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特级教师事迹材料
时间:2022-05-27 08:18:00
导语:村特级教师事迹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去年*月*日,*人民大会堂内张灯结彩,全国模范教师表彰大会在此隆重举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会场亲切接见了受表彰的全国模范教师。在会场中,一位中等个头、略显瘦削的女教师,脸上挂着微笑,眼眶里泛着泪光,30年教书生涯的坎坷与艰辛,使她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就是来自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被誉为“山区蒲公英”的特级教师王生英。
崎岖山路上留下不悔的足印
卸甲平村位于横水镇东南十多公里外的大山里,由西平、东平、桃园、丁家沟4个自然村组成。
1956年,王生英出生在西平。幼年时,生英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但家乡秀美的山水和艰苦的生活,赋予了生英灵秀的心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上学后,生英看到家人省吃俭用挤出钱供自己上学读书,而身边的许多小伙伴却因家境贫困上不起学时,便暗暗发誓,一定要刻苦学习,长大当一名教师,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从此,生英奋发学习,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并于1974年1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走上了她梦想中的讲台。
刚当上教师时,生英从西平的家里到东平上课,晴天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半个多小时,遇到刮风下雨,河水暴涨,山陡路滑,沿着泥泞的河坝行走,随时都有摔倒甚至被卷入河水中的可能。但是乡亲们总能看到行走不便的生英,早上带着满身泥水按时赶到学校,晚上趟着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面对困难,生英总是笑着说:“山路难走,我不怕;工作再苦,我能顶住。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有使不完的劲,感到踏实和快乐。”
1978年6月,阴雨连绵。破旧的校舍再也无法为孩子们遮风避雨。生英只好让孩子们待在家里,每天早上自己从学校出发,拖着残疾的右腿,冒着风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到学生家中上课、辅导、批改作业。20多天里,也不管风雨有多大,坚持每天跑到每个学生家,没有让30多名学生拉下一节课。乡亲们被感动了,拉着她的手流下了眼泪。
清贫生活中坚守讲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卸甲平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山区教师就更加清贫。
那时,王生英工资少得可怜,别说补贴家用,就是维持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生英心灵手巧,她的裁缝活儿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凭她的手艺和心劲,完全可以开一家裁缝店,挣较多的钱。可是她从不为钱心动,依然苦守着讲台和孩子们。
1985年,生英的丈夫王河生在东北承包了一个建筑工程,希望她去当会计。生英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旦走下讲台,走出大山,可以会得到丰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也会宽裕一些。但她思前想后还是割舍不下山里的孩子,割舍不下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她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真诚感动了丈夫和家人,丈夫不但放弃了东北的工程,而且成为了学校的义务后勤。他和生英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学校里,学校的门窗坏了,他义务修理,校舍漏了,他负责修补。
为了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条件,他花钱制作了32块水泥板桌面,使西平小学成为当时村里条件最好的学校。
1980年,生英的父亲大病住院,母亲身患肾病,弟弟、妹妹年幼,照顾父亲的任务本应由她承担。可是那时学校就她一个老师,她一走几十个学生就要停课。权衡再三,生英只好让从未出过远门的妹妹去照顾住院的父亲。看到妹妹为难的样子,生英感到揪心地难过。为了学生,她把愧疚和酸楚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节衣缩食建起遮风避雨的学校
1986年,生英主动请缨,扛着行李来到村里最偏僻的学校——桃源小学,成为这里唯一的一位老师。尽管这里生活条件更艰苦,校舍更破旧,但是看着一个个即将辍学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生英感到满足和欣慰。
正当生英全身心投入教学时,苦难降临到她和学生们身上。1993年,一场狂风暴雨冲垮了他们的校舍,无奈的生英只好把学生们带到野外上课。一群衣衫破旧的孩子围座在荒草地上听课,趴在地上写字、做作业,情景是那样凄凉。有一次,他们正在山上上课,突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还未来得及躲避,黑板便被大风卷走,书本被刮得七零八落。倾盆大雨直泻下来,洪水冲得山石乱响,学生们吓得乱作一团。生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新校舍无望,怎能让孩子们一直经受风吹日晒?她毅然将学生们带到自己在桃源的家中上课。三个年级,一个在屋里,一个在屋外,还有一个在门口台阶前。但是50多个孩子挤在一起学不是长久之计,生英又萌发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把自己的家建成新学堂!
没有钱,建房谈何容易。生英心一横,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房!她和丈夫一合计,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盖房子的钱还差很多,他们又到外乡砖窑赊砖瓦。为了解决木材问题,他们又几次到几十公里外的姨父家借椽子和檩条。在建房的日日夜夜里,王生英和丈夫为了省钱,不找帮工,自己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焊栏杆,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她和孩子们日夜盼望的新学校。从此,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乡亲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用深深母爱温暖学子的心灵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生英一家为了偿还欠下的外债,节衣缩食,每天拾柴烧火做饭,挖野菜充饥。就是这样,生英还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来,给学生购买了录音机、磁带等学习用品。学生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饿了,她给烧火做饭;学生生病了,她给打针喂药。山里的人实诚,为了感谢王老师,学生们和乡亲们常常把自家的米、面、油和鸡蛋送到王生英家里,可每次王生英都把东西一一退回。学生们说:王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学校就像我们的家。
在王生英的学生中,有一位叫李江华的孩子,下肢瘫痪,只能拄着双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江华的父亲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小江华送到了桃源小学,并一再说给老师添麻烦了。望着江华渴望的目光,王生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他,并对他父亲说:“孩子虽然残疾,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受教育的权利。”自从江华来到学校后,瘦弱的生英每天背他上楼、下楼、系鞋带。有几次,生英背着江华摔倒在楼梯上,生英的丈夫见状,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背江华的任务,一背就是4年。就这样,生英在乡亲们的鼓励下,在丈夫的支持下,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都没有气馁。每当提起这些事,生英都会微笑着说:“虽然苦了自己,苦了家里,但是为了学生,值得!”
30多年间,王生英20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扎根山村,播种知识,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年华。30年来,她教育的学生有几十人升入高中,十几人跨入大学的门槛,几百人成为家乡的致富能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生英在这教育的春天里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春天。1997年7月,生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近年来,她还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省特级教师、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她深情地说:“30余载教学生涯,有苦有累也有欢乐,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无怨无悔。我要继续用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实践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 上一篇:法院庭长先进事迹材料
- 下一篇:村书记的典型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