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8 05:24:00

导语: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这两条是要建设物质文明,“生产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第三、乡风文明,就是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的侵蚀;邻里之间在生产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让文明之风盛行于广大农村地区,愉悦农村居民的身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农民群众的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第四、村容整洁,就是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农民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第五、管理民主,就是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其总体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大格局中,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使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就业、接受良好的教育,素质得到提高,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稳健发展。

近年来,*科技情报研究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本所的发展,团结带领全所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和“三服务”(即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原则,在*县永模村开展“‘结对共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农业示范”,围绕河池市*县农村区域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通过开展与基层科技部门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行“1+1+1”结对共进、结对帮扶、建立科学高效的农业生产示范点等工作,带动当地农村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的快速形成,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工作思路,推进各项工作发展,本所对此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本报告。

一、*县永模村发展的现状

*县长乐镇永模村地处老区、库区、山区和贫困区的“四区”,该村位于具有光荣传统的红七军根据地的革命老区,全村地处红水河畔,有6公里长的红水河水道,距离长乐镇政府10公里、*县城38公里。永模村有耕地面积537亩,其中水田面积364亩,旱地面积173亩,人均耕地面积0.2亩,可利用水面面积2280亩,永模村共有村民小组17个、农户479户、人口1960人;其中沿红水河边有12个村民小组、人口1450人,属岩滩电站库区移民;其余5个村民小组、510人地处山区。村党支部有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8名,预备党员3名;45岁以下党员28名,50岁以上党员10名。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315元,当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沿红水河边的12个村民小组、人口1450人是岩滩电站库区移民,仅靠国家拨给的每人每月12.25公斤口粮维持生计。

二、*县永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县永模村属石山地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并且是锅一块碗一块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能力差,遇雨特别是遇上强度大的暴雨,极易于冲刷、滑陷,加上社会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广种薄收、盲目垦殖的落后习俗,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产出效益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2、水资源丰富,但没有为地方经济带来应有的效益。

永模村水资源丰富,辖区内水面面积2500亩,可利用水面面积2280亩,户均拥有可利用水面面积4.76亩,人均拥有可利用水面面积1.16亩,目前开发利用的水面面积有500亩,仅占可开发利用的22%,开发利用程度非常低,丰富的水资源并没有给本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应有的贡献和支持。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永模村山高坡陡,可垦土地有限,并且土地分散耕地,质量偏低,粮食单产低,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不得不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生产,毁林开荒、陡坡垦殖以扩大耕地面积,农民在陡峭的山旮旯里见缝插针的种上庄稼,把玉米种上山头,其最后结果是一场大雨过后,土壤极易流失,岩石裸露。其次,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存在随意性,使大量的宜林宜果地(陡坡地)变成粮食作物用地。如果能把产量很低,宜耕性很差的粮食作物用地改做果粮间作地、林粮间作地,将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

4、偏僻落后、人口素质低。

人口素质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就永模村来说,农村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至20*年底,该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7%,高中文化程度占2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39%,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21%,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2%。人是生产力系统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人口素质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5、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群众生活困难。*县长乐镇永模村山多地少,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产出效益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山村。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315元,仅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78%(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沿红水河边的12个村民小组、人口1450人是岩滩电站库区移民,仅靠国家拨给的每人每月12.25公斤口粮维持生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三、针对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从永模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突出抓了五大方面的建设,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条件建设、优质农业生产科技培育与示范、党建结对共进帮扶活动、开展招商引资专题片拍摄制作与宣传活动。

(一)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物质基础。

1.完善村委办公楼铭牌,将村委二楼改造为具有会议室和电子阅览室两用功能的场所。

2.完成“希望之路”修建,为该村拉力小学大门一段60米的陡坡烂泥坑洼路进行拓宽降坡和增建安全护栏及路面硬化。

3.粉刷美化了2个村务公开宣传栏,新设科学养蚕和水产养殖两个专门科技宣传栏。

4.进一步规范了村委各项规章制度,并完成了制度喷绘印制上墙工作,网络布线到点。

5.为该村坡豪中学建成电子培训教室1个,赠送配备电脑15台,配套课桌和椅子等15套,并向坡豪中学学生培训电脑应用课1期。

(二)农村科技信息化条件建设,为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提供良好的环境。

1.建成科技信息服务站1个,配套电脑设备等3台(套)到村部,向村部赠送电脑3台、打印机1台、传真机1台,办公桌椅3套。

2.建成数字化适时通讯公共科技图书阅览室1个,配备具备上网和适时视频功能电脑3台套,科技培训34寸液晶大彩电一台,配置科技生产生活图书资料455种、2000册,订阅科技报刊12种,并对阅览室内墙进行了粉刷亮化。

(三)优质农业生产科技培育与示范,增加农民收入

1.以永模村为中心成立了包括永模村委在内的三个库区沿岸村委的坡豪渔业养殖协会,组织开展渔业技术培训130人次;

2.选定产业示范户,以点带面推动永模村产业升级。共建立了养蚕示范户13户,渔业示范户5户。

3.组织了桑蚕、水产、食用菌专家深入永模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组织5位技术专家下乡培训,举办5期优桑、优渔、优茧(产业名称)培训,参加培训农民共620人次。

4.组织了2批共7位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桑蚕、水产和食用菌生产的指导、调研和规划。

(四)凝聚力量,抓好党建结对共进帮扶活动。

1.开展党建结对共进座谈会5次。

2.慰问老红军家属、党员,赠送油、米、棉被等59份。

3.向党员赠送化肥2吨。

4.向镇党委政府赠送电脑3台。

5.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向8位特困和贫困大学新生分别资助3000元和2000元。

(五)拍摄制作招商引资专题片,开展招商引资宣传活动。

针对当地美丽的山水风光和农家旅游资源,我所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策划论证,利用我所的飞马影视广告公司的工作优势,为永模村拍摄制作招商引资专题电视片《水上明珠—坡豪湖》,并在多种场合开展宣传片的播放与推介,开展资源招商,力促将永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四、主要成效

(一)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永模村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今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2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比去年的1315元增长了11%;水稻、水产、桑蚕生产实现了增产增收;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19亩,产量达到了20.95万公斤,比去年增产11%,实现产值44万元;网箱养鱼产量达到了10万公斤,比去年增产40%,实现产值32万元;桑蚕种植面积600亩,比去年增长17%,实现产值136万元。

(二)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桑蚕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实现产值比去年增长50%,良种覆盖率由去年的80%增加到98%,病害发病率由去年的12%减少到6%。引进推广了板栗品改优质新品种,种植优质新品种板栗300亩;引进推广优质新鱼种100多箱。

(三)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激发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通过项目实施科普、科技的宣传培训和坡豪中学电子培训教室,永模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科技图书阅览室等建成后,农村教育发生的可喜变化,使该村的办学条件大为提升,大大提高了该村文化和科技素质教育水平。据统计,全村中小学入学率在全县较高水平,小学入学率达到98%,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今年全村共有14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中有10名同学考上大学,大学升学率达到71%,比往年大学录取了名次有明显提高,名列该县村委考上大学人数的前茅。近两年每年到科技图书阅览室借阅图书的人数达370多人次。

(四)加强了永模村党支部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通过结对共建,村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能力大为增强,全体党员更加团结、素质提高。在党支部学习、培训和组织生活中,党员的参加率都在80%—100%,比以往的40%—60%明显提高。全村有32名党员参加科技示范活动,占党员人数85%。今年共发展党员2名,党员总数达40名,党员队伍整体呈现出结构更趋优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可喜局面。

五、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情报所的工作重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我所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黄可宁任永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领导小组组长,本所办公室主任吕向阳、人事科科长徐燕、技术推广部部长蔡勇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门各支部书记及办公室、技术推广部、文献部、期刊部、项目部、财务部、飞马影视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根据永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采取目标化管理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实在的成效。

(二)建立示范基地,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在向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的同时,以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带领他们以龙头企业产业化开发为核心,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的辐射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资源,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在抓永模村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我们坚持不等不靠,整合本所自身资源,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加大试点经费、物资的投入,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注意加强与自治区相关科研院所的联系,为试点提供生产技术支持,保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围绕当地产业进行产业开发设计及招商引资活动,全方位为建设坡豪“水上金三角”永模村新农村试点服务。通过构造和争取科技厅政社处、农村处的项目扶持,引进*南宁百洋食品公司在永模村示范设点,形成水产养殖加工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模式,带动河池市水产业发展。

具体做法:采取“中介机构+企业+基层党支部”的经营模式,在永模村坡壕湖库区建立3500个网箱的水产养殖基地。由*科技情报研究所以建设基金筹集建设单位,开展房屋、办公设备、生产设备、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百洋集团以种苗、饲料、产品回收的方式合作,负责统一提供种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回收产品,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永模村党支部以日常管理为投入方式,负责联络、协调生产户,开展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二)推动*名特优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

1、开展地理标志知识宣传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县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理念、工作、法律的宣传与培训,以基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人员及相关特色产品生产企业骨干、行业协会等工作人员等为对象的技术培训。

2、加强名特优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申报服务。为“*糯米板栗”、“*三乌鸡”等名特优产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审查批准程序及相关标准提供咨询服务,为地方政府与地理标志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加快*县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老区“革命老人”家庭致富能力建设工作,提高“革命老人”家庭的“造血”功能。对农村现有“革命老人”进行摸底调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帮扶计划和措施,提高“革命老人”家庭的“造血”功能,实现每个试点户户均增收2000元。

(四)广泛开展桑蚕、渔业、山地果业科技示范和科技改造,实现试点产值增长30%。定期请区内外专家举办培训班,传授技术,通过传、帮、带,培养一批致富能人能手,带动试点产业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