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事迹

时间:2022-02-02 03:15:00

导语: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事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事迹

*市*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制的学校,直属*市教育局领导。学校创建于1956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人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学校精神激励下,永不满足,奋力前行。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崇尚一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学校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为办学理念,以“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实施“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活动导学,活动育人”为模式,积极推行“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德育为重,文理兼蓄,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学校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义务教育教材实验、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名校、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助残先进单位、全国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先进单位、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雏鹰大队、全国巾帼文明岗、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广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广西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广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等九十多项各级各类荣誉。

近几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努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开展体验教育德育活动,从未成年人的特点出发,遵循其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积极创新育人路径,依托多元体验活动,构建一个个具有思想内涵、贴近生活、鲜活可感的思想道德平台,使学生在各种体验中认识真、善、美,明辨假、恶、丑,树立了是非标准,培养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学校实施体验教育的方略是:立足事件情景,引导体验感悟,促成品德行为。或者抓住生活中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件,或者有针对性的创设特定情景来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生动的体验教育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体验做好身边事,培养良好行为

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就是从学生的身边小事抓起。开展了“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活动,从教室的“长明灯”、水笼头的“长流水”、公共场所的纸屑这些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长明灯”、“长流水”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关别人开的灯,拧别人没关紧的水笼头,就可以为学校节约开支。不乱扔垃圾,就能使校园整洁,这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校园的精神文明就是由这样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体现的,一个人的爱国行为也是由这样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体现的。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不但主动做好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同时也知道了一个爱祖国、讲文明的人不应该浪费水电、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损坏公物、踏草摘花等。

学校现在的课间操,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动作刚健有力,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来看一组镜头切换,旧镜头一:下课铃响了,学生排队做操,队伍不整齐,有人边走边讲话打闹,做操动作不规范。新镜头一:下课铃声一响,学生马上集队,到了操场,随着音乐踏起了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队形横成行竖成线。其实这组旧镜头与新镜头的拍摄地点同在校园,而且新旧镜头拍摄间隔时间仅一个月,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如此的变化?“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就是教育”校长一语道破天机。正是抓住学生每天做操这一小事,开展了遵守纪律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自我约束,什么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中,学校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遵纪守法,不闯红。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路上玩耍和打闹等,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小的事,做到了就是遵守国家法规的大事。走路遵守规则,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文明、一个社会的文明、一个国家的文明。

学校开展了“爱在路上——让我们共同关注交通安全体验活动”。请交警来到学校为学生们讲解交通法,带领学生上街头,实地考察交通状况,并现场进行安全教育,上了一堂生动的交通安全课,学生受益非浅。陈子豪同学在参加活动后说:“我知道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为了珍惜生命,不能闯红灯、不要跨越防护栏,还要提醒爸爸妈妈不要酒后开车”。这次活动,学生和家长们都共同向全市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发出倡议——文明交通“四让”: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同时做到“四文明”:骑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车文明、停车文明。

体验无助,培养爱心

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然而,现在有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变得自私自利、狂妄自大,只要求别人关心自己,却不会甚至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当前什么都讲求“爱”的教育大环境下,孩子们虽然拥有了许多爱,但是孩子却逐渐丧失了爱的意识……如何将孩子们的爱心唤醒,让他们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校尝试让爱的教育从体验开始,并收获爱的果实。

学校开展了“体验无助”活动。老师们让学生蒙上眼睛扮演盲人行走,结果被撞倒;学生扮演上肢残疾的人穿衣服,穿得满头大汗还没有穿好;扮演聋哑人向别人问路,别人不明白他要问什么,急得他直跺脚……通过对残疾人这种角色的亲身体验,学生们体会到残疾人的许多不便,更体会到他们需要比别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一位学生说:“当我蒙上双眼时,觉得眼前一片黑暗,不敢迈步,生怕摔倒,太可怕了。”还有学生这样说:“以前我看到聋哑人在用手比划时,觉得很好笑,可今天我当了几分钟的聋哑人,就感觉很苦恼,因为想说说不出,用手比划别人看不懂,他们的生活真的不方便,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

这种通过角色再现的体验活动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向学生提出今后应该如何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学生就是在扮演具体某个角色中真实地感受到残废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懂得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关爱残疾人。

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学校都邀请市盲聋哑学校的学生到校开展联谊活动,大家同台演出,同唱一首歌,同享欢乐。有这样一个画面令学校的老师至今也忘不了:学校的合唱队与盲聋哑学生同台演出《同一首歌》,当聋哑学生用手语把学校合唱队唱的歌词意思表达出来时,台下自发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学生流泪了,老师也流泪了,但同时也欣慰了。掌声表明:同学们与残疾孩子的距离在缩小,大家都被这种爱深深地感动着。在活动中老师们还看到这样的感人的镜头:不少学生扶着盲学生上下楼梯,不少学生把自己心爱的礼物送给残疾的学生……活动结束时,盲聋哑学校的学生激动得泪流满面,舍不得分手,一个劲用手语向学生们表示:“你们真好,谢谢!”

寓德育于体验教育的活动,激起了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蔚然成风。近年来,*实验学校师生助残扶贫捐资十五万多元,用于购买助听器具、给残疾人安装假肢……这样的助残活动我们学校已经坚持了十一年。

体验劳动,学会感恩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独生子女的写照。不懂劳动,不懂父母辛劳是他们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利用双休日开展“我当一天家长”体验活动。为了使活动有成效,学校专门给家长印发活动通知,要求家长把一天的家务活交给孩子完成,并负责测评完成的质量。这一天,学生们实实在在经历了家长起早摸黑,忙这忙那不得空闲的家务事,体验了爸妈又干工作又做家务,还要为自己操心的不容易。有的同学说,通过“当一天家长”活动,体会到了家长的辛劳,我十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后,我不再因为回到家没得吃饭,或者菜不合口味而发脾气了。有的同学则说,我们年纪不小了,很多家务都能做,平时应该多做点家务,减轻爸妈的负担。看见孩子比以前懂事、会体贴人,做家长的乐不可支。是的,有什么能比孩子懂事更令家长们欢心的呢?

体验买卖,学会诚信

积极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与理解诚信的含义则是我们独特的一种做法。

“这本书真好看!多少钱?”“三元钱。”“这本呢?”“两元。”热热闹闹的讨价还价声让你一听就知道这是在进行商品交易。不过,这种交易不是发生在商店,而是发生在校园内的“小商品交易会”。我们学校从培养学生讲求信誉、讲究质量、热情服务的经济意识入手,每年都举办“小商品交易会”。这一天,学生把自己闲置的各种书籍、玩具、工艺品等拿到学校交易会上设摊出售。他们轮流看守摊位,轮流逛“市场”,每个学生都有买卖商品的经历。四年级的一个学生,买完东西回到教室后发现“卖主”多找了五元钱,他想这是不义之财,要退回去。但此时交易会结束了,没法找“卖主”,于是他把这五元钱交到了大队部。五年级的一个学生半天也没卖出一样东西,他深有感慨地说:挣钱真不容易,我们平时不应该乱花钱……商品交易会给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领悟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提供了特别的舞台。

活动结束了,效果之好,令老师很意外。尽管老师费力不少,但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意、个性、潜能、道德却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活动培养了学生学法、守法、合作、组织、应变、表达、创新等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了初步的商品经济意识,懂得了挣钱的艰辛和诚信交往的道理,可真谓一举多得。

体验参与救灾,培养责任感

2004年年底在印度洋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海啸。于是,学校全体的师生率先在广西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捐款、发慰问信,并向全区的少年儿童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伸出我们的手,献出我们的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家园。三(1)班的黄佳良子,不到4岁的时候,妈妈就因病去世,爸爸又下岗了,家里生活很艰苦。可她特别懂事,经常帮助老人和同学。在听到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消息后,她把在美国的姑夫给她买新衣服的20美金,还有家人平时给她的零钱凑足了十元,一同捐给了灾区。当老师问她怎么舍得捐这么多钱时,她说“灾区的小朋友连家都没有了,太可怜了,新衣服,新鞋子我可以不穿,这些钱寄给他们,让他们早日有个家,能上学!”听完她的话,全班同学都纷纷参加捐款活动。当天全校师生就捐款近二万元。

师生们深深知道,对灾民的这些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微不足道”之中却表达了同一个地球,遥隔数万里的中国广西*市*实验学校学生的一片情义和责任感。大家确信,关注世界、关爱人类、关爱生命的人格打造源于从小培养、从微小的举止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爱人类的良好品德,得到社会好评,广西红十字会会长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一台、四台反复报道了*师生的捐助活动,远在美国的原*学生在美国看到这则新闻,马上通过国际长途告诉学校的老师,高兴地说:“*的学生真有爱心,我们真为他们骄傲”。

《南国早报》推出的城里红包与乡下书包活动,学校有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报名参加了活动。学生叶欣林说:“我把三百元压钱捐给我结的对子黄帮杰哥哥,或许这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对于他来说,可以让他买到新书包,这可以让他多读几年书……”

大家永远忘不了2008年那场罕见的冰冻灾害,更忘不了5·12汶川大地震。灾情无情人有情,*孩子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灾区的人民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积极捐款捐物献爱心。

体验管理,学会自律

时代进步了,生活条件优越了,学生们身上暴露的缺点越来越突出。在学校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不懂谦让,有时为了一点看起来鸡毛蒜皮小事就争吵;不懂互相帮助,有时同桌忘带课本,也不会把自己的书与同桌一起看;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事也时有发生……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学校过多说教、成人化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要改变这种状态,学校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位学生创造和谐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学校在具体操作中强调自主教育、自主管理。我们提出了五个“凡是”:

1.凡是适合学生自己做的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

2.凡是学生自己能组织的活动均由学生自主组织。

3.凡是学生能评价、评选的,都由学生去评价、评选。

4.凡是适应学生参与的家庭和社会活动,都放手让学生参与。

5.凡是能实践体验的,都让学生自主实践体验。

在每天早操、眼操、课间活动等时段,学校安排若干名学生和值日老师一起进行值日体验,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学生管理别人的过程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角色不同了,情感不同了,效果也就不同了。这种自主管理的岗位体验,有效地促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有段时间,有学生在校园乱扔果皮纸屑,影响校园卫生,我们在大会、小会多次强调要注意保洁,可收效甚微。在少先队大部召开的中队长会议上,辅导员让大家想想办法。如何搞好学校的保洁工作,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一个大队委向辅导员老师请求把这任务交给他们,这既让辅导员老师吃惊,又令人兴奋,这正是孩子们主体意识的萌芽呀!辅导员老师高兴地答应了他们。于是学校的保洁监督工作就由大队部的学生干部组织学生自己来管理。

大队长组织中队长们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他们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样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几天后,红领巾“文明劝导队”成立了。学生经过上岗培训、检查评比、文明劝导,不仅使校园卫生保洁有所改观,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自己负责。学生们说:“在岗位上,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怎样去做。要求别人讲卫生,我首先要讲卫生,说服乱扔东西的同学改正缺点,我首先学会文明劝导。”这种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动,使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肩负一种责任时,就会培育起一种道德使命感,责任心教育的实效就这样在活动体验过程中产生,犹如水到渠成一样。

“让我们亲身去演示、去体会,收到的效果,比发宣传册、老师讲、我们听的这种感觉会更好一些。”这是学生们在活动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学生们说得真好啊!它让我们感受到体验是最真实的、最有实效的教育。我们坚信,没有体验就无从谈道德教育,当我们的教育从空洞的说教中脱胎而出,返朴归真,教育才能显现其无限生机。

由于遵循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原理,紧紧抓住道德形成的关键环节,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自我感知、自我打造的活动舞台,有效地培养他们思想道德素质而备受社会赞誉。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门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验教育成了我们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