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8 10:45:00
导语: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所谓“区域经济”,是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区域内具有较强集聚性,生产、分配、流通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作,资源、产业链、市场实现合理整合和分工,具有地域性、独立性、中间性、综合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板块形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落实。当前,就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好突出问题。
抓好“三个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有四大职能,即调节经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履行好这些职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依法管理不“缺位”,还权于民不“越位”,明确职责不“错位”。政府及其部门要找准职能定位,明确职责所在,认真履行职责,做到该管的要管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联系夷陵区政府工作实际,就事不推诿,表态不含糊,行动不迟缓,敢抓、敢管、敢碰硬。
六、严于律己,做遵守党规党纪的模范。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带头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带头维护中央的权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注重工作、生活小节,增强自律意识。
是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和行政审批关,在搞好常规行政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药品食品市场、公共卫生和安全生产等具体管理工作,减少了政府管理缺位的空间。完成职能的转变,政府要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五型”政府,全面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坚持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府。建立和完善各种学习制度,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认真执行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虚心听取人民政协、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运作程序,促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工作,严格行政执法“四制”管理,增强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三是坚持公正公开,建设开放型政府。广开言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坚持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从政的根本目标和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项目审批全程制、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规范和完善“四个中心”运作机制,启动建设网上并联审批系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无障碍服务。五是坚持真抓实干,建设效能型政府。大力倡导实实在在、不尚空谈、雷厉风行、高效快捷、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政府信用建设,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坚决防止克服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及虚夸浮躁的行为。
进一步转变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也应该是全面的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绝不能欠历史的账。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一定要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以党的事业为重,以造福百姓为天职,把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得到实际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看成人生的最大意义。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实践、群众的观点,制定全面科学的干部考核政绩标准,是当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的考核标准,要能处理好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政绩、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关系。通过新政绩标准评价任用干部,就要对那些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千部给予褒奖和重用;对那些无所作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加以批评和惩戒;对那些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热衷于跑门子、投机钻营甚至买官鬻爵者,要坚决予以查处,从而在全党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全部智慧和力量倾注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去实践科学的发展观。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尤其要深人到实际困难多、群众意见大、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要突出工作重点,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农民增收、企业改制、就业与再就业、征地拆迁、拖欠工资等问题,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淡泊名利,廉洁奉献,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创造政绩。只有视个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视人民利益重于山。
着力“四个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撤县建区后,我们紧紧围绕“一主两翼”的区域经济布局,实施“三大目标”、“四大战略”,围绕宜昌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的目标,积极应对入世和撤县设区新形势,主攻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和市场开拓,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融入宜昌市主城区步伐,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与宜昌中心城区全面对接;突出村级硬化路、交通干线路、旅游路和瓶颈路四个交通建设重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始终抓住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民营化,创造了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特色。
提高工业化水平。我区区域特色是四乡,即水电旅游之乡、桔都茶乡、非金属矿乡、石头之乡。九五期间,我们大力实施“特色经济立县,科技教育兴县、走向市场活县、优化结构强县”四大发展战略,经济综合实力自1995年起连续六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市行列。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八五”期末增长一倍以上,工业、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工业上形成了食品、机电、矿产、包装、医药化工五大主导产业,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0亿元、5亿元、6亿元、5亿元和4亿元,生产能力过亿元的产品达到15个。但是,与周边县市和沿海发达在区相比,我区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今后,我们应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提高“三率”(项目开工率、投产率、企业达产达效率)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对夷陵区而言,要着力打好“三张牌”,打造“四张名片”,加强“五个招商。二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项目及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业主负责、统筹规划、分区建设”的思路,逐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三是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完成企业改制任务。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近年来,我区通过大力抢抓三峡工程建设、对口支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机遇,农业上基本形成了东部16万亩柑桔、西部8万亩茶叶、全区60万头生猪的农业产业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将继续围绕柑橘、茶叶、生猪这三大产业,大力培植和引进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龙头,积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方向,提高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突出经营城市筹资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两大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要突破。创新城市经营办法,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搞好城市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运作。
提高民营化水平。为推动全区民营化水平,近几年来,我区举全力招商引资、引进联合,借外力发展,先后与全国8个省、12个市、125个单位建立了对口支援和经济协作关系,累计落实合作项目256个,引入资金20.5亿元,引进了杭州娃哈哈、xx汇源、浙江均瑶、湖北八峰、xx黑旋风、恒安药业、长江电缆、大同水泥、xx熙可、xx嘉源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驰名品牌,新增工业产值20多亿元,净增利税3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亿多元,具备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整体形象,成为外来客商普遍看好的投资“洼地”。今后,我区要进一步认真落实民营经济政策,要象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抓好民营企业发展,象支持外来引进企业一样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象关心国有企业一样关注民营企业发展。
强化“五个重视”,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是我们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指导,常抓不懈。当前,必须继续下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长期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市带动农村,深化城市户籍管理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督促企业依法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重视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山区和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发达,至今仍很落后,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理应让这些地区的人民共同分享繁荣发展的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社会稳定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快西部山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增加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作为执政党,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着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要加大在财政金融对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区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大量城镇集体、私营企业的职工以及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和大批失地失业农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收缴困难,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医疗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失业保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仍是空白,。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要按照“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应标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以城镇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努力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保障制度,拓宽筹资渠道,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并从地方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比,还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经济保持增长速度很快,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利益协调体系、各类灾害救助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很不完善和严重滞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仅增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掩盖着大量的社会矛盾,积累着经济发展与国民健康、公共安全、精神危机、社会稳定和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等方面的严重失衡。实践告诉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将难以搞上去。我们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着力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公民权益保障体系、各类公共安全防护和危机救助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安全保障。
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就是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消耗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我们要按照“开发与节约并重,利用和保护结合”的方针,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节材、节能、节水、节地、节约各种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区,尽量延长生产链条,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不断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深度。三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通过不断改进设备、工艺、设计和改善管理,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污染末端治理向污染的提前预防的转变。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环保经验和技术,推进环保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的物质技术保障。五是建立完善政策体系。抓紧制定舆论引导、经济刺激、政府鼓励、市场推进的法律法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分类指导,积极推进,狠抓落实。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当前要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决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要研究治本之策,谋划长久之计,切实把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上一篇:县域法治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 下一篇: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