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检查报告

时间:2022-05-31 10:29:00

导语:地质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检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质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检查报告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的工作安排,院党政领导班子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交流谈心、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突出“新视野、新作风、新措施”的要求,深入查找了问题、分析了原因、制定了改进措施。现将分析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和形成的共识

建院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总理关于地质工作“两个更加”的重要指示,把握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与服务方向,努力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与服务,坚持实施“立足中原、开拓西部、走出国门”战略方针,围绕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取得了一系列地质找矿、地质调查与科研重要成果。

一是地质找矿硕果累累。在省内,开展了“攻深找盲、排查摸底”等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豫西南地区找矿成果被列为“国家地质工作十大重要进展之一”,新发现矿产地20余处,使豫西南地区列入全国重要成矿区带;深部找矿成效显著,在豫西地区深部找到大型隐伏优质铝土矿,控制资源量超亿吨,豫南新蔡地区新发现大型隐伏磁铁矿床,预测铁矿石资源量1.6亿吨;在豫北濮阳、滑县新发现两处大型煤田,填补了河南省在东濮凹陷深覆盖区找煤空白。在省外,坚持“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方针,在青藏铁路沿线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提交拉屋、尤卡朗、亚贵拉等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处,被中国地调局列为近期可以实现重大突破的重点地区;在新疆西昆仑地区新发现矿产地6处;在内蒙古北部地区开展的10个图幅的1︰5万矿产远景调查,新发现矿产地9处,圈定找矿靶区17处。在国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非洲一些国家实行“资源换项目”的政策机遇,与国内大企业联手,在非洲津巴布韦、刚果(金)、塞拉利昂建立了矿产勘查基地;中亚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矿产勘查,已获得2个锡多金属矿区的探矿权。

二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目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遥感地质等专业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增强地质工作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域地质调查,按照“西部填补空白,东部提高程度”的部署,承担完成数十项国家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填补青藏高原一系列地质调查空白区;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首次进行控制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调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在遥感与GIS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了“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评价”工作,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表彰嘉奖。水文地质调查,密切关注我省东部平原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开展水质型缺水区洁净地下水勘查、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等工作,建立了水质型缺水区洁净地下水勘查与供水模式;为24个市、县规划了29个大型洁净地下水源地;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河南)数据库。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成果被列为200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环境地质调查,开展全省环境地质基本问题调查与研究、黄河下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区的矿山环境调查评价等。首次从地学角度评价了黄河悬河稳定性,确定了黄河悬河不稳定段以及黄河影响带宽度等数据,为下步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城市地质调查,紧密结合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开展中原城市群多目标、多参数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对中原城市群具有共性的地质背景有了新认识。采用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真实、直观地表达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圈定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后备水源地。农业地质调查,他们组织实施部省合作项目“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黄淮平原农业地质调查8.2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性调查任务,获得各种测试数据320多万个,基本查明了调查区土壤中54种元素的分布状况,初步圈定调查区95%为绿色土地,探寻特色作物地质背景,证明“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绿色粮仓”,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供基础地质依据。旅游地质,是近几年新兴的将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产业结合形成的专业学科。从2000年开始,开展河南省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黄河“三山一河”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2个世界级地质公园,郑州黄河等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林州红旗渠等6个省级地质公园的规划、申报和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工作。这些地质公园的相继建成,不仅推动河南省旅游地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还将这一新创的地质工作专业品牌打到了省外,承担了山西壶关、大连滨海、西藏羊八井等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

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强壮。一流的工作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在河南地调院300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9人;先后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300余项,累计提交新发现矿产地33处。

积极推进以“硕博计划”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改善专业技术队伍内部结构。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2003年以来,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39名;二是积极支持与鼓励职工参加提高学历教育,共有108名低学历技术人员或工人通过函授等方式获得了大中专学历;三是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举办了三期地质工程硕士班,培训在职硕士104人;四是坚持每年2~3次的大规模技术培训,先后邀请数十位专家学者来院授课。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起来,硕士、博士研究生大部分已成为院中层管理干部和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部分提高学历职工脱颖而出,成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整体技术实力。

四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院将科技创新作为强院之路,始终把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摆在全院工作的最突出地位。在技术创新上,积极实施地质科技创新计划,地质找矿及地质调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余项,8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余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组合,在覆盖区“攻深找盲”中寻找到大型优质铝、铁、煤矿床;广泛应用了3S技术和数字填图技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进一步加快,推动了地质调查工作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注重与地质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项目成果层次、地质科研能力、以及现代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应用水平。在制度创新上,我院建立了以专业中心为单元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围绕本专业发展方向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人才密集、技术领先、装备精良的科研团队;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实施了项目负责人竞聘制度,以高层次中青年科技人才和业务骨干培养为重点,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专家;坚持科技成果评审与奖励制度,对地质找矿和地质调查成果、优秀学术论文、优秀成果报告和项目设计书实行年度评选奖励;坚持收入分配与岗位业绩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院在2005年做实以后,院队两个班子苦苦寻觅、积极思索,最终探索出符合院队实际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坚持“五统一四不变三有利”原则,即领导统一分工、职工统一管理、项目统一实施、设备统一调配、财务统一标准的五统一;隶属关系不变、资产性质不变、职工身份不变、考核体系不变的四不变;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院队管理、有利于队伍稳定的三有利。经过三年的运行实践证明效果良好,院队优势互补、地矿经济齐头并进、人心思进、队伍稳定。在管理创新上,项目管理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明确了“点点真实、结论科学、以人为本、服务一流”的管理方针,确保为客户提供满意和一流的地质调查成果和服务;人事管理,落实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细化岗位设置管理,确定合理绩效工资,调动全员劳动积极性;财务管理,依据全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事业费、项目经费全额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办法,确保了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院领导班子在推动我院改革、发展、稳定的过程中,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院职工的根本利益所在。我院能有目前的地位和实力,职工能有现在的生活水平,取决于我院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用5年时间把货币工作量翻了两番,2006年上了亿元台阶,两年保持了在较高水平上的持续增长。主要体会是,发展要靠超前谋划、抢抓机遇,我们白手起家高标准完成了基地建设、解决了职工住宅,就是很好的例证;发展要靠资源支撑、项目拉动,我们一直把巩固工作基地、争取矿业权、承揽地质项目作为全院的工作重点,把项目经费视为经济增长的温度计;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发挥优势,可以说,我们每拓宽一个服务领域、实现一次找矿突破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果,都是自身优势的最好发挥。

(二)始终坚持“三个服务”的基本定位。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内涵是为政府、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地调院作为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必须牢固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服务思想,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地质事业服务”作为立院之本。肩负起国家和地方双重地质工作任务,在承担国家地质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主动为地方政府决策、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综合服务,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其次,地调院建设也离不开地质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地质行业和地勘队伍的理解与支持,我院在坚持“为发展地质事业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公益性队伍的“五种作用”,即:在拓展服务领域方面的开路先锋作用,在推进地质科技进步方面的先导示范作用,在衔接各类地质工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在扩大地质工作社会影响方面的宣传带动作用。

(三)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工作定位。地质找矿是地质工作的永恒主题,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同样不能偏离这个主题,只是相对于商业性地质工作而言,目的任务不同,分工上更加侧重基础性、前瞻性;同时,公益性地质工作也要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关注民生、保护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我院不断调整工作定位,逐步形成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为重点的“1﹢6”综合服务体系(“1”是矿产地质;“6”是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和“6﹢1”技术支撑体系(“6”是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填图、地质工程、地形测绘、岩矿测试等,“1”是以“3S”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方法)。做大做强两个体系,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增强地质工作综合服务功能。

(四)始终坚持“一院一队一公司”的改革方向。由于地调院与区调队在业务和人员上具有密不可分性,因此,地调院的建实过程也就是院队联动的改革过程。围绕如何建实地调院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地调院,我们曾经有过艰难的探索过程。最终我们选择了以院队一体化为基础组建院直属单位的方案,即已实施3年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又是区调队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的“一院一队一公司”改革模式。它符合院队既不能分离又不能简单合并的实际情况,符合院队职工的实际利益,符合国土资源部提出的“两精干一过渡”改革模式。按照此方案,将院队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队伍精干整合为院直属专业调查机构;将可市场化配置的资源整合为资源型或科技服务型公司,并组织精干的人才队伍去经营;留下的队伍负责管理基地和为离退休职工服务;用利益纽带把三部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践证明,它有利于提高院队的综合实力,有利于促进院队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职工收入和改善职工生活。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这“三个有利于”仍将是检验改革方案优劣、成败的标准。

(五)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区调队摆脱贫困的创业过程中,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地矿行业“三光荣”精神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四特别”精神相结合的艰苦创业精神。在地调院的十年创业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了这种精神,一批又一批职工奋战高原、远走非洲,靠的是这种精神;我们的地质项目越干越多、事业越做越大,靠的也是这种精神。事业发展了,条件优越了,艰苦奋斗要表现为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我们要用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使大家知道,艰苦创业这面旗帜永远不能倒;使员工明白,艰苦创业这面旗帜永远不褪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不断夺取新胜利,实现新目标,创造新辉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院在解放思想、学习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谈心交流、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认真梳理后,归纳出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思想观念方面。一是新理论武装不够。虽然也按局党委的要求就新理论学习做出计划和安排,但形式不灵活,抓落实缺少新方法,效果不理想,领导干部多忙于日常工作疏于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思想解放不够。二是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是部分职工存在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有平均主义、盲目攀比、不求贡献、只求待遇的现象;创新意识不强、竞争意识不够、忧患意识不足;三是跨越式发展的意识不强,干大事、创大业的激情和动力不足。

(二)关于体制机制和改革方面。一是院队在事业单位的体制下运行,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内部按照市场机制、推动自我发展方面显得动力不足。二是院队一体化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需要进一步健全。三是“1+6”的产业结构已具雏形,但专业规模和社会影响不够,矿业开发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四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关于工作作风方面。一是责任意识不够强,工作标准不够高,满足于指标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工作布置得多、检查得少,督促力度不够。在项目管理上存在重立项轻实施、重进度轻质量、重具体项目轻成果集成、重眼前工作轻长远考虑的现象。三是工作方式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四是领导和机关对基层的服务没有完全到位,深入基层野外一线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少,服务意识不强。

(四)关于科技创新和“两个能力建设”方面。一是缺少科技创新动力,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从机制上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具有宏观影响的地质找矿成果不多,地质调查成果集成方面较为滞后。三是拓展地质服务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成果向政府社会推介不够,服务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四是科技领军型人物的培养和宣传力度不够。

(五)关于和谐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大部分职工认为院队五年发展目标和海外创业计划符合院队实际,但需要很大努力才能完成;二是院队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成果管理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尊重职工民主权利、院队干群关系方面,职工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少数职工还有思想不舒畅、气不顺的时候,对“突出职工评选办法”还有一些意见,个别职工颇有微词。四是职工切身利益方面,部分职工对目前的收入仍不满意,当前职工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子女上学就业困难、职工两地分居、加快住房建设、文体活动器材少等。

(六)关于党的建设方面。一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没有很好地发挥教育、引导、鼓劲、化解矛盾的作用。二是干部队伍建设滞后,干部队伍平均年龄总体偏大,在干部的培养、提拔、任用、管理、考评、激励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机制。三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大,在提升河南地调院知名度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激励机制。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广泛征求了基层各中心和机关各部门的意见,对产生问题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客观上来讲,建院历史短、集中办公建实期更短、专业服务功能参差不齐,制约了我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技术力量在局系统内相对较强,但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队伍不强、体制不活,制约了我院的自我发展能力;职工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创业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激情减弱了,制约了地勘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主观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武装不够。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整天忙于日常事务,疏忽了理论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够全面,缺乏在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缺乏全面理解把握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缺乏站位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学习、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特别是存在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缺乏带着问题学、有针对性地学,导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有时不够自觉、思想认识水平不够高、全神贯注地抓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不浓,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够强,系统地谋划、部署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到位。对市场经济理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政策法规的研究也不够,不善于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不善于用市场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思想解放不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思想意识、思维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干大事、创大业的意识;存在求稳怕乱、因循守旧的思想,缺少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工作中还有凭感觉思考、凭经验办事的现象,从深层次解决思想问题上相对较少,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观念转变不够。习惯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思维定式,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识还不够强,“走出去”发展的观念还不牢固,缺乏科学规划。存在“七重七轻”现象,即重立项、轻实施,重速度、轻质量,重室内、轻野外,重安排、轻管理,重检查、轻指导,重汇报、轻调研,重眼前、轻长远。

四是体制机制不活。面对我院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虽然我们有从制度机制上进行改革的意识,也在改制、改革等方面付诸了许多努力,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具体实施的魄力仍显不足,对触及制度机制的一些关键问题、棘手问题,对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还缺乏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和勇气,特别是对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研究不够。

五是工作创新不够。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够适应,落实措施不到位,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举措还不够得力,大举措、创新举措少,小动作、规定动作多。实际工作中重部署、轻落实,重过程、轻结果,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实际不够,还缺乏主动创新、高效服务的精神。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改进措施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科学发展。为此,院队领导班子在省局检查督导组的指导下,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议认真研究制定了今后的工作思路: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和省局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增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战略,继续加强地质找矿、地质服务和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全国一流地质调查院。贯彻这一总体思路,推动我院科学发展,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推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要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院队领导班子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全面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有记录、有检查、有考核,确保学习效果。二是创新学习方式,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外省地调院成功的先进经验,采取专题辅导、外出参观等方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转变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三是加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强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进一步统一院队干部职工思想,激发单位内部活力,凝聚职工人心,实现院队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

通过理论学习,解放思想,要将思想观念统一到省局确定的院队一体化管理和“一院一队一公司”的改革模式上,院是公益性质,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财务实行预算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各专业中心承担主要公益性地质工作,不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这是“红线”,不得突破。

队是过渡性质,重点做好基地管理、离退休职工管理、物业管理等。队项目由各专业中心承担,队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职工和为院服务职工,纳入院统一管理。要尽快完成“平顶山地调院”的挂牌,将队职工放在平顶山地调院的名下,这样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公司是商业性质,从事社会地质工作。局成立了纯国有性质的资源公司,解决了事企分开的问题,使事业局对外经营合法化。我们要利用好这种优势,可以考虑把大地公司与局级公司联合成立新的公司,处理各种成果的转化;规范运作遥感公司,使其成为经得起检查的民营公司,使院队职工的收入多元化、合法化,体现商业性地质工作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反哺。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在现行的体制机制基础上寻求创新,建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以资源保障、科技支撑、改革推进三大对策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地矿行业带来的影响。二是按照省局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型公司,要获取更多的矿业权、抓好已有矿权的优化升级、用矿业权支撑勘查开发,更好的实现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良性互动。公益性地质工作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又服务于商业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反哺公益性地质工作,解决公益性地质工作机制不活的问题。资源性公司要规范运作,既要有投融资的能力,又要有对其它经济成份的控制能力,提高开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用更大的事业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直面挑战,巩固院队在全省已有的地学高地,并要更加凸现这种领先优势,使之成为绝对优势;要占领我省地学领域制高点,创新关键技术,在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深部找矿、重要成矿区带的研究等取得突破;要尽快形成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人才应分成若干等次,推广科技岗位机制,设立特殊津贴,培养大专家,使他们专业上受重视,经济上得实惠,名符其实;加快地质项目负责人的培养,尽快有一批技术人员进入局和中国地大联办的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四是拓展旅游地质及相关产业,特别是发掘地质文化资源,打造地质文化产业,这是有很大潜力的地质工作新领域,将会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五是重视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和矿山生态恢复工作,将此当作一个大市场来开发,关注立项、规划、建设、修复等环节;六是进一步修订完善院队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岗位任职管理办法及业绩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依法管理。七是大力宣传我院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定位,严格区分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维护我院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主要措施:一是领导要发挥表率带头作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带好头,通过示范、带动和导向作用,努力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典范。二是要强化机关各部门的服务职能,创新考核方式,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管理人才,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三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为工作作风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促进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两个能力建设”。主要措施:一是研究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创新激励办法,增强科技创新对加强资源保障和服务功能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培育和发挥技术、人才、信息等比较优势,按照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的要求,培育突出专业特色,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增强综合服务的能力,用科技创新推动地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转换机制、成果宣传等途径,在院队逐步形成一支多学科组合、专业技术理论新,科技创新能力强,保障服务好的一流团队。三是制定国外地质工作规划,明确思路,规范协调“走出去”工作,慎重规划,调整部署,突出重点,寻求突破,扩大规模,保证国外地质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地矿队伍。主要措施:一是继续实施和谐队伍建设计划,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和谐地矿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院队全体职工。二是切实发挥好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在做出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前注意听取工会的意见建议。三是要对职工反映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认真研究,查找根源、积极解决。确保院队职工队伍的稳定,为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主要措施:一是落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建工作全面融入到院队各项工作中去,为院队地矿经济发展服务,使经济发展和党建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进一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三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考察和选拔干部,继续探索中层干部的公开选拔工作,优化专业中心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班子的整体合力。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增强领导班子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落实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措施。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制定激励措施,加强宣传报道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院队的找矿成果,进一步提高院队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局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地质找矿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建设高标准一流省级地调院、为实现局党委提出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建设专业一流、实力雄厚、富裕和谐的河南新地矿”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