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模范党课讲稿

时间:2022-10-15 09:58:00

导语:党员先锋模范党课讲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员先锋模范党课讲稿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和干部。

教学目的:使学员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要求,明确党员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时间:1.5小时。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党员的作用。

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先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再结合个人实际谈党员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

一、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面对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党究竟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呢?

第一,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由我们党历史方位的变化所决定、所要求的。

提出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既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许多崭新课题,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什么“两个转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呢?一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要求党的理念和活动方式必须转变。革命的理念就是要夺取政权,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但今天我们是执政党,代表着人民群众执掌国家政权。要执政,要代表人民群众掌权用权,就不应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而应是和谐、妥善地处理好社会各方面利益和矛盾,为改革发展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二是从领导计划经济转向领导市场经济,要求党要妥善正确地处理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二,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由我们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决定的。

2003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现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台阶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政策把握得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现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同时,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上加以引导和处理,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和谐。

第三,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执政基础,顾名思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的基础。因其关涉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这样两个基本问题,所以它首先是一个宪法解释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条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据国家宪法序言和总纲第一条解读,党的领导、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位一体的政治体系;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本属性,工农联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的主要基础应是工农联盟,附之以其他社会阶层,这应是党的执政基础。

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不能变,我们必须把广大工人阶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牢固的工农联盟。我们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我们要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而要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一个根本的因素是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当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正在向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教学提示:这部分主要是从历史背景上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在教学中要强调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执政党建设的新课题)。

二、怎样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因而,和谐社会也应就是《决定》所强调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和谐社会呢?

第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决定》指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而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活力。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在全社会努力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发挥社会政策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中的作用。

第二,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的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同时,还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第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第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把建立社会预警体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策。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既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又要千方百计保稳定。在维护稳定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教学提示:这部分主要是讲解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可以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

三、共产党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它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而党对和谐社会的领导最终要体现到广大党员干部身上,因此,共产党员一定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共产党员必须明白,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工具,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把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定位于实现人民群众特定历史使命的工具,既是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又是今天我们架构党群关系的价值取向。有了这样的理念,也就有了和谐社会的广泛群众基础。

第二,致力于发展,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共产党员一定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根本上还是靠发展,要通过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共产党员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凝聚和激励群众前进。党员干部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认真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从人民群众热切企盼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四,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带头联系群众、服务大众、关怀社会、协调利益。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城市中的党员要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农村党员要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做好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使之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的党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教学提示:这部分主要是讲解党员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可以联系党员的实际进行阐释)。

课后思考: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共产党员怎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教学参考之一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教学参考之二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街道、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街道、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街道、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迫切需要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强这些组织中的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迫切需要街道、社区党组织转变管理和工作方式,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形成社区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迫切需要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协调功能和街道、社区的服务功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教学参考之三

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2004年11月21日至25日在江苏就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调研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致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高执政能力,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曾庆红强调,要充分认识三个文明建设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致性。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好,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载体上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当前,要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千方百计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千方百计维护好社会稳定。

教学参考之四

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学科,与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关系。社会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都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因而,社会学研究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加得到重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