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的辅导材料
时间:2022-02-14 01:32:00
导语:学习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的辅导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摘自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目录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
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道路取得显著成效…………………………………………………(4)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来源:2007年09月10日《人民日报》作者:田力夫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求各级党委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脉相承的政治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反对腐败”庄严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不论是处于被围剿的险恶环境中,还是在执政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党始终把保持廉洁、反对腐败放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突出位置。
早在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局就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坚决清洗腐败分子的通知》。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反腐败的正式文件。1933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签署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第26号——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同志郑重地提出“两个务必”,谆谆告诫全党同志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不做李自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领导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有效地保持了清正廉洁的政治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反腐败斗争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腐败这股风来得很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在不搞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情况下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认真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坚决打击走私、套汇、投机倒把、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工作格局等方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路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议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总书记先后5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涉及反腐倡廉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国务院每年都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对政府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党中央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提出了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反腐倡廉的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整体推进,党员干部违纪案件有所下降。调查表明,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是认可的。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反腐倡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
当前,我国还处于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历史阶段,反腐败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重在建设的基本思路,把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中去。
深化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反腐倡廉工作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党中央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提出“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把服务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要求。这些要求,是反腐倡廉建设指导思想的深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中去。
完善战略方针。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滋生蔓延的情况,党中央提出反腐倡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党中央适时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这个方针,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的关系,自觉推动反腐倡廉由标本兼治、侧重治标向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转变,做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以更好地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
构建惩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2005年1月,党中央颁布了《实施纲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战略任务的提出和《实施纲要》的颁布,反映了我们党反腐倡廉认识的深化以及工作思路、工作方式的完善,需要我们积极地抓好落实,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廉政体系。
拓展防腐领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拓展反腐倡廉工作领域,就是要抓住防止谋取非法利益这个重点,着力治理商业贿赂等行为;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健,着力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法制;抓住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着力加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把反腐倡廉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领域,就是要将反腐倡廉工作的范围延伸到过去涉足不多或尚未涉足的领域,更加积极地寻求反腐倡廉的着力点,拓展反腐倡廉的空间,在各个领域形成有效防范腐败的战略屏障。
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三个“更加注重”事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全局,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坚决维护党的纪律,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级纪委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好、执行好党的纪律。首先,加强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遵守党内各项制度,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谋取私利。其次,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再次,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检查。今年5月,中央纪委出台《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提出了八项禁止性纪律要求。作出这样的规定,目的是明确纪律界限,使领导干部对照检查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还提出在规定后30日内主动说清问题,可以从宽处理。这是为了给有问题的同志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体现了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作风建设,既要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按照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认真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与领导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敛财以及岗位调整、住房变动等方面出现的违纪问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关于规范公务接待、控制党政机关修建楼堂馆所等规定,坚决纠正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现象,教育党员干部讲操守、重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纠风工作重点,继续纠正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积极推动建立维护群众利益的相关制度,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
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改革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动力。必须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经营体制等改革。督促有关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针对工程建设、土地管理、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腐败现象暴露出的问题,当改则改,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敢抓敢管,积极营造全党和全社会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各级纪委要加强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加大问责和惩处力度。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使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加强监督、关口前移,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监督的重点是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对人财物的管理、使用。民主是监督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保证党员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认真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党内询问和质询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派和无党派人士、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
坚持从严治党,保持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坚决查办违纪案件,既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措施,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各级纪委要注意分析排查线索,对重点案件抓住不放,坚决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腐败分子,要加大经济处罚和赃款赃物追缴力度。继续治理商业贿赂,既严厉惩处受贿行为,又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治力度。查办案件,既要坚决,又要慎重,务必做到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加强对典型案件的剖析,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充分发挥查办案件在预防腐败方面的作用。
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道路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2007年09月10日《瞭望》作者:李一帆
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通过从理论创新到体制改革,初步建设起一个从源头防腐到查办重大案件的宏大反腐格局
回首5年,新一届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不断理清和完善反腐倡廉战略思路,反腐举措频频推出,依法治腐步伐加快,民主监督力度加大,旨在预防腐败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一批隐藏很深的腐败分子被严厉惩处,一个有利于反腐倡廉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郑筱萸、邱晓华、刘志华、杜世成、李宝金、荆福生、王有杰、王昭耀、吴振汉、韩桂芝、王怀忠、高严、刘方仁……这些十六大以来被惩处的省部级官员,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方针,惩治腐败、端正党风政风的坚定决心。
令人关注的还有,日渐完善的种种党内外反腐制度效果明显,通过强化监督等体制建设,有效预防了一些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及时发现并调查处理了一批已经发生的腐败案件。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腐败案件,未按惯例由中央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而由中央纪委依据《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职责直接调查,这是《党内监督条例》适用于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一起典型案例。这一案件的查处,充分体现了《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等制度法规的严肃态度和坚定决心。
思想理论建设持续创新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对策研究,高度重视新鲜经验的推广和理论研究新成果的运用。五年来,在反腐倡廉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明确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战略方针。
最近,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
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这一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两项工作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反腐倡廉工作必须最大限度地遏制和防止腐败,尽最大可能减少和消除因腐败造成损失和危害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强调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两手抓、两手硬的基本方针和原则;进一步指明了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立足于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思想意识等源头上消除腐败隐患和漏洞,从根本上治理和防止腐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规律,拓展了反腐倡廉工作的视野,确立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着力点,为进一步深化有关预防腐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创新敲定了调子,打开了空间,扫清了思想认识障碍。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都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5年1月,中央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
《纲要》要求,充分发挥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党员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有效防范腐败的机制;认真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全面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
这是对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的具体化,是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蓝图的科学设计和总体规划。
《纲要》所规划的防治腐败体系,既是一个着眼全局的体系,又是一个遵循规律的体系,还是一个注重预防的体系,更是一个依靠民主、法制和德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的体系。
“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的科学论断。《纲要》明确提出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中央纪委一直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并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等具体要求。
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办法,既是对我国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根本性总结,也是当前和未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思想理论基础。
各类腐败问题之所以能够滋生蔓延,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中存在着以权谋私的空间和漏洞,使有以权谋私之心的掌权者有以权谋私的可乘之机,而解决体制机制制度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改革创新。
提出“反腐倡廉建设”新概念。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反腐倡廉建设”,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业的新定位。这表明党中央和总书记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反腐倡廉工作”到“反腐倡廉建设”,意味着我们党将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一项经常化的建设性工作深入持久地不断推进。
反腐败不仅是一项建设性工作,而且是党风廉政建设乃至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反腐倡廉建设”的提法更具科学性、全面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更加符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的特点,更加明确地界定了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理顺反腐倡廉工作思路,探索反腐倡廉工作方式、方法和措施指明了方向。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适应反腐败斗争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的客观地位。进一步摆正了反腐倡廉工作的位置,提升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程度,理顺了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法规制度不断出台
依法治腐,是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共识和思路。
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探索出一条符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一些重要的法规制度不断出台。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纪检监察法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的规划;200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2004年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2005年又相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等;2006年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2007年颁布实施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和一系列《党内监督条例》和《党纪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和办法。
据不完全统计,十六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共制定或修订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60多件,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40多件,地方和部门起草1000多件。
这些党内条规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填补了重要的空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还有一系列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正在抓紧制定之中,将于今后陆续颁布实施。
五年来,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已经或正在实现六个方面的重要转变:即对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认识由中央大力倡导向全党形成共识转变;法规工作目标由单项零散的规划向成龙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转变;法规工作重心由侧重惩治向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转变;法规工作方法由被动应急向主动应对转变;法规工作内容由侧重制定新法向立、改、废、释并举转变;法规工作局面由主要依靠纪检监察机关抓向全党动手抓法规制度建设转变。
八大反腐机制向前推进
十六大以来,八大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专门监督的体制机制建设有重大进展。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建立了巡视机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在全国全面推行,预防腐败专门机构的组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审判公开和检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检察机关加强了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逐步完善了对职务犯罪侦查的监督制约机制,违纪违法或不当司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强化了内部监督。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务员法》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要求,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交流、任职回避制度,建立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加大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力度,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行政审批项目逐年减少,行政审批行为不断规范,行政审批方式不断改进,行政审批的电子化管理和监控系统逐步推广,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审核论证工作不断加强。
深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了“收支两条线”规定,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转移支付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
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监管制度逐步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投资行为不断规范。
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逐步建立,金融机构内控机制不断强化,预防利用金融机构洗钱和资金外逃的工作不断加强,社会金融信用体系逐步健全。
深入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矿业权市场不断规范,产权市场建设不断加强。
同时,还认真开展了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清理和规范工作,其职能错位、行为失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实际工作成效显著
十六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始终高度重视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坚持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同时,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高度重视解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从生活和工作细节抓起,出台一系列行为规范,采取一系列监督制约措施,严格禁止和坚决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谋取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和问题,并延伸到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整体状况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查处腐败案件保持高压态势。十六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严肃查处了一批省部级及其以上干部,其中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省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宣传部部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等高官。
各级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严肃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做到了对腐败分子决不手软,无论职务高低,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做到了既打蚊子又打老虎,党纪、国法和政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执行。
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改进办案方法、规范办案程序、创新办案工作体制机制,坚持依法办案、文明办案。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注意延伸办案链条,把查案过程变成教育引导、整改规范过程。把查办案件中发现的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体制机制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措施有力。五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对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对教育乱收费、医疗乱收费以及在医疗服务中“开单提成”、收受红包等行为进行了认真整治;对公路、水路三乱行为不断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典型案件。
同时,立足于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纠风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健全教育收费管理和监督制度,严肃查处学校乱收费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问题等方面的工作,努力解决群众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通过认真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药品审评审批,强化医药价格监管,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严肃查处乱加价、乱收费行为等方面的工作,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案(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对农村各项改革尤其是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巩固改革成果,及时纠正涉农“三乱”问题,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制售假冒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通过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切实解决企业违法排污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通过加强农村和城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惩治和预防极少数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的行为。
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工作不断加强。确保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注重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针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特别是《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纪委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了对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的监督。既重视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重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既重视党内监督,又重视党外监督,力求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人民政协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完整而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
- 上一篇:学习邓平寿党课材料
- 下一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党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