政治组织教育论文
- 下一篇:计生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