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提升教学质量专题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24 11:11:00

导语:学院提升教学质量专题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院提升教学质量专题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一、各部门和单位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调研活动中,分管部门和联系点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任务,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映存在的困难,努力寻找和发现影响单位和学校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一)教务处(招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教务处是负责学校本科、预科等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校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日常教学运行等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师资管理、招生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

1、专业设置和建设方面:(1)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各专业间的学科关联度过低,资源配置分散,学科建设无合力,专业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乏力。(2)学校现在设有许多双语教学专业,是我校专业建设的特色,但此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没有统一的目标、原则和措施等。(3)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新专业的开办中,“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科学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

2、人才培养方案方面:(1)现各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分制的实施存在很多不匹配之处。(2)各专业的选修课数量普遍不足,学分制的组织实施落空。(3)教学单位任意调整课程设置和开设时间的现象严重,专业培养目标的计划性令人质疑。

3、课程建设方面:(1)学校规划的课程建设目标没有全面落实,课程建设质量亟待提高。(2)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协调性,教学内容的更新等需要认真对待。(3)各方面引导学生获取课外学习资源的措施不力,学校各种图书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4)课程考核方式中缺乏规范、科学的阶段性考核,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考核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5)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没有引起普遍重视,教学的组织过程不科学、严密,一些多媒体教学徒有虚名。

4、实验实践教学方面:(1)许多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从培养方案到实施过程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安排不合理、时数达不到要求、安排不落实、组织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2)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实验室使用和管理水平不高,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不高。(3)社科类、人文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一套符合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4)各专业教学实习明显不足,毕业实习与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实习基地数量明显不足,已建实习基地的利用缺乏保障、稳定性差。

5、教学队伍建设方面:(1)教学团队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许多教师的专业方向不明确,教师教师水平的提高缺乏基础,科研对教学水平的促进不足。(2)教学名师缺乏,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机制未能建立。(3)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进修缺乏整体计划和针对性。(4)个别教师的职业素质不高、敬业精神缺乏、教学事故经常发生,教师整体形象严重受损。

6、招生工作方面:(1)在招生方案的制定、分专业分省计划的编制等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招生宣传的力度不足。(2)在艺术类、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招生的报名、考试等环节的组织需要规范、完善。(3)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给教学组织带来很大困难,一些民考民专业的学生,不仅汉语基础差,民族语言基础也差,且这种学生越来越多。

7、教学管理方面:(1)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不高,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不足。(2)教学管理队伍变化大,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业务陌生,学习和培训亟待加强。(3)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等的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学管理队伍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缺乏保障。(4)现有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需要梳理和修订。(5)实行学生学业预警制度中,学业预警后对学生的帮助、督促不够,学业预警制度的正面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8、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方面:(1)大多数教改立项课题对学校教学工作实际的针对性不强,成果没有切实发挥出课题本应有的作用。(2)一些教改项目不能按照立项计划的时间、内容要求完成阶段性任务,项目不能按期结项。(3)获得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数量不多,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量较少。(4)《教学与研究》内部刊物,稿源不足、组稿困难。

9、教务处自身的困难:(1)学生规模扩大和两校区办学,加之原有职能工作内容不断扩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招生、师资管理工作,在人员编制不增反降的情况下,教务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成倍增长,人员工作负荷超重。(2)许多日常管理工作、各类考试的组织要求在两校区间同时展开,工作人员经常性的在两校区间来回穿梭,常常为设备不足和车辆问题绞尽脑汁。(3)与相关职能部门在工作范围和程序上出现“边界、头绪”不清的现象,造成教务处在一些问题上往往力不从心。

(二)研究生处(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查找出的问题有:

1、学科建设的层次需要进一步细化,建设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建设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建设管理不规范,年度计划执行不力。

2、学科平台搭建中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科研方向以及学科与本科教学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脱节。

3、学位点数量少,学科覆盖面窄,布局不合理,学科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

4、研究生规模比重太小,距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巨大差距,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

5、研究生培养环节还需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虽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配套措施还没有出台,严格意义上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还远未建立。

6、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7、研究生管理体制不健全,各层面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研究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发挥,学术氛围、文化氛围不浓。

8、导师队伍数量少,结构不甚合理,整体学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9、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部分学科一次性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10、学位授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负责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正常运行;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负责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完成学校教学委员会交办的各项任务。查找出的问题有:

1、以学生利益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心学生的成长,以学生学业发展为目标的认识不足,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措施不力。

2、从学生学业进展,学生学习参与度,学生就读经历等方面评价学校、学院、教师、管理者的工作有待加强,学生是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机制还未形成。

3、对各学院日常教学运转情况的监督、督导的常规检查需要继续加强

4、围绕监督教务处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在各学院的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工作质量的有待进一步提高。

5、教学信息反馈工作不足,对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的水平有待提高。

(四)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现是我校榆中校区6个理工科学院及预科教育学院教学科研的基础教学实验基地,是跨学科跨专业师生交叉融会之场所,是我校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门,由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机能实验室、形态实验室、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科及综合办公室组成。查找出的问题有:

1、省级、国家级示范中心是我国高校当前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的目标,也是衡量一个实验教学中心处于何层次的重要标志,为申报甘肃省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连续三年准备了充分的文字、课件及录像材料进行申报,但均未有结果。最近继续确定合全校之力申报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但需要得力组织,周密部署,全校上下一心,而非实验中心一家之力能为。

2、大型设备整合专管、资源共享、开放运行,提高利用率是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存在必要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全国高校成立教学实验中心必须配套的硬件条件。只有实现大型通用仪器设备的整合和专管共用,提升基础实验的综合水平和技术难度,实现实验项目“三层次”、“四模块”的建设目标。(“三个层次”即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四个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创新性实验模块、拓展模块),才能将我校最大的实验中心上层次,上水平,才能达到实验示范中心的辐射示范作用。

3、实验中心的教师是实验岗位上的教师编制,带少量实验课,主要从事实验准备和实验室管理工作,但在工作量计算上存在岗位和编制之间的矛盾,现行计算办法按照我校教师工作量办法执行,中心教师多数完成不了额定工作量。

4、与教师工作量的问题不同,中心技术人员承担整个理工科学院一二年级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验准备,学生人数众多,工作量大,但无任何奖惩激励措施,同样不利于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

5、实验中心四项教学经费长期紧张,从生均30元到50元,其间经历八年。随着实验项目的增多,实验类型从验证型向综合型、设计型的转化,以及物价等社会因素,药品试剂和低值易耗品用量和价值日益增长,生均教学经费亟待提高。

6、实验中心师资队伍较年轻,他们努力克服基础课和基础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条件差的困难,积极从事科研活动。但每次学校申报项目,实验中心作为教学辅助单位,科研能力得不到大家认可,通过率极低。

7、其他高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均实行处级建制,下设科室,至少五人。实验中心自设立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科以来,只有科长一个编制,至少应增加一个科员以便开展工作。另外,实验中心尽管是教辅单位,但也是实验教学单位,原有教学秘书因岗位取消被调走,取消教学秘书实不合理。

8、实验室中心个别实验室自去年下半年就出现大范围下水渗漏现象,致使下层实验室屋顶和墙皮大范围脱落,落水嘀嗒不止,已严重影响下层实验课的正常开展,但经多次向有关单位反映至今落实不了。

(五)医学院附设医院

1、目前榆中校区有学生万余人,教师及其他人员数千人,在一个农村地区(医疗条件不发达)足以构成了庞大的人群,但其医疗环境和设施较为简陋,对于急重症病人、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和要求。按200—300:1的服务比例也需要20—70人的医疗队伍。设备方面目前仅有500MAX线机1台,没有彩超、手术室及设备、化验室设备、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治疗椅等,也没有相应规模的医疗用房。

2、医学院附设医院2009年下半年有3名护士、1名彩超医生退休,2010年上半年1名护士退休。4名护士在近1年的时间内退休,造成医护技术人员短缺,影响护理部的正常工作。

3、现有3名大集体职工对医院的经济压力太大,1997年时任校领导口头指示由医院暂时解决3名教工子弟和家属的工作问题,随后由学校逐步解决,包袱一背11年,工资、津贴、各类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等各种费用均由医院的创收和自有资金中支付,使医院担负了近百万元的经济负担。而其中仅饶新渭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好,其余2人工作能力有限、服务态度极差,在职工和病人中影响不好。

(六)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医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联系单位

1、关于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修订:(1)文学院现有本科专业单一,提出拟申报对外汉语专业的问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提出社会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需要加紧建设的问题。(2)关于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各学院认真研究学科发展的方向、专业自身的规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均提出了对现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进行修订的问题。(3)关于提出标准化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积极落实和经费投入的问题。

2、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各学院普遍反映,师资短缺、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等是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

3、关于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各学院普遍反映,缺乏实践平台,实验室数量不足,实验条件差,该开的实验没有开出,实习基地少,实习经费紧张等,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院提出医学实验室建设需要学校进一步支持,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教学医院的步伐要加快。

4、关于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各学院反映,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较多,多媒体教室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效果。

5、关于教材的选用:文学院提出一些权威教材并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水平,应该立足于民族院校学生实际组织力量编写适合多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教材,如《大学语文》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学校的公共课给不同专业学生任课的教师应相对稳定,要提高公共课的质量,这个问题单独进行研究。

二、存在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在调研活动中,对各单位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采取讲解辅导、解剖分析、梳理思路等方式澄清认识、帮助提高;对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当场答复、指导方法、讨论研究等措施予以解决。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在高校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盲目攀比上层次、升格,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重数量轻质量,重大而全而轻特色以及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这些问题也在我校反映出来,同时,我校的发展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教学资源配置还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和教学资源还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目前还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内涵发展的任务仍很繁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留住难引进难,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虽然导致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方法来分析,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观念和管理理念、方法上存在很多不适时或不科学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自身的特殊规律,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等问题在理论认识上仍然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观察和认识问题的高度和视野不够,工作中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当,处理问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学校组织制度顶层设计等涉及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诸多亟需改善的问题。学校现有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或不合理,各项工作的办事程序不明,实际运行中“政出多门”和相互推诿现象较多,很多工作的效率不高;校、院两级管理中的管理重心偏高,学院工作中的权、责、利不一致,激励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具体工作中出现“工作催着干、干一份活要一份钱、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学院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职业素养还不高,岗位意识还不强。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很强的岗位意识,而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的组织,对单位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意识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我校各级各类人员中一些同志在职业素养、岗位意识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纪律涣散、工作态度不端正、服务态度差、师德教风不正等现象时常发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4、教学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由于我校本科专业在教学建设方面基础薄弱,特别是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践教学运行等方面欠账很多,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设置结构中工科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逐步增多、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教学经费投入的需求压力逐年增加,而教学经费的实际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甚至有时不能保证正常工作的要求,客观上造成了许多工作只满足于完成数量上要求,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内容缺乏财力基本保证。

三、理清思路,采取措施,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办学规模扩张到提高教育质量的转变,牢固树立以内涵发展为主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的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把“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和各项工作之中,使其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全校上下都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二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灵魂。XX大学既是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又是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高等院校。因此,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民族院校的特点。校党委强调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要求把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同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体现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全面贯彻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注重内涵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榆中校区的有利条件和国家对民族院校的优惠政策,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形成规模效益,使其成为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不断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支持。

三是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学校的定位问题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办学类型上看,XX大学目前仍属于教学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从办学层次上看,XX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从学科专业结构上看,西北民大属于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共生互补优势;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学校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修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规格,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从办学特色上看,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坚持在“西北”和“民族”上下功夫,努力把办学特色转化为办学优势;从服务面向上看,要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方向,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从发展规模上看,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进而缩小同其他民族院校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将XX大学建设成为特色比较鲜明、实力比较雄厚的西北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XX地区的信息交流基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基地。在此基础上,把XX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民族高等学校。

四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学校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结构、整合优势;加大教学投入,推动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从严治教,强化教学管理,形成高效有序的教学工作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就XX大学而言,本科教育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基础。因此,全校上下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始终将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在手上,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质量,校党委和行政要形成教学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把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校要从自身的定位出发,坚持以民族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是要经过广泛论证,对全校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并予以科学定位,进一步做好凝炼学科方向的工作;二是明确重点发展、重点保护,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制定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建设;三是正确处理传统优势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关系,在发展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发展步伐,构建不同学科之间互为支撑的平台,在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专业体系。四是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要扬长避短、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使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校党委和行政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专任教师总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和教学院部要加大投入,做好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和使用工作。要以迎评促建为契机,采取得力措施引进人才,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力争使学校生师比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指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所要求的合格标准以上。学校要把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青年教师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学校要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创造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环境,鼓励各民族教师在XX大学无私奉献,建功立业。

4、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工作

没有一流的教学管理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环节: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上岗准入制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教师教学工作制度、教学责任追究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工作奖惩制度、教学意见反馈制度、师生评教制度、领导听课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教学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二是要制定配套措施,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到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推进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工作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5、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和教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加强师德教风教育,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通过教改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优良校风和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学校要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要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6、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学校要抓住目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契机,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一是结合学分制的实施进一步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学校要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学校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办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加大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力度。

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7、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要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时引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模块化建设,多开设体现民族院校特点和个性化培养目标的特色选修课程。

学校和各院部要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健全和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8、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经费投入是加强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学校要结合迎评促建工作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各项教学经费要达到并力争高于教育部制订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力争不低于25%,保证四项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9、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

学校和教学院部要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评估检测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建立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和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公示和反馈机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同时,要加强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和督导队伍建设,发挥好教学督导员的作用。

学校各部门、各院部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创造性地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民委委属院校会议精神,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XX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将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大精神,以“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发展质量,办人民满意的XX”为实践载体,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秉承“勤学、敬业、团结、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样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研究现在、规划未来,着力把握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自觉性,努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