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书记事迹材料
时间:2022-05-23 10:18:00
导语:市委组织书记事迹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驻**省建筑安装责任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市临淇镇黄落池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建筑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市创业典范。在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他勇挑重担,为家乡建设默默奉献,不遗余力,谱写了一曲生动的为民创业歌。
艰苦创业,勇做致富带头人
*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去闯市场的*人。1979年,他到*打工。当时,*市正在搞铲河排水工程,工程长10公里,宽200米,计划用10年时间完工。*听说后,就毛遂自荐,说要让林县人修,一年就可以完工。工程单位不相信,他就先免费修,结果5天修了200米,就这样他承包到了第一个工程,并用8个月时间提前完工,从而一炮打响。随后,他成立了*省建筑安装责任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先后承接、参与了*古城墙维修工程、*黑河枢纽饮水工程、大唐芙蓉园、大唐遗址公园建设工程等*市重点工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员工500多人。
艰苦创业的二十多年里,*始终坚持以诚信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他讲诚信,凡是承诺了的事,就一定会做到。在修黑河枢纽饮水工程时,有几支工队嫌成本大、不赚钱,先后撤走。*说:“别人撤,咱不能撤,决不能给*人丢脸!”。由于讲诚信,工程质量好,主体工程结束后,工程单位又与他续签了合同,负责渠道的养护、维修,他一干又是13年。二十多年来,他从未欠过工人1分工资。另一方面,他严把质量关,严格奖惩制度,对每项工程质量都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连续二十年实现了工程一次合格率100%,工程优良率60%以上,合同履约率100%,第六分公司也多次受到陕西省和*市的表彰,被誉为“能打胜仗的工队”。
真情奉献,甘为家乡吃亏人
过去的黄落池村是临淇镇出了名的穷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因为贫困,没有人愿意做支书,收拾村里那堆“烂摊子”。镇党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把目光放在了*身上。经过反复做工作,老刘同意担任村支书。20*年春,*正式上任,原来的村“两委”干部得知是*当了支书,又都重新回到村里,跟着老刘干。
黄落池村群众吃水困难,干旱年往上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路拉水吃。*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他决心带领村民打一口深水井,没有资金,他就从家里拿出了30万元。试水那天,全村人都涌到井边,争着喝一口从280多米深的机井里抽的水。机井打成后,老刘又出资12万余元,修建了一座容水100余方的压力池。他还在其他几个自然村新打旱井窖270眼(座),修筑拦河坝6座,彻底改变了全村群众“靠天吃水”的历史。
老刘上任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在群众大会上,老刘把修路这个计划说了出来,有心细的群众一计算,通往4个村的路总长有10华里,总投资需30余万元!于是对老刘说:“修路我们大家都乐意,但这需要30多万啊!”老刘听后笑着说:“钱不用考虑,只要大家乐意就行了。”他不但出钱,还将自己在*工地的卡车、振动器、搅拌机调回来用于道路建设。村里的群众被老刘的热情所感染,自发地出工、出物,10华里的道路硬化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完工了。20*年,*又多方筹集资金23万元,硬化了对郊自然村至郜庄自然村南北长5公里的山路,该路硬化后,全村7个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由于村小人少,一年除去开支,村干部工资很难再有着落。老刘任支书后,为稳住“将”心,鼓舞干劲,他安慰大家:“小车不倒只管推,干部工资由我出。”仅这一项,每年他都要从自己家拿出2万元。为减轻农民负担,20*年、20*年,他共为全村群众垫付农业税1.5万余元。
*上任4年来,个人出资百余万元,解决了山村的吃水难、行路难问题,改善了人居条件,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赔钱”支书。
负重前行,愿当百姓依靠人
没有发展,等于空谈。*上任伊始,就把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由此,吹响了黄落池村致富奔小康的号角。
做强劳务经济。为彻底摆脱小村群众靠山吃饭的制约,*发挥自身在外搞建筑的优势,号召群众走出大山,打工挣钱求效益。在他的号召下,全村400余名劳力,每年外出务工的有近300人,其中在他的工地上的就有近200人,有十几人还有了自己的工程项目。仅建筑劳务输出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2000余元,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向荒山要效益。根据山区村山多、坡广的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实行退耕还林。他自己出资2万余元,购进花椒苗木4万余棵,栽植山桃800余亩,退耕还林40余亩,并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这些田林分包到户,明确到人,让这些苗木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发展特色养殖。该村自古就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但因为群众缺乏市场信息,养牛只是作为一种辅助产业,形不成规模。对此,*因势利导,多次外出考察养牛市场,并积极帮助示范户引进品种肉牛,不断推广品种肉牛养殖。他还主动到农业部门、农业院校请来专家、教授,传授饲养技术,提高群众饲养水平。目前,全村肉牛养殖户18户,养殖规模已达100余头。
现在,黄落池村的群众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他们还有更大的梦想:要在*支书的带领下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 上一篇:二公司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 下一篇:公司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