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委工作总结(共2篇)

时间:2022-02-25 09:41:09

导语:市农委工作总结(共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农委工作总结(共2篇)

第一篇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着力建设现代农业,成功抵御了低温、洪涝及持续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农业总产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188元,增长14.1%。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75.8万亩,总产66.59万吨,增长1.5%和1.3%,大灾之年仍实现了粮食生产“双增”的目标。一是高产创建带增产。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平衡增产。全市共建设21个部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片早稻平均单产477.8公斤;中稻平均单产700.4公斤;晚稻平均单产498.6公斤。分别较非示范区平均单产高出86.5公斤、217公斤和88.6公斤。贵池区观前水稻种植大户吴正龙的百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达到了758.9公斤,创下了我市中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最高产量。二是抗旱减灾保增产。今年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我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灾情,制定技术方案,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补改种,全力做好抗旱减灾。三是强化服务促增产。积极推广良种统供、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先后举办了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在田作物灾后管理暨病虫害防治等现场会,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2、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立足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推进茶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013年全市新建及改造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民抓好春茶生产救灾。针对春茶产销新形势,引导茶农调整茶类结构。六月份在贵池区牌楼镇举办了夏秋茶生产现场会,引导农民利用中低档茶资源,发展夏秋茶生产,弥补春茶损失。虽遭遇“倒春寒”及市场变化影响,全年茶业生产仍呈现产量产值双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市茶叶产量10292.6吨,增长29.4%,产值8.01亿元,增长5%。二是推进水产跨越工程。积极扶持水产大县建设,全面提高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省率先组织召开了全市现代渔业发展现场会,以鳜鱼为重点促进特色水产发展。创建水产健康示范场,提升水产健康养殖水平,组织5家单位申报第八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44.8万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29.8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12.6万吨,增长4%,渔业经济总产值19亿元,增长8.6%。三是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贵池杏花村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我市共有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2013年全市新增农产品质量认证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3个。四是推进茶产业品牌整合。组织修订了九华佛茶质量标准,组织专家优化提升了九华佛茶制作工艺,召开了重点产茶企业座谈会,统一思想认识。组织企业参加等各类展销活动,举办了“九华佛茶”杯全国象棋大赛,多渠道拓展市场。目前正在筹备成立“市九华佛茶协会”。同时省茶业学会2013年会也即将在我市举行。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一是抓好转型倍增计划实施。全市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130个,比去年增加27个。1-9月份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61亿元。二是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全市引进农业投资项目45个,总投资36.5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组织企业参加了中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邀请了广东温氏等3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参展,签订了总投资3.5亿元的2个重点项目。在第三届绿运会举办期间,组织了“绿运嘉年华——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全市共70家农业企业参展。

4、抓好杏花村农业景观建设。围绕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推进农业景观建设,打造新兴旅游业态。一是推进农耕文化园建设。协助杏花村管委会编制农业种植规划,制定种植技术方案。引进天方集团参与杏花村建设,目前集团已建设60亩茶园,组织农技人员做好茶园管理技术服务。二是积极申报争取项目。“杏花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和“省现代农业支持茶产业发展项目”已批复,到位资金615万元。协助编制了“杏花村现代农业项目”和“贵池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三是主动参与农业景观建设。市农委良种繁育站在杏花村景区建立30亩有机稻米良种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参与策划农耕大典农事活动。

5、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农民幸福感。一是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目前全市建设户用沼气池1000户,建设乡村服务网点15个,已完成年度任务。二是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3202人,完成年度任务。三是推进蔬菜基地建设。截止10月底建设钢架大棚400亩,预计在11月底可全部完成500亩建设任务。完善蔬菜产供销体系,在持续高温天气,我委统一采购了20万平方米遮阳网,补贴发放给蔬菜种植大户,稳定蔬菜蔬菜,保障了城区蔬菜供应。今年还在蔬菜基地及农贸市场新建农残检测室10个,加强蔬菜质量实时监控,确保吃上放心菜。

6、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将美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立足点,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完成池青九沿线农业景观规划。按照“县区负责、乡镇实施”的原则,抓好池青九沿线农业景观规划落实,目前规划区共种植红花草6870亩,油菜2100亩。二是抓好产业发展。围绕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抓好首批82个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组织编印了《市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贵池区乌沙镇乌沙社区、石台县矶滩乡沟汀村为申报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9月份在浙江省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现代农业专题培训班,各县区分管领导和26个美好乡村示范村所在乡镇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三是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在交通主干道、景区周边、河湖两岸新建一批休闲农庄、农家乐、农业采摘园、渔业观光园等休闲农业设施,目前已启动升金湖周边休闲农业规划制定工作。申报全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全市境内农业、休闲旅游大小景点(区)共有600多处,其中各类园区186个、乡村“农家乐”式旅游景点达470多家,年接待游客15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带动农民2万人。

7、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奖代补考核验收办法(试行)》,对落实土地流转奖补政策进一步细化。二是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对规模较大、做法较为典型的东至县东流镇、青阳县丁桥镇、木镇镇等3个乡镇的农村耕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掌握了解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9月份在东至召开了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暨确权登记工作现场会。三是加强流转管理服务。抓好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土地流转季报制度,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1万亩,其中新增流转面积17万亩。

8、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培育创建各级示范社。选取10家市示范社做为全国级、省级示范社培育对象,选取30家县区级示范社做为市级示范社培育对象,今年新增省级示范社5家,全市现有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28家,市级示范社101家。二是扩展销售渠道。组织20家合作社近100种产品参加了合肥农交会合作社馆日活动,组织合作社与“徽润”联合社对接,鼓励合作社开设网店,多渠道拓展市场。目前1家合作社加入了“徽润”联合社,6家合作社与“微润”联合社达成了意向性签约协议,100余家合作社在大中城市建立了直供直销店(点),10余家合作社在淘宝和天猫上开设了网店。三是加快家庭农场培育。起草了《市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初稿)》,从土地流转、人才培训、品牌培育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扶持,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目前全市已注册登记68个家庭农场。

9、提高农业服务水平。着力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根据农时季节,以科技咨询、举办现场会和培训班等方式开展农技服务。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各类技术讲座4期,受训人员3000余人。先后举办了夏秋茶生产、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在田作物灾后管理暨病虫害防治现场会。二是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88万亩,积极开展H7N9禽流感防控,抓好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确保全市无重大病虫害和疫情发生。三是抓好质量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农资市场整治。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今年抽检蔬菜样本3180个,平均合格率98.5%;生猪“瘦肉精”尿检样本2450批次,全部合格;水产品、畜产品送检样本各30个,全部合格,合格率100%。加快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项目建设,2013年中央投资400万元资金现已到位,目前正在开展仪器设备的选型。

10、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积极宣传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抓好农机购置补贴落实。今年争取购机补贴资金3005万元,目前已补贴农机具7674台套。二是扎实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市种植业承保面积244.3万亩,保费4464.13万元,已赔付1141.8万元;能繁母猪承保14873头,保费89.2万元,已赔付102.3万元;特色农产品(大棚蔬菜、烟叶)承保面积2.9万亩,保费187.6万元,已赔付30.7万元。三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在全市35个村实施了“千村整推工程”,累计共投入各类资金4615万元,实施了道路桥梁修建、堰塥修复加固、中小学教学楼维修等一系列工程,现已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自然灾害造成严重影响。今年以来倒春寒、4.29龙卷风、6.7和7.6暴雨、7-8月的持续高温,均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二是市场变化造成冲击。畜禽养殖效益下滑。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户普遍亏损,同时受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流通受阻,消费降低,产品严重积压,对全年农民增收的影响较大。三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造成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但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效益较低仍是不争的现实,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农业效益产出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

第二篇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虽然遭受低温冻害、病虫害等灾害影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态势。201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1亿元、增加值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均增长5.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80元,同比增长13.3%。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75万亩,总产71.2万吨,增长2.2%和2.5%;油菜种植面积52.7万亩,总产7.64万吨,减少4%和10%;棉花总产3.2万吨,增长2.5%;茶叶总产7956.5吨,总产值15亿元,增长5.7%和25.57%;预计全年肉蛋总产11.5万吨,增长5%;水产品产量12万吨,增长4%

1、组织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继续实施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全市共建立省级水稻核心示范区25万亩,平均亩产582公斤,高出非示范区亩产103公斤;建立部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1个,平均亩产673公斤,高出非示范片亩产181公斤。建立部级万亩油菜示范片2个,面积2.3万亩,经专家组测产验收,示范片内油菜籽最高亩产223公斤。建立部级万亩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面积2.2万亩,单产122公斤。

2、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全市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市场供求保持稳定,预计全市生猪存栏42.28万头,同比增长5.19%,其中能繁母猪3.19万头,同比增长7.01%;出栏70万头,同比增长2%。家禽存栏1176.55万只,同比下降0.08%,出栏1732.35万只,同比增长4%;牛存栏2.22万头,同比下降4.12%;羊存栏1.50万头,同比增长7.38%。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步伐加快,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5%。水产养殖规模扩大,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4.6万亩,较上年增长8000亩,特色养殖发展迅速,以小龙虾、河蟹、黄鳝为主导产品的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30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67%。

积极推进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组织申报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家,申报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家,开展了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评选;对第三、第四批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进行了复查验收,组织申报第七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开展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评选工作,完成了7个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考评工作。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月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9.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8.5亿元,同比增长24.3%。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17.3%;新增省著名商标9件,目前全市农业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数量达34件。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创建,组织15家龙头企业申报了省级龙头企业,目前已报省农业产业化指导委员会待批;组织开展了市级龙头企业评选工作,各县区组织40家企业申报市级龙头企业,下一步将组织开展评审。启动实施“411”转型倍增计划,起草了《市农业产业化“41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意见》,并以池政办〔2013〕9号文件下发实施,并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区,各地也相继编制发展规划并出台政策措施。加快贵池梅里、东至东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高标准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规划,梅里示范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控制性面积2.58平方公里,东流示范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梅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已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全面完成土地平整、水泥路网、供排水管网、供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东流示范区投资3800万元完成土地整治、修建沟渠道路等,同时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入驻示范区,目前已进入园区的企业达4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组织企业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淮北食品博览会、市绿色食品展等展会活动,增进了与省外企业的相互交流,引进农业投资项目24个,总投资额24.5亿元。

4、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东至东流、青阳九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东至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40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建成优质水稻、水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青阳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青阳九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已形成“一轴”、“两片”、“七基地”的建设格局。(“一轴”指示范区在地理位置上自杜村、庙前由西向东与蓉城、新河、木镇、丁桥等乡镇形成沿国省县道为一体的一条轴线,“两片”指依托庙前镇、童埠圩区现有产业基础,建设示范区两个核心片,“七基地”指沿规划区交通轴线呈串珠状分布的优质水稻产业基地、大棚蔬菜产业基地、优质畜禽产业基地、特种水产产业基地、茧丝绸产业基地和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优质茶产业基地);贵池区已正式编制可研报告,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5、加快茶产业发展。制定了《2013年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了具体任务,制定了检查验收标准。全面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新建及改造无性系良种茶园1.2万亩,新建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3个(石台县在仙寓镇奇峰村建设苗圃基地65亩,繁育迎霜、舒茶早等国家级良种;贵池区霄坑村、青阳县陵阳镇各新建良种苗圃基地10亩,繁育龙井长叶、舒茶早、凫早2号等国家级良种)。加强茶叶品牌推介宣传,4月28至30日举办了中国·2013茶文化博览会,全市有60家企业参展,开展了茶叶品牌展示、产销对接会、名优茶评比、最美茶乡评比、茶王拍卖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茶产业发展。

6、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完善蔬菜产供销体系。2013年全市计划新建蔬菜基地2000亩(其中钢架大棚500亩,露天菜1500亩),其中主城区新建钢架大棚400亩,露天菜地1000亩,目前蔬菜基地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加快推进我市“放心菜”工程建设,先后赴合肥、铜陵等地考察,在借鉴和吸收两市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市放心菜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经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大力开展产销衔接,组织蔬菜基地企业、合作社先后在翠微苑、科苑社区开展周末基地蔬菜直销活动,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蔬菜价格,目前累计销售蔬菜3万多斤,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建设社区直销网点,扶持蔬菜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在主城区设立5个社区直销网点,目前,红庄、秋江、润农三家蔬菜合作社在我市人民路、河滨花园、和泰星城设立的社区蔬菜直销店正式营业,年底前将再建成2家社区蔬菜直销店。继续开展农超对接一元菜活动,在永辉超市设立一元菜销售专区,在法定节假日期间,每天保持5个以上蔬菜品种价格低于1元,让市民吃上放心低价菜。

7、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组织开展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共发放禽流感疫苗935万毫升,发放猪蓝耳病疫活疫苗68万头份、灭活疫苗35万毫升,发放猪瘟疫苗89万头份,猪口蹄疫疫苗85万毫升,牛羊口蹄疫疫苗14万毫升,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全年重大动物疫情形势稳定,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建立专业化防治组织130个,拥有大中型防控机械2502台套,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防治面积877.5万亩次,实施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63万亩,挽回粮食7.4万吨、棉花0.4万吨、油料0.7万吨。

8、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对农资生产企业、批发市场、产品集散地、经营门店等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29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7多万份,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650个次,整顿农资市场50个,查获农资18170公斤,立案查处25件,结案17件,受理投诉举报14件,挽回经济损失15.38万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10个蔬菜、水果、茶叶生产基地和8个农贸市场的农产品集散市场进行了抽检,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例行监测力度,增加检测品种和数量,提高检测频率和密度,杜绝超标和不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今年抽检蔬菜样本2780个,平均合格率98%以上,生猪“瘦肉精”尿检样本1550批次,全部合格。水产品、畜产品送检样本各30个,全部合格,合格率100%。加强农产品“三品”认证,2013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农产品质量认证12个,其中无公害1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5个,还有5个产品正在申报认证。

9、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实施。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农村沼气建设两项民生工程。截止到10月底,全市超额完成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实际培训13505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2243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8642人(其中提升性7942人)、农民创业培训32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300人。推进农村沼气建设,2011年度建设任务现已全面完成,全市建设户用沼气池2000户、乡村服务网点15个。因2013年度农村户用沼气池、乡村服务网点等项目计划下达时间较迟,目前各地已完成实施方案报批工作,预计到11月中旬将全面展开建设。

10、不断深化农村经营机制体制创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4个县区和51个农业乡镇及其所属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全市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全市50亩以上规模流转种养面积累计达到21.35万亩。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工作,新增1家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目前全市省级示范社已发展到23家,其中全国示范社3家。选取30家合作社为市级示范社培育对象,9月份组织开展2013年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工作,明确申报条件和评选标准,目前各地正在组织申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启动56个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方式,组织400多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农技推广服务,服务指导科技示范户4000多户。

11、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以石台县为重点,实施重点工程,推进专项扶贫。扎实推进七都镇七井村等35个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结合优美乡村创建,安排200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改善示范点村庄环境。实施产业扶贫,安排资金206万元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扩规改造及扶贫户贷款贴息补助。依托省、县级扶贫培训基地,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开展了以旅游餐饮、电动缝纫、机械维修、车工等为主的劳动生产技能培训3期340人,转移率达80%以上,开展经果栽培、中药材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700人次。争取生态移民专项资金72万元,重点对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偏远地区和地势低洼区群众实施整体搬迁。继续扩大农村互助资金规模,争取省扶贫奖励资金150万元,对14个运行规范、效益明显的互助社实施扩规。目前全市互助资金总规模达1300万元。

12、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市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262.6万亩,补贴资金3358万元。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市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52.673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24333台,受益农户10435户。继续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市参保农户达76.9万户(次),种殖业承保面积247万亩(其中:水稻133.06万亩、小麦22.65万亩、油菜49.75万亩、棉花36.78万亩、玉米4.76万亩),能繁母猪承保2.01万头,全年共计赔付金额1333.6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