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辅导若干问题的探
时间:2022-09-10 06:56:00
导语:关于心理辅导若干问题的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达到心理优化的过程;它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调整、心理会谈等方法,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了解自己与环境,增进身心健康,获得良好的适应。长期以来,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准标,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生理、学习障碍靠自己去克服。多少年来,唯一得到家长、学校、社会认可的教育效益是高分出人才。因而,学生获得的是超负荷的期待、苛求、严厉和不宽容。
然而,据一项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明显上升。当代中学生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例高于其他人群。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高中生占,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执人格和反社会人格两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休闲与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喝酒、赌博、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此说明,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显得单一,尤其面对学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社会化过程这一实事束手无策,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德育代替心理辅导,优化学生心理成为一句空话。心理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它应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提倡,使其发挥特有的育人功能。
一、心理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辅导不是说理和替代,而是一种协助和服务。这一方面要有各种情景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体验、思索选择;另一方面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过去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埋怨往往集中在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这点上,但调查表明,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素质疏离于社会实际,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面前,显得茫然无所适从,且越来越窘于应付,产生适应能力的危机。因此,实施心理辅导,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是现在和未来教育均不能逾越的一个阶段。心理辅导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辅导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心理辅导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心理辅导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心理辅导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②心理辅导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辅导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内在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辅导则绿化了这片人格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③心理辅导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辅导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辅导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辅导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辅导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辅导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则小,随着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心理辅导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辅导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辅导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辅导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为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心理辅导的功能
心理辅导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需求,促进他们的人格社会化等方面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它以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活动形式,解脱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从而使个体能以较高的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以具备心理调适能力、把潜能发挥为动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展现健康的自我。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兴趣与能力、社会适应与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意识与意志品质等,它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受遗传、环境、文化等因素制约的。良好的教育往往为心理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固的基础,使人享用一生。但从传播的角度看,教育的结果是导致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发生合目标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依赖个体的心理品质。同样的文化信息,有的很容易接受内化,并外显教育者期望的行为;有的则拒之门外,难以同化,这正是个体心理品质差异使然。任何文化信息必须经过个体心理的过滤,才能赋予意义,变为内在的品质。人的心理品质的优劣,后天习得方式很重要。但是,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影响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心理辅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其一,认知优化。心理辅导优化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消除其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促进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发展。
其二,情感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心理辅导调节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其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以及两极性波动。弱化情绪的易激性,强化情绪的可控性。中学生正处于岁的花季,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感世界纷繁多彩,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反应强度。心理辅导应以满足学生的正当情感需要为前提,使他们认识到情感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增强理智感以及对美的体验。
其三,意志优化。意志是人在意志行动中有意地、积极地、理智地和顽强地变革某一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以及为实现预定的目的时所表现的那种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辅导常协助学生克服内部障碍,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使学生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从以狭隘的动机为主向比较远大、现实的动机发展。失望、痛苦、沮丧、冷漠,不是消弱意志,而是砥砺意志。一个人在困难面前低头是意志薄弱,但在困难面前冲动同样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人只有在实现预定的目的过程中,遇挫不惊,并能深思熟虑地加以克服困难,才会显著地表现出意志的作用。总之,学生的意志是在现实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不仅对学业成败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自我修养方面也具重要意义。因此,心理辅导以真善美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和示范,帮助他们志存高远,使意志品质的发展趋向自觉、果断、自制、坚韧。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心理辅导活动的主体性、探索性使学生较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影响他们对渗透在辅导内容中的道德规范产生兴趣,促使其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心理辅导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功能有四个。一是提高功能。通过心理辅导,学生可以弥补欠缺的道德知识,同时,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识呈现上升、独立、自觉的特征。二是激励功能。心理辅导外显的价值信息渗透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过程中,同化原有的道德认识,以达到新的水平。学生凭借这种激励作用,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检测。由于激励的介入,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则受到内在力量的驱动,效果更佳。三是调控功能。面对各种道德情境,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学生必定表现出各种道德行为习惯,有的则表现为不良行为习惯,并带有年龄、性别差异明显等特点。心理辅导对此的具体措施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其荣辱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作为疏导改良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其道德意志水平;坚持行为训练,使学生德、智、体、心理优化协同发展。
顺利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学生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望、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个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辅导具有两方面的功能。第一,促进个体行为和社会达成一致。比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角色紧张,就是适应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异常现象。心理辅导则要理顺他们对承担社会角色所产生的不协调情绪,抵消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反应,使挫折感变为成功感。成功的辅导由期望、机会、评价三要素构成。期望是辅导者对学生积极的要求,期望值不要过高或过低,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机会是心理辅导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为他们发现发展自己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以便成功地步入社会;评价是辅导者对学生实施的鼓励性评价,目的在于淡化其自卑,强化其自信,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一个激励性环境。心理辅导的成功机制在于客观的审视自我的情感活动,推动认知向行为、他律向自律转化。因之,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按摩,是一次心理美容,它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寻回失落的信息。第二,人格化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我的人格特质,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心理辅导通过培养人格健全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三、心理辅导的机制
心理辅导实际上是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能动地自我调适的统一。它之所以能发挥多种功能,是因为自身具有独特的机制。
趋同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主要由四个子系统组成。一是生理系统。它包括遗传素质和生长成熟。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是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特点会影响社会对一个人的态度,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生长成熟是一种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成熟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心理发展的顺序。二是环境系统。它包括宏观、微观和心理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它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总条件、总背景。微观环境又称个人环境,它是个体所处的具体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它影响和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内容。心理环境是一个人内心所感知的环境,外来信息必须经过它的过滤,才能发生作用。三是心理系统。它包括已有的心理因素和有待发展的新的心理内容,它由各种心理要素构成。四是活动系统。主要指个体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个体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了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以上各系统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心理辅导所表现的尊重、理解,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环境刺激的承受力,使之抵御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生理素质、环境和已有的心理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终极动力。心理辅导信息渗透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起到调节、规范、趋同的作用,矛盾各方始终呈现均衡、流畅和协同,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
再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系统来看,它使得个体心理发展总是处于多向相互冲突中,给个体心理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比如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心理发展,反之,如果缺乏相应的环境刺激,就会导致心理适应不良。心理辅导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训练活动,由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使个体有效地达到正向趋同的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辅导具有能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子系统间逐渐趋向于辅导内容的趋同机制。
整合机制
心理辅导给学生以自信,使其懂得弱者困于环境、智者利用环境的道理。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是通向自我实现的桥梁,在自信情景中,个体可以抑制悲观情绪,超越自我。而德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道德常模。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主要由学生自己习得。心理辅导则有助于把德育的规范过程和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体验的情感整合起来。
心理辅导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处境和痛苦,并给予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对一些原来素质低、适应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心理辅导使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体验到“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的情景,并有可能改变他们被德育遗忘了的自卑心态。
另外,心理辅导由于经常采取宣泄、缓解等方法,一方面弥补了德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做人准则得到良好整合。这种整合融合着个体对人生的领悟,并促其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个体心理品质中巩固下来,变会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出一种定势力量,就会对人生的成功产生一种推动作用。
训练机制。
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的方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因而,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是因为学生的需要未得到重视与满足,造成心理失衡,而通过抗拒外部期待,求得心理平衡。从培养的角度看,训练机制应建在活动之上,并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掌握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社会性等特点。二是明确因果。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有:考试焦虑、学业负担、师生关系不良、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异慕、早恋倾向等,所以,首先要理清问题,而后干预影响。三是方法适当。情绪自控训练、交往技能训练、角色适应训练、思维训练等,无论是活动训练还是操作训练,都应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及时消除负效应。
情境体验是训练的关键,情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一切外因条件。训练只有从当时的情景出发,才能促使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心理换位,达到训练的目的。影响学生行为的情景因素有两方面。其一是必然因素。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自然场景,真切感受,才能让学生学会生存,才能启动内在动力,改变不良行为。其二是偶然因素。它无规律可循,给训练对方带来障碍,造成心境变化,情绪波动。此时的训练目的在于强化其耐挫能力,让学生懂得磨难是人生一笔可观的收入。
综上可见,心理辅导之所以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它独特的功能和机制决定的。心理辅导的功能与德育有交叉,但又与德育有质的区别。与其说它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如说它是向学生心灵播种真善美的灵魂工程。因之,心理辅导不应狭隘地理解为服务和技巧,而应从促进学生心理与人格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水平方面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其深刻丰富的内涵。
- 上一篇:先进性党课讲稿做“有觉悟、有本领、有作用”的共产党员
- 下一篇:县委书记党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