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院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0 04:38:00

导语:化工学院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化工学院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根据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作为联系点单位,化学化工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围绕学校主题,结合学院特点,提出了“深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并把“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步伐”作为学院的调研课题。

一、调研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选题,破解难题

为了搞好调研工作,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门会议,本着“结合学院实际,突出发展重点,重在破解难题”的思路,明确领导班子从五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二是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三是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四是本科生毕业实践环节质量管理;五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分工,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选题,分别完成了相关调研报告

(二)拓宽渠道,深入调研

1、层层座谈,倾听民声

围绕调研课题,学院先后召开了教授和科研团队负责人代表、青年教师学生代表、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学生代表等四个层面的座谈会。座谈会围绕学校和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展开。代表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就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青年教师成长、学生管理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2、问卷调查,了解民意

针对具体调研选题,学院分别设计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查问卷》教师卷和学生卷,面向全院师生开展问卷调查。教师卷共发放60份,学生卷共发放300份。调查结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3、寻计问策,集中民智

为了切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学院专门设计发放了《“我为学院发展献一策”计策征集表》,以支部为单位,广泛征集学院师生对学校和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生工作、党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征集计策100余条。学院对所征集的计策进行了梳理汇总,认真分析,作为改进和提高工作的重要参考。

4、深入企业,关注需求

学院领导班子在调研中主动“走出去”,重点到常熟市联邦化工有限公司、江苏远洋化学有限公司、句容市宁武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索普集团等化工企业调研,旨在了解企业技术、用人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探讨建立校企联盟、确立产学研合作方向,为完成学院科研、就业等工作目标进一步拓宽渠道,同时为学院在科研政策、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5、专家把脉,引领发展

为了帮助大家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学院想方设法“请进来”,让专家把脉,引领科学发展。专门请化工学院联系校领导许化溪副校长作了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诠释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提出的背景、科学内涵,分析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科学发展观。同时,学院还邀请了汪尔康和董绍俊两位院士以及舒火明等几位杰出校友,与师生面对面,为学院事业和师生成长指引科学发展之路。

二、问题与对策

(一)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方面

学院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要求,结合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我们学院在形成鲜明特色,提升学科、专业的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这些必须依靠人才。而我们的队伍建设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主要表现:

1、规模、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新的发展需要;

2、人才储备意识还不够强;

3、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

4、学院科研团队(课题组)间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在学校新一轮大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以新的视野、新的观念,牢固树立紧紧依靠人才,促进学院发展的思想,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强校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具体措施:

1、紧扣学校和学院发展的目标,宣传学院专业拓展、学科发展、科研提升等方面对人才的新需求,提高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紧迫性的认识;

2、分析、调整人才规划,采取“抓两头”的办法,进一步加大学科带头人和35岁以下年轻博士的引进力度;

3、优先引进对于学院的拟重点建设的学科和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科研特色研究方向团队所需人才;

4、依靠教师建设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奖励在引进急需人才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

5、完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着眼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将加强团队间的相互合作,作为创建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的着力点,持之以恒大力推进。同时依托科研团队,通过科研经费资助等措施,为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两年的努力,力求使我院的教职工总数超过80人,其中专任教师总数超过60人,35岁年轻教师数量超过10人。在完成这一目标后,每年都能保持引进1-2名30岁以下博士的速度,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领军、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为学院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方面

自2001年11月建院以来,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相继突破,目前具有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博士点和无机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四个硕士点以及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但由于建院时间短、原始积累少,学院学科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专业数量还偏少。必须着力在这些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寻求突破。具体措施:

1、抢抓机遇,整合力量,在第11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力争化学和化工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取得突破;

2、采用“分步走”策略,依托学校相关学科博士点进行联合建设,积累成果与经验,积极创造条件,为自主申报化学学科博士点打好基础;

3、高度重视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专家的联系,“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

(三)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方面

1、科研工作

随着国家级、省级各类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奖项从无到有、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逐年增加、三大检索和SCI论文总数屡创新高,学院的科研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这令人欣喜的背后,却存在一些让我们不容乐观的问题:科研缺乏特色方向;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上的研究优势不够明显;科研团队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课题组之间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等等。

学院目前的科研工作必须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科研的整体强大要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支撑,而我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都有限,不能全面开花,必须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应从已有的人员队伍和已经逐渐显露的强势研究方向中,凝炼出我们优先发展的科研方向,把有限的资源重点配置到这些方向,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呈现科研和学科工作都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提升科研工作还要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由于学院正处于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的时期,有些教职员工的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

2、实验室建设

学院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集中了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并设立了专人管理岗位。但对比省内高校相同学科的设备条件、实验室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仪器设备总量少,通用和常用仪器不足,专业仪器缺乏。

二是实验室管理队伍不专一也不专业。我院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在业务上达不到专业的水平。

三是科研服务保障系统不够完善。在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供应方面尚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基本上靠课题组自己完成,增加了成本并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影响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

针对以上问题,在实验室建设中,除了加大投入外,还必须从内部管理入手,一方面建立专职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强化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意识。

(四)本科生毕业实践环节质量管理方面

经过对我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多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特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人数太少,占总人数不足10%。这一局面导致学生工程设计训练少,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工厂生产一线联系不紧密,实用技术含量低,对学生就业起不到直接作用。

3、由于较多学生忙于就业应聘,导致投入论文的精力受到限制,再加上少数教师要求不严,致使论文的质量受到影响。如本来是实验研究论文,结果实验内容很少,几乎变成综述性文章。

4、递交的毕业设计(论文)还存在着格式不规范化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江苏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意见”,加强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调整。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修订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文件,包括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具体管理规定和管理流程,落实责任体系,人员到位、权责明确、调整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2、加强流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基本分为3个阶段:前期的选题、审题、任务书的填写及开题报告或方案论证;中期的研究及设计,并按规范完成论文或设计任务;后期的提交成果,进行成绩评定。学院将进一步对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以确保每个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3、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

由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正是联系工作的时候,并且某些单位必须试用才和学生签约,这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鉴于这种形势,可进一步尝试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与校外教师共同培养,明确分工,各有侧重。校外毕业论文工作主要以分散的形式进行安排,一方面学生可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4、选题与专业实习、专业学习相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一般是在第7学期末进行的。第7学期通常是进行专业课学习的阶段,如果将选题工作提前至第7学期期中进行,可以让学生在上专业课前知道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将做哪些方面的内容,需要哪些专业知识,从而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抓住重点,点面结合,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另外,学生有了更长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设计的主动性,促进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我院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已在第七学期期中安排。

5、积极引导师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首先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以鼓励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承担毕业设计任务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可以适当放宽,经费资助上一视同仁,仿真实验室优先使用,指导工作量甚至可以适当提高。如果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院给予等额配套奖励。

其次,通过教育引导,提高毕业生的认识。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一次高级人才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五)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就化学化工学院而言,以往就业率都基本达到100%。尽管如此,今年的我院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年的考研通过率尚未最终出来,但估计与往年持平,在25%左右;而目前的签约率仅有15%左右,而往年同期基本达到50%。而根据今年的工作目标,我们学院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要达到99%,初次就业率也要85%,远远高出学校平均水平。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为了增强就业工作的科学性,我们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经济危机冲击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求总量减少。尽管经济危机似乎给有些化工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化学化工企业总体上难逃厄运。而且还承受着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比如,由于“十一五”节能减排压力过大,有些重污染企业被迫停产。加上人们观念的误解,在“环保”的呼声下,化工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导致一些非重污染性的化工产品也被叫停。因此,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化工行业的毕业生需求将大幅度减少。

2、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3、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4、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5、专业差异明显。就我院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属于功课,就业形势最好;应用化学属于理科,社会需求明显较少;化学师范就业形势最差。

6、毕业生个体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求职过程中,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更是难上加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一把手”领导亲自抓,并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尤其是导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关注就业的良好机制。

2、强化就业指导。包括就业观念的引导、求职简历的制作、应聘技巧的把握、就业政策的宣传等。

3、做好服务工作。一方面是就业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是在详细摸底基础上,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实实在在的帮扶,包括考研调剂、推荐就业等。

4、促进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从源头抓起,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