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安--共产党员就要上不愧党、下不愧民
时间:2022-12-04 03:27:00
导语:李国安--共产党员就要上不愧党、下不愧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蒙古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李国安,二十年如一日率领部队在水源奇缺的北国边疆寻甘泉,在贫水区打出了千眼甜水井。1997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致信和总政治部,代表草原人民为他请功。同志会见李国安时,勉励他“再接再厉,为人民再建新功”。
不料,一场大病险些使李国安再也站不起来。手术后,他未等病体痊愈,又长驱24800公里,在北部边疆水文地质资料空白地带艰苦跋涉寻找水源,谱写了一曲为民造福的英雄壮歌。
1993年秋天,李国安刚结束全军“创业在军营”报告团在首都巡回报告,便登上了返回的列车。谁知刚上车,他腰疼病发作,一头栽倒在车厢里。列车一到呼和浩特,驻军和地方医院组织最好的医生会诊,诊断结果是“腰椎管肿瘤”,若不尽快手术,可能导致终身瘫痪。内蒙古军区领导当即决定,送他到北京治疗。李国安躺在担架上,一遍遍地叮嘱前来送行的团领导:“要尽快把水文勘探规划拿出来,我病一好,就要去考察……”
在解放军总医院,医生们为李国安施行肿瘤切除手术。这一来,他的腰椎上就留下了一条永远不能痊愈的骨槽。医生嘱咐他“伤筋动骨一百天,一个月之内千万不能下地走动。”
李国安身在病房,心系边疆。内蒙古西部有个叫白音查干的地方。由于风沙进逼,原有的一口浅水井日渐干竭,边防官兵只得每天派车到100公里外拉水,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远走他乡去游牧。给水团钻井连官兵们风餐露宿,昼夜奋战,但是新井凿到近300米打出来的水还是苦涩的咸水。为了让团长安心养病他们暂时把这扫兴的情况隐瞒下来,并收拾好行装,准备撤回营房。
然而,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在京治病的李国安一听着了急:草原人民日夜盼水,打井的事不能停啊!他打听到驻地边防军分区司令员在北京办事,就急匆匆地找去了。当疼得满头冒汗的李国安,一步一颤地来到司令员住地,司令员被李国安的一腔爱民之心所感染,连夜赶到边防,转达了李团长的心愿。钻井连的官兵重新安营扎寨,开展科技攻关,终于在亘古荒原上打出了昼夜出水量达120吨的甜水井。可是,李国安却因这次过早过量的活动,导致伤口恶化,接连抢救两天两夜,才转危为安。为使李国安能直立行走,医生不得不在他的腰部围上一条15厘米宽的“钢围腰”。
李国安刚能下地走动,就办理了出院手续。然而,在北京的家中他仅住了一宿,第二天便在妻子的搀扶下来到北京站,乘火车回到他魂牵梦萦的给水团。
李国安腰部围着“钢围腰”,弯不下腰,转不过身,连上厕所都蹲不下。不能马上到边防,他就琢磨着为驻地群众打井的事。
大青山脚下有个蒙古族群众聚居的民族村,饮用水含氟量高,村里打井没有钱,李国安与团领导商量,决定补贴部分资金为村民打井。他拄着拐棍到现场勘察地形,选择井位。施工26昼夜,他5次到现场。当井打到200米深时,出的水仍是黄的。李国安心急如焚,食不甘味。一连几天几夜,他反反复复看岩芯,查遍了测井资料,经过仔细分析,找出了水质发黄的原因。当日流量近百吨的甘泉涌出时,村民们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欣喜若狂,而李国安却瘫倒在床上。
大青山上还有一口被群众命名的"幸福井",也是李国安带领官兵们开掘的。这里海拔近2000米,群众吃水全靠毛驴到山下驮,往返一次需要三四个小时。为了尽快解决吃水难,李国安又披挂上阵。
团队驻地离施工点虽然只有20余公里,但对大病初愈的李国安来说,却是一段艰难的里程。为了防止颠簸,他在椅背上垫上靠垫,又在“钢围腰”外面系上安全带。司机马世胜注意到,连着好几天团长吃饭时手都捏不住筷子。这样的盘山路,李国安来回跑了8次,带领连队打出了昼夜出水量达600吨的甜水井。群众为了感谢给水团,在水井旁矗立一块高高的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共产党,时刻思念解放军”。
在大病初愈的日子里,李国安还拄着拐棍,翻山越岭,对大青山一带的水源分布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根据长期积累的地质资料,分析得出了大青山是一座巨大山体地下水库的结论,摘掉了这里“贫水区”的帽子,从而为保护大青山的植被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连战告捷,李国安又向着新的目标进击。
1998年6月下旬,李国安冒着弥漫的风沙和难耐的酷热,沿着八千里边防线驱车出发了。其他团领导和工程师纷纷劝阻,他说:“考察八千里边防线,是我当团长后的最大心愿,我必须亲自去,掌握第一手资料。”
沿途是连绵不断的山丘,沟整纵横的山谷,一望无际的戈壁。一路上,李国安穿戈壁、跨沙海、翻山脊、下冲沟,哪里地形复杂,就在哪里找水。为了给物探收集第一手资料,他每天几乎有1/3的时间徒步行走。那使不上劲的腰,每跨一个沟坎都十分艰难。
徒步艰难,乘车的滋味也不好受。路上稍有颠簸,那围在李国安腰部的钢板就挤压着肉皮。为了减缓身体的颠簸,李国安又用两根安全带把双腿牢牢地绑在座位上,双腿被勒得发紫,脚肿得连鞋带都系不上。晚上疼得他彻夜难眠。随行的司机小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再也忍不住了:“团长,咱们吃这么大的苦,为啥呀!”
李国安没有吱声,而是摊开那张随身携带的地图。图上圈圈点点显示,八千里边防线上的水文地质资料空白带,已经用他们艰难的足迹填补了。109眼经过勘探的井位,星罗棋布在边防线上。再看一看为筹建我军第一个水文地质博物馆展室而采集的6麻袋各种矿样、岩样、水样标本,还有那240个水瓶里所装的极其珍贵的线形玛瑙、红玛瑙、紫云玛瑙奇石……
看着看着,小马的眼睛湿润了。李国安一边给小马擦泪一边说:“小马,这一路上,你可没少受累。现在,咱们可以自豪地说,解决八千里边防军民的‘吃水难’,心中有底了!”
“上不愧党,下不愧兵”,是李国安一贯的为官哲学。在寒冷的工地,他将脚上的大头鞋换给工程师;雨中转场,他把技术人员推进驾驶室,自己坐在大箱板上。每逢到边防,他忘不了给守卡的战士捎些青菜和书籍……
4岁丧父的李国安,靠母亲拉扯大。母亲退休后,最大的心愿是等儿子有套房子,和他住一起。可是,直到老人去世,仍未遂这个心愿。部队在北京分给他的三居室住房,他让给了战友,妻子和孩子挤在集体宿舍里;团里为他准备的套房,他又让给了别人。到现在,办公室仍是他的家。母亲患病后,他把老人接来身边住院,想多尽份孝心,但繁忙的工作使他难得有空陪床。只好雇保姆帮着照料。
1993年4月24日,李国安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从工地上急急忙忙赶到医院。
贴在老人耳边,李国安轻声呼唤:“妈,国安回到了。”
“安儿……”老人吃力睁开双眼,老泪横流。
李国安心都碎了,他削了一片老人平日最爱吃的荸荠,跪在地上,一点一点放在母亲嘴里,泣不成声。
老人颤巍巍地攥住儿子的手,声音渐渐细了下去:“公家的事要紧,妈不怨你,也不再……拖累你了……”
作为给水团长的李国安无愧于党和人民。任团长5年,他率领给水团转战160万公里,打出的水,可解决128万城市人口或256万农村人口用水,可养500万头牛和羊。他们在被视为无水的沙漠戈壁找到了水,在矿化度很高的地区找到了饮用水,在北纬40度以北开创了我国冬季成井的先例,在大鹅卵石地层填补了采用孔内连续爆破成井的国家空白,成井率高达95%;他主持撰写的边疆水文地质报告,已被推荐参加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评选……这一切,均被专家称为水利史上的奇迹。原水利部部长钮茂生认为:“李国安为边疆军民用水做出的贡献是空前的。他是出色的水利专家。”但,熟悉李国安的人都清楚,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夫妻天各一方,他当团长后,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总共不到6个月。1993年腊月二十九,妻子郭晓莹带着儿子赶到部队,想和14年没在家过春节的丈夫一起过个团圆年。谁知,丈夫除夕夜上了呼市金川开发区打井工地,初一深夜才回到家。初二一早,娘儿俩欢天喜地随李国安出去逛逛,三转两转,又转到了打井工地……
有段时间,儿子源源随李国安在部队驻地读书。学校的家长会,他都请别人代替。源源转到母亲身边后,成绩一直上不去。孩子大了,看着爸爸常常为团里的子女考学、当兵跑前跑后。1998年“五一”节晚上,18岁的儿子郑重找父亲谈话:“你再不管我,我以后就不认你这个爸了!”说完扭头就走。李国安愣在那里,鼻子一酸,差点没哭出声来。
李国安做过医生,清楚自己8年前就时断时续的腰痛病,可从未顾上去检查一查,直到疼昏在工地上。他每年掌握着数百万元的审批权,每次外出却是以馒头干和矿泉水充饥,最多时一次带了5公斤馒头干。司机小马清楚记得,路过乌拉特后旗,团长请每人吃的两碗羊杂碎和三根油条,是西部找水两个月中最好的一顿饭。
身边的同志偷偷给李国安记了一笔帐,记载着近几年他帮助团里官兵的款项,粗粗一算,竟有11000多元。
1998年,水利部奖给李国安1万元,让他好好补补身体,他又补上了1000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和军区幼儿园。钮茂生部长得知后,特地追加了1万元,并专门规定,不能挪作他用。直到这时,他才还上多年来欠下的7000元债。
35度边疆春秋,李国安从未向组织伸过手,他常说,有首歌唱得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祖国和人民记住了李国安钻杆一样坚韧不拔的意志,记住了李国安为党的事业寝食不安的奋斗精神。北京军区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水利部号召全国160万水利职工学习这位“穿军装的水利战士”。他的名字写进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他的事迹,被内蒙古京剧团改编成京剧,连演38场,感染了成千上万观众。
- 上一篇:曹克明--党的忠诚卫士
- 下一篇:任国庆--西藏人民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