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0 03:06:00
导语:质监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所谓产品质量控制力,是指综合运用并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职能,对产品质量产生良好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上要求各项事业的发展要保证质量。作为政府主管质量的工作部门,在国际国内产品质量竞争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需要得到保障的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职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是各级质检系统面临的重大课题。
XX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理论基础上,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面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等诸多方面出现的新课题,结合职能和事业发展,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如何发挥好职能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总结出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有效履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职能的主功方向。
一、XX省产品质量总体状况
“九五”“*”和“*”期间,XX省委、省政府相继做出了“二次创业”,“富民强省”“快发展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推动质量工作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定期监督检验合格率由1996年的68.4%上升到20*年的86.7%,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也得益于企业对质量工作重视程度的加强。
从质量状况调查总体来评价,企业领导的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全员的质量观念逐步形成。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能亲自抓质量工作,直接参与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能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放在企业经营活动的首位,坚持以顾客满意为中心,正确处理质量与产量,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质量管理人员素质普遍提高。从1996年到20*年底,共培训质量管理人员4万余人,培训考前质量管理工程师5000余人。质量管理小组(QC)活动在企业中蔚然成风,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十几年来全省企业上万个质量管理小组(QC)获国家级优秀QC小组成果奖140多个(省级1800多个),获国家质量效益型企业67家,省级810余家。
实施名牌战略取得突破进展。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名牌赢得市场的根本,不断创新是名牌取胜的关键。目前,全省有33家企业的39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4.3%,在有效期内的省名牌产品339个,占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2.2%;全省获得过XX省质量管理奖称号的企业有47户,这些企业和产品对XX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
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围绕XX省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质量兴企和质量立市工作,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并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在我省农业强省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计量工作稳步推进,计量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认证认可活动受到企业的欢迎,认证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与国际接轨的有机认证等认证认可行为和企业提高我省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社会质量环境明显改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已经成为龙江企业的共识,他们面向市场,“以人为本”,以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要为目标。多数企业把质量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责任制度。在用人和分配上,把工资晋级、资金发放、各种荣誉称号等向为提高质量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形成质量振兴,人人有责的氛围。他们建立质量改进机制。围绕产品竞争的需要,制定产品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提高标准化、计量技术基础工作水平。建立创新机制。增加技术创新和更新换代能力,不断开发市场需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产品。在新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方面同国际惯例接轨,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方兴未艾。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我局较好地完成了初步建立企业档案工作。在全省初步建立了20038个企业的质量档案并实现了动态监管,本着科学、公平、公正、高效并且不给企业增加负担的原则,根据企业在质量管理、名牌评定、质量监督与免检、标准、计量、认证管理等方面表现记载情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面开展了打造“诚信龙江”活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作为“诚信龙江”的组成部分全面推开工作。
二、XX省产品质量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反思十几年来的质量监督工作,在取得卓有成效的佳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问题,改革的步子不快,创新的方法不多,有许多问题限制了质监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如,多年的监督检验都是在生产企业和商家的成品中抽样,检验周期长,报告出具不及时,无论对守法经营的企业的合法经营还是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都十分不利,这样的监督只是事后监督,对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只有威慑力而无帮抚力;生产许可证、3C认证、产品及体系认证等市场准入过多地重视审查批准,而忽视证后监管,使入市场企业及产品忽视持续的质量控制,造成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不合格产品;多年来对检验、检测、检定技术机构投入不足,计量体系落后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基层执法人员和执法设备短缺,检验机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监管还存在空白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不强,没有形成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的工作格局。
三、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力突破
针对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查找出来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结合近年来我省质监系统在加强管理、发挥职能、创新实践中的举措,得出如下结论:
(一)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力。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力是质监部门首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就要提高各类审查的标准和操作规程,严格审查责任,严格发证管理,确保高质量发放生产许可等市场准入证。对未具备建立实验室条件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合建实验室,依托大企业实验室,还可以利用质监部门的实验室,实行委托检验,这样既达到资源共享,又解决企业无力建实验室的问题。对已经获证的企业加强证后监管,对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督促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快申证,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关。并且,通过采取巡查、回访、年度报告审查和监督抽查等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成果,有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提高质监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力。
(二)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力。按照全过程监管的要求,监督企业严把产品设计审查关、原材料进货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产品出厂检验关、产品售后服务关,构建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工业品和食品环环相扣的监管体系。要突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抓好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易出问题的产品,特别是要加强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的监管。要把打假工作与源头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监管职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16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管。对全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要组织市地局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要增加检查频次,把监管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企业、所有产品、所有环节都纳入质量安全监管范围。
(三)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采标工作的控制力。对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电线电缆、汽车配件、家用电器、低压电器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获证企业生产条件、质量保证体系100%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有关规定;出现的危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不合格产品100%召回;获证企业生产的产品抽查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其中大型企业达到95%以上。与质量监督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基本解决无证出厂销售的问题,重点区域无证出厂、销售违法行为基本得到杜绝,使依标生产、诚实经营成为企业和社会的自觉行为。
(四)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社会计量行为的控制力。以新的《节约能源法》实施为契机,积极做好能源计量工作,对全省重点耗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组织开展面向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服务活动,总结推广节能降耗经验;强化民生计量执法力度,突出商品量计量监管,集中抓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等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监管。重点对医用、涉及公平交易、安全防护等方面计量器具的产品质量开展监督抽查,维护公平交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进一步做好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衡器的强制检定工作,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档案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强对法定计量机构和授权机构的监管和量值比对,提高计量技术机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计量溯源机制和高水平的检测实验室,清理、修订现行计量检定规程,改革计量技术机构的管理机制,培育计量市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计量校准和检测服务。加大计量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高精尖领域计量检定、校准和测试技术的开发研究,提升我省科学计量水平。
(五)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认证企业的控制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规范申请受理、严格现场实地核查监管、提高办证效率和质量,加强对获证企业的后续监管。继续抓好十六类产品的建档工作,实行全面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全省工业企业的质量状况,加强分类指导,切实从源头抓好产品质量,推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向法制化、程序化、公开化、效率化方向发展,争取出台《XX省省级发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抓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员培训。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落实生产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强化企业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水平的意识。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和检验体系,指导、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以产品及企业日常监督信息,作为诚信评价的主要内容,建立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六)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的控制力。要坚持以防止、减少事故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强特种设备信息网络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体系,推进动态监管从使用环节向生产源头延伸,力争消灭监管盲区和死角。要按照“突出重点、分类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和重点设备的监管,对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到位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等实行量化考核。继续开展起重机械、“土锅炉”、车用气瓶、压力管道、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废旧特种设备和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不断强化电站锅炉、低温罐箱、客运索道等重点设备的检验工作。开展证后监督抽查,加大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违规企业的查处力度,暂停或撤消其许可证书。推进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专家、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信息库,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推广企业应急救援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及时发现和有效清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的方法和措施,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的控制力。
(七)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执法监管一线的控制力。大力推进“两个前移”,将部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以移动式、便携式、车载式前移,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前移,深入执法一线、进入监管现场,实施现场快速检测、在线检测、前沿服务检测,辅助执法和监管,将实验室检验检测向执法和服务一线战略延伸,使监管职能和检测职能得到有效整合,质监部门优势技术力量在执法一线得到优化配置,逐步探索形成具有鲜明质监行业特色的科学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技术能手和公共安全检测车在一线执法中的作用。
(八)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产品质量经常性监管的控制力。强化“双重监管”责任制,在实施“三员四图、三进五定、两书一报告、十二查”监管手段基础上,我们配备强有力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与执法人员共同承担区域监管责任,充分发挥技术机构和质检人员的技术优势,实现食品监管执法行为和检验检测技术行为的融合,对辖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双重”责任制,做到整合监管资源,拓宽监管领域,强化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能。今年,各地市局、县局要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区域监管双重责任制。要以小作坊整治为突破点,注重对试点单位的指导督导和跟踪问效,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确保双重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有效解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原材料把关不严、滥使用添加非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物质、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不进行产品出厂检验等问题,切实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突出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九)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敏感产品质量和突发事件的控制力。把开展质监护农“春雷行动”作为巩固和扩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落实总局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部署,集中治理我省高发易发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载体来抓。在去年成功开展质监护农“春雷行动”的基础上,今年从2月26日起,继续举全系统之力,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以保障民生、亲民爱农为主旨的“春雷行动”,切实维护了全省农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在行动中,全省质监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查办了一大批化肥有效含量不足、冒用名优标志、伪造产地及农药无生产许证、药剂含量不够、过期失效等假冒伪劣典型质量违法案件;立足保春耕、抗春旱,严格监督检查柴油机、水泵等抗旱物资产品质量;严厉查处农资销售计量欺诈克扣行为,重点查处了利用加油机作弊、化肥、种子、农药、农膜定量包装不足、短斤少两等计量违法行为;为全省农民提供化肥、农药等*项免费检验检测和咨询服务,有效解决农民检验农资质量“找不着路、摸不着门、花不起钱”的问题;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推广种养业标准化技术;受理农民的投诉、举报和咨询,帮助农民维权。并将总局部署的对家具、玩具、服装等重点产品质量的专项整治一并纳入其中,切实解决家具等五类产品中甲醛、苯、重金属、有害芳香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监管体系和监管网络。
(十)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力,应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控制力。,将全省生产型企业的质量信息做全面的质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政府报告,为各级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每季度一次对本辖区的质量监管状况进行分析,结合我省实际,有突破、有成效,抓出整套的工作路数,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动员、发动更多的企业加入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系统,自觉推动企业的科技投入和质量管理水平,建立质量控制力的分析评价体系,促进质量控制力的全面提高。
- 上一篇:高等数学课应用分析论文
- 下一篇:团市委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