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01 03:37:00

导语:学生工作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生工作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根据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为查准找实影响科学发展、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2009年3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调研寻策问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活动,深入到各学院和学生中间,通过分层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深入进行调研,共征集到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162条,梳理为22个问题,并组织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学生就业工作处和保卫处等单位领导,对其中13个重要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估,最终聚集为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单位,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总结近几年来学生工作的实践成果,深入分析检查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剖析思想根源,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改进措施,形成此报告。

基本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55个民族本专科生16782人,分布于23个学院,360个班级。本科生中男生8728人,占52.01%;女生8054人,占47.99%;预科生413人,占2.46%;少数民族学生9709人,占57.85%。

学校有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27人,兼职辅导员、班主任515人,专兼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为1:327;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中,男329人,女186人,党员376人,群众61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40%;31-40岁的占21%,41-50岁的占20%;本科学历占41%,硕士学历占37%;初级及以下占37%,中级职称占23%,副高职称占10%。

问题和不足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的聚增,学生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传统学生管理中的管理理念、方式和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学生工作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经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生工作者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受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影响,许多原来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也明显地暴露出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与学生需求难适应的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较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灵活,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同程度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

(二)在管理理念方面。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更侧重于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为重点,而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果学生管理工作只要求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学生,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强调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追求一种风格,一种色彩,就会忽视大学生主体受教育的客观差异,这样就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管理方法不当。

(三)在管理队伍方面。我校目前专兼职辅导员与本科学生师生比为1:327,专职辅导员的配备状况与教育部1:200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近几年来学校共选留了27名辅导员。从年龄结构上看,辅导员年龄结构偏轻,我校专职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3%,31-40岁的占37%,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从职称结构方面看,辅导员职称偏低,我校专职辅导员初级职称的占67%,中高级职称为33%;从专业结构上看,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人不多,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培训。

(四)在管理方式方面。我校制定了很多奖惩规定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设定一定的奖励方法、民主的操作机制,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效果明显,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奖学金个别奖项目评定不能很好量化;资助金由于受奖励体制的限制,“输血式”资助多,“造血式”资助少;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和资助金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业指导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等问题。毕竟教育应该坚持以平等的理念,希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而真正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正是一种平等、自由、竞争的环境,我校目前管理制度建设中这种“人本意识”体现的不够明显。

(五)在管理对象方面。学生主体的位置还没有被真正摆在位置上,而是把学生作为客体来对待,不是围绕学生自身的需求来做安排,而是作为管理的对象。高等教育应转换思路,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为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能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空间和价值选择机会,在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人格自由的成长,以开阔的眼界,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去不断地开拓出崭新的世界。

(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榆中校区还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建成时间短,地理位置偏僻,地缘性文化氛围也比较淡漠。榆中校区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学生接受的知识单一,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少,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比较困难,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学生社团太少,活动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活动参与率比较低,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影响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产生问题的根源

深刻剖析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固然有工作过程中的客观原因,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在全面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上还有一定差距。

(一)无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学生管理中的的问题,无论指导工作还是思想作风中的不足,所有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在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存在忙于事务性工作、突击阶段性工作而有所放松的现象,缺乏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存在急用先学的实用主义倾向,缺乏站位全局进行系统学习、深入研究、理性思考;存在一知半解的肤浅问题,缺乏带着问题学、有针对性地学。正是由于对科学发展观学得不深不透,导致在落实科学观上有时不够自觉,思想认识水平不够高,全神贯注地抓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不浓,系统地谋划、部署和落实科学发展还有差距,在全面抓、深入抓、具体抓上仍有一定差距。

(二)学生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够适应。一方面,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差距。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僵化的思维习惯,跳出民大看民大、站在全国看民大不够,大胆探索和创新不够,工作中还有凭感觉思考、凭经验办事的现象。另一方面,抓学院领导思想解放的制度和措施不够到位。虽然能够对解放思想经常抓、长期抓,但真正从深层次问题上解难题相对较少;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办法和措施较少。

(三)一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出在学院,出在个别学院和领导身上,但从深层次上反映出在工作指导上的差距,特别是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促进科学发展上还有不适应的地方。面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从体制和机制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修订和完善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办法,但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影响和制约学生工作的因素和问题,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新理念带来的重大变化理解不深刻,对如何发挥制度建设在引导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如何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机制研究不及时。

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有了科学观的指导,我们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的信心更加增强。下一步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学校学生工作实际,继续解放思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重点在五个方面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学生工作发展,努力引领学校学生工作走好科学发展之路。

——发挥“主渠道”作用,强化“主阵地”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目前开设课程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民族院校还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一课程体系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民族院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祖国观、宗教观,不但要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要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不但要热爱本民族,而且要`热爱中华民族,正确认识本民族与中华民族、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一是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大学生较为普遍的思想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最不喜欢的方法是呆板、单调、一言堂、照本宣科,如同“填鸭”的“注入式”。要实施“启发式”、学生参与、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三是在发挥“主渠道”的同时,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各个方面。

强化“主阵地”意识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报栏都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工具和阵地。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目前网络等新的载体、新的媒体的出现及其在高校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熟悉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如何抢占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教育,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阵地”建设主要是“阵地”内容的建设,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科技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报刊、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弘扬主旋律。要搞好内容建设,关键在人。要特别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些“阵地”建设,使他们在学习之余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自我教育之目的。

——充分利用有效载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精神”是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精神和校风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具有启迪、激励、影响学生的言行的作用。不同的学校既有不同的硬环境,如校园建筑、设施和风物,也有不同的软环境,如教风、学风和校风,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学校的校训是“勤学、敬业、团结、创新”,勤学,即勤奋学习。敬业,即对事业的精神和态度。团结,即一种美德,是凝聚力的象征,是大学精神,特别是XX不可缺失的一种成分。创新,即超越和突破。要根据学校传统,发展未来、办学特色、文化内涵等,不断提炼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建设良好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园景观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景观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在公共场所营造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让学生参与楼宇、道路、景点的命名及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环境认同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各级学生管理部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资源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各民族学生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文精神,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节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运动会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三好学生”等争先创优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在此特别要注重活动的学术性、知识性、科技性,提高活动的品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一是要加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内容的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方面要有经费投入,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二是要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相关问题确定选题,对社会调查的途径、过程加强管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较高水平的社会调查报告。三是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象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实践服务内容,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四是要开展科技发明,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新能力。五是要开展勤工助学,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假期和双休日,接触社会,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重视学生心理疏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国政府都重视就业问题,西方国家各政党竞选纲领的主要内容及民众评价政府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就业。高校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就不能说我们很好的贯彻了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素质不相适应,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这是总的形势。毕业生就业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解决的,但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一是加强就业指导。通过专兼职队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二是提供信息服务。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足够的需求信息。毕业就业服务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服务,应千方百计广开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毕业生的推介。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毕业生推介力度,学校在举办全校性招聘会的同时,各学院应积极主动举办与学院专业相结合的专场招聘。要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走出去,有重点的推介毕业生。四是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素质问题,这就要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毕业实习、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五是加强宣传,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工作。要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自主创业、贫困生就业援助等方面的各项政策,使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表现,以科学的心态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指导服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和心理健康栏目、心理讲座等,使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要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制,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要做好新生、毕业生、家庭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当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个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工作条件等问题。

——关心贫困家庭学生,推进学生党员发展

关心贫困家庭的学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对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学校学生70%来自西部,60%来自民族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贫困生学生7048人,占总数的42%,特困生学生3356人,占总数的20%,关心、关爱这一弱势群体,是各级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要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关心。要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以经济上的资助,如国家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等,这些奖助学金的评定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坚持向贫、特困学生倾斜。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原则上均为贫困生设立,让学生承担学生自律、后勤服务、校园秩序维护、公益劳动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各级团学组织还应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的工作,在确保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校园管理,不影响学生自身学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节假日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通过学生自己劳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度重视在大学生发展党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学校目前学生党员占学生数的10%;毕业生党员占毕业生数的22%;最高的学院党员占23.3%,最低的学院党员占学生数的5.3%,这个比例总体与其他高校相比还是较低。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培养高素质可靠接班人的要求。特别是民族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回到民族地区,对这部分人的培养教育如何,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定。各级党总支一定要从这一高度认识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一、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使大学生党支部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和谐校园的战斗堡垒,使学生党员成为学生中的模范和骨干。

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既要严格标准,又要敞开大门,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进入党员队伍。发展学生党员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潜力,不求全责备,党员不是完人,到党组织还要不断培养、不断教育、不断提高。发展学生党员的基础是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没有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从新生入学开始,重视此项工作,加大各党校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数量。发展党员一定要坚持程序,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培养教育、考察和审批等重点环节上要严格,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推优”的作用,要积极尝试和探索学生党建工作以学生为主来做的工作思路,条件成熟的,可以让学生任支部书记,要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维护民族高校稳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稳定是高校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今年元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校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且责任重于泰山。高校在稳定方面出现问题,教学、科研的成果就会受到影响。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境外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旗号,对我进行西化、分化活动,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的重点就是高校的青年学生,宗教极端势力搞慈善先行、投资掩护、金钱铺路,搞产业布道、文化布道、旅游布道、空中布道,从意识形态领域争夺信教群众。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我民族地区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因此,民族院校的稳定不只是影响高校发展,而且影响到民族地区和社会的稳定。全力做好民族院校的稳定工作,是民族院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民族院校要切实搞好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有的家园,国家是各民族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者;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自觉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正确区分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使学生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与博大精深,从而热爱中华文化。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要严格报告、论坛、讲座的审核,严格对外合作交流的审批,严格学生社团涉外活动的管理。要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体现,制度管长远、管根本。“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制度建设,减少随意性,只有这样,秩序规范才能得到强化,学校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从而使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