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局群众监督学习材料
时间:2022-02-05 03:13:00
导语:城管局群众监督学习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群众监督是构建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以普通公民身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党内监督条例《总则》中明确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群众对综合执法队伍的监督作用,是城管系统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组织活动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在新形势下完善和健全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的重要意义
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在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全面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依法履行城市管理职能,践行“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实现构建“生态、和谐”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是我党的一贯要求。我党历来就把群众监督视作关系各项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同志曾说过:“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一夜之间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从我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大的危险则是脱离群众。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同志强调:“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当前“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和“二十项民心工程”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加强群众监督,才能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事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构筑生态宜居城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居住环境的工作目标,才能更有效的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是群众路线的根本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实质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必须强化群众监督,接受群众意见,将群众的智慧变成党的智慧源泉。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必须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形成“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和“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管良好氛围,才能使城市管理与时俱进,服务人民。
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的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谋求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确保各项工作筹划、各项方针政策都立足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最广的大人民群众,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是勤政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勤政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只有加强群众监督,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勤政廉政,全面履行好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在权力腐败面前,群众历来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对反腐败的要求最迫切,对解决腐败问题的愿望也最强烈;与此同时,群众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评判者,是监督权力腐败的最大力量群体,因为群众监督是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和各个层次的一种全方位的监督,因此,要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拓宽监督渠道,做到行政执法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这是确保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正确行使权力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群众监督工作的基本状况
通过调研感到,在党委几年来的努力下,党风廉政建设水平逐步得到提升,群众监督作用发挥比较明显,较好地促进了队伍的全面发展。
群众监督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几年来,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法定的监督权利,全面实施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权力运行的监督,区综合执法局党委以及各个大队党支部予以了高度重视与支持,先后建立健全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构,制定完善了党员承诺、民主评议、述职述廉等各种制度;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群众监督工作在全局党的建设和执法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是外部群众监督体系初步建立。按照纪检工作的基本原则,从社会各届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聘任了10余位执法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议反馈信息,及时交换意见和建议;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开通了局长热线、公仆热线,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和信息公开网站,与多家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全方位接受社会的监督。初步形成了包括公开办事制度、民主参与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局长接待日、信访、举报制度等在内的群众监督体系。社会监督员可以通过参加重要会议、参与民主评议活动、参与执法工作的管理等形式,对党委、支部和执法队伍适时进行监督。二是内部群众监督的权利得到落实。群众监督权利主要包括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个方面,我们通过政务公开、公示、通报等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党员发展、重大任务部署等重大事项和时机,都进行全面公示和通报;通过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党员践行承诺、民主评议等制度,使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逐步落实。三是群众监督的效果有所提高。通过各种监督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执法队员不断接受教育,及时纠正了不良作风,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依法办事意识得到确立,寓服务于执法的理念得到强化。通过近两年来的迎奥运专项整治、创国卫、奋战300天市容环境整治等重大工作和任务的开展,队伍接受了锻炼,经受住了考验。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明显,城区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逐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各届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也逐步在向长效化、常态化迈进。
群众监督工作存在的困难。从调研究情况来看,群众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综合执法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但是要完全发挥好群众的监督作用,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了解还有困难。群众了解信息是搞好监督的基本前提。目前,行政事务的透明度还不够,公开的范围还不够广泛,致使群众监督的范围仅仅限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影响了群众监督力度的发挥,限制了群众监督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二是问题解决还不够彻底。个别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树的不牢,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好的作风不能长久保持,对群众提出的批评、建议和投诉在调查和处理上有时不够及时,甚至有反映无回音,最终不了了之;当领导重视时处理的效率就高,否则就低,有的甚至还千方百计加以辩解、掩饰,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致使有的群众不满意。三是监督渠道还不够完善。部分监督渠道台虽然已经建立,但还没有完全发挥相应的作用,如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民间监督媒体离最基层群众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还有一定距离。
群众监督存在困难的原因。首先是部分群众监督意识还不够强。影响群众监督的障碍首先是部分群众对自己的权力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对党和政府机关有行使监督的权力,因此监督意识还欠缺。其次是部分群众缺乏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监督风险过大,容易遭到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认为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就事不关己,明哲保身,不愿参与监督。其次是群众监督缺乏基层平台。一直以来,虽然在监督的途径上不断突破和创新,甚至利用了现代数字技术,但收效很难如愿,反映最基层群众的意愿途径还比较狭窄,进行有效的群众监督也就更加困难。
三、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的途径
为了保证群众所享有的监督权利能够真正实现,我们要积极搞好调查研究,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增强群众监督效果,提高群众监督质量,确保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优质高效开展。
加强对外宣传,培养群众的权利意识。让群众了解自己的权利,特别是了解监督权,是培养群众权利意识的基础。虽然宪法早就赋予了人民群众包括监督权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权利,但是基层群众对这些权利尤其是自己拥有的监督权并不十分了解,能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对国家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就会更难。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网络、电视、电台和报刊杂志等各种宣传途径,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使广大基层群众明确自己权利和义务,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监督队伍中来,形成最严密的监督网络,将群众监督的形式变成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的现实结果。
加强内部教育,强化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意识。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端正对群众监督的认识和态度,明确权力是人民付予的,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自觉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牢记人民的信任和期盼,履职尽责,真抓实干,依法文明执法,坚持执政为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其次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对待群众的批评和建议,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采取“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对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客观条件允许的,就应采纳,不能采纳的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再次是要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对人民群众来说,除了要着力宣传其享有的各项监督权利外,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好监督权利,保护和调动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克服部分群众存在的依附心理、畏惧心理和盲从心理。
创新群众参与政务的运行平台。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就必须让群众了解和参与政务活动,明白各项决策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好的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一是增强政务公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公开的内容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监督形式,进一步规范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做到群众最想了解什么,我们就公开什么,把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毫无保留地进行公开。同时通过随机抽查、暗访、专题调查、网上调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把群众监督与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监督实效。二是坚持“请进来”。明确社会监督员有列席重要会议、参与重要活动的权利,扩大社会监督员的职能作用。同时还要让群众参与到权力运行的核心中去,将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如推行听证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等,充分发挥群众的权利,有效避免一切暗箱操纵的可能。三是坚持“沉下去”。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直接听取、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切实有效地扩大基层群众的民主范围,成立群众代表大会,让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并继续探索创建能切实上传下达、下传上达的渠道,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使民意“不打折”,上级政策落实“不打折”,确保群众监督到位,上级政策落实到位。
努力完善群众监督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要加快群众监督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群众监督的法律、制度和机制,畅通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途径。二是各级党组织要继续完善群众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实行重大决策咨询、公开制度,不断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公开述职述廉、民意测评、民主考核、任职公示等制度;通过设立意见箱、群众热线电话、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广开群众监督之门,确保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三是健全社会监督员制度。吸收一定比例的群众参加评议,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解决,并及时将解决情况向群众通报。四是建立群众监督的罢免机制。落实群众的监督权力,赋予群众监督相应的制约权力特别是否决权,即当大多数群众对某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不投赞成票时,群众就有权阻止该项政策付诸实施。五是要完善监督保护机制。要严格保密规定,坚决制止和纠正群众监督中出现的打击报复事件,努力解除群众监督的后顾之忧。
- 上一篇:基层社会救助宣教工作通知
- 下一篇:农村电力管治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