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演奏光明曲

时间:2022-12-04 04:41:00

导语:用心灵演奏光明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黑暗的手术室里,一束光线照亮患者的眼底。一只手术刀在眼球上轻盈地跳跃,每一步都干净利索,如同优雅的小提琴家在演奏着名曲……这就是魏文斌的“绝技”,他的每一次手术都像是一次精彩的演出。

魏文斌,40岁,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医务部主任、主任医师、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10多年来,他发扬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掌握了高超的眼底病手术技能,共完成近万例眼科手术,其中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达3000余例。很多同行称赞:观摩他的手术,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魏文斌生于安徽桐城,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86年分配到北京同仁医院。刚开始,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尸体上取角膜。

只要有角膜捐献者去世,他就立刻前往太平间,因为人在死亡6小时后,角膜就作废了。这活挺苦,没多少人愿意干,可他一干就是3年,先后取了1000多副角膜。他说:“我每取一个角膜,这世界上就少一个失明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

从1990年始,魏文斌选择了颇具挑战性的眼底病专业。当时,他主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暗室里,透过镜头的一束光线,他仔细搜寻着脱落的视网膜后掩藏的裂孔,一点一点地剥离增殖的纤维膜,再将视网膜慢慢铺平。这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手术,无论医生多么努力,手术多么完美,由于视网膜神经结构的特殊性,患者术后视力很难达到0.3以上。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明白了这0.3有多么重要。一位出版社编辑右眼失明多年,在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魏文斌却深感遗憾,因为患者视力仅有0.03。谁知,患者却激动不已,连声说:“谢谢大夫!有了这0.03,所有的事我都能干了!”一瞬间,魏文斌顿悟了:对于黑暗中的人来说,哪怕再微弱的光明,也是生命的全部光亮。从此,他把驱赶黑暗当成了一生不倦的追求。

近年来,他在学术上不懈攀登,攻克了许多眼科难题,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光明。葡萄膜恶性黑色瘤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方法是摘除眼球。经过钻研,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应用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进行眼内肿瘤局部切除的方法,并在国内首次应用这一技术,治疗了40余例患者,挽救了绝大多数患者的视力。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手术是眼科疑难重症之一,他和同事通过系统研究,阐述了这一疾病的临床特征,提出了现代手术设计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魏文斌的心里,病人重于一切。每当出普通门诊,他宁可自己累一点,也要多看几个病人。他本该只挂二三十个号,可是为了不让患者失望,他常常要加到五六十个号。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两三点,他几乎一刻也不能休息。他练就了“快速吃饭功”,中午10分钟吃完饭,继续打足精神看病。一天下来,他常常累得连话也说不出来。

“病人是医生的教材,也是医生的老师。我们的很多经验和教训都是从病人身上得到的。”魏文斌这样说。在查眼底时,他只要能够判断出是视网膜脱落,就不让病人再做超声波检查,这样就可以为病人省60元钱。在眼科中心,他每月的平均手术量达到70多台,可谓遥遥领先。他定了一个目标:病人等候住院时间不能超过两周,病人住院等候手术时间不能超过3天。在手术台上,他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中午草草吃个盒饭,连水也不敢多喝。有时晚上手术一结束,他就飞快地往楼下跑,别人奇怪地问他干什么,他说:“我饿极了,买包方便面吃!”这些年来,他干得很苦,但心里很快乐。因为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个病人心目中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