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开展三送工作学习材料

时间:2022-04-10 04:09:00

导语:民政局开展三送工作学习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政局开展三送工作学习材料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开展“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的决定,市委、市政府为了深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作出了在全市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的决定,拉开了干部下基层的帷幕。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干部走出机关,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释民惑、送温暖、解民难,为老百姓办了大量好事实事,下派干部得到了锻炼,群众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小觑。但是,“三送”工作毕竟具有短期突击性,它是否应该常态化,在常态化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如何推进“三送”工作的常态化,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论研究和探讨无疑将对“三送”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结合我们在三送一线的体会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供“三送”理论工作者参考。

一、“三送”工作常态化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今后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送”工作常态化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今后工作的当务之急。这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

(一)从理论上看,“三送”工作是我们党联系人民群众的一贯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从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执政理念可以看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确立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为人民服务,正如同志所说:“我们这个党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是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这就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这个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奠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我们党一贯主张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干部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看成是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及干部要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仍然如故,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加强调一切为民的思想。“三送”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与我们党和政府一贯的执政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有着深邃理论根源的。

(二)从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看,“三送”工作是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矛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推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由于快速发展,各种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影响农村改革和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工程而致农民利益而不顾,在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圩镇建设、山林开发等方面存在严重忽视农民利益的现象,一些基层干部以民为本执政理念比较淡薄,办事不公,工作不细致,政策不透明,程序不到位,对农民不讲诚信,致使一些利益受损农户欲告无门,心存疑虑,产生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近年来,从农村上访群众不断增多,而且情绪越来越激烈就可见一斑。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村村都有,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涉及农户多少而已。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政策的缺失,也有基层政府的“小政府”利益作祟,也有基层干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更有体制机制的导向错误。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最终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三送”活动,机关干部下到基层,等于搭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平台,由于有了“中间人”的“过问”,“强势政府”和“弱势农民”之间就有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僵局容易打破,问题容易解决。

二、“三送”工作常态化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几个实践问题

在“三送”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目前农业农村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三大现实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水利、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欠账多;二是农村主流劳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三是基层干部待遇低、不专职、不专业,工作力不从心。这三大矛盾和问题交互作用,影响着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瓶颈。开展“三送”工作,一大批干部来到农村基层,目的就是要利用政策、资源和人脉关系等优势,解决社会矛盾,发展当地经济,给农业农村工作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拉动或带动农业农村工作向健康轨道良性运行,但如果不尊重和顺应当前农村的客观实际,建立起新的长效机制,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最终流于形式。那么,“三送”工作如何才能实现常态化呢?我们认为:必须建立三种机制。一是考核评价机制。“三送”工作是一项新的惠民工程,它必须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机制,即“三送”工作概念要清晰,要紧紧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特点和现阶段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三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界定,使其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手段有相对独立的定性、定量指标,可考核、可操作、可衡量,以便使“三送”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开展;二是资源统筹机制。“三送”工作的主要特点是“送”,这是它目前深受农民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万名干部下到基层,能够帮助群众化解一些矛盾纠纷外,各驻点单位、干部还分别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帮助所驻点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但是,这种帮助和扶持目前仍处于资源分割、各显其能的无序状态,由于单位掌握资源的差异性,致使一些单位务“虚”多,务“实”少,长期如此,将使“三送”工作在一些地方失去人心。因此,应以市为单位,将“三送”工作所需资金、技术等资源加以整合,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这将有效提高“三送”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与日常工作相互促进的机制。我们强调机关干部下基层分民忧、解民难,但在目前情况下,在乡(镇)村一级却已经出现所有工作都是“三送”工作的现象,长期以往,又必将使“三送’”工作失去自己的原动力和生命力。因此,有必要从现在起建立起“三送”工作和日常工作相互促进的机制,以保持“三送”工作的原创性和持久性,使“三送”工作永久保持其生命力。

三、“三送”工作常态化必须坚持三种理念,掌握三个原则

我们认为:在“三送”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和下派干部必须树立三种理念,用于指导“三送”工作的开展:一是短期输血,长期造血的理念。机关干部下到基层,其发挥作用是短期的,有限的,不能包办代替乡、村干部的一切,因为,再好的发展思路,最终都要靠乡、村干部去落实、去变现,“三送”工作做的再好,再有效,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所有问题,因此,“三送”工作必须以帮助乡村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培养自信,增强能力为主,让村组干部在发展农业生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唱主角、当先锋,“三送”干部在幕后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必要时利用人脉关系帮一把,这样,才能真正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二是科学政绩观的理念。机关干部下基层,群众最欢迎他们来实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才干和人脉关系,给他们带来资金、技术和项目,解决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一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蓝图’”对他们来讲都是灾难性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下派干部必须克服’“虚、浮、燥”三种情绪,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潜下心来,扑下身子,多把心思用在为民谋发展上,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切忌搞“假、大、空”。三是“抓根本、管长远’”的理念。我们认为,今后“三送”工作应该两手抓,即:一手抓硬件建设,着力解决当前农村中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乡村道路泥泞难行,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一手抓软件建设,即重点关注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存在的医疗难、看病贵和致富无门等问题,关注城乡低保、农保、医保政策在农村的关怀救助死角,准确理解和综合运用政策来解决一些特殊困难农户的实际问题,使他们不因政策的不细致和不对接而导致无助。从上述理念出发,今后在“三送”指导中就应坚持和把握三个根本原则:一是“本末相宜”的原则。从社会管理学和社会控制论的角度看,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历来都是管理和服务并重的,“三送”工作是一种大服务,是管理的新形式,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手段,而管理却是长期的,必须的,是本源的,值得警惕的是,我们绝不能片面夸大“三送”工作的功效而忽视对社会的正常管理,也不能什么都和“三送”联系起来,管理是本,“三送”是末,绝不能本末倒置或逐本求末,单纯、片面地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政府的有效管理带来后遗症。二是“深挖内潜”的原则。在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个地方工作好不好,经济发展与否,关键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农业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一个能人能带动一方,影响一方。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存在工资待遇低,精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三送”工作就永远不能结束。那么,如何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认为,眼下关键的还是要不断地提高乡村干部,尤其是村组两级干部的硬待遇,要使村组干部岗位成为“香饽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村组两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着眼长远,就是要着力选贤荐能,多做“把干部培养成老板,把老板培养成干部”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村组干部培养成政策清、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的多面手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三是“雪中送炭”的原则。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基础设施欠账多,资金投入需求大,加上农村主流劳力外出,农村已基本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公益投劳,“三送”工作就是要设法解决好这一矛盾和困难,多在农民群众最急需、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长远利益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三送”工作才能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其常态化也才有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