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局科学发展观活动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31 10:34:00
导语:水利局科学发展观活动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我市*建设进一步思想解放、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水土保持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正确把握*建设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始终,切实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市*建设工作。近期,就我市*建设进行了相关调研。
一、我市*建设发展现状
1、我市*建设发展历程
*是广大先民在几千年的农事活动中,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农耕生产方式,在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起源于古代沟洫。我市是全国开展*建设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42年黄委*水土保持试验站就在我市的秦州区吕二沟开展了沟洫*的试验示范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的*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建设高潮。
第一阶段:从1952年至1959年是我市*建设尝试阶段,1952年我市在武山县搞试点,3个月修坡式*4.5万亩,形成了*建设最早的群众运动,起到了重点示范的作用,涌现出了武山县邓家堡先进典型,得到了的亲笔题词,1958年9月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委员会在武山召开,会议推广了武山县邓家堡的经验,提出了“坡耕地*化”的要求。
第二阶段:从6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是我市*建设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已经看到了“三跑田”的严重危害,由开始的培地埂、保水土,逐步向平田整地转变。70年代是我市*建设以大会战的形式取得大发展的阶段,各村普遍建立了常年*建设专业队,基建大军大雪封门不停工,冰冻三尺不收兵,常年坚持修*,全凭人工一锨锨开挖出了高标准的水平*,形成了全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第三阶段:从1987年至9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各级领导在不断深化对市情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以“川区兴水利、山区修*、普遍抓肥料、增产靠科技”、强化一个基础,治理两大流域,实施三项开发,建立四个基地,发展支柱产业和建设“六个百万工程”等一系列重视农业基本建设,加快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大搞*建设,采取四统一和四集中的治理办法,加快了*建设步伐,每年兴修*15万亩以上,形成了全市*建设的第二个高潮。
第四阶段:从2000年至今,2002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农村“两工”的取消,原有的*建设投入机制、组织方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造成农村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投入明显下滑,致使我市的*建设徘徊不前甚至滑坡。面对新形势我市各县区不断的总结和分析*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创新机制,保证全市*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全市*建设步入了以“机修为主,多方筹资”,规模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稳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2、我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截止20*年底,全市水平*面积26.5万hm2,总计投工3.02亿个,动用土石方3.33亿m3,投资17.11亿元,年增产粮食29.73万t。
1、*建设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我市气候干旱,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加重了农业干旱问题,而且地越种越瘦。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我市渭北黄土丘陵区*比邻近坡地在同等耕种条件下,平均每亩增产55kg,增产率为94.0%;干旱年份增产率为60.7%;土石山区平均每亩增产粮食81kg,增产率为93.0%。如张川县的高山村1980年前后,高山村人均有粮不足200公斤。经过数十年的*建设,2003年以来,高山村连续五年农民人均粮食稳定达到400公斤以上,2007年与198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虽然减少了,但粮食产量却增加了一倍。由此可见,*建设已成为稳定解决粮食问题的基础工程。
2、*建设成为“沃土工程”建设的主体工程。我市80%以上的旱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养分严重损失,这是导致坡耕地肥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兴修*,将大量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地减少流入下游的泥沙量。侵蚀严重的坡耕地上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只有水平*的20%—30%,坡地修成*后,全市*每年可拦蓄径流总量2.13亿m3,拦水效益92%;拦截泥沙1247.07万t,拦泥效益98%。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以每公顷流失土壤75t计,可保持土壤有机质16万吨,氮2万吨,磷26万吨,钾42万吨。*使耕地质量显著提高。
3、*建设为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平台。近年来我市按照“修*,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路子,在兴建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水平*的同时,坚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生态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使*的综合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麦积区北山的柳沟流域,自1998年列入藉河示范区进行治理开发以来,新增*577.27hm2,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hm2。同时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林果支柱产业,建成了优质葡萄基地276.61hm2,盛果期葡萄亩产达2000—3000kg,亩收入5000元以上,且被认证为绿色果品。近些年,我市通过大面积建设基本农田,实施山、水、田、林、路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集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治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建设为现代化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便于机耕、机播、地膜覆盖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行以高产作物种植为主的新的农作制度,也适应各种灌溉方式对田区土地的要求,同时机修*大大地促进了田间道路状况的改善,提高了山区农业生产的运输能力和机械化程度。在秦安县杜寨村,通过兴修*村民走“*+水窖+日光温室+沼气+养殖”模式的农业开发路子,创造了“杜寨模式”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模式。2003年,中科院院士石元春检查刘坪杜寨模式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杜寨模式’创出了一条干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路子,应在全国干旱地区大力推广”。*建设推动了山区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化,减轻群众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2004年起,我市已连续五年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的计划任务,并在机械施工机制、资金筹措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三个转变”,*建设向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一是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在*建设中把工程质量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摆在首要位置。确保修一块、成一块,修一片、见效一片,让农民群众在*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是由办小规模、低标准的小点向办大规模、高标准的精品示范点转变。近几年,我市把*工程作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开发的载体,同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支柱产业紧密结合,以*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地膜”、“*+蔬菜”、“*+果园”等多种产业化并存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年*建设建成了千亩以上的示范点19个,建成了如秦州区的关子、麦积区的五龙、武山县的桦林、甘谷县的谢家湾以水平*为主体,以道路为骨架,横跨三四个乡镇,五六道梁峁,包含七八条小流域的4个万亩*示范点,规模宏大,真正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向整流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转变,做到了规模化治理、优质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为推动我市水土保持的科学发展树立了典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三是由分散治理、点面结合向整乡整村*化方向转变。20*年,我局将*建设工程作为“十大水利惠民工程”之一,将年内“实现一个*化建设达标乡镇的样板工程”确定为各县区“五个一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化乡村建设力度,确保今年每个县区至少达标一个*化乡镇,每乡镇至少实现一个*化村。坚持“一道梁、一座山、一条流域,集中治理,整体推进”的原则,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努力加快了全市*化建设步伐。
3、存在问题
我市*建设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任务艰巨,机制不活,资金缺口大,困难较多,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建设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我市还有241万亩宜修坡耕地,按照每亩600元的标准,要达到*化还需要10.6亿元资金。在省*建设补助费标准不增长情况下,要完成拟定甘肃省4年*建设的目标任务每年新修*125万亩,我市每年要完成任务为23万亩,资金缺口比较大。
二是质量不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机修*缺乏技术指导,不按规划设计施工,随意性很大,耗资大,效果差。
三是*建设的施工机制不健全,春季*建设发展不平衡,夏秋*建设压力大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二、实现全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措施的思路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我市而言,要实现全市*建设跨越式发展就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大宣传,加强引导,提高认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建设,首先认识到位,加大宣传,加强引导,提高认识,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台和报社等新闻媒体,面向一线、面向社会和面向群众,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同时,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贴近群众,向全社会宣传*建设在农业生产中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增强广大群众大搞*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大*建设项目争取,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据统计,20*年全市共筹集*建设资金6600万元,其中,整合项目430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110万元,群众自筹1190万元。共完成*建设任务13.7万亩。其中项目资金占65%,完成*量达到70%,今后4年内完成92万亩*,共要投入资金8个多亿,如项目资金达到75%以上,就能够完全超额完成任务,为实现*化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科学规划、指导,不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建设质量。
春季是*建设的最佳时节,利用春季降雨偏少、气候适宜、机修效率高的优势,秋季安排部署来年的*规划工作,对来年的*建设任务进行一次性规划设计,及时向农户通知,做好作物倒茬安排,保证有地可修。春季*建设量达到60%以上就能保证完成全年任务。同时大力推广*建设优化技术,积极采用修建新技术、新工艺,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地膜覆盖、深松蓄水、秸杆还田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优良品种,加大*工程建设与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达到当年机修,当年增收,不断提高*的综合效益。
*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改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业,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性工作,把*质量和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四高一严”建设程序,把*工程作为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开发的载体,注重工程质量,强化后续开发,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和流域配套治理,让农民在*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体现以为本理念,才能实现农业稳市的目标。
- 上一篇:住宅物业管理制度(市)
- 下一篇:建设局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