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建设人才特区实施意见
时间:2022-05-05 03:35:29
导语:创新驱动建设人才特区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发展首位理念的具体行动,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特区,县委县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经济发展关键时期的各种挑战,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现实需求,出台《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县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人才工作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引领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强大引擎。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我县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
《实施意见》突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特区这个主题,以服务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加快引进培育领军型创新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急需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后备人才为重点,从人才“引、育、留、用”环节入手,确定我县人才发展工作思路、主要任务,以及重点人才工程及其政策措施。
一是人才发展思路贴近发展实际。按照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围绕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规划布局,我县人才发展现阶段应采取注重高端引领、突出中高端实用、优先解决紧缺急需、紧抓人才储备、兼顾整体开发,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人才配置体系为基础,广泛域外引才、大力本土育才、优化环境留才、创新机制用才。
二是人才发展目标体现三年“三新”。以企业引才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到2017年,围绕壮大主导产业,支持开发区、产业园、企业通过重大产学研合作形式,领军型人才引进集聚要有新突破;中高级专业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培养要有新增长。企事业单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新增培养不少于1300人。企业引进100名以上紧缺急需人才担任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以及到重点项目、课题领衔攻关;吸引900名以上高校毕业生来陵工作,其中引进300名以上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来陵创新创业,高素质储备人才吸引培育要有新发展。
三是人才发展政策突出创新驱动。《实施意见》在坚持市定的普惠性政策基础上,充分吸纳先进地区的人才工作实践经验,审慎考虑与周边地区的政策平衡性,既有人才高地的前瞻,又不能过于冒进。切实做到符合我县人才发展的县情,把握当前缺什么、急什么,创新政策制高点,增强政策的优势和竞争力。政策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的认定有了新标准、新规范;各类人才的生活补贴、购房补贴适用范围、对象和标准有了新扩大、新提高;对解决技术难题或项目实施有突出贡献的重点人才对象,实行“量身定做”、“特殊政策”和“特事特办”。
二、我县《实施意见》的政策框架有哪些具体亮点
按照县委、县政府南发〔2015〕20号文件的要求,县人才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工作配套政策,如《县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目录》、《县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等若干文件,构成比较完善的现阶段人才政策体系。
一是“以用为本、重在实绩”的原则。在指导思想上提出突出了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人才布局,明晰了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定位、职责。这是今年人才工作的总方向。
二是统筹规划,协调布局。在发展目标上既考虑了全市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总体任务,又结合我县企事业单位现有人才赋存及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3-5年的预期需求,体现人才结构、人才梯队的建设方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整体推进。
三是加大鼓励事业单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提出紧缺急需人才实行目录管理和绿色通道的新理念,既有对现行政策的突破,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将个案处理转化成制度性安排。
四是积极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出了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以下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是对市人才特区政策的补充和完善。
五是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引进储备。这项工作具有战略意义。集合了省、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既有政策,在此基础上将高校类型、实施范围适度放大,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陵就业创业。
六是积极推进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主要将大浦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基地的政策扩大到以后所有科技孵化基地。另外,对“带技术、带项目”的优秀项目按上级财政支持给予1:1县级配套资助,对有关奖励补助实行“一事一议”。
七是全面促进企业人才能力提升。固定了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制,将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培训纳入到整个人才提升培训体系,强调了今后企业人才“工学一体”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县委对党政机关干部学习培养制度覆盖到所有企事业单位,这是人才学习培训制度的一种探索。
八是实行引进人才购房补贴制度。补贴标准高,比周边县更优惠。
三、如何评价我县人才工作的总体现状
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力度,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积极创新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政策和通道,企业及相关社会机构广招人才,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开展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人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但是,人才工作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根据调查,县的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队伍的比例过低(少数行业因资质升级、地方职称评定相对集中),人才创新能力较弱。目前人才政策多从编制、人事管理思维出发,在人才“引、育、留、用”方面亟需正面激励和引导。
二是人才发展战略定位、思路不清。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人才发展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人才工作定位仍不够清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不够融合。人才政策多从编制、人事管理思维出发,人才环境和人才服务创新建设不多,在人才竞争中尚处于落后地位。
三是高层次产业人才匮乏。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相当匮乏。省政府以上特殊津贴专家等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更是长期缺失。
四是人才创新能力较弱。我县近年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较大增长,但多属于专利服务机构开发,科技贡献率偏低。
五是人才支撑体系较差。金融企业的人才科技金融品种少,人才科技项目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人才工作经费受各方面因素制约,长期投入不足。
四、推进创新驱动建设人才特区的重点人才政策有哪些
1.实行紧缺急需人才目录管理。根据产业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县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引进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每3年修订、公布一次。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引进紧缺急需人才。
2.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引进符合《目录》且年龄55周岁以下的高级技师、副高职称及以上或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引进后承担省级以上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或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发明专利来我县进行合作、研究或实施成果转化的,给予补助与奖励,对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了企业核心技术难题、有重大研发成果或突出贡献的,经审核认定后,其生活补助待遇采取“一事一议”,并提供最低10万元的安家补助。
3.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集成“组合型补贴”。
一是生活补贴。在经济开发区(含工业集中区)、大浦试验区以及范围外的“四上”企业、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本科(含紧缺急需的专科)、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400元、500元发放生活补贴,期限最长3年。紧缺专业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在我县稳定就业1年后,按每人本科3000元、硕士研究生及以上50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分2年补助到位。
二是创业补助。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办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的,给予一次性5000-10000元补助。对在孵化基地初始创业人员提供租金和水电费补贴,对创业新产品进行定向招标采购,对优秀创项目给予1-10万元的无偿资金资助。
三是社保补贴。我县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五项社会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补贴。
四是租房或购房补贴。对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公租房及租金补贴,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均申请公租房面积不超过55平方米,专科、本科生不超过30平方米;本科及以上的公租房租金补贴执行市高校毕业生租金补贴标准;租金补贴期限最长3年。在规划区内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的,按硕士研究生(高级技师、副高职称比照)、本科生(技师、中级职称比照)发放最高7万元、5万元的安家补助。
4.推进人才创业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各类产学研机构或实体,研发转化科技成果,开展科研或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创业园、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创业孵化功能。
入驻县级及以上科技孵化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在享受创业特区政策基础上,按新增固定资产给予入驻项目最高10万元创业资助、个人(高校毕业生)最高3万元(5万元)奖补,毕业企业享受10-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带技术、带项目”落户并获得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支持的创新创业优秀项目,给予1:1的县级财政补助,并帮助建立科研工作站和招募组建研发团队。对于实施重大项目,具有一定投资规模,能紧密结合我县产业发展需要,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企业,对其研发资助、奖励等扶持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5.促进企业人才能力提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职业技能大赛,对单项第一名获得者授予县技术能手称号,对单项前三名获得者颁发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现金奖励。对企业人才自主培养给予资助。实施新录用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培训补助。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或专业技术培训,取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或取得初级、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再给予企业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一次性培训补助。
企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规划区内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的,按高级技师(副高职称)、技师(中级职称)发放最高7万元、5万元的安家补助。加快建立“工学一体”就业就学人才培养制度,发挥企业与院校培养人才的两个主体优势和基础作用,政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企校联合招工招生。每年选派不少于10名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进修。
- 上一篇: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论文
- 下一篇: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建设问题研究
精品范文
9创新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