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农村教育充满活力
时间:2022-12-04 04:54:00
导语:他让农村教育充满活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上午,湖北省宜昌市某私立小学的学生到当阳市郊郑琦老师的农家小院———“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捐赠书籍,一位小朋友对郑琦老师说:“我们希望农村的小朋友也能和我们城里学生读一样多的书。”郑琦老师笑眯眯的眼里霎时涌出了泪花。郑老师说:“没想到这么小的娃儿,把话说到我心里去了。”为了让农村娃享受和城里娃一样的教育,郑琦老师一辈子殚精竭虑,倾其所有。
郑琦的素质教育观:
寓教于乐德育为先
5月29日,星期天。郑琦家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我们问孩子们:“喜欢这里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喜欢!”“为什么喜欢?”孩子率真地回答:“好玩!”当天,小院里大约有二三十个孩子,熟悉这里的朋友说:“这还是少的。最多的一天,这里来了300多个孩子!”
孩子们喜欢玩,郑老师不仅尽量满足,还经常带着他们一起玩。郑老师的学生杨静说,有一次登山比赛,她记得特别清楚: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始爬当阳电视塔,一人到达不算数,全组登上才算胜。正当大家艰难地行进着时,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红布条,上面写着:“请到树上看一看!”一个男孩爬上了树,居然摸到了一个文具盒。大家高兴极了,疲劳一扫而光。后来,又看到一根红布条上写着:“累了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现在想起来,郑老师精心安排设计的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同学们对课本上的“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郑琦的点子特别多。上世纪80年代,鄂西农村通讯手段简陋,只有几个用来喊话的高音喇叭,郑琦因陋就简地开办“红领巾广播台”,让孩子们为村民播送时事新闻。他倡议成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捐助,他个人带头捐了50元,筹集了2000元基金;他还组织同学们开展了小动物饲养、收废品等活动;组织同学们给英雄模范人物或英雄的家人写信交流,得到了潘星兰等英雄及先进人物的大量回信,这些回信,成了激励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动力。他组建的“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年投递信件报刊2万余件。
1985年,“六一”节刚过,在一次队会活动中,郑琦手拿一份《中国少年报》,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地说:“同学们,非洲发生了严重的干旱,数以万计的儿童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我们应不应该援助他们?”“应该!”少先队员们迅速行动了起来:有的捐献出了自己的小储钱罐,有的把捡废品换来的钱捐了出来,更多的,则拿出自己节约的口粮。郑老师帮孩子们整理着一枚枚硬币、一把把大米……最后,他代表少先队员在红纸封皮上写道:请中国红十字会转交给非洲儿童……
郑老师的学生,现任小学教师的杨静说:“是郑老师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非洲’,还让我们感觉到,爱心是无国界的。”
耐人寻味的是,郑老师带的学生,参加的活动特别多,但他带的班级每次统考成绩都名列前茅。郑老师自己每年都是模范班主任、先进少先队辅导员。
庙前镇中心小学教务副主任靳春娥感慨道:“我们学习郑老师,不仅要学习他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应该学习他的教学理念。教学就应该是开放的,不能把学生只关在校园里。”她说,“现在我们谈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郑老师20多年前就已经在做了,还真有点儿超前。”
郑琦谦逊地说:“我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搞的算不算‘素质教育’。我只是认为,对小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光靠口头讲讲。我喜欢看书读报,我的办法,都是从书报刊上学来的。”
郑琦的“育人为本”观:
必须成人都能成才
走进郑琦家的小院,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花繁、树茂、环境优雅。郑琦幽默地说:“人家说教师是园丁,我既是种花的园丁,又是教书的园丁。我这里的花儿总共有100多种哩,我什么花儿都喜欢。”
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郑琦也都喜欢。问题少年、留守孩子、落榜青年、有智力缺陷的孩子等,这些连父母也头痛的孩子,在郑老师的眼里,都是有用之才。郑琦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人’。”什么叫“成人?”他说,“只要达到了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能自食其力,为社会作贡献,就是‘成人’了。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都要去当国家干部,或者成为科学家、企业家,但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然,作为教师,郑琦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成人”,而且“成才”。尽管郑琦的绝大多数学生,长大后多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但提起他们,郑琦依然一脸自豪。郑琦认为,通过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各得其所,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成才”了。
1996年,阮建平因一分之差,中考落榜。他为此曾一蹶不振。郑老师只教过阮建平2年的小学,但早就注意到他有爱劳动、能吃苦的优点。得知他落榜的消息,郑琦来到了阮建平的身边,鼓励他说,如果能把荒山开辟成“花果山”,也一样有出息。在郑老师的激励下,在荆棘丛生、茅草遍地的荒山坡上,阮建平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当他气馁时,郑老师总是出现在他的身边,给他打气。郑老师还带他到外地观摩,引进金水柑的优良品种,帮他订阅农技书刊,请来市里的农艺师给他做技术示范等等。4年后,阮建平成了当阳有名的果树状元,现在还是当地“果树110”的技术专家。5月28日,正是阮建平打果收获的日子,站在他家2层楼的小洋房上遥望40亩“花果山”,阮建平激动地说:“我最感激郑老师的,就是他给我的精神充了电,为我指明了人生路。”
小学音乐教师杨静是郑琦老师的骄傲,因为,是郑琦把这块音乐之“璞”打磨成“玉”的。郑琦当时兼任音乐老师,他发现,自己的学生杨静乐感特别强,歌唱得好,弹风琴一学就会。于是,他专程来到杨静家,劝杨静妈妈给她买台电子琴,送她到镇上的电子琴培训班学习。可杨静妈妈反问:“电子琴是啥东西?农村的孩子学了能有啥用?”郑琦反问道:“农村的孩子怎么了?!杨静是学音乐的料,我们做家长、当老师的,不能耽误了她呀!”杨静的妈妈同意了,但还有个担忧:“淯溪镇离我们家有20公里路,孩子小,不方便啊。”郑琦说:“让孩子住我家,我家离镇上只有10多公里,我来接送!”就这样,郑琦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整整接送了1个多月。那一年,杨静与城里孩子同台竞技,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长大后,杨静因出色的音乐才能,成为市级优秀教师。
郑琦的教育公平观:
一个都不能少见识也不能短
农村孩子因贫辍学是长期困扰农村教育的一大顽疾。对此,作为农村小学教师,郑琦牢固确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为了这“一个”,郑琦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庙前镇龙泉村学生景月母亲生病去世后,父亲也外出打工了。2003年开学后,本应该读初一的景月,却没去学校。郑琦听说后,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来回数公里,找到她舅舅家,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还给景月远在外地的父亲打电话沟通。在郑琦的努力下,景月终于重返课堂。现在,景月已经读初三了。像景月这样辍学后,经郑琦帮助返校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不少。退休后,经郑老师劝返入学的就有200多人。
城乡教育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上。郑琦的老朋友、原共青团当阳县委干部、现淯溪高中教师李贤桃认为:“和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最缺乏的,是开阔的视野。”
郑琦甚至连做梦也在想着这个事情。1989年10月27日,郑琦在日记里写道:昨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在组织全校少先队的一次暑假活动。我把孩子们以村民组为单位按身高顺序,排成队,围成一个圈,教他们唱歌,走步伐,练队列,聘请生产队团小组长任各队的辅导员。我和他们一起带领队员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搞活动,有的家长也参加了,活动经费是村民组出一点,学生自费一点,活动的内容是到大城市里参观风景名胜,游览儿童乐园……我觉得,这个梦很有意思,对我依靠生产队团小组长任校外辅导员开展少先队工作很有启发,因为他们有权威,而且有筹集活动资金的能力。
杨静说,她参加过郑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近的到过宜昌市的儿童公园、滨江公园,当阳的玉泉寺;远的游览过三峡,还到军营里体验过集体生活等。
郑琦认为,书籍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户。在郑琦创办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书多。4月23日,庙前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宿欣欣在日记里写道:“郑老师图书室里最吸引我的一本书是《儿童的疑问》,它使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鸭子为什么会游泳,羊为什么不停地吃草,大象为什么用鼻子吸水……”
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图书室藏书3000多册,全是“开架”陈列,随时对孩子开放。不过,借书前,还要听郑琦或“郑妈妈”李应香“上堂课”:“你们看,这书都是二三十块一本,有的是买来的,有的是别人捐的,都来之不易啊,一定要爱惜。”郑琦家的报栏上,有一份《人民日报》。他说,这是村里订的,为了支持和丰富“中心”的活动内容,村里特意把报纸放到了这里。当阳市司机师傅姚恢贵说:“郑老师确实不容易,他只有那么一点退休工资,置办这些书籍和文体设施不容易,郑老师自己一点一点积攒下来添置,加上大家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样子。以后,我要把看过的报纸和杂志留下来送给农村的孩子,不能再当废纸卖掉了。”
1984年7月,郑琦作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代表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载誉归来的他直奔共青团当阳县委,与大家分享喜悦。团县委的同志接过他沉甸甸的大书包,还以为他带回不少礼物,没想到打开一看,全是带给孩子的书籍。
郑琦的立体教育观:
家校配合身为世范
4月3日,庙前镇中心小学请来校外辅导员郑琦老师给家长上课,负责“家长学校”工作的郭少凤老师说:“郑老师常说,教育家长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所以他每次给‘家长学校’备课都特别认真。这次,他提前很多天就和我确定了主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怎样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我们学校离他家有七八公里远,他几次骑自行车过来和我讨论讲稿。3号当天,早上6点多他就到了学校。”
家长们上课后,用郑琦教的“遇物则诲法”、“榜样示范法”、“表扬批评法”等方法教育孩子,还真蛮灵的。家长李凤珍说:“以前,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吃,也不帮忙做家务。可现在我们下班回来,她还给我们烧好洗澡水……孩子越来越会关心人了。”
父母和子女的影响是相互的。不少孩子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变了。”有的说,爸爸妈妈开始辅导自己学习了;有的说,爸爸妈妈不爱打牌了,脾气也不粗暴了。家长朱玉清说:“听了郑老师的课,我自己也更注意文明礼貌,孝敬父母了。因为,父母要给孩子作榜样啊!”
多年来,郑琦一直重视和家长的沟通。退休前,他坚持对自己班里的每个孩子,平均每学期至少要家访2次以上,对重点关注的贫困孩子、问题少年等,更要多次家访。他说:“通过家访,我和许多家长都成了朋友。给他们讲教育方法、讲道理等等,他们都很容易听进去。”
除了直接讲道理,郑琦自身的人品、行为也对学生家长有极强的示范作用。2004年的一天,郑琦的学生、当阳市庙前镇烟集村3组青年胡磊对其父亲胡明耀说:“郑老师都不抽烟喝酒,你也不要抽烟了!”已有30多年烟龄的胡明耀真的把烟戒掉了。2001年,地下“赌马”活动在当阳农村流传时,胡磊的家人也有些心动,可深受郑琦人格、道德教化影响的胡磊,和家人定下“君子协定”:全家人谁也不许赌博。现在胡明耀全家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发展家庭经济。
家长阮华明说:“郑老师不只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大人的老师。平时生活中碰到他,每次听他说话,都包含很多人生道理,我觉得很受教育。他对我们的影响不只在家长学校。”
李贤桃对郑琦的“社会教化力”有切身体会。2003年的一天,李贤桃所在的淯溪高中派老师到农村作社会调查,每人必须访问3家农户。可农村山路崎岖,容易迷路,农民住得分散,到了这一家,不知道下一家在哪里。老师们都有点犯愁。李贤桃来到了庙前镇,没想到这里的农民对她那么热情有礼,在一家访问结束后,这家的家长就主动派孩子给她带到下一家。最后接过“接力棒”的一家,竟让孩子一直把她送到了高速路口。回校后,老师们交流经验,一些老师不免有些牢骚:“到了有的人家,大人连个座都不让,自己忙自己的。说话也不礼貌。”“路好难走,折腾到天黑差点迷路。”只有李贤桃感叹:“郑老师在哪里,哪里的民风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面对种种赞扬和荣誉,郑琦只是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农村娃享受和城里娃一样的教育。我所做的还是非常有限的。农村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笨,只是他们拥有的硬件设施、教育条件不如城里,有些具备某种天赋的孩子也被埋没了。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这里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退休的老同志。为社会作贡献,生活才是充实的。”
“红烛小,见真心;流着泪,燃自身;燃了自身不为己,留下光亮照别人。”这是郑琦在日记中抄录的一首小诗,它是对郑琦的激励,更是对郑琦的真实写照。
- 上一篇:以落实“四权”为重点保障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
- 下一篇:永葆本色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