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时间:2022-10-20 04:32:00
导语: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近年来,特别是“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从黄陂的实际出发,以创平安社区、文明社区为主要内容,以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为重点,以社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难点,以解决社区居民群众迫切需要而又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抓重点、破难点,把握着力点的要求,实行区街联动,整合资源,集合力量,推动了社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全区43个社区90%以上达到等级社区标准,其中达到市一级社区标准有27个,实施“883行动计划”社区6个,创市级文明社区3个,今年又有2个创市级文明社区和6个实施“883行动计划”的社区将通过市里验收达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发展目标
社区建设在我区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为此,区人民政府坚持“面向社区,服务居民”的原则,突出体制创新、突出特色模式、突出功能提升,形成了社区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1、认真分析研究我区社区的特点和现状,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思路。城镇社区与中心城区的社区,既有许多共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区社区的基本情况、集镇的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建成面积、人文环境、办公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这些特点和现状,我们通过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了如下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区居委会组织法》和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从建立和完善社区的体制机制入手,着力解决社区的办公用房和社区群干的生活待遇,先打基础,构建平台,然后以创建为手段,抓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力争三年内完成等级社区达标和“883行动计划”达标创建任务,提升全区社区整体建设水平。
2、正确面对困难和问题,明确工作重点。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乡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虽然城镇社区的雏形初步形成,但作为市辖郊区的工作重点在农村。社区建设之初,我们面临着社区群干队伍新,生活待遇差,办公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社区认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镇社区建设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理清思路,统筹兼顾地解决社区面临的困难问题,我们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6大工作重点:一是广泛深入宣传,灌输社区理念,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社区的良好氛围。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努力把县、镇、村体制转变到区、街、居体制上来。三是研究探索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准建设好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五是下大力气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成员的生活待遇。六是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我们紧紧围绕这6大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克难奋进,自我加压,取得了初步成效。
3、认清形势和任务,制定工作目标。社区建设从1999年全国在26个大中城市进行试点到2000年中央两办文件出台,标志着社区建设在全国普遍展开。武汉市在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新一轮社区建设的三年规划,即“883行动计划”,明确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达到的标准。目前,全市各区贯彻实施“883行动计划”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同时,还应该看到,随着城镇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差距逐步缩小,这些都为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外条件。为此,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我们的目标是:二年打好基础,三年抓好创建,力争2005年完成全区43个社区等级社区达标和区政府所在地11个社区和武湖4个、开发区1个社区按照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达标。具体步骤是:第一步,2003年以前抓好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制和机制,构建社区基础平台。第二步,2003-2004年全区43个社区完成等级居委会达标创建,其中市一级居委会达到80%。第三步,2004-2005年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11个社区和武湖4个、开发区1个社区完成“883行动计划”创建达标。
(二)打好基础,构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2000年底,我们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我们在前川街抓了试点,在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新体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加强撤并乡镇(街)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为了加强集镇的管理和建设,我们一方面争取乡镇政府支持,把原乡镇留下的办公楼和企业资产交给社区管理使用外,还把城镇集市管理、市容、环卫管理的职责职能交给社区。另一方面,从健全社区组织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经济、规范社区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集镇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乡镇体制改革成果。
2、完善机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简政放权,将政府的有关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剥离,该转变的职能,彻底转变,该下放的权利,完全下放。为此,区委、区政府多次下文,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三得各自职责及相互关系,明确了社区居委会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让社区有序开展工作,我们还对社区各种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能作用予以界定,并以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同时,区还专门制定下发了《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重新修订和制定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等各种组织和书记、主任等各成员的24种职责制度,规定了工作程序,统一印制了24种1000余份规章、职责、制度,做到了制度上墙,职责公开,成员张榜,服务挂牌,统一规范。
3、解决难点。社区建设之初,我区社区一半以上没有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相当简陋。我们把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这个“老大难”问题,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和重要基础和前提。区、乡镇街加大投资力度,想方设法改善社区办公环境和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文件,将撤销乡镇街的房产和办公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社区管理使用,基本解决了撤销乡镇集镇社区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二是投资新建、购买、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前川街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所属社区的办公用房,更新了办公设施。三是采取赞助和共建方式解决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如区民政局为帮助龙潭社区“883行动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标,无偿提供2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给居委会办公;前川街千方百计落实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用房面积,仅今年来扩建和新建了257平方米。近几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5500多万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委会的各种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室内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为3723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达86.6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6个。建筑面积最小的40平方米,最大的280平方米。并相应配齐“五室”(两委会办公室、警务室、书画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四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打印机)、“三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劳动就业服务站)、“两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
4、突出重点。我们把解决社区群干的生活待遇和办公经费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打基础、建平台的重点、多方筹集资金,为社区排忧解难。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对策,将社区群干的生活补贴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前川11个社区内工作者人均补贴生活费6000元,每个社区补助办公经费1万元,其它各街乡镇每年由区财政对社区主要负责人补贴生活费6000元,每个社区补助办公经费5000元。目前区劳动局正在研究解决社区干部“两保”问题。二是实行“费随事转”,在《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确定了9条措施。区计生委、民政局、城管局、卫生局、劳动局、烟草专卖局每年都为每个社区拿出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三是各街乡镇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将集镇的市容、环卫、集市、零售商品税收征缴等工作提供给社区管理和运作,扩大社区经济来源。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为社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组织和物质基础,为推动社区不断深入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三)着力创建,突出特色,努力提升城镇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实现“883行动计划”为目标,以等级社区居委会创建达标为手段,以建设不同类型的社区为特色,不断提升城镇社区的整体建设水平。主要做到“三个结合”。
1、把社区建设与黄陂实际相结合。我们把全区43个社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抓了一个示范样板,力求突出特色,推动社区建设整体上档次、上水平。一是建设街道型社区。主要指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的11个社区。这种类型的社区,重点是抓好社区环境整治和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使每个社区有社区警务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环卫站,社区就业服务站、社区安保服务队和社区服务计算机信息网络。把区政府所在地的社区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治安良好、关系和谐的一流社区。二是建设集镇型社区。对乡镇所在地集镇和撤乡镇(街)原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社区,在进一步抓好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社区经济。区、乡镇政府将承担的一些社会职能逐步转移给社区,下放权利,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让社区参与集镇的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把集镇社区建设成为富裕、安定、和谐而富有活力的“堡垒”社区。三是建设农民新村型社区。在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周边,农民土地被征用集体迁建后,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规划新村。在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社会保障、新村管理、小区治安、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村改居”和“村居合一”的方法和路子,引导农民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文化素养的转变,通过社区建设,为农民转为居民、农村转为城镇、农业转为其它行业架起一座桥梁,把农民新村型社区建设成为具有黄陂特色的新型社区。四是建设开发小区型社区。我们在学习借鉴百步亭、常青花园等典型社区创建经验同进,与小区单位(如二八八社区)联合制定实施计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在抓组织制度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规范物业管理,使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种服务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协调配合,服务居民。把开发小区型社区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具备各种功能的现代化社区。
2、把社区建设与创建市级文明城区与两平方公里创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区委、区政府把社区建设作为争创市级文明城区的工程之一。我们及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平台,以创建文明社区为抓手,在社区广泛开展了市民素质、城建城管、美化绿化等方面的工作。以社区市民学校为阵地,开展了十万市民“讲礼仪、讲城信,做文明市民”的活动;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了前川、武湖范围内两平方公里的环境整治;实施了“清洁黄陂,美化家园”工程,开展了庭院绿化,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区建设的内容。
3、把社区建设与创建达标活动结合起来。2004年,我们按照湖北省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参照“883行动计划”达标标准,在全区启动了社区建设工程。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黄陂区关于调整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黄陂区关于印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黄陂区2004年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不仅明确了全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而且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开展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去年,市区政府共投资80多万元,为8个社区搞软件建设;社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出资1700多万元落实了路面硬化、整修给排水管道、安装路灯、修建居民小游园、安装健身器材等项目;社区规范建立了各类人员的档案资料,组织了“清洁社区,美化家园”和“家家乐”活动。各乡镇街、社区还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靓点,凸现特点,你追我赶,掀起了创建热潮。通过创建活动,使社区呈现出洁、绿、亮、美的新面貌。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热忱欢迎,对党和政府领导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用社区居民形象的话说“机构建了、面貌变了、设施修了、环境美了、心情好了、脸上笑了”。实现了“居地变化园、社区变面貌、居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目标。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居民的交口称赞,得到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长江日报》也用较大篇幅报道了我区的作法。省市有关领导曾经高度评价说:这是黄陂区委认识高、政府抓得实、部门配合好、民政过得硬、街道擂得紧、社区干劲大的结果。2004年,我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先进区”,区民政局、建设局和前川街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先进单位”,龙潭、锦秀社区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社区,龙潭社区还被命名为“省级文明示范社区”。前川街龙潭社区书记、主任张建珍从全市421个社区主任选拔中夺得了“全市十佳社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