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09 11:04:00
导语:市科技局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局于3月下旬启动局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目前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局党组按照市委确定的“深入解放思想、奋力进位争先,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主题,发动局系统广泛开展了“我为*科学发展献一策”大讨论。围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内容,先后组织了6个重点调研课题,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通过座谈会、网上征求意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征求了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23条。局党组对这些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于5月25日召开党组民主生活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刻剖析,局领导班子每位成员结合分工,重点查找了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诚恳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进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取得了较好成效。20*年全市共获得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60多项,争取经费1.67亿元,为历年之最。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为苏北第一,多项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进位。我局被评为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佳单位。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96.3亿元,五年增长4.6倍,占工业比重达15.8%,五年提高6个百分点。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展良好,一批高新项目已经进区投产。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继纺织机械产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之后,我市又被认定为国家环保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基地骨干企业。近几年来,我们积极加强对LED、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培育,风力发电装备已在我市初步形成产业链。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我们紧紧抓住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这一机会,花大力气引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我市成功转化,20*年我市有7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获无偿拨款7100万元,立项数与资金数均列全省第七、苏北第一。截止目前,我市共有29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支持,获得资助经费3.1亿元,立项数在全省名列第7位,在江北八市中仅次于南通市的30项,占苏北五市立项总数的40%,在全省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通过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对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三是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近几年来,通过组织、参加产学研活动、强化产学研队伍建设等措施,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我们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市产学研办公室,坚持每三年举办一次科技成果洽谈会,并先后举办了*市高新技术项目暨人才引进(南京)说明会,南京大学科技成果*专场推介会,承办了第3届全国精密锻造学术研讨会。目前,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300多个,每年引进科技成果300多项。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现阶段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也成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有力措施。四是知识产权工作再上台阶。近几年来,我们着力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年全市专利申请达到3948件,同比增长41.40%,专利授权1223件,增幅居全省第三位。我市近5年的专利申请总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年均增幅分别达45.30%、55.67%和36.42%。专利申请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是全省没有非正常专利申请的4个省辖市之一。市知识产权局被授予全国专利执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是人才引进成绩突出。近两年来,我们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为契机,突破我市高层次人才基础薄弱的桎梏,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形成了我市科技工作的一个亮点。20*年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90多人,其中有15人获得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立项,立项数位列全省第三。六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市科技研发平台和孵化器建设有了较快发展,我市共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其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个、大学科技园1个,入孵企业230多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1个;我市企业共建设有院士工作站6家、企业技术中心150多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0多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个、专家工作室60多个,初步构成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平台体系。*科技馆历时两年多的布展工程和筹建,于今年5月18日正式开馆。主题展区主要包括“科学与发现”、“技术与创新”、“科技与社会”、“儿童科技乐园”、“湿地与海洋”等。*科技馆作为市政府投资兴建、我局负责布展工程和建成后维护管理的大型科普场馆,为我市新添了一座现代化的科普教育基地。
二、我市科技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科技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科技创新工作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落后,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8%,远远低于全省28%的平均水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部分来源于化工领域,占到65%以上,而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信息和软件等领域还是空白,新材料发展也较薄弱。二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经济效益不高。我市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企业的产品销售利税率更低,主要靠出口退税支撑。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行业优势不明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较小,对传统产业技术进步难以起到渗透和辐射作用。三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主要活跃在传统产业,工业专利的一半以上集中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又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位居高端的重大产品几乎没有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企业不多。一是我市企业创新意识普遍不强。我市全社会创新精神和企业创新文化培育的起步较晚,全社会创新氛围还不浓厚。我市企业虽然普遍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实践中对创新仍然顾虑多,不敢投入,我市企业创新经费来自自筹的比重明显低于苏南。导致许多高科技产业成了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空心”产业,只能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二是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我市企业中传统企业比重大,中小型企业比重大,导致我市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31%,不到全省平均水平0.67%的一半。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20%左右的企业建设有企业研发机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而且还有一些企业的研发中心没有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科技项目支撑,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三是企业创新活跃度不高。我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企业专利申请总量更少。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企业利税率连续多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表明我市产业创新产出绩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专利总体水平不高,全市创新产出能力比较薄弱。全社会对专利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专利意识比较淡薄,促进专利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我市专利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多,一直位居全省第10位。我市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很少,仅占申请总数的22.85%。全市50强工业企业中,还有15家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20*年我市百亿元GDP专利申请数246件,仅高于连云港和宿迁,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分别为42件、76件,均位居全省第10位;体现原创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45件,只占授权专利总量的3.68%,不及全省平均水平8%的一半。与此同时,我市高等学校少,研发力量薄弱,拥有科研成果数、专利数普遍较低,真正面向市场需求实现应用转化的成果更不多。我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虽然连续四年位于苏北首位,20*年实现4.14亿元,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
(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明显不足,人才分布不合理。高端人才比例相对较低,2007年万名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企业R&D人员比重和每万人口中R&D人员分别为22.17人、0.87%、4.34人,位居苏北地区中游,远低于全省59.67人、1.66%、20.76人的平均水平。科研院所缺少高技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的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严重匮乏,不能形成具有较强研发力量的人才团队。企业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我市科技活动人员大多数在高校院所,企业人才资源短缺。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区位环境、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六)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我市科技平台建设在整体数量、统筹布局、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与苏南、苏中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一是平台数量不多,结构布局不合理。全省共建设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0多个,我市仅8个;而且我市产业链高端研发平台基本没有,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不足。二是统筹协调不够,多头建设资源分散。目前,科技局、发改委、经贸委、人事局和教育局等多个职能部门都在建设科技平台,由于缺少协调沟通,虽然平台建设各有侧重,但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三是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建设水平与持续发展难以保障。目前,市、县两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在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上投入很少。四是创新创业融资平台发展严重不足,我市到目前还没有一家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即使有也只是个摆设,规模不大,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风险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我市科技企业筹资渠道单一,缺乏风险投资扶持。
(七)科技投入强度偏低,结构不合理,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市科技投入明显增加,2007年科技经费支出额占全省的1.62%,连续四年超过苏北平均水平。但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0.56%,不仅低于江苏1.8%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即使在苏北也仅比宿迁高一点,低于徐州、连云港、淮安等市。多年来政府三项经费投入一直较少,与兄弟市相比差距较大。全市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有1.1%,远低于全省2.7%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市、县一级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量更低。因而难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我市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明显不足,据调查,很多企业包括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还不到,致使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宏观层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但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仍较强,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门工作,指导思想和推进方式大多还是比较关注投资、规模和速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之比一直高达40-60%,2006年、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38)(826)占GDP(1174)(1371)比例分别为54%和6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46.7%和48%。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重要素投入轻科技投入、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未显著改变,自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2、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不足。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全市有10多个部门分别掌握不同的科技资源,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创新的积极性,但资源缺乏组织,部门缺乏协同,分工缺乏合作,缺乏引导整合全市发展科技创新力量的有效机制,市县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机制不健全。引导和支持高校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力度不够,主动面向企业和产业的创新需求进行应用研究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导致实际应用性的重大创新成果不多。
3、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还不浓厚。一是科技创新尚未真正摆上足够的位置。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全市2900多家定报企业中只有400多家申报过专利,半数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创新还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企业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还未形成,科研工作往往急于求成,创新只能成功不许失败。风险投资容易投向无风险项目。二是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氛围不够。有重大影响和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不多,我市还未建立起有效的自主创新考核机制,各地在落实兑现国家和省创新政策时往往还有较多顾虑,大多注重考核“增税”的指标,很少关注“免税”政策的使用。如技术开发费用150%加计扣除这样一条对激发企业创新有极大作用的政策,有些地方却因担心影响税源而迟迟无法很好执行。市县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2007年市县科技经费同比增幅为18%,而财政支出的同比增幅为36.2%。三是支持全民创新的工作力度不大。鼓励民营创新、职工创新、草根创新的社会氛围仍显不足,缺乏创新沃土,难有众多创新成果;没有浓烈的全民创新意识,自然难有创新事业,也难造就诸多高端人才。
二、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局作为全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虽然近年来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在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确实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工作思路还不够宽。近年来,我们对以往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特别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全社会的创新需求,适时转变了工作思路,以经济工作方式抓科技,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大的思路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想本系统、本机关工作的多,整合全社会资源营造大的创新环境不够;想眼前工作的多,谋划长远发展的还比较少;想计划项目等具体业务工作的多,注重面上创新工作推动的少。有时候往往局限在传统的工作范畴和科技系统固有的工作范围内,站在全局进行全面部署和统筹相对不够。利用科技规划、科技政策对全社会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力度不强。在弘扬“三创”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的举措不多。
(二)开拓创新步子不够大。我们在科技管理创新上也动了许多脑筋,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比照我市的实际和科技创新的规律,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工作手段的创新不够。科技工作往往局限在申报计划、项目,建设平台、载体等几个有限的手段上,满足于守摊子,综合利用社会资金、政策、人才、品牌等多种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科技的引领作用体现还不充分。二是管理方式的创新不够。往往囿于科技工作的自身规律,就管理讲管理,大胆实践不足,管理效率还不高。虽然科技三项费用的总量与苏南、苏中相比很微薄,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运作好这笔资金,最大限度地带动全社会创新,做得不够。三是机制创新不够。面对长期难以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动大胆地协调解决的决心不大,开拓创新、知难而上的魄力不足。如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主动协调不够,市县联动机制尚未健全,充分调动基层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够,科技创新“大合唱”的局面尚未形成。对直属单位体制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等体制机制问题研究、探索和支持的力度不大。
(三)统筹协调不够有力。这几年科技部门的工作手段和资源不断丰富,我们注重统筹的意识也在增强,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科技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统筹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仍较突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对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科技创新的关注和支持,但工作力度和强度都还远远不够。一是对科技基础相对落后县(区)的科技支持不足,研究北三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现实需求不充分,过于强调科技项目的技术门槛,针对性、有效性强的科技工作组织方式和特殊扶持举措不多。二是对社会发展领域的创新工作支持不够。对诸如水和空气环境污染、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涉及民生方面的科技工作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关键技术问题的工作力度不够。三是有关基础性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不够,对面向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工作超前部署还不够,在强调面向应用和成功转化的同时,注重发挥高校院所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作用还不充分,科技计划的人才培养导向需进一步强化,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四)作风建设不够深入。多年来,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两手抓”,注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机关作风建设、业务管理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了一支团结和谐、战斗力强、风清气正的队伍,机关面貌焕然一新,外部环境不断改善。但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在工作作风上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对基层工作更多的指导和服务。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够,具体指导科技创新工作,帮助基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还不够,针对县一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不够,科技系统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强化全体党员进位争先的意识上存在差距。我局大多数干部都能够讲奉献、重事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一些党员干部进位争先创一流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还有少数人还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缺乏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三是为社会及群众服务的方法上有待改进。在服务的效率上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对群众在办理具体业务的过程中还未能做到快捷、周到;“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还未能在全体干部职工身上体现。
存在以上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因为:一是思想观念还不到位。局党组一班人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受过去的经验、观念束缚还比较大,有“求稳”、“求快”、“求当前”的思想。近几年来,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肯定,全社会对科技部门的评价越来越高,我局连续四年获得全市三个文明综合先进奖,去年又获得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佳单位称号,导致有些同志思想上产生了过于依赖既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经验,有“求稳”的心理,紧迫感、危机意识、创新意识都不够强;面对区域发展竞争和科技资源相互争夺的压力,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有“求快”的心理,“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意识有,但行动上还不够坚决;面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和改进民生等方面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往往把目光和精力更多地聚焦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上,难免出现“求当前”、对长远谋划不够的问题。二是学习还不够深入。我们深知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采取一定措施强化理论学习的力度,很好地坚持了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学习抓得还不够紧,特别是不能很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学习中,对科技、经济工作相关的学的多,对政府新公共管理等综合性知识系统学习的少;向上学的多,注重了解和把握上级要求,而向实践、向群众学习的少,对科技部门和各地实践中创造出的创新经验和典型总结宣传不够。三是工作研究还不够透彻。当前正处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最佳战略机遇期,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形态层出不穷,我们虽然紧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及时组织了一些研究和调研,但是仍感到研究成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当今科技创新的规律认识和把握仍显不足。如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学前沿的新进展、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变化研究还不深入,尤其是对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人才工作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
三、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当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已进入重要跃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前所未有,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科技创新的模式、路径以及组织方式也在相应发生改变,科技部门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拓宽视野,锐意创新,敢于突破过去,勇于超越自我,充分认识在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中所肩负的重任,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科技创新大发展,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科技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自觉行动,切实在“远、大、重、实”四个字上下功夫:一要远,就是多想长远,要从注重当前发展向注重谋划长远发展转变,高度重视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二要大,就是善谋大事,要增强谋划全局的能力,着重在工作布局、资源整合、环境营造等方面多动脑筋,善于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具体行动,加强和地方、部门间的协调联动,真正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大科技工作格局;三要重,就是聚焦重点,要找准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规划建设科技平台,打造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真正取得重大突破,做出显著亮点;四要实,就是工作做实,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让科技创新的成果充分惠及广大群众。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把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努力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60%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到2%,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达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达25%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度上升,专利授权量超过2000件,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20%以上,力争成为苏北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
(一)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纺织及纺织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我市主导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支持创新水平高、对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在优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培育特色鲜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努力,力争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高于工业总产值增幅的速度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达到500亿元,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努力培育我市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坚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对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品规模大,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龙头企业。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一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建设与投入。全面推动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做好新标准下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力争使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和市、县(市、区)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重点企业达到3%、一般企业达到1%。引导企业在加大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善于用好各项科技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的科技经费。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围绕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专家和院士团队,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研发机构,着力提升我市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工学院和华锐风电(江苏)有限公司为主体,加快建设*风力发电装备研究院。以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紫光吉地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宇达电站辅机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等环保装备骨干企业为主体,在江苏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环保装备研究院。三是改善企业融资能力。引导和支持发展科技金融,全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推动科技贷款扩大规模,拓宽企业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大力推动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加快我市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尽快成立*市风险投资基金。到2010年,争取全市所有科技企业孵化器都能建立500-1000万元的种子基金,*市成立5000-10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从而为我市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投融资平台。
(三)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建立完善投入、人才、政策、考评等“四大机制”,不断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是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地方科技投入,确保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尽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带动更多的企业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投入的绩效管理,优化政府科技经费投向,主要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公益性研究。二是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盐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充分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加快创业园、软件园等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推动各县(市、区)科技创业园的建设,尽快实现家家都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目标,市科技创业园争取通过国家级孵化器认定,使各类载体成为产学研结合、高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基地。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兼职兼薪。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科技人员向产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多途径、多形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来盐创新创业。三是完善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衔接,积极推动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加大现有政策落实力度,加强督促检查,扩大政策受益面。认真研究创新发展中新的政策需求,着力完善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推动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建立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的能力。发展创新文化,大力倡导脚踏实地搞科研的实干精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创新热情。四是建立自主创新考评机制。推进建立自主创新实绩考评制度,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对自主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形成“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格局。改进对高新园区的考核办法,推动园区由招商引资为主向科技创新为主转变。
(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水平。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知识产权创新产出,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力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积极培育专利优势企业,继续抓好“知识产权百企创新工程”和“工业定报企业消灭零专利”活动,认定一批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突出企业专利主体地位,大力推进成果转化。要继续大力组织专利申请,保持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的大幅度增长,进一步调优专利申请结构。通过强化目标任务管理等措施,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数超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年均增长数。大力提升专利产出质量。调整专利资助扶持和考核的导向,重点对发明专利进行资助和考核,引导企业在促进专利数量增加的同时,重视专利的“含金量”,努力提升专利产出质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专利产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专利申请工作的引导和监控,杜绝无效、无意义的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积极宣传专利法律法规,宣传专利工作典型,营造专利工作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五年内培养知识产权工程师500名。将知识产权法制教育列入全市普法教育计划,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知识产权轮训,在全社会大力培养专利管理、执法和中介服务人才,进一步提高基层专利工作水平。力争到2012年,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度上升,专利授权量达2000件,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20%以上。
(五)大力推进科技惠民富民,提高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重点围绕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技术领域,突出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等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开放配置科技资源,健全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激活农村科技创新的活力。积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大力实施星火富民和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着力提升星火产业开发带整体水平,到2010年,力争重点扶持10个技术水平高、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培育壮大30家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星火龙头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为主线,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示范工程。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六)切实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工作的服务水平。突出抓好服务型机关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工作职能,显著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提高项目指南的针对性和稳定性。简化科技计划申报和立项程序,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计划项目的实施周期。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健全追踪问效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科技信用制度。开展经费预算评估评审的试点工作,建立项目经费使用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积极推进科技统计工作的集中管理,健全科技统计体系和工作网络。二是提高指导服务能力。定期开展科技工作业务培训,有计划的组织基层人员外出学习与交流,提高基层科技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帮助和支持县(市、区)科技部门改善科技信息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等基础条件,增强县(市、区)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加强对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以及已形成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的地方科技活动或创新载体的支持,引导和支持地方尽快形成自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对直属单位的工作指导,提高直属单位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组织召开局系统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相关措施,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使科技管理的重要环节置于社会有效监督之下,切实提高科技政务运行的透明度。
四、进一步加强局领导班子建设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关键在领导班子。科技局党组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具体组织科技创新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建设“四型”领导班子。
(一)率先垂范,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坚持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及时了解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动态,借鉴先进市县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不断开阔眼界、完善工作思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着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实际能力。
(二)勇于创新,建设开拓型领导班子。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抓住科技工作中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在观念上不断更新、在思路上不断开拓、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勇于克服困难和各种不利因素,善于把上级的决策要求与科技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脚踏实地,建设务实型领导班子。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每年排出调研时间,确定一批事关全局的重要课题,及时掌握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以及对科技工作的建言献策。加强局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的紧密联系,积极帮助解决县(市、区)和直属单位科技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抓整改,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
(四)科学民主,建设团结型领导班子。坚持集体领导,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依靠“一班人”智慧,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家决策咨询顾问制度,使决策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和各项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齐心协力把科技局领导班子建设成为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