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厂车间个人先进事迹

时间:2022-11-25 09:16:00

导语:冶炼厂车间个人先进事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冶炼厂车间个人先进事迹

××,男,28岁,大学本科学历,冶炼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金专业,分配到××集团公司××冶炼厂,现任熔炼车间转炉工段长。

他从生产一线普通的操作工干起,成长为一名基层生产管理人员,参与了贵冶二期、三期建设,为转炉改造后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保障了工艺改造前后的顺利接轨以及贵冶三期工程的达产达标。

他提出转炉烟罩进水系统的改造,并主持该项目的实施和验收,成功杜绝了困扰转炉生产的烟罩漏水现象。贵冶三期工程投产后,致力于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优化,特别是针对转炉进料量和冷料处理能力的提升,展开了《转炉耐火砖减薄扩容研究》、《铜吹炼系统的节能》及plc系统改造等攻关。其中,《转炉耐火砖减薄扩容研究》项目攻关,增加了转炉容积,年可多产粗铜2万吨,年产值达4个亿,比新建一台转炉节省资金800多万元;《转炉炉龄攻关》项目,每年为贵冶节约资金2千万元以上,令日本专家大为震惊。

如今,他正着手于转炉作业率的提高这一攻关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绩。

他利用科技进步解决了许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在高品位冰铜吹炼的物料、炉况和渣含铜的控制中,提出了有效的工艺操作方案,成功实现了在高冰铜品位吹炼条件下的中间物料平衡和渣含铜的稳定。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9、2000年××被授予贵冶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2年,他负责的《转炉耐火砖减薄扩容研究》获得××冶炼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还获得××冶炼厂先进劳动者荣誉称号。2004年,又被评为××十佳青年荣誉称号。

××事迹材料

“点石成金”的科技尖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强基固本、保持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

××××冶炼厂熔炼车间转炉工段长××,满腔热情扎根生产一线,痴心不渝从事冶金技术研究,以“点石成金”的技改之作,在车间的产量提升和科技攻关及技术跨越中,发挥了一名基层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为贵冶这座现代化大型炼铜工厂的生产顺行与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大伙毫不吝啬给他起了个“科技尖兵”的美誉。

(一)

××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炼专业,1997年,他带着年青人的梦想和憧憬,走进了贵冶这座大熔炉,开始拓展青春的“闪亮点”。

万事开头难。记得刚到熔炼车间转炉工段,置身于高大、喧嚣、宽敞的厂房,面对繁杂、林立、陌生的设备,感受着紧张、忙碌、火热的工作场景,感觉到周围的一切与自己那瘦小身躯、厚重眼镜的“文弱书生”形象是那么不相协调,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困惑和茫然,在高温、烟气、粉尘交织的艰苦环境里,自己能顺利驾驭设备,熟练掌握高、精、尖的炼铜技术吗?

准确定位,寻找行动的支点。分到转炉工段后,××便迫不及待地将一摞一摞的生产操作资料与设备图纸当成“有味诗书”咀嚼起来,常常是一个人挑灯夜战,直到深夜。他凭借“初生牛犊”的闯劲和青春的满腔豪情,用虚心请教学习、踏实勤勉工作、执着进取钻研去填补实践的空白,用青春的汗水去催开成功之花,在一次次的实战中,他找到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相互促进提高的最佳切入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他不仅能够完全独立胜任转炉工序任何一个岗位,而且总能出色地完成领导交下的各项生产任务,逐渐成为了转炉吹炼技术的“行家里手”。

车间转炉每天有着上千万吨的物料吞吐量,是保证生产连续、稳定和产品高精度的关键环节。随着贵冶产量的逐年提升,传统的转炉吹炼控制技术已日显“笨拙”,越来越不能与工厂生产发展的要求相匹配。

在实践中日趋“见多识广”的××凭着自己敏锐的专业嗅觉,深感从日本引进的全套生产设备的控制系统已大大落后于时代步伐,一场技术革新迫在眉睫,不容置疑。

但一个“改”字谈何容易?当时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其它厂家的经验可借鉴,困难重重。设备改造必须与生产实际严密吻合,加之熔炼车间设备呈现出自动化程度高,连锁性强的特点,只要某台设备的“神经”稍有短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设备和人身事故。××经过几番认证,以惊人的胆识和魄力,向被喻为“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洋设备动起了“手术”。

在转炉二期改造工程中,他主持了转炉控制系统的重大改造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控制系统复杂的情况下,一旦改造失败将给工厂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沉着冷静应对,敢于在洋设备上“动刀”,果断地将原有的控制系统拆除,使用了代表最新科学技术发展的plc可编程序逻辑控制技术,使转炉的控制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次改造是贵冶历来电气项目中最大的一次,无论从工作量、难度还是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他的组织安排和技术指导下进行攻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但准确性能高,故障率少,而且操作简单、直观,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大大拓展了转炉的生产空间,为今后生产能力的提升打下了扎实基础。

2000年,××全面参与了工厂二期二步试车计划的编写及全方位试车工作,2002年又主编了近百万字的《转炉岗位培训教材》,为贵冶的产量提升、技术跨越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人说,××天生就是干技术的“行家里手”,可又有谁知道为了练就这“手到擒来”的本领,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啊!××房间的书柜里全被《××工程》、《有色金属》、《闪速炼铜》等专业书籍塞得满满当当,“学无止境”成为他牢记在心的座右铭。

贵冶是我国第一座从日本成套引进、采用世界先进闪速熔炼技术的现代化炼铜工厂,可谓高标准规划,一开始就紧跟当代世界炼铜工业发展水平。高起点的引进,同时,也给工厂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带来了难度,进入21世纪,面对日新月异世界炼铜科技发展潮流,熔炼转炉如何进行工艺改造,使生产能力再上台阶呢?一副副重担压在了时任转炉工段长的××身上。

(二)

沿着人家的老路求发展,只能是永远“慢半拍”,并有可能陷入“盲目”的尴尬境地。创新,必须走自己的路,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

贵冶三期工程改造后,熔炼车间年产阳极铜实现了由20万吨提升至30万吨的大跨越,但从以往车间多年生产实绩来看,因转炉期交换作业炉次无法“拔高”,而使转炉日处理冰铜量难上新台阶,若不采取针对措施,三期投产后转炉工序将成为熔炼车间生产工序的一个大“瓶颈”。

在生产困难面前,从不言败的××深知:只要用好科技这把“利剑”,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他独辟蹊径,在现有转炉单炉生产能力下,利用减薄炉衬扩大炉膛有效容积这一手段,来增加转炉冰铜处理量,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根据生产实践,××将炉体耐火砖的长度从原来的400mm减为350mm,这50mm的“细微”差别,便能使转炉多“腾挪”出4m?的容积,从而使转炉“肚量”大开,单炉处理冰铜量由原先的185吨一举提高到205吨,年可多产粗铜约2万吨,相当于1台转炉的生产能力,而建设1台转炉至少也需要1000万以上的资金费用。

延长炉寿命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并没有满足现状,在一方面加大转炉冷料处理量的同时,对转炉炉龄展开了攻关,他细研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根据造渣含硅率和冷料率、富氧率及炉衬消耗速度,绘制了作业曲线图,严格标准化操作,使炉龄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2004年,2#、5#、3#转炉炉龄相继取得240炉次以上的好成绩,创贵冶三期生产以来的最好值,按每炉200万元的炉修耐火砖费用计算,××每年为工厂节约的资金就达1000万元以上,该项成果在中日技术交流中令日方专家大为震惊,他们看到了有贵冶特色的炼铜模式正在强势崛起。

2003年,××参与了大型冶金工程类教科书《现代铜冶金学》的编写工作。在熔炼车间,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已渗透到了××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天,尤其近几年,他更是有数篇高技术含量的科技论文相继在省、部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转炉水冷烟罩的技术性能与管理措施》、《转炉炉龄的生产实践》等。

工作中的××尽心尽责,敬业精业,在他的创新管理和技术革新下,熔炼车间的新老设备在大幅度的生产跨越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发挥着巨大的生产效能,他本人也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

(三)

作为一名生产工段长,身心都要经受到巨大的考验,用××的话说,就是“累并快乐着”。

每当自己的技术改造项目获得成功,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以至于他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一拖再拖,无暇顾及。

作为车间最年轻的工段长,他自然有他的管理“秘诀”。他工作中朝夕相处的同事谈到吴段长都会翘起大拇指,在他们心中,吴段长是那种技术过硬、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碰到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难题,找吴段长准没错……”一名刚分来转炉两年的大学生一脸佩服地说。

生活中的××也有着太多的“缺憾”,自从担任生产工段长以来,他从来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和年休假,父母亲家虽然离工厂只有区区一百公里之遥,但也只是偶尔过年时回去短暂的匆匆一瞥,因为工厂已牢牢栓住了他那颗充满奋斗豪情的心。

在同事眼里,××是一个能吃苦、脚踏实地、勤奋上进的好青年;在领导眼里,××是一名值得信赖、可以委以重任的朴实大小伙子;在父母眼里,××是一个懂事、孝敬双亲的好儿子;在××眼里,他只是贵冶普通一员,在平凡的岗位干着平凡的工作。

虽然年纪轻轻事业就已经有了一个漂亮的起步,虽然已经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骄人的荣誉,但是,如今的××,依旧置身生产一线,思索着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办法,继续扬帆远行,誓做铜冶炼行业“点石成金”的科技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