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讲稿

时间:2022-10-15 10:26:00

导语: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讲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讲稿

教学目的:帮助基层干部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各项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意义。

教学对象:城市、农村基层干部。

教学提示:注意区分授课对象,多结合各自行业的实际。

教学时间:1.5个小时。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还深刻指出:“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我们明确了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指明了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方向。

从“最大优势”与“最大危险”说起

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样的人服务,是衡量一个政党属性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过去、现在和将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当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容和要求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在革命斗争时期,共产党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要使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革命取得成功后,党处在了执政的地位,我们共产党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需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能不能、如何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确实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道课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在“三个代表”要求中,无论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就是要心中时刻装着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把“三个代表”要求,体现、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让人民群众见到利益,摸到实惠。

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个事关人心向背的大问题。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考察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政治力量的兴衰,都与人民''''群众支持与否有着深刻和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心的背后是利益,是利益决定着人心的向背,支配着人民群众的选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自然支持,不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自然不支持。同时,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写在纸上、挂在嘴边容易,真正落实在实践中,让老百姓认可却是件难事。世界上有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也自称是代表人民利益,但在实际上它们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不可能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即使是工人阶级政党,如果忽视人民的利益,忽视自身建设,执政时间久了,也是会发生蜕变的,甚至会成为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特殊的利益集团,最终为人民所抛弃。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其根本原因,就是它们嘴上声称代表人民利益,实际上早已背叛了人民,党成为官僚机器,领导人成了特殊利益集团,如此被人民抛弃当然不足为奇(教学提示:可参考教学参考之一内容)。

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深刻分析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兴衰原因后得出的必然结论。我们党走过80余年的历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刻不脱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总体上来说,这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得到了切实的发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根本上反映了亿万人民的意愿。这是我们党在执政这么多年后仍然能够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前不久的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党以人民生命和健康为重,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最高层领导人深入群众之中,身临战斗一线,上下同欲,众志成城,关键时刻向世人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实践证明,我们党不愧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主心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党有6600万党员。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作风不正、不纯,甚至鱼肉百姓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致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事时有发生。党的**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要想继续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继续执掌政权,避免重蹈世界一些大党老党覆亡的命运,必须发挥“最大优势”,防止“最大危险”,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教学提示:此处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二的内容)。

用“敬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境界要求和提高自己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志。我们广大党员和干部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要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指导自己的工作,用“敬民、为民、爱民”思想境界要求和提高自己。

所谓“敬民”,就是要求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要视群众为师,在感情上尊重他们,在事业上紧紧地依靠他们。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民间有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以人民群众为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基层干部,视自己为主宰,心里既无群众观念,更无民主概念,好像“这个单位我是领导,就得一切听我的”,有事根本不与群众商量。有些基层干部官衔不大,脾气不小,动辄训人,谁要敢说一个“不”字,定给你“穿小鞋”没商量。这些都与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格格不入。我们必须懂得,如果我们做不到相信和依靠群众,或者在心底里根本看不起人民群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实践主体和可依靠的力量,我们的目标再好,也都终将成为海市蜃楼般的幻影。“有了困难找群众”,这是许多领导干部的切身体会。因为我们再聪明,再能干,也不可能像孙悟空那样可以有上天入地、七十二般变化的能耐,工作中总会有遇到困难、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方法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应该首先想到“有了困难找群众”,到群众中虚心问计,去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主动地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找到了群众,往往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所谓“为民”,就是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为人处事,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应该承认,我们共产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一定利益。每个党员都有其工作的岗位、工作的条件和一定的待遇;每个人又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需求。但是,我们自己的这些利益,有时候很容易与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当自己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共产党员、我们的干部应该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自觉地做到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重大责任,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为民”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善待、慎用手中的权力,真正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去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做谋私的工具。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时,一定要坚持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和尺度。人民不拥护、不赞成、不高兴、不答应的事,坚决不做。

所谓“爱民”,就是要求我们共产党员要常怀爱民之心,常为爱民之举。孔繁森曾说过一句饱含共产党人深情的话:“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爱民”是“敬民”、“为民”的基础。先有“爱民”之心、之情,才会有“敬民”、“为民”之举。所以,共产党员必须要从心眼里视人民如父母,视自己为公仆,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事。“爱民”是挂在嘴边上,还是真正落在行动上,这是大不一样的。有许多贪官,他们的嘴里也时常冒出一些“爱民”之类的话,且“情真义切”,出现在报纸上、电视里。但在背地里,却张着血盆大嘴,疯狂吞噬着民脂民膏。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爱民”之心,不能只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要观其行。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有十分具体的内容,需要来真的、干实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者和落实者,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从他们的工作中,直接体会到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因此,我们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想着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想着为农民、职工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

代表群众利益要从小事做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此,总书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第二,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第三,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应当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各有各的重要性。其中,前两条是管总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而第三条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则是具体的、直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关系全局的,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老百姓所关注的,则往往是一些具体的事情,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小的、具体的利益的实现,来感受我们党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我们党也有个传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要尽可能地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提示:此处可参阅教学参考之四之内容)。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质朴无华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抓落实,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当前,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把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教学提示:结合学员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

教学参考之一

由先锋队到特殊利益集团——苏共瓦解的根本原因

和资产阶级政党相比,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但是,使这个优势真正体现出来并不容易。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共产党,它在主观上也认定自己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以及执政的初期,也很少有人怀疑这一点。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党政一体、以党代政体制的弊端开始显露,它使党成为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变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力量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是,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形成了脱离群众的官僚阶层和特殊的利益集团。这种状况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苏共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身份发生了怀疑。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仅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八一九”事件发生时,当苏共被强行解散时,当苏联被宣布解体时,人民自然不会再有当年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时那种政治热情和奋不顾身精神了,而是冷眼旁观,甚至出现在对立营垒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苏联党群关系的首先解体,才导致了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的悲剧。

提到苏共成为特殊的利益集团,不能不说一说在苏联恶名远扬的“特供制”,它是苏共领导层成为特权阶层的真实写照。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突然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当被紧急召来的医生检查后说,他没有病,只是饿昏了,在场的其他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个动人的故事后来成了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的一个情节,只不过瞿鲁巴换成了瓦西里)。因为瞿鲁巴本人就是苏维埃政府管粮食的最高官员,在当时严重的饥荒中,他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苏联计量单位)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粮食,列宁得知后,便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疗养食堂”后来逐步扩大到领导干部,并被当作是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工作人员承受住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

但是,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不仅没有被取消,相反逐渐发展成为为领导干部提供特殊配给和特殊待遇的制度,即“特供制”。起初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特殊待遇逐渐向特权演变。在克里姆林宫内和共青团大街上,开设有形形色色的特供商店,专门向中央委员、政府部长、军队干部、企业领导人等提供特殊商品,连买卷卫生纸都要排长队的平头百姓只能“望门兴叹”。苏共领导人不仅享受着“特供”,而且在工资上与百姓的差距也不断拉大。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对领导干部实行高薪制。1934年,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例约为30∶1;而到了1953年,已经达到了50∶1,甚至更多。

苏共成为特殊利益集团,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同时也表现在政治上。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勃列日涅夫及其周围的人在其活动的最后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稳定”干部问题上。一个是稳定权利,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现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干部队伍,尽量使一些占据重要职位的亲信的职务变成终身制。而保持这些人的职位,和工作有没有成绩没关系,也和群众的评价无关,勃列日涅夫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他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这样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个与群众却越来越疏远的利益共同体,苏共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特殊利益集团。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共好几届中央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居然未换一人。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干部队伍,尤其是高级干部,年龄老化,生活腐化,思想僵化,作风官僚化。上世纪80年代初,苏共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勃列日涅夫领导核心的成员平均年龄高达75岁,苏联领导层被称为“老人集团”。这些人无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能坐在屋里发号施令,或者饱食终日,养尊处优。这样的政党完全丧失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资格。(吴静)

教学参考之二

与人民共患难:古巴对抗“美帝”的法宝

古巴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同时,古巴所处的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最险恶的。原因在于它的“倒霉”地理位置——位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帝”的后院。古巴革命胜利以来,美国对古巴一直采取经济、金融和贸易封锁政策,上个世纪90年代又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等法律,强化对古巴的封锁。长达40多年的封锁给古巴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也使古巴人的生活异常贫困。美国及其反古势力,还多次对古巴发动武装入侵、颠覆活动,企图推翻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权。卡斯特罗本人也躲过600多次谋杀。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压垮古共和古巴人民。卡斯特罗表示,美国的封锁已经失败,古巴不会乞求美国结束这项“杀人政策”。他还幽默地说,古巴被封锁的时间长达40余年,简直可以申请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强国,一个是紧挨着它的社会主义小国,两者相斗,古巴为什么能够屹立几十年而没有被压垮?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防止党脱离人民群众是古共争取人民支持,战胜美国封锁、围困的最重要法宝。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古巴最重要的出口换汇产品——古巴糖失去了市场,同时粮食和石油等重要物资也失去了来源。这一切使得古巴经济状况异常严峻,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即使这样,今天的古巴人仍然对国家的改革和未来充满信心,对古共仍然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在困难面前,古共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古巴,没有像前苏联那样的特供制度,领导干部的家属同附近居民一样排队购买定量食品和日用品。许多领导干部骑自行车上班,不坐公家配给的小轿车。领导人与人民一样忍受着封锁带来的痛苦。由于前苏联供应古巴的石油锐减,导致古巴能源异常短缺,除使很多工厂停工外,几乎半数的公交车辆无法正常运营。为尽量解决人们乘车难的问题,古巴政府规定,所有的公车只要有空位和顺路,必须允许群众搭乘,对拒载的予以严肃处理。后来,连古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车也可以让人搭载。我国的一个代表团访问古巴时,在哈瓦那的街头,曾多次看到有行人拦截和搭乘“红牌”(公车标志)车。陪同的古共政治局委员马查多说,每天上下班他的车子都要搭载几个人,有的已经成了固定的户。

古共十分重视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形象。古巴领导人曾自豪地说:“我们的国家没有腐败、和有组织犯罪。”为了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1996年7月,古共中央专门颁布了《国家干部道德法规》。这个法规在正式实施前,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卡斯特罗和古巴党和政府领导人都在上面签了字。古共领导人在仪式上强调“没有精神道德就没有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人民在干部身上看不到共产党人特有的品德,就没有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一种道德、一种精神、一种榜样”。卡斯特罗强调指出:“在腐败侵蚀党的肌体之前,就必须把毒瘤切除。”

古巴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不仅提高了党的威信,增强了凝聚力,而且对古巴革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吴静)

教学参考之三

争取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两个六中全会的同一个主题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十分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和光大党的优良传统,分别于1991年和2001年召开两次中央全会,两次全会的主题都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总的说是好的。但是,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却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这种状况引起了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1991年3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全会分析了党的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全面论述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文件,对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全会要求全党必须从七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二)坚持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三)坚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四)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和党风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五)建立和完善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六)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和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道前进。(七)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教育,增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全会还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广大党员用整风精神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的决定。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认真执行,特别要注意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关系。

10年之后,中国共产党以昂扬的姿态跨入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担负着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重任。党要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不行的。而这首先取决于党是否能够做到“三个代表”,是否能够以优良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2001年9月24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五届六中全会。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全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现在,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全党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同时,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全会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全面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强信心。

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各级干部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同不符合人民意愿和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要勤政为民,真抓实干,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力戒浮躁浮夸。(孙秀英)

教学参考之四

70年前一段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精彩论述

将近70年前即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发表了讲话其中一段有关“关心群众生活”的论述十分精彩,今天读来仍感新鲜,给人以重要的启迪。

说: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但是,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列举了几种不关心群众生活的现象:他们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他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比如以前有一个时期,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不理。汀州市群众的问题是没有柴烧,资本家把盐藏起来没有盐买,有些群众没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价又贵。这些是汀州市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十分盼望我们帮助他们去解决。但是汀州市政府一点也不讨论。所以,那时,汀州市工农代表会议改选了以后,一百多个代表,因为几次会都只讨论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完全不理群众生活,后来就不高兴到会了,会议也召集不成了。扩大红军、动员运输队呢,因此也就极少成绩。

郑重地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最后深情地说: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一点也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讲这些话时,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正处在生死的关头。但即使在那样一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在那样一个十分不利的环境下,我们党仍然十分关心百姓的柴米油盐等一些“小事”,足见群众利益在我们共产党人心中的分量。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党成为了执政党,为百姓创造美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了我们最主要工作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群众的生活。因此,今天我们在学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同时,重读70年前的这段论述,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的深刻涵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