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问题和对策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3 01:26:00

导语:科学发展观问题和对策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问题和对策调研报告

本调研报告说明:

(一)调研对象以党政机关干部、科研院所理论工作者、高校师生、普通市民为主。

(二)调研方法以座谈、访谈为主,同时采纳了一些相关调研成果。

(三)报告将所获结果进行归类,力图真实反映调查对象对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不足的观点和看法,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则民富国强,盲目发展则祸害子孙。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广大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衷心拥护,深入学习,深入领会,认真实践,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形成了主要经验。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深入学习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

一、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结果表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团队精神和创造活力得到增强,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但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以人为本”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各级领导干部“以人为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并未真正树立起来。一是“见物不见人”。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的领导干部陷入具体事务中,抓不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作被动,效率不高。调研结果显示,有68.53%的被调查机关干部认为干部将主要精力花在“应付上级”上,有61.21%的人认为干部将主要精力花在“应付会议”上。二是空谈群众整体利益,未将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借口,不注重群众的具体利益,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有的片面强调长远利益,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眼前利益,甚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对立起来,严重侵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对党政机关干部的调查中,有近50%的人认为党群关系是“油水关系”、“蛙水关系”、“水火关系”或“其他关系”。三是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个人利益至上”,把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对立起来,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有的甚至把个人凌驾于群众之上,习惯于当官做老爷,所谋求的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谋一己私利或小团体的利益。

2、执政能力有待提高。调查结果表明,不少领导干部不懂得如何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有的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相对不足,敏锐观察经济形势和趋势的能力、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经济问题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果断处理经济问题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较为欠缺;有的领导干部不顾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有的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有的领导干部的整合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足,对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问题,不能进行系统地思考和全面地整合,缺乏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有的部门领导执政能力甚至存在很大问题,搞形式,走过场,“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影响。

3、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尚有欠缺。有的地方进行决策时不开展调查研究,不充分发扬民主,缺乏集体决策和民主决策意识,而是个人说了算,搞家长制,凭主观愿望随意决策或者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对决策对象的规律认识不够,但又不搞专家论证,不主动听取专家意见,盲目决策,为严重后果的产生埋下了祸根;有的缺乏战略眼光和发展眼光,缺少正确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大局的谋划能力,为了眼前利益和“政绩需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有的虽然肯干事、能干事,但面对“三农”、人口与就业、资源与生态等问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找不准国家政策与本地实情的最佳结合点,草率决策,脱离实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4、政绩观存在偏差。调研结果表明,政绩观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偏”。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二是“散”。只求局部、不求全局的政绩,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经济结构失调。三是“急”。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的领导干部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四是“虚”。投机取巧,哗众取宠,重名利、轻德政,重“显绩”、轻“潜绩”,重近利、轻长远。有的地方政府办公楼豪华奢侈,占地数百亩,耗资数亿。一些欠发达地区以及国家级贫困县、乡不惜欠款、坑农害农,甚至强行霸占农民、农村资源也要盖豪华办公楼,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严重扭曲。五是“混”。在为人民服务的官职上作威作福,只在其位,不谋其政,享受官职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特权”,或不思进取,无过便是功;或熬年头,混日子,盼升迁,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背道而驰。

(二)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论工作者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学习和深入研究,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理论体系、逻辑结构、与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我们的调研表明,理论界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贯彻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理论误解。主要有:一是科学发展观范畴窄化论。有的理论工作者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和经济工作需要破解的难题。科学的发展观呼唤经济理论的支持,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但不等同或者仅仅限于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工作本身。如果仅从经济的视角出发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多视角地寻求人类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二是科学发展观多中心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据此有学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还要不要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的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并列成为两个中心,甚至加上“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它不仅容易导致思想上的混乱,误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也容易在实践中产生误导,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三是科学发展观模式照搬论。有的理论工作者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仅仅看作是人类共同的发展要求,希冀从别的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寻找现成模式。单纯着眼这一点是不够的,容易犯邯郸学步、照搬照抄的老毛病。四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分离论。有的理论工作者认为自己只承担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职责,贯彻执行与自己无关。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注重抽象的理论思辩,而忽视实际操作,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更缺乏实效性。

2、理论工作者未形成科研合力。不少理论工作者认为,历史形成的科研工作条块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造成理论工作者主要以个体为科研单元,这样容易在研究工作中受到个体理论背景、知识结构、兴趣偏好等因素的干扰,不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形成合力,也不能实现科研力量的合理分工和优化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工作的发展。这几年理论创新的成果较多,但成果之间缺乏整合,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也未弄透彻。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领域的理论创新仍有欠缺,如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等理论的关系方面未取得突破性成果,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包含或相联系的基础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

(三)广大群众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大群众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贯彻执行中。作为实践的主体,他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创造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许多鲜活经验。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在广大群众之中,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科学发展观了解不够。由于宣传部门和大众传媒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宣传时,针对普通群众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效果不佳,不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逻辑体系、主要观点、历史地位、实践意义等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2、对科学发展观关心不够。有的群众认为,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领导干部们的事情,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由于地方发展未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群众没能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因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应当是人人参与,而科学发展的成果也应当是个个享有。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关心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否则,科学发展观就无法真正贯彻落实。

3、对科学发展观的准备不够。在有的群众看来,有了科学发展观就可以解决所有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缺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要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想;还有的群众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4、对科学发展观落实不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群众在实践中都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观愿望,都希望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少群众由于对科学发展观了解不够、关心不够、准备不够,便弄不懂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在单位也没有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他们的工作因而依然是沿用老思路、老办法,结果只能是各项工作重复着以前的恶性循环。

二、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找出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以咨参考:

(一)丰富内涵,形成系统,把科学发展观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和指导思想。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来成就,伟大的力量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凝聚,伟大的精神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支撑。理论界必须进一步丰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之能够对十六大以来全部理论成果进行集中概括,能够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事业,能够作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指导作用。通过科学内涵的不断丰富,使之不仅对经济,而且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业,都有深刻而系统的理论主张,能够从全局上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能够对三大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为全面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丰富和扩展:第一,进一步理解和说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等理论的关系,特别是要进一步说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逻辑关系和指导作用。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系,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与国际战略和对外工作的关系。第二,扩展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包含或相联系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给以更加深入的回答,并说明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说明它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用党内学习促进社会学习。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成为变革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深入学习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在于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的程度和效果,要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把我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执政党,并用党内学习促进社会学习,用学习型执政党的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素养,真正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变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过程,变成研究和解决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问题的过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在前、用在前,真学、真钻、真懂、真干,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好示范和推动作用。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驾驭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放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深刻领会,制定制度,完善政策,统筹安排,营造环境,真正履行好领导责任。要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要以优良的学风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健全制度、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实践的有效性在于形成制度。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设施。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形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部门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起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具有各自特色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当前,要按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价格体制和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社会文化事业领域等改革。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认真总结基层和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做法、好经验,并注意加以提炼和理论概括,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用正确的政绩观引领发展实践。

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必须尽快探索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考核标准要体现科学性,既看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又看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既看经济发展情况,又看社会进步情况;既看当前取得的“显绩”,又看对长远发展有利的“潜绩”。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以及民主决策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之中。要逐步形成问责制度,对未达到考评标准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新的考核指标(包括GDP指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就全部资源耗减成本和全部环境损失代价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很难估价。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分析和批判“GDP至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通过设计新指标来防止那种传统政绩观的死灰复燃;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急躁的、浪漫的“绿色GDP”预期。树立新政绩观,最好先从对那些最有害的“政绩工程”的重审入手,从识别和反思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经济”入手,从坚决纠正违法或有悖依法行政原则的行政决定入手。千万不要舍近求远,甚至用旧政绩观下形成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来“落实”新政绩观。

(五)创新监督体制,加大监督力度,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良医治未病,防范靠监督。必须创新监督体制,使监督者具有与被监督者相抗衡的公共权力,形成权力制衡,才有可能实现对被监督者的有效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监督体制中,监督机关隶属于党委,无法真正实现对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即监督无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两条路径:路径之一,体制外监督:监督权归属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各级监督机关之间只有垂直隶属关系,只对上级负责,并受上级监督,不受地方管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民主宪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统治的载体和通道,必须通过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人大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权。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受她领导,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她产生,对她负责,监督权归属于她,可以有效解决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监督权力制衡问题,实现有效监督。路径之二,体制内监督,监督权归属中共中央政治局,各级监督机关只有垂直隶属关系,只对上级负责,并受上级监督,地方对各级监督机关均无领导权。作为党的最高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各级党委具有绝对的管理权,监督权归属于她,可以实现对各级党委的权力制衡,实现有效监督。这两套监督体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彼此又相互监督,可以真正解决监督主体缺位的问题。此外,因为监督主体与被监督者之间是隶属关系,无法进行实质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派监督等监督形式仅仅是作为补充形式,切不可将其提到过高的地位,否则,监督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六)以人为本,全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科学发展的成果。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全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科学发展的成果,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做到察民意、体民情、重民生、谋民利,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入学难、就业难、保障难、诉求难、维权难等突出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逐步完善群众信访反馈处理机制,要让老百姓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

(七)政通人和,团结一心,汇成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

政令畅通,上下协调;社会和谐,天下大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谐中央和地方关系,切实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确保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和贯彻执行;加强宏观调控,做到政令畅达,改变“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确保科学发展观在贯彻落实中的政策保障。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和谐文化的形成,凝聚力量,团结一心,汇成洪流,形成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