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进事迹:共同富裕路更宽
时间:2022-02-22 02:15:00
导语:党员先进事迹:共同富裕路更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红塔区大营街镇镇政府所在地的大营街居委会,是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农村小集镇,总面积2.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21亩。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人走出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44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89元。被誉为“云南第一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村镇建设文明集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总支多次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党组织”。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田纪云、王恩茂、费孝通等先后视察大营街,法国、加拿大等22国驻华使节也欣然参观大营街,对大营街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大营街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模范”、“中国农民的希望所在”、“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
穷则思变:认准“发展”这个理
每个大营街人心里都十分清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过去的大营街是人尽皆知的穷村子,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说媳妇难的“五难”远近闻名。一个“穷”字,压得大营街人喘不过气来。
穷则思变。面对有限的土地,如何才能让群众摆脱贫困,成为当时大营街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苦苦思索的问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在社队工副业的基础上,从建筑业起步,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乡镇企业。短短几年,红砖厂、芝麻片厂相继建起来,并很快就产生经济效益。1981年,大营街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同时,加快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他们在分田到户的基础上,把办乡镇企业的积累,逐年投入到完善道路、排灌、农电网络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将低产田改造成可以机耕机耙的高产田,采用自种自收、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集约化经营,进行科学化管理。
从1987年开始,大营街又对台山台地进行综合开发,兴办农场,发展林果、加工业。以前,3000多壮劳力围着1000多亩土地转,日子还过得穷巴巴的,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1000多亩土地仅用6个农民就可进行全面管理。粮食、蔬菜和禽类等农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大营街人在千亩土地上,不断提升传统农业,实现了高产稳产,不仅在有限的土地上耪出了口粮,解决了“吃粮难”的问题,而且还第一次从“集体”统分结合的计划经济中尝到了甜头。
富而思进:走好“创新”这条路
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谋出路,求得更大的发展,成为摆在大营街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依赖进口的水松纸和滤嘴棒,成为制约我国烟草产业发展的“瓶颈”。大营街人敏锐地看到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1988年,在玉溪卷烟厂的鼎力支持下,时任大营街办事处主任的任新明立下了“军令状”,贷款4000多万元,建起了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和玉溪市水松纸厂。两个厂建厂当年就见效益,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收入390万元,上缴利税65万元。1990年,水松纸厂和滤嘴棒厂效益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们不惜重金从德国、意大利引进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同年,这两个厂实现总产值1640万元,利税达到150万元。随着企业效益的逐年增长,1992年,大营街办事处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玉溪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亿元村”。在水松纸厂和滤嘴棒厂的支撑和带动下,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也拔地而起。到1995年,大营街的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8家,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富而思进。一步步走向富裕的大营街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1998年,乡镇企业改制如火如荼,大营街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抉择。当时一些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朝气蓬勃的开拓创新精神减弱了,一些人出工不出力,过去“大集体”的弊端有所回潮。不改革创新,不但不能保持发展势头,还有可能葬送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如果改革不成功或是不彻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积累起来的集体经济,一旦分散经营,就再难合拢,只会富了少数人,穷了一大片,同样会葬送经济发展的成果。经过激烈的争论,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达成了共识:大营街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不能变!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能变!他们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完成了对年产值达12亿元的8个大型骨干集体企业实施强化管理的内部机制改革,成功地对20个中小型企业进行了租赁、拍卖、转让、股份、兼并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后的第二年,大营街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0468亿元,比1997年增长23.6%。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经济结构的建立,使大营街乡镇企业又一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居安思危:管好“集体”这本账
创业难,守业更难。面对几亿元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面对世纪之交“两烟”企业经济的滑坡,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二次创业”,大营街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居安思危,沉着应对,作出了“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以生态农业推动旅游业,发展大营街品牌经济”的新的战略决策。
市场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营街人在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过程中,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二次创业”中展露头角。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营街就利用企业积累,采取集体投资与群众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开始了“旧村改造”。在新一轮的小城镇建设中,他们又请省设计院重新规划设计了《大营街居委会集镇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先后投资2亿多元,把村庄道路全部修建成城市道路,在旧河滩上建成占地230亩的汇溪公园,恢复重建了佛教圣地——玉泉寺,建成了占地1.31万平方米的汇溪娱乐城,建成了占地14亩的大营街综合集贸市场和日产水3000立方的自来水厂。大营街居委会还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村办电视台——汇溪电视台。为全村居民安装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配备了液化气灶具。2000年,大营街又提出了全新的农业发展目标——生态农业,成立了汇溪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种植花卉420亩。又投资近亿元,建成了占地800多亩的汇龙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和玉泉湖公园。2002年,大营街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近亿元的汇溪大厦正在开工建设,房地产业在大营街悄然兴起。
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大营街工业发展再次注入了新活力。2000年,玉溪市水松纸厂和滤嘴棒厂双双获得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营业收入和上缴国家税金均居全省乡镇企业之首。玉溪市水松纸厂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松纸企业,建厂至今,累计上缴国家各项税金近亿元。今天的大营街,逐步形成以卷烟辅料配套产业,促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工业经济在整个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99%。
致富思源:不忘“两委”这班人
经济的大发展给大营街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大营街居委会95%以上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到二、三产业,每户人家都拥有了三楼一底的“小洋房”,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8平方米增加到了56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39平方米。
大营街百姓还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福利制度”——一出生就有平安保险;年满3岁免费入托,一年四季四套衣服;从小学至大学有助学金,学成后若愿意回家乡,视其特长或专业安排就业;参军入伍,每年仍按大营街人均收入的80%分配,服役期满转业回乡作为安家费一次兑现;年满55岁的妇女和年满60岁的男性退休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大营街还为村民们存着1600多万元的保险金;此外,大营街每户农民都有三本供应证,水电、燃气和肉、禽、蛋、油及蔬菜均免费消费。
“吃水不忘挖井人”。1987年,大营街办事处买了一辆拉达轿车,群众朝拉达轿车吐口水,认为干部搞特殊。10年后,大营街居委会干部坐上了奔驰轿车和丰田越野车,群众却说:“干部们坐上直升机才好呢,他们跑得快,办事效率高,我们大营街就发展得更快、更好。”
大营街居委会能够稳步发展,富甲一方,成为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能带领村民艰苦创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批“一心为民”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任新明就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领20多人在建筑行业闯荡,把队伍发展到了400多人。正是任新明的无私奉献,把自己的50万元积累毫不犹豫地交给了集体创办芝麻片厂和红砖厂,大营街才进入兴办集体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
大营街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始终不渝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顽强地推动着大营街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大营街,当“老板”腰缠万贯不稀奇,而当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才令人尊敬。近10年来,有近百名具备管理才能、热心集体事业,有文化素质的农民加入了党组织。大营街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岗位,都由党员任职。党总支说话办事一呼百应,畅行无阻。
- 上一篇:学习两个《条例》工作报告
- 下一篇:树立卫生服务行业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