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分类与预算编制改革工作汇报
时间:2022-05-08 01:51:00
导语:收支分类与预算编制改革工作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及重要意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改革后政府收支分类的主要变化;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工作开展情况;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涉及的有关问题;新旧支出科目的对应衔接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改革的背景、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的目标、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收入分类的主要变化、支出分类的主要变化、支出科目的主要变化、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统筹规划,认真制订改革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关于新科目体系与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问题、关于科目调整带来的口径变化问题、关于法定支出增长的考核问题、关于支出经济分类如何使用问题、关于相关财务会计制度配套问题、关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新支出科目的问题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所谓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科学规范的类别和层次划分,以便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项收支活动。以政府收支分类为基础的政府收支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政府收支分类及收支科目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
我国原来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分类,是参照原苏联财政管理模式确定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几十年来,根据不同时期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也作过一些小的调整,但基本分类方法和体系一直没有大的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这套科目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首先,原来的收支科目体系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出科目不能直观、明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不能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由于原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如排在前六位的主要支出大类分别反映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支出项目,这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转变不相适应。我们现在搞公共财政,说通俗一点,就是聚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预算编制必须讲究公开、透明,让公众看得明白,监督有力,最终让公众满意。但是,按原科目编制的政府预算不能清楚地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究竟花了多少钱。比如,通过原科目,我们看不到完整的教育支出,要想知道一般预算中的教育支出总额,必须将教育事业费支出与行政管理费、科技三项费用、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外交外事支出等科目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按项目汇总相加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预算确实存在“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二是缺少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不利于做细、做实政府预算。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一般通过两种分类反映。一种是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支出功能分类,如教育、农业、国防等;一种是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的支出经济分类,如工资、办公费、会议费等。其中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是政府预算编制以及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改革前,我国没有设置一个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只是在支出的类、款、项科目之后附设了部分按经济分类的科目,各地根据实际需要也自行加设了部分科目,这些科目类似于国外的支出经济分类。由于设计较粗,涵盖范围有限,口径不一致,给统计分析和财政、财务监管带来了很大不便,不能完全满足做细、做实政府预算的要求。
三是涵盖范围偏窄,不能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全貌。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仅反映预算内收支,没有包括应该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给政府收支的全面反映、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带来较大困难。
四是统计口径与国外有较大差别,不利于宏观分析决策和国际比较交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金融统计核算体系都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改革。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一直未作类似调整。受政府收支科目涵盖范围和分类标准的影响,我国财政统计口径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给国际比较交流带来不便。为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再要求我国尽快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其次,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
从部门预算改革的角度看,由于政府收支科目改革滞后,财政部门上报人大审议的总预算和部门预算仍然沿用老科目,预算报告和草案中的许多重要数据,如农业、科技、教育等支出分散在各类科目中,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不透明、看不懂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代表和委员们对此反应较为强烈。因此,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
第三,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早在1999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就指出:“要着手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细化预算编制、推行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关于2003年中央决算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科目体系,对于加强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建议“抓紧制定和推行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全国人大预工委也表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对今后各级政府职能的调整、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这项改革,全国人大将给予充分支持。”
按照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财政部从1999年底开始启动这项改革的研究工作。于2000年7月形成了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2002年至2004年,改革方案以各种形式反复征求中央各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作修改完善。20*年,选择在交通部等6个中央部门和湖北省等5个省市进行改革模拟试点。20*年11月,财政部就改革试点情况和有关问题分别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作了专题汇报。2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于20*年元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二)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它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关系到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关系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概括地讲,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更好地发挥对市场和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二,有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职能的发展方向。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能够完整、直观、明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第三,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分类体系,有利于做细、做实政府收支预算,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第四,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财政预算的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反映政府的各项收支活动,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防止部分财政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从而有效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预防腐败。
第五,有利于开展国际比较和交流。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有效保证财政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有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有利于国际间的比较与交流。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目标
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二)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部在设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我国原来的预算科目体系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充分考虑了公共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对科目体系的要求,也认真研究了政府收支分类的国际经验,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美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政府收支分类方法,以及部分转轨国家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情况。主要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公开透明。确保按照新的收支分类体系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既要使财政部门自己说得清楚,也要让社会公众看得明白。
二是中西结合。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与国际通行口径的有效衔接和比较,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三是便于操作。新的收支分类体系设计在内容和层级上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简化,方便实际操作。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
1、收入分类。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并按国际通行做法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和执行预算,又可根据需要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的分类统计体系。
2、支出功能分类。为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能够较为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结构。
3、支出经济分类。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在原有支出科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并设类、款两级科目,类级科目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满足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改革完全到位后,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做了什么事,花到什么地方,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和决策依据。
三、改革后政府收支分类的主要变化
(一)收入分类的主要变化
主要从范围、方法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涵盖范围
旧科目:预算收入(一般、基金),部分保险收入
新科目:增加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更全)
2、分类方法
旧科目:按各种收入简单罗列
新科目:按科学标准和国际惯例划分(有利于管理、统计、分析)
3、分类结构
旧科目:类、款、项3个层次
新科目:类、款、项、目4个层次(更细化)
与原政府预算收入分类相比,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拓展了涵盖范围。新分类在原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收入之外,又增加了财政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从而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政府收入分类。
二是规范了分类标准。主要是从大的分类框架和分类涵盖范围方面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比如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收入分类,包括四项:税收、社会缴款、赠予和其他收入。对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它是单设科目反映的。
三是增强了分析功能。由于新的收入分类与国外口径基本一致,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将更加便利。
(二)支出分类的主要变化
同收入分类一样,支出分类也可以从范围、方法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涵盖范围
旧科目:预算支出(一般、基金),部分保险支出
新科目:增加预算外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更全)
2、分类方法
旧科目:类、款、项科目,有按性质分类,也有按功能分类,但职能不全,目级科目按用途分类,反映也不全。
新科目:功能分类按职能,经济分类按用途(全面、科学、标准、规范)
3、分类结构
旧科目:类、款、项三层,另加目级一层
新科目:功能类三层,经济类二层(层次全,分级反映)
与原支出分类科目相比,新的支出分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支出分类由一维改为多维、由平面转向立体。原来的支出分类体系主要是按经费性质划分和设置的,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支出体系;新的支出分类体系既包含支出功能分类,又包含支出经济分类,前者主要完整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说明政府究竟做了什么,后者主要明细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两者分别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立体地展现政府支出活动的全貌。
二是支出功能分类由按性质、按功能的混乱划分改为完全按功能划分。原来的支出功能分类,为便于财政资金的切块分配管理,把政府各项支出笼统地按经费性质进行划分。从政府的角度讲,这种不能集中反映政府职能的支出分类方法,对合理转换政府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宏观调控等都是不利的。而改按功能分类,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弊端,达到集中、直观、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目的,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三是支出经济分类由零散、不完整改为完整统一、自成体系。原来我们没有单独的支出经济分类,只是在支出的类、款、项科目之后附设了一些目级科目,如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业务招待费等,类似于国外的支出经济分类。并且这些目级科目设计较粗,是一个局部的、片面的概念,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另外,在实际执行中,部门和地方根据需要又增设了一些节级科目,但由于口径不一致,给统计分析和财政、财务监管都带来很大不便。而新的支出经济分类则是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相对独立的分类体系,可以更好发挥支出经济分类的作用。
(三)支出科目的主要变化
新旧支出科目的主要变化集中体现在功能分类科目上。由于分类标准、科目涵盖内容不同,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与旧支出科目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旧科目对应到新科目,有的只需按科目内容在新科目中重新定位即可,转换流程为:旧科目—定位—新科目;有的则需要对原科目进行技术处理,转换流程为:旧科目--拆分—归集—定位—新科目。下面,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类是变化不大,基本上可以直接“对号入座”的支出科目。主要是一些内涵较为明确的专项经费支出科目,这类科目的内容可直接在相关新科目中反映。包括原农林水等事业支出、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国防支出、公检法司支出、排污费支出、教育费附加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
举例说明:
1、农林水等事业支出
原“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农林水事务支出”下的“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等款级科目。
2、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
原“教育支出”下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教育支出”下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款级科目;原“科学支出”下的“基础研究”等项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科学支出”下的“基础研究”等款级、项级科目;原“医疗卫生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医疗卫生支出”类级科目。原“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的相关科目。
3、公检法司支出
原“公检法司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类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公共安全支出”类级科目。
4、排污费支出
原“专项支出”下的“排污费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环境保护支出”下的“排污费支出”项级科目。
5、教育费附加支出
原“专项支出”下的“教育费附加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教育支出”下的“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款级科目。
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原“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下的“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支出”款级科目,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的“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款级科目;原款级科目“就业补助支出”,直接对应新科目中的“就业补助支出”等款级科目。
另一类是变化较大,不能直接对应,需要根据具体的资金投向或具体项目,对原科目反映的内容进行拆分,然后分别归集、定位的支出科目。主要是一些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的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行政管理费等。这些科目拆分归并到相应的新科目后,原来的科目名称自动消失。
举例说明:
1、基本建设支出
原科目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在新科目中要化整为零,按照资金的具体投向或项目进行拆分,打散以后,分别归集到“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类级科目中去。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中已经不存在基本建设支出科目,为了反映由发改委安排和分配的基本建设支出,在支出经济分类中专门设立了基本建设支出科目。
2、科技三项费用
原科目中,“科技三项费用”类下是按行业分类的,分设了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等科目。新科目中在“科学技术”类下设置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科目,原来按行业分类的科技三项费用,要按现在的归口管理情况和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应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款级科目中去。
四、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工作开展情况
经国务院批准,从20*年1月1日起,全国正式启动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总体要求,我市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积极行动,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为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成立了*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具体承担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工作。同时,将改革的主要内容、统计口径的变化、改革的组织实施等情况及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纪委等领导机关汇报,便于各级领导从宏观上协调、加强对改革的领导。
二是统筹规划,认真制订改革实施方案。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市于20*年4月印发了《*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武财预[20*]149号),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原则及主要内容,对各部门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按照改革实施方案,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分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20*年3月至4月上旬,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20*年4月中旬至4月底,完成动员培训和分部门的预算科目对照工作;第三阶段为20*年5月份,按时间要求完成20*年政府预算的数据转换工作;第四阶段为20*年6月至12月,完成20*年预算执行分月数据转换和20*年政府预算按新科目的编制工作。今年按财政部要求,我们还对20*年预算执行数据进行了转换。
三是精心组织,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广泛开展宣传培训,从20*年4月起,分财政部门内部、市直各部门和各区三个层次组织多次业务培训。下发有关文件和培训资料,组织有关部门会同财务软件公司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数据转换软件的研发和测试工作。并组织召开了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动员大会,对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布置。经过动员和培训,为改革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由于领导重视,方案科学,组织严密,我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始终有条不紊地开展,科目数据转换等工作如期完成,并保证全市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改革。
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涉及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新科目体系与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问题
这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虽然牵涉面广,但它只改变资金的反映渠道和统计口径,并不触及单位的资金分配、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不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主要是一项技术性和基础性的改革。为尽快确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框架,当前不改变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政府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的管理方式。
(二)关于科目调整带来的口径变化问题
由于改革前后的收支科目名称、口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尽管改革前后支出科目的名称从字面上看差不多,但包含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因此,新科目的数据与旧科目的数据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如果要比较,必须对新科目作相应的技术处理。
(三)关于法定支出增长的考核问题
1、法定支出的范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农业、教育、科学、卫生、计生等法定支出项目必须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实际工作中,我市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对以上法定支出项目都是按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进行安排的。
2、改革后法定支出科目口径的变化。改革以前,法定支出增长的计算范围一般只包括旧科目的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农业事业费、卫生事业费等。改革后,教育、科学、农业等支出科目不仅包括了原来的事业费,而且包括了原科目中的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事费等,涵盖范围加大了,口径发生了变化。
3、新科目下计算法定支出的实际操作。新科目下,法定支出如果按新的大口径支出科目进行考核,客观上会导致基本建设、行政管理费等支出与其他事业费支出混在一起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增加行政运行成本,加大财政支出压力。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并方便操作,改革后,我们在安排法定支出项目预算时,对新科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剔除,仍使用原口径安排预算并进行考核。
4、法定支出的计算口径。一般来说,新科目-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其他应剔除的支出=法定支出的旧科目口径。
举例说明:
(1)农林水事务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农业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新菜地开发基金支出-林业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林业建设基金支出、育林基金支出-水利支出款级科目下的原经济建设口的各项支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水资源费支出-扶贫款级科目-农业综合开发款级科目=原农业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2)教育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普通教育支出款级科目下的学前教育支出-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支出款级科目下的教师进修支出、干部教育支出-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原教育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3)科学技术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原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原科学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4)医疗卫生支出新科目-各款级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各款级科目下的行政运行支出-医疗保障款级科目下的行政单位医疗支出、事业单位医疗支出、公务员医疗补助支出=原卫生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科目下的计划与人口生育事务支出科目-该科目中包含的基本建设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行政运行支出=原计生支出法定增长口径范围。
(四)关于支出经济分类如何使用问题
支出经济分类用于反映政府和单位支出的具体用途,它是细化预算编制、组织单位会计管理核算的重要工具。目前财政部暂不作统一要求,估计在今年决算中会要求反映。但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合理选用科目,湖北省和*市根据工作需要规定细化到类。
(五)关于相关财务会计制度配套问题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等统一由财政部负责统一修订。各地、各部门可在职责范围内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对其他相关制度作相应调整。
(六)关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新支出科目的问题
由于改革后支出科目的名称、口径、涵盖范围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大代表们在审议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算时,对个别支出功能科目经常提问,如认为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数额较小,与当前我市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实际情况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符合。我们在工作中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主要原因是,目前环境保护支出科目主要包括环保部门的行政运行经费、环境保护事业费、部分林业支出、排污费支出、以及用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建设拨款支出等,对原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等专项资金中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部分支出项目,如市发改委安排使用的节能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安排使用的环保专项资金等,按科目规定分别归集到科学技术支出科目和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科目中,而不是归集到环境保护支出科目,导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涵盖范围较窄,数额偏小。此外,污水处理费、绿化费等预算外资金用于环保的支出每年也达数亿元,但由于资金管理体制的原因,无法在环保支出科目中得到体现。
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新的支出科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研究,看看能否在不改变资金的现有管理方式和安排渠道的前提下,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将原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中安排的节能和环保等专项资金,以及用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其他专项资金,统一归集到环境保护支出科目,逐步做大环境保护支出预算,真实地反映市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六、新旧支出科目的对应衔接
新科目对应旧科目,由于新科目内涵较大,一般来说,一个新科目要对应多个旧科目。
- 上一篇:储备库后备干部调整推荐大会讲话
- 下一篇:财政局国债检查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