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8 08:33:00

导语: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工作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工作调研报告

通过深入调研,在分析大量资料、论证目前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现状基础上,就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能减工作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目前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应突出“三个重点”。

重点一:突出工业的节能降耗。“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工业是其主导力量,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8.97%。与此同时,能源消耗也在逐步上升,能耗总量超百万吨企业3个;超十万吨14个。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工作着力点仍然是工业,而耗能大户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卓有成效,如济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厂的废渣利用等。但万元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某些重化工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是我市耗能最多的部门,也是可以取得节能效益最显著的部门。工业节能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具体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措施确保实施。

重点二:突出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去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一产占1.11%;二产占62.77%;三产占24.15%;居民生活占9.49%。做强做大第三产业是破解节能减排瓶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三产发展迅速,二产降、三产升的趋势逐步显现。但目前第三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商场、宾馆、酒店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仍显过大,这些行业的能耗并不低。调研中我们发现,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社会能耗3.1%,万元gdp能耗仅0.6吨标准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的观点,要优先发展以金融、信息、会展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重点三:突出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倡导、企业践行的准则,更应该是居家生活的自觉意识,比如人走灯灭、推广节能灯、调节空调温度、拧紧水龙头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能行为不可小觑,专家指出,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省电80%以上;夏季空调调高1~2摄氏度,可省电10%;节约1度电可节省约400克标准煤和4000克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如果按全市600万人口计算,那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提倡全民总动员厉行节约,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调动每个公民的节能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如果人人都有节约意识,每个公民在各自的角色上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把节约行为深入到生产、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我们认为,要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变成每个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爱节约,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六大措施力促我市节能减排工作。

1、着力推进结构节能。长期以来,我市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成为我市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为此,对高耗能行业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正在生产的高耗能行业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产品结构上,有步骤地发展相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力争以较少的能源消耗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突出抓好技术节能。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调整产业结构带来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仅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当前亟需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逐步改进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真正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

3、合理布局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跨行业、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良性循环,降低项目合作成本。重点要在钢铁、电力、化工、酿造、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循环利用的目的。

4、积极鼓励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努力培植技术标准示范企业。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

5、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制定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形成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此,全市和各县(市)区在加强对上争取政策、落实相关价格改革方案的同时,针对实际制订并落实配套措施,加强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

6、围绕节能减排加强媒体宣传监督。宣传媒体应围绕节能减排加强引导,创新思路,做好三个结合:一是长期宣传和集中报道相结合。既要围绕宣传主题常抓不懈,又要抓住特定阶段集中宣传。二是宏观宣传与具体报道相结合。既要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思路措施和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又要兼顾各部门、企业具体工作的宣传。三是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结合。既要宣传新典型、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又要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增强资源忧患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