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讲稿
时间:2022-10-15 10:27:00
导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讲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对象:基层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基层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懂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大家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
教学提示: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课《提纲》讲了3个大问题,第一和第三个大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讲课时要注意把问题讲得透彻一些。
关于第一个大问题。第三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可参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教学参考之一)讲清楚它们之间的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另外,《“照抄照搬一定要栽跟斗”》(教学参考之八)和《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活动》(教学参考之九)、《邓小平讲话被改两字始末》(教学参考之十一)等文章,可在讲课时作为例子选用,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四个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参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表现在哪里》(教学参考之二),《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参考之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大规律”》(教学参考之五),《据实调整地权政策》(教学参考之九)等文章,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道理。以说明《提纲》这部分内容中的相应观点。
关于第三个大问题。备课时,要认真学书记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的有关内容,并参阅《理论上要不断有新发展》(教学参考之四),《外国政党领导人、知名人士和媒体评“三个代表”》(教学参考之十)等文章。
教学时间:4小时(讲课、讨论各2小时)。
教学提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此问题,本课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它要发挥作用,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重要思想原则。
(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1.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所取得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在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思想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所取得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这一伟大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所取得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它们都不仅一以贯之地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以贯之地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时代提出的根本问题,一以贯之地代表和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一以贯之地反对在理论上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一以贯之地主张在思想上不断地审时度势、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基础上,适应新的需要,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提纲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历史根据。
对党成立以来经验的新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从根本上总结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历史方位。
1、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2、我们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三)时代背景。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
2、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3、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四)实践基础。
1、新时期的实践提供了土壤。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土壤。
2、新情况、新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在新世纪,我们党面临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回答。
(五)现实依据。
1、党的队伍变化。新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党的基础变化。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分析和态度。
3、对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党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自觉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敏锐地反映了时代的新内容,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其主要表现在:
(一)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现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二)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为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2、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为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新的理论要求。
l、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
(四)坚持与时俱进,为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新的理论视野。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讨论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哪些新的情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哪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结合本部门和自己的实际,谈谈应当如何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参考之一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从理论发展的渊源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最终价值目标上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完全一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一以贯之,有机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程中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与时俱进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发展的、前进的、充满创新精神、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科学理论。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教学参考之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表现在哪里
邢贲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理论上的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创造性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对发展在社会历史进步、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中所起的特殊重要作用,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辩证关系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对处在执政地位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这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以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回答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使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认识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党建学说上的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对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宗旨的论述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80多年来,党在实现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的同时,始终为维护党的先进性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在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我们党从建党之日起,就以立党为公作为党的宗旨。针对党长期执政的情况,我们党又把执政为民和立党为公一道确定为党的宗旨,这是党的宗旨问题上的与时俱进,赋予了党的宗旨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实现了党建学说的重大突破。
教学参考之三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基本理论的最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这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最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当代基本世情、基本国情、基本党情,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本质要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三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从而保证了我们党以更加成熟的思维、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确保100年不动摇。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基本纲领的最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把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寓于实现党的基本纲领之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又为朝着党的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十六大提出了十条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基本经验具有共同的实践源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的实践,着眼于未来发展,对党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新的概括,把它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和做到“三个代表”,这是党的基本经验的核心和灵魂,是兴党、强国、富民的重要法宝。
教学参考之四
理论上要不断有新发展
李音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党,是一个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步入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活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推动理论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教学参考之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大规律”
秋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新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处于不同层面的“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则是一个普遍规律。“三大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揭示,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从整体上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潮流发展趋势问题,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三大规律”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形态。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党的建设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教学参考之六
时代性实践性创造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发展同样要面对自已的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虽然没有变化,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率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时代条件看,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实践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可它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经验和实践教训的总结。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不了解中国当代的国情、党情和民情,不了解中国人民多少世代的渴望,就难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何以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创造性。从理论思维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充分地表现了理论创新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每次重大的理论跃进都表现了创造者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凝结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对“三大规律”认识的高度,就是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善于创新的理论思维的光辉结合。它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也表现了对这一思想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同志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思维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充分表现了时代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将永远镌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教学参考之七
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就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
我们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9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教学参考之八
“照抄照搬一定要栽跟斗”
刘少奇同志一贯提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联系实际。刘少奇曾直接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中央党校)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多次向大家指出,在理论学习中,既要反对本本主义,也要反对经验主义,因为本本主义者是跛足的马克思主义者,而经验主义者是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生动的比喻,给当时听课的学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少奇同志要求大家,在教学和科研中,一定要提倡独立思考、大胆创新。他再三强调,“要独立思考,要自己研究讲解,无论如何要搞好自己的东西”,“你们要自己下苦功,钻研总结我们党的经验,搞出一些讲稿”,“我们有新的经验,很多东西是经典著作没有的”,“不仅要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凡是能独立思考的,就不会栽跟斗,照抄照搬一定要栽跟斗”。少奇同志还说:“马列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在各种历史条件下如何运用,就很值得考虑,有些观点不要过于肯定,过于肯定就僵死了;几种讲法都可以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讲成一把尺子,到处去量,因为普遍真理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是不同的”。
1951年春,在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少奇同志对于教学课程的安排,特别强调要重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他告诉马列学院负责人杨献珍、胡乔木、安子文、侯维煜等同志说:“要注意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要多独立思考,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讲授政治经济学。”
1957年5月,杨献珍和侯维煜向刘少奇请示如何在中央党校开展整风的问题,少奇同志用了很长时间,向他们谈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种种矛盾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意义。他说:“这些问题在苏联的教科书中是学不到的,我们要研究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在谈到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战斗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时,少奇同志说:“我们要比资本主义经济搞得更多样、更灵活。如果我们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还不如资本主义,而只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
刘少奇同志这种善于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手册》)
教学参考之八
据实调整地权政策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从1927年冬开始,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1928年10月,在主持下,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一年来土地斗争的经验,于同年12月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
随着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赣南、闽西地区的土地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1929年4月,为了贯彻党的六大《农民问题决议案》的精神,总结了赣南上地斗争的经验,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同年7月,领导召开了中共闽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会后,在闽西纵横300多里的地区内进行了分田,使6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然而,当时各根据地的《土地法》对被没收的地主土地的所有权,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定,即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对土地无所有权,不得自由买卖。
为什么在土地革命中没收并分配地主的土地,而又不让土地归农民所有呢?这是因为“土地国有化”是当时我党的主要土地纲领。
“土地国有化”是消灭国内最后的封建遗迹的最彻底的方法,这是列宁的观点,是俄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于是,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中共,要把“土地国有化”作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由于我们党当时还不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而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这样一来,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生产积极性自然就不高。
在对农村土地革命的情况作了一番调查后,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便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写了一封信,指示苏维埃各级政府应发一布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这样,农民不仅对土地有使用权,而且,也有了所有权。这对稳定农民情绪、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同志提出的地权政策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以后,共产国际也改变了要求中共必须在民主革命阶段实行“土地国有化”政策的指示。(据相关材料摘编)
教学参考之九
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活动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依据新的时代条件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和指导革命实践,这是列宁一生理论活动的最大特点。“一国首先胜利论”和“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就是标志列宁理论活动这一特点的两大著名史实。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条件出发,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是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面对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新的革命形势,如何利用渐趋成熟的革命时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成了摆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面前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但是,伯恩斯坦等第二国际理论家,却死抱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同时胜利”的个别结论,教条主义地断言、社会主义革命依然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胜利;列宁对这种教条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针对新的历史条件,深入揭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一系列新特点,明确指出,在这个时代,“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正是由于有了这个“一国首先胜利论”的理论武装,有了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才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才得以诞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才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无产阶级在俄国夺取了政权以后,到底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呢?列宁由于没有经验,也曾照搬过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断。根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战时共产主义”模式,虽然主要是严酷战争环境的产物,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照搬的集中表现。它虽然通过以强力手段对全国人力物力的高度集中使用,从而对战胜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平息国内叛乱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脱离俄国实际,却终于引发了由“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甚而还包括工人的“不满”所造成的极为严重的“政治危机”,以致“在192l年以前,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面对危机,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领导全党改为执行以“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为基础、以“国家监督下的自由贸易”为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正是由于实行了这个政策,用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布尔什维克党才挽救了自己,挽救了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者单位:重庆市社会科学院)
教学参考之十
外国政党领导人、知名人士和媒体评“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在80多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同志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高瞻远瞩,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理论武器。
——蒙古人民革命党总书记伊德沃赫腾
“三个代表”思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既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又致力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协调。这一思想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埃及民族总书记瓦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它在中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已经贯彻在实践中。
——匈牙利工人党主席蒂尔迈尔·久洛
我也听说过“三个代表”的思想。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她所领导的中国社会一直受到一种信念和思想体系的支撑,这是现在不少国家缺乏的但又十分宝贵的精神支柱。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
先生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理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将扩大。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努力探索和伟大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日本社会教育团体碧波会会长鹤健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做法和处处考虑人民利益的态度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罗马尼亚中国工商会主席、罗中友好协会主要成员加·盖尔梅加努
“三个代表”是中国的希望。如果不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中国就没有希望。
——中日经济协会经济交流委员会委员长鲛岛敬治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全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全体人民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必将大大增强中共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法国《欧洲时报》
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业绩,充分证明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十分英明正确,证明了确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伟大正确思想。
——意大利《欧华时报》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教学参考之十一
邓小平讲话被改两字始末
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全党上下都在思考这样一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到底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
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商品经济”、“市场”都不同程度地被提及。1987年,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这时,离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差一层窗户纸了,真理已经逼近到鼻子尖下!
令人遗憾的是,1989年政治风波突起。一时间,“经济市场化”同“政治民主化”、“思想多元化”一起被判定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三根支柱,“市场经济”成了人们避犹不及的字眼。
风雨之中,有一位老人最清醒、最勇敢,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9年6月9日,他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将领时,以坚毅的口吻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不能改!”邓小平当时是这样讲的,作为十二届四中全会文件也是这样印的。但是,在7月10日公开发表时,“市场经济”的“经济”二字,却被改为“调节”二字。以后的标准提法就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
不要小看这两字之改,它一下子把十三大报告提出的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方式和手段改为一种是经济性质、—种是经济手段。真理就这样从鼻子尖下溜掉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市场经济”的问题讲得更透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此语一出,举世皆惊!
1992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讨论十四大报告第一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成了十四大报告的焦点之一。
1992年6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来到中央党校小礼堂,坦诚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进一步解释说,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
随着十四大报告稿的—次次修改,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提法和论述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被写入十四大政治报告中。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它有力地指导着中国防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
- 上一篇:三个代表新高潮党课讲稿
- 下一篇:就业培训调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