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自我批评党课讲稿
时间:2022-10-15 09:55:00
导语:党员自我批评党课讲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申请入党人;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义,懂得如何在党内生活中正确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
教学提示:适当运用教学参考内容,增加讲课吸引力;
教学时间:1.5小时。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增进团结的有力武器。进行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入分析评议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利于党员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有利于制定务实的整改方案。总之,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成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头戏”。我们每一个党员,都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同志间的真诚批评和勇敢的自我批评,达到提高自己、团结同志、共同进步的目的,并使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教学提示:此处可以介绍一下三大作风的来历和具体内容,可以引用教学参考之一之内容)。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板书)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而我国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孟子也留下了“闻过则喜”的名言。两句话角度不同,但要阐述的却是同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前者强调的是“君子”要有经常检讨自己、批评自己的风范;而后者强调的则是“君子”应善待来自他人的批评,要有接纳批评的勇气和胸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更应该有“吾日三省吾身”和“闻过则喜”的精神。曾自豪地说,“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因为我们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党,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应该隐瞒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也不害怕揭露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党清醒地认识到,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挫折,也难免犯错误。我们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不在于她不犯错误,而在于她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并且自觉地改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党正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解决党内矛盾、增进党的团结和统一的目的。党的80多年的奋斗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领导人民奋斗的过程中,虽然党也曾有过挫折、失误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失误,但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进行认真的反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虽然在共产党队伍内部也存在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现象,但因为我们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使党永远保持了团结和统一,保持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确保了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
纵观党的历史,我们党曾多次进行过整党、整风等全党性的党内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时刻,这样的活动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始终都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健康、有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对于纯洁党的队伍,改进思想作风、组织作风和工作作风,实现全党同志的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增强党的团结、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善于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党,是一个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发现和解决党内矛盾、纠正自身失误和问题的党。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无愧为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法宝(教学提示:此处可以介绍党的历史上重要整风活动,如运动)。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由之路(板书)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必由之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的党员不是神仙,既然生活于大千世界中,就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一个人有了缺点、犯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和改正。而要认识和改正缺点及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是不可或缺的。曾经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比作“扫灰尘”、“照镜子”、“洗脸”。他说,房子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人不照镜子不洗脸就会肮脏丑陋。同样的道理,人的头脑也是需要经常“打扫”和“清理”的,否则就会受到灰尘的侵袭;人的行为也是需要经常用镜子来照一照的,这样可以随时地校正自己,假如做错了事、走错了路,就可以及时得到纠正。我国古人很讲究“修身”和“养性”,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学一学古人的每日“三省”和“闻过则喜”的精神,把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作为自己毕生的课题。而要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就需要有他律和自律,就需要有监督和自觉。要自觉、主动、及时、经常地向周围群众征求意见,虚心接受批评,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更快地进步。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身上的毛病,群众并不难发现,难的是我们是否肯于、是否愿意接受群众的批评。我们既然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选择了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有“闻过则喜”的精神,就必须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经常审视自己,敢于剖析自己,不断修正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只有这样,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在我们党内,能否正确地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始终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从党的历史上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待批评总是虚怀若谷,并留下过许多佳话。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名,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就是在这样一次规模空前、意义重大的党的工作会议上,、、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就工作上的失误作自我批评,对党的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缺点、错误主动承担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带头下,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人也都作了自我批评。正是由于这次大会是在一种民主求实、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对纠正“”等错误做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学提示:此处还可另外穿插一些领袖人物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故事,也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二之内容)。
、、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豁达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们党内仍有一些人不能正确地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胡长清、李真等腐败分子,在案发后都曾发出过共同的感叹:假如当初有人批评他们,假如他们当初能够批评自己,他们就不会弄到要掉脑袋的地步。虽然这样的“假如”对于他们而言已无意义,但对我们却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党内必要的思想斗争绝不能没有,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绝不能没有,否则,就无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无法抵御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恢复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来讲都是很有意义的。必须看到,我们的党员现在所面临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战争年代复杂得多。其中有不少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为人民唾弃的腐败分子。所以,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以极大的政治热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剖析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我们要通过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党的优良传统,切实得到发扬和光大。
三、高度重视和解决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板书)
尽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在我们党内,在一部分党员中确实潜滋暗长了一种与党的宗旨和形象极不相称的庸俗作风,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一些党组织中开展不起来,或者开展得质量不高,甚至被当作摆设束之高阁。这些现象值得警惕,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目前,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是批评挂嘴边,实际不着边。应当说,近年来有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呼声在党内并不少见,文件也下了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党内实际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并不好。一些人谈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义时都能唱高调,但一遇具体的人和事时,却是不愿批评、不能批评、不敢批评。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不敢触及实际内容,“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致使批评变了味,或是流于形式,丧失了党内批评的应有功能。
二是自我批评浅,互相批评少。有些同志在批评自己时,往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谈问题避重就轻、遮遮掩掩,不敢亮出心灵深处的东西。在批评别人时,更是顾虑重重,甘当“老好人”,奉行“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的庸俗人生哲学,或是隔靴搔痒地说几句,特别是在批评领导时,惯于巧言粉饰、阿谀奉承,总怕“小鞋”穿到自己脚上。如此的“批评”,不仅起不到批评的作用,相反倒是鼓励了相互吹捧的庸俗之风。
三是评功摆好多,真心“挑刺”少。有些同志不管是批评别人,还是批评自己,都以“多栽花,少挑刺”为原则,讲工作成绩津津乐道,而谈问题时,或转弯抹角,或躲躲闪闪,或用成绩来掩盖问题,犹如“猫盖屎”(教学提示:这一部分主要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存在的问题,此处也可引用教学参考之四之内容)。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党内“批评难”呢?原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在一部分党员头脑中,存在着种种影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私心杂念。比如有的同志对待批评总是“怕”字当头——批评上级怕“穿鞋子”,批评下级怕“丢票子”,批评同级怕“伤面子”,批评单位怕“砸牌子”,批评自己怕“揪辫子”;还有的同志,很相信所谓“厚黑学”或是“官场学”那套东西,把左右逢源作为为官之道,把“多栽花少挑刺,留下人情好办事”作为处世之策。由于这些私心杂念存在于头脑中,致使这些同志在该进行批评或自我批评的时候,失去了批评或自我批评的勇气,而成了互相吹捧、溜须拍马的庸俗表演者。这些同志之所以不能开展批评,关键是没有摆正个人得失与党和人民整体事业的关系,患得患失,怕这怕那,唯独不怕失去了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品质。这些同志对待批评的这些错误态度,必须改正过来。
从客观上看,党内批评开展得不好,与缺乏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机制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一些党组织和一部分党员中间,确实存在着遇事不论是非、上下一团和气的庸俗之风。“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拍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一些勇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敢于拿起批评武器讲真话的同志,却不一定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听不得批评意见,给提意见的同志“穿小鞋”,打击报复。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利用职权打击向上级正常反映问题的同志就是一例。领导干部的这些行为,严重妨碍了党内批评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党内批评开展得不好,与我们党内缺乏良好的机制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干部选拔和使用上,一些领导提拔、使用干部不是以德才和政绩取人,而是以是否“听话”为取舍标准,把爱提意见、坚持原则的同志看作是难驾驭的“刺儿头”,把给自己提意见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对这些干部不仅不加以重用,还进行无理训斥甚至打击。然而目前,我们对这些现象还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有一些规章制度或是处理规则,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原因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教学提示:此处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五之内容)。
四、用思想觉悟作基础,用制度作保障(板书)
那么,怎样才能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呢?我们觉得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正确地看待批评,要有开展批评的勇气和决心。每一位党员都应该懂得,在党内开展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无论对于党的整体还是党员个体,都如同阳光和空气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们党来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武器,也是妥善解决党内矛盾、增进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则是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锻炼、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新世纪,我们要经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要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其次,要坚持党性原则,排除私心杂念。私心杂念是影响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康开展的主观因素,这就要求党组织要教育每一位党员,一切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摒弃各种私心杂念,时常地检讨自己,敢于在大家面前自我“揭丑”。面对各种错误倾向时,要敢于进行严肃的批评;在考虑问题时,要从大局出发,从党的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才不失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本色。只要我们每个党员都能够排除私心杂念,都以坚持党的原则为首要,就一定能够提高开展批评的勇气和质量。
第三,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学会从批评中汲取政治营养。“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生活于世,工作中难免出现失误,行为上难保不出现错误。出现失误和错误都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诚恳接受他人批评的态度。自我批评固然重要,但人的自我认识能力总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完整地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古人说“知人易,自知难”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来自“旁观者”的批评就显得十分的珍贵。我们共产党员不仅要有接纳批评的勇气,更应学会从批评中获取政治营养。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诚恳接受他人的批评,主动地从他人的批评中吸取营养,才能不断进步。
第四,要有“自讼”精神,敢于“自己和自己打官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是圣贤,也难免犯错误。《论语·子张》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也就是说,君子也会犯人所共睹的错误,重要的是君子能够改正错误,这是君子能受到尊敬的原因所在。如果说听取别人的批评是我们前进的外在推动力的话,那么自我批评则是内在推动力,有了这种推动力,我们才能有自我净化和提高的能力,才会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质纯正的人。谢觉哉老人曾经说过,共产党员要学会“自讼”,善于“自己和自己打官司”。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对待自我批评的应有态度。
第五,要坚持正确的批评方针,努力增强党内的团结。要确保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健康开展,特别是要杜绝故意整人现象发生,就需要贯彻正确的批评方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开展批评本身的需要。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批评者做到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据理分析,以理服人;使自我批评者做到不夸大其词,不躲躲闪闪,实实在在地进行自我剖析。二是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通过善意的批评帮助同志改正缺点、纠正错误。坚决不搞“左”的东西整人害人,不允许有挖苦、打击、泄私愤的行为。三是坚持平等的原则,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的精神,坦诚相待,相互沟通,心平气和地进行思想交流,开展相互批评。切忌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唯其如此,才能及时“打扫”思想上的“灰尘”,纯洁党的肌体,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教学提示:此处可结合所在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提出具体要求,也可引用教学参考之六、之七之内容)。
教学参考之一
“三大作风”的由来和发展
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在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是,而后形成了一整套党风建设的理论。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把作风由党员个人的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把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而对党的作风做比较完整概括的,则是在党的七大上。在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三大作风”的由来。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马克思主义是一切教条主义的敌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环节,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强调的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共产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官僚主义容易使党脱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虚心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坚强的标志;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批评要光明正大和实事求是,防止主观武断和批评庸俗化;对犯错误的人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同一切离开党的原则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了执政党,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反映执政的要求。因此,党的作风的内涵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别是增加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民主集中制的作风”这两项内容。前者强调的是:骄傲自大就会走向失败和灭亡;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后者强调的则是: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党的观念,提高组织性、纪律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孟秀荣)
教学参考之二
一次深情的自我批评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勇于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范。1942年,正值期间,党内曾一度出现了扩大化的错误倾向,伤害了一些好同志。了解了情况后,亲自召开干部大会并进行公开赔礼道歉。“整个延安犯了这许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是负责人嘛!凡是被搞错了的要一律改正,坚决平反!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立即改正。今天,我就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不是,向大家赔个礼。”说完,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在帽檐下,敬了一个礼。的这种严于律己的自我批评精神,使许多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表达了对党的谅解和感激。正是这种精神,更加推动了党的团结统一。
其实,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光对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如此的胸怀,其他领导同志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也都留下过许多佳话。众所周知,李立三是“立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当年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革命造成过损失,过后他做出了深刻的检查。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党需要我当‘反面教员’,我就当好这个‘反面教员’。”他也曾不止一次地当着众人,甚至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的面,介绍自己所犯的错误。1949年,李立三见到了刚从蒋管区历尽艰辛来到北京的儿子,他先不叙父子之情,而是向儿子详细地讲了自己犯过的“左”倾错误。就是这位老革命家,犯了3个月的错误,却坦率地讲了30年。李立三这样做绝不是故作姿态,无非是希望人们从他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就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
教学参考之三
警惕批评“零存整取”的现象
近年来,在一些党内批评中,出现了“零存整取”的现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内批评的功效,犹如指出别人脸上的污点,帮他擦洗干净,让他始终保持洁净的颜面,也犹如医生帮助病人检查身体,有病及时治,免得小病发展成大病,大病成绝症。而对犯了错误的同志既不批评也不指出,将批评和意见“零存”不提,这实则是对同志缺乏起码的爱护,是对党组织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事实上,正是由于平时的小缺点、小错误得不到党内同志的批评,不能及时地改过自新,才使得一些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养痈成患,最终生成大疾,甚至丢了卿卿性命。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真在其“悔罪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我的查处,如果发生在5年前,绝不会如此严重,但若发生在5年后,肯定比这更严重……假如平时有批评,有提醒,也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显然,党内批评“零存整取”的做法十分有害,现在真到了该对这一积弊说“不”的时候了。其实,只要我们平时把批评能够真正摆正位置,自觉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虚心接受和采纳党内同志的批评和建议,就一定会大大减少“零存整取”现象,其导致的悲剧自然也会相应地得到预防和减少。
教学参考之四
“好好先生”自画像及其“经典”用语
“好好先生”是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明哲保身的庸俗人生哲学相联姻的产物,生就了这样一副模样:
——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对错误的思想、言行见怪不怪,不但不批评、不劝阻,甚至还随声附和、随波逐流。
——担心背上“闹不团结”的恶名,前怕狼后怕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恪守“多栽花,少挑刺”的信条,向上级反映情况报喜多,当着领导的面“拥护”多,同志之间恭维多,拉拉扯扯,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因为有私利、有私交、有友情,所以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
——把左右逢源作为处世之道,把能混个好人缘视为本事、能耐,对别人得过且过,也为自己留条后路。
……
“好好先生”不仅生就了这样一副尊容,而且“批评”起来也是妙语连珠,充满“甜蜜”,充满暧昧。下面是“好好先生”进行“批评”时最常用的两句“经典”用语:
“平时加班加点忘我地工作,就是不会爱护自己,不注意身体。”
——这是民主生活会上,“好好先生”“批评”别人(尤其是领导)时的专业用语。
“工作上有时求稳,有时求急,有的时候做得还不够。”
——这是“好好先生”“批评”自己时的常用语。
这两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精心设计过的。如此“批评”,既照顾了别人和别人的面子,使被“批评”者听得舒服,批评者也不至于得罪人,还为自己打了圆场。真感谢“好好先生”的天才发明,只是,这样的“批评”有多少实际意义?答案其实早就有了。
教学参考之五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错误的批评一例
1930年6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秘书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作出了中国党内主要危险是右倾的错误判断,提出“对于共产党本身队伍内极小的‘左’右倾向——就算是没有形式的倾向也好,都应当进行毫不调和的无情斗争。”当时王明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对这一错误理论作了系统的发挥。1931年6月,以王明为首的党中央,《中央给红军党部各级地方党部的训令》,提出“一切离开列宁主义的倾向——哪怕是极微小的和刚萌芽的倾向,都要给以残酷无情的斗争”,都要“残酷的打击”。他们把一切对错误路线怀疑、不同意、不满意、不积极拥护、不坚决执行的同志,一律错误地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富农路线”等帽子,加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以对罪犯和敌人作斗争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党内斗争”。这种错误的党内斗争,迫害和摧残了许多好同志,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民主精神,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期间,这一错误的方针得到了批判和纠正,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成为了进行党内斗争、开展批评的正确方针。
教学参考之六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评的正确方针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就要犯错误,我们党员也不例外。那么,究竟该怎样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呢?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中首次提出,所谓“惩前毖后”,就是对犯错误的同志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所谓“治病救人”,就是说揭发错误、批评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任何犯了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都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成一个好同志。这个方针是党内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不同于“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方针,也不同于对犯错误的同志姑息迁就、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倾向。这一方针能够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两个目的。它不仅保证了运动的顺利健康开展,而且同“团结——批评——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针一起,共同构成了以后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批评,团结教育干部的正确方针。
教学参考之七
小知识:征求意见有“四法”
当前,先进性教育活动已进入分析评议阶段,按照中央的要求,搞好分析评议阶段的工作要着重把握好七个环节。其中,广泛征求意见又是七个环节中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征求意见的过程和结果,关系到党员能否找准问题,关系到边议边改能否取得成效,关系到党群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在征求意见中,要注意讲求方法。
一是确定范围要科学。在确定征求意见范围的时候,要本着求真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除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外,还要走出去征求意见。既要去分管单位,又要去服务单位;既要去先进单位,又要去矛盾多的单位;既要去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又要去生活相对贫困的家庭。只有倾听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找准问题。
二是征求意见要诚恳。群众能不能说真心话,关键取决于党员的态度是不是诚恳。能否诚心诚意征求意见,实际上是对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认识问题。只有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才能放弃自满情绪,才能不怕否定成绩,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要虚下心来,多听群众的“牢骚”,多做自我批评。对于群众的意见,凡是属实的要敢于认账,主动查摆。即便是与事实有出入的意见,也要让群众把话说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把征求意见的过程,变为与群众交心的过程,变为解疑释惑的过程,变为树立党员形象的过程。
三是工作作风要朴实。作风决定形象,形象决定信心。同志去西柏坡考察时,深入群众,轻车简从,自交饭费,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佩。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要学习这种亲民、爱民的朴实作风,放下架子,丢开车子,到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和基层群众同生活、共劳动,促膝谈心,沟通思想。老百姓最向往平等,只要领导干部把自己摆在公仆的位置上,与人民打成一片,人民群众就会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说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诚心诚意地帮助党员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
四是改正错误要迅速。知错必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对于征求到的意见,具备整改条件的要立即就改。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也要拿出初步整改意见和措施。不能等小事变大,大事变难。群众看先进性教育,关键看实效。党员改正错误的速度越快,群众的满意度就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坚决彻底,党员的信誉度也就越高。只有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生的新变化,才会有更多的群众主动和党员交朋友、说真话,并用实际行动支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李文利)
教学参考之八
保持党的先进性做合格共产党员
赵晓呼孙明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6800万党员的大党,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件极其艰难但又必须做好的事情。它不仅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同时也是保持执政地位、发挥领导作用的前提条件。党只有保持先进性,党员只有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才能实现党的长久执政的目标。而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首先需要把握先进性的内涵和对于党员提出的时代要求。
一、关于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党的先进性?简单地讲,就是党的先锋性、模范性、导向性,就是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引领社会和人民前进的资格和能力。
看一个政党是不是先进,拿什么样的标准去辨别它呢?最根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政党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去认识,另外一个是从政党的行为或者说政党对国家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去认识。
从政党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去认识,有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第一,就是要看构成这个政党的成员是否先进,这叫做构成先进。一个政党如果它的成员并不是由优秀分子所组成,其先进性就没有说服力。具体到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它必须是由无产阶级和其他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我们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党只有由工人阶级和其他各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才能称之为先进政党。第二,就是看这个政党的理论是否是先进的,这叫做理论先进。一个政党必须使自己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切合国家的客观需要,才能有所作为。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使其指导思想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因而也不能领导国家不断发展,最终也必将丧失先进性。这种理论上的先进性必须具备两点:一是科学性,二是符合本国的实际。我们党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在理论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由此体现了其理论上的先进性。第三,就是要看这个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否正确,这叫做目标先进。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确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目标,那么它就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也没有发展的前途。如果其奋斗目标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党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则是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国家的现实需要,是经过长期探索且被实践证明是唯一正确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体现了党的远大胸怀和光明前途。第四,就是要看这个政党是否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这叫做宗旨先进。是否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这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依据。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时就明确提出,共产党之所以先进,就是因为它的运动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党不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宗旨,自觉坚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还要求每一个党员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以及创造性的工作,体现出坚持宗旨与实践宗旨的统一。
一个政党做到了构成先进、理论先进、目标先进和宗旨先进还不能确定它就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因为这些内在的特质和素质,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实践上一定能够体现先进性。因此,一个政党只有在实践上推动国家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利益不断增加,才有资格称之为先进的政党。所以评价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从外部着眼,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践是否先进,看它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数量和质量。归根到底,就是看这个政党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人民的生活是否不断得到改善。所以我们党明确提出,只有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一个真正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是说,只有始终真正做到做好“三个代表”,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先进的政党。由此可见,一个政党只有具备了上述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先进的政党。
另外,由于一个政党是由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所构成的,所以衡量一个党是否先进,还要看它的各级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表现是不是先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政党要想保持先进性,既要从整体上加强先进性建设,还要从各级组织、领导干部队伍和一般党员队伍三个方面大力加强先进性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把先进性落到实处。
二、关于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原则要求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先进性建设必须从执政党各个方面的具体建设入手。党员是构成党的细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党员是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先进性是党员的先进性的前提条件,而党员的先进性则是党的先进性的坚实基础。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互为前提和条件。
对于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除了从我们经常强调的关系去把握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对于体现党的先进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党形成正确的思想理论,提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时展要求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后,共产党员能否保持先进性对于实现党的先进性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需要靠广大党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去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靠广大党员的模范行动来体现,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需要靠全体党员去完成。总之,党的先进性需要共产党员通过自己的先进思想和先进行为来体现。没有党员的先进性,党制定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难以落实到实践。改革开放26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实践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树立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现在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全体党员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加以实践。
第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巨大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历史说明,在执政过程中,党的先进性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坚持并且曲折发展。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因素无时不在,诸如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党的思想路线发生的偏差,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执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由先进性和存在的消极现象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执政党内部的先进因素与落后因素无时不在进行斗争。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当党员队伍建设真正得到加强时,当每一个党员都关心党、爱护党时,就能对党的健康发展发挥巨大的保护作用,对党内不良现象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成为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的重要保证和巨大的监督力量。一个执政党最可怕的就是党员队伍的涣散和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漠不关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于放松和丢掉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致使党员队伍涣散,党员意识淡化,党员不关心党,也无法关心党,最后使执政党成为一个徒有其名实则早已丧失力量的空壳。所以,党要保持先进性,党要长期执掌好政权,关键在于党员要发挥好这种保证和监督作用。我们党一党长期执政,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党员队伍日益庞大,特别需要得到这种来自全体党员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党员的先进性应是品质、能力、行为三者的统一。在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就是党员先进性的评价标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先进性建设很难落到实处。从现实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的希望出发,共产党员应当具有的先进性,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应该是品质、能力、行为三者的统一。首先,要做到做人与成事的统一。就是在思想政治品格上,要成为合格的共产党人;在做事上,有能够成就事业的本领。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与群众相比,共产党员都应品质优秀,同时能力较高较强。一个思想境界高、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的党员,却没有实践党的宗旨的内在实力和才能,就不能算作先进的党员。现实中群众并不欢迎那些只有为民谋利之心而无为民谋利之能的党员。今后在体现党员先进性上,要特别注意坚持“做人”与“成事”的统一,坚持宗旨意识与实践宗旨能力的统一。其次,要做到平时与关键时刻的统一。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和平建设时期,虽然也会遇到生死考验,但毕竟是罕见的,党员的先进性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在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理所应当挺身而出,做到“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险时刻豁出来”。但是,体现党的先进性,主要看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间,党员必须要坚持自己行为的模范性。行为最直接、最直观、最现实,因而最为人瞩目、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行为上的榜样作用和模范带动,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最好说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共产党员要表现出先进性,就是在思想境界上要高,态度积极,严格要求,觉悟高,品质好。在工作能力上既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内在能力,又表现出较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等外在能力。在行为的实际效果上,要比一般群众创造更多的业绩。
第四,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同时又要区别对待。由于党员本身根据其所担任职务,所从事岗位,可分为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和一般党员三个层次,所以对于党员的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必须要根据这种情况而有所区分,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这是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实效必须注意坚持的原则。由于党的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党员活动范围广泛,工作和活动的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党员发挥先进性的条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一般党员,要把重点放在坚持理想信念,增强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提高本领,发挥带头作用上来;对于党员干部,要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为重点。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则要以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为重点;以防止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为重点。在保持党员先进性过程中,根据权利义务统一原则,党员在党内职务和作用越高越大,先进性的要求也必须越严格。应当遵循领导干部是关键、党员干部是重点、一般党员是基础的原则来开展党员先进性建设工作,以此保证先进性建设目标的实现。
教学参考之九
新时期工人阶级还是社会的主人翁吗?
郭丽芳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受压迫最为深重的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从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阶级一跃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工人,一向以地位高、职业稳、收入好而自豪,“工人老大哥”的称呼响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国有企业职工陆续下岗。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议论,也使人们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疑问和困惑。有的人问:“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人阶级还是先进的阶级吗?”有的人讲:“大批工人下岗了、失业了,主人翁地位怎么体现?”还有的人说:“劳动力进入市场了,企业改制了,由董事会、老板说了算,工人的权利何以得到保障?”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呢?
要认识到新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转变,随着经济构成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使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1978年,全国在职职工总数为1.2亿多人。2000年,全国在职职工总数近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16%。我国每年新增城市就业人口有1000多万,大多数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同时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农民,也转化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其次,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78年,在国有经济单位,平均18个职工里有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到1999年,5个职工里就有一位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目前,约有1亿多职工在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在各类服务业中就职的人数也显著增加。1998年,我国1.23亿城镇职工中,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管理等行业工作的人数,达到3172万;在交通、邮电、商业、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等行业工作的人数,达到2798万。三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据调查,目前全国职工平均年龄只有36岁左右。职工的年轻化,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再次,岗位流动明显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推行了劳动合同制。据统计,1997年,国有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的合同制职工人数比重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原先的“铁饭碗”已经被打破。另一方面,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大减弱,独立自主性大大增强。特别是职工个人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根据自己能力、水平和意愿选择职业,在单位、地区、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最后,收入差距有所拉大。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单位职工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一,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一部分职工由于企业经营不好或者自身原因而下岗失业,使收入减少。
如何看待工人下岗
有人问: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人有饭吃,为什么会有下岗出现?我国经济这些年来持续发展,为什么下岗职工却增多了?这个问题既与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有关,也与我们的政策变化有关。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经济体制的转变有关。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企业劳动力的资源配置,主要通过政府计划,实行统包统分。不管企业是否需要,国家每年都强制安排大量人员进入企业,造成企业内部一个人干的活,要由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干,人浮于事,缺乏效率。现在发展市场经济,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减员增效”是一个重要途径,难免出现下岗失业现象。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那些企业,也会使职工大量地离开原来的岗位,去寻找新的就业出路。
二是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然伴随着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即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则不断上升,由此就会带来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例如,前些年我们大力发展工业,第一产业的人大量往第二产业转移,好多农民被招收成工人;现在,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就会增大,一部分职工也就要从第二产业(工业)分流到第三产业中去。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分流不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调配,而是由工人自己去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在新的工作岗位确定之前,这部分工人实际上就处于下岗失业状态。
三是与我国人口多的国情有关。我国人口现已突破13亿。人口众多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也为我国就业安排增加了巨大压力。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未来5—10年,全国每年要新增劳动力1000万,加上现有的1400多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1.5亿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构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而这些也增大了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难度。
由此可见,下岗失业现象的存在,既是历史遗留的老问题,更是经济发展、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当然,如果不改革,下岗失业问题可能一时不会如此突出,但是它会带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倒退,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说,下岗失业是前进中的问题,是通过改革发展可以逐步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变
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职工队伍的某些群体难免会遇到暂时困难,需要下岗转岗。但这并不能说明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会有所改变。其依据有三:其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变。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二,企业改革中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符合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不矛盾。其三,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确实存在着雇佣关系,但是这类企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且它又处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中,必须接受我国法律的约束。这些企业中,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指工人阶级的总体地位,并非指每个工人个体都是领导者。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是一个总体的政治判断,并不能把这种总体的政治判断等同于每个人的具体职业感受。
为了进一步深入说明这一基本判断,我们有必要对以下几种说法加以分析:
“大批工人下岗了、失业了,工人阶级还是领导阶级吗?”
——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运作之中。只要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那么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就不会变,而不论少数职工是否下岗失业。这是其一。其二,在我国,下岗失业的职工在整个职工队伍中只占极少数,不影响工人阶级的整体社会地位。其三,少数职工之所以会下岗失业,主要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是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落后生产力相联系的某些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这一点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而与这些落后行业相联系的职工也就难免下岗失业。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实现包括暂时下岗失业职工在内的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其四,党和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同时,一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尽快走上新的劳动岗位;另一方面加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减少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这进一步表明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不可动摇性。
“企业改制以后,说了算的是股东会、是‘老板’,工人不再是主人了。”
——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说人人都去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同样,承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也不能说什么事情都得由作为个体或小群体的职工说了算。职工在企业和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主要表现为依法享有各种权益。在国有企业中,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渠道是职工代表大会。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职工在企业中有知情权和建议权,有监督参与权,有权组织工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工会必须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义务。
“现在吃香的是知识分子,传统的产业工人不吃香了。”
——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产业工人奋战在第一线,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今,社会逐步进入信息社会,掌握更多知识的知识分子受到愈来愈多的社会尊重也是理所当然的。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加入进来,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也说明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传统产业已经或正在受到现代科技的渗透、改造和提升,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深圳市2001年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中,高级钳工的月薪比硕士研究生高800元。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在2001年秋季外商投资企业招聘洽谈会上,给高级塑料模具技工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近几年,“高级蓝领”更是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说明产业工人还是为社会所需要的。同时必须强调的是,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这本身就意味着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而不是相反。
“新的社会阶层迅速涌现,会削弱和取代工人阶级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是就总体而言,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先进性无法同工人阶级相比。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不会削弱和取代工人阶级的地位。
综上所述,新时期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的主人翁。为此,各级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必须深入实际真切地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切实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我们工人阶级自己也应跟上时代步伐,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总之,只有维护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好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才能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这是大局。可以相信,在新的世纪,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地位必将有新的提高。工人阶级永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当之无愧的社会主人翁,是举世公认的“共和国脊梁”!(作者单位:太原铁路局党干校)
- 上一篇:党员岗位先进性党课讲稿
- 下一篇:理解党先进性建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