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汇报材料

时间:2022-05-06 06:10:00

导语: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汇报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共、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社区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通过实践和探索,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从试点到普及,从城市到乡镇,快速推进,逐步深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市现有社区居委会139个,其中城区39个,县(市)所在地和乡镇社区居委会100个,涉及居民户数21.3万户,70万人。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8345个,社区从业人员15278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856人,职业培训1534人,劳动保障事务6622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六个到位”,加快建设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

1、领导重视,政策到位。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并在东宝区开展试点,探索社区平台建设的经验和途径。今年5月16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社区建设。为了推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对我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从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2、合理配置,机构到位。为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民主自治作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建设,我市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赋予了社区低保、精神文明建设、居民综合服务等13项职能。根据上级要求,考虑到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十分繁重的特殊情况,我市决定在全市街道和社区新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将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统一命名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定编2-3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统一命名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到目前,我市所有街道和93个社区已先后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

3、择优录用,人员到位。为了确保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素质,我市严把工作人员入口关,由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结合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对地方推荐的候选人员实行严格考核、竞争上岗、择优录用,选拔了一批优秀人员充实到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目前,全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共有干部职工257人,已全部到位并投入工作。

4、财政支持,经费到位,2002年,市政府第四次提高财政拨款标准,使城市每个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经费拨款由过去的6000元增加到10000元,县(市、区)、街道财政分别配套10000元或5000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每年也向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在注入货币资金的同时,还辅之以土地、资产、政策等全方位的投入,彻底解决了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5、社会动员,场地到位。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在开办之初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办公场所问题。去年,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由各级政府部门对口帮助有困难的社区建设办公场地,并责成政府督查室及时掌握情况,跟踪督办,确保了全市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场地到位。

6、规范管理,制度到位。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专门印发了《关于规范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流程的通知》,制定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职责和各项工作职责,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流程,有效促进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强化“六项职能”,全面推动社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

1、强化社区劳动力资源管理职能。为加强社区劳动力资源管理,重点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特困人员基本情况和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社区制定了《社区居民调查登记表》、《社区居民失业与再就业状况登记表》、《社区参加社会保障人员登记表》、《社区离退休人员情况登记表》等表格,工作人员挨家逐户登记造册,建成档案台帐,制作光盘输入各社区的微机,为更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各类人员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建机构的社区均完成了建立劳动保障服务基本台帐的工作,其中有22个社区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数据库。

2、强化社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全市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积极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推荐培训、技能鉴定、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派遣等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共中介成功3965人,职业指导近15000人次,提供政策咨询28400余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420人,安置再就业949人,为辖区内居民劳动保障事务9100余宗。

3、强化社区就业实体和组织职能。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和社区就业组织,是扩大社区就业容量,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社区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社区共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和就业组织197个,安置就业2553人。

4、强化社区就业扶持和再就业援助职能。我市各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积极协助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待遇手续,受理需办《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申报和公示,组织实施了系列的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共有6918名下岗失业人员得到援助,3856人实现再就业,2700多人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帮助下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2377人享受了各项有关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5、强化社区社会保险和社会化管理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数据库,掌握离退休人员生存和流动状况,协助为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等服务;办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性调整,协助离退休人员家属申领丧葬补助和遗属抚恤金;协助有关部门在离退休人员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截止今年五月底,我市已对19564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54.03%。同时,为了维护广大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确保社会稳定,社区工作人员走门入户,排查核实,为9.2万名对象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服务。

6、强化社区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宣传职能。掌握好、利用好这些法规政策,是执行好、落实好这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法规的关键。我市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采取多种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送到了每个社区居民手中,有力促进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把握“三个特点”,努力开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虽然我市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还存在着整体合力不强、长效机制不全、基础设施滞后、资源整合不够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探索新时期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特点,推动我市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迈向新台阶。

1、把握社区服务社会性特点,在机构建设网络化上下功夫。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向社区延伸,职能与社区结合,不仅是劳动保障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这一时代趋势,进一步加大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网络化建设力度,为劳动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地区经济改革与腾飞夯实基础。我市政府计划在保持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在两年内再拿出200万元,用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

2、把握社区功能多样性特点,在机构管理规范化上下功夫。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职能多,覆盖广。随着形势的发展,其承担的职责将越来越重。要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必须有规可导,有章可循。因此,必须在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上做好文章。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政策,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规章制度,严格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强化队伍素质培训,推动社区劳动保障事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3、把握社区事务繁杂性特点,在机构工作手段现代化上下功夫。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工作人员每天不仅接待量大,而且事务繁琐零杂,办快了,办好了是份内事,办慢了、办错了就会引发不良后果。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的工作手段,是做好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市将把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下一步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重要内容来抓,利用近两年时间,分两步走,首先在城市社区实现社区劳动保障前台服务计算机化,随后全市普及;其次,到200年,在全市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机构计算机网络联通,形成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各负其责,随需联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