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07 08:07:15

导语:县司法行政工作计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2013年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全市争先进、全省争亮点”为目标,切实履行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三大职能,大力实施“八大工程”,为加快建设美丽、美好幸福新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具体目标和措施是: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升服务大局能力

1、突出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丰富学习形式,拓展学习平台,确保入心入脑,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转化为全系统的行动自觉。准确把握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准确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准确把握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准确把握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

2、全面提升队伍能力。按照“三宽四有”的要求,突出提高领导班子服务大局、开拓创新、依法行政、理论研究的能力,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努力为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大力加强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推行“业务大培训、岗位大练兵”培训模式,着力提高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3、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总结运用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和成果,积极开展“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建好司法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司法行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示范服务窗口”和“示范服务个人”评选活动。

4、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扎实开展“五德”教育,严格执行改进调查研究、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文风会风、厉行勤俭节约、坚持廉洁从政等纪律要求,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提振精气神,提升执行力,将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以“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为内容的“三亮三比三评”制度,努力把司法行政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二、切实抓好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1、深化法律服务业改革发展。实施品牌律师事务所创建工程,引导律师事务所以专业化、规范化推进品牌化建设,大力加强律师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力争培育1家品牌示范所,努力打造一批核心业务突出、服务定位清晰、在专业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律师事务所。实施公证窗口规范化建设工程,按照《关于印发〈省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苏公协〔2012〕9号)要求,加强公证服务形象建设,统一形象标识,改善服务环境,规范接待流程,公示收费标准,拓宽服务范围。加强公证质量建设,健全执业保证金制度、执业档案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环节,严肃查处违规办证、出具错假证等行为,着力解决公证员结构性缺员问题。抓住修改后的民诉法确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诉讼人法律地位的机遇,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开展优秀基层法律服务所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满足基层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2、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法律顾问“三进”工程,推进法律顾问进企业、进乡镇、进村居,年内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重点国有企业全部配备法律顾问,完善“一村一顾问”和城市社区法律工作站建设,村(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95%。积极整合法制宣传、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形成点线面结合、惠及全民的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质量管理、督促检查、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法律顾问经费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组建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公共法律服务义工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法律服务,努力解决目前公共法律服务人员匮乏的实际问题。

3、深化法律服务专项活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专项活动,努力为政府部门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企业依法经营等方面提供周到的法律服务。

4、优化升级法律援助。大力实施“争创省级法律援助示范窗口”工程。加强和拓展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按照“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和工作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进一步抓好法律援助机构软硬件建设,全面改造升级“12348”法律援助专线,积极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方便群众就近获取法律援助。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办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和同级财政最低保障制度。

三、大力推进法律保障工作,不断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1、深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实施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程,不断推进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劳资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逐步形成专门场所和机构、专职人员、专业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覆盖,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调处。深入开展规范化调处中心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县级调处中心实体化事业单位建设。

2、全力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水平。全面推进网格化排查,加大经常性和集中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分级预警报告、分级处置制度和重大矛盾纠纷快报、直报和零报告制度,不断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加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力度,从教材设定、培训计划以及培训组织体系等方面形成系统的业务培训规划,对调解员特别是专职调解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提高调解人员法律知识水平和运用法治思维调处纠纷能力。

3、实施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提升工程。加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优化配置硬件设施,提升中心功能,发挥中心在一线工作中集约集成作用。按照执法专业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县镇两级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建设,力争矫正机构统一设置、高效运行的目标。推行“点名点评”等监管办法,完善调查评估、交付衔接、重点人员管控、强化预警等工作机制,坚决防范脱管和重新犯罪现象发生。

4、切实加强安置帮教工作。严格执行刑释解教人员出监出所必送必接制度,建立健全重新违法犯罪风险评估体系,大力推行分类帮教制度,努力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5、实施“明星司法所”创建工程。认真贯彻全市司法所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淮发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按照“机构独立、编制单列、职能强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尽快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坚持把服务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基本素质为目标,以组织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作用发挥好、所务管理好和物质保障好为标准,在全县创建一批“明星司法所”。按照场所便民、设施齐备、标志醒目的要求强化场所建设,按照同城比贡献、同级比有为、同岗比技能的要求开展大练兵活动,按照文明礼貌、公正周到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平。

四、持续提升法制宣传教育成效,增强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1、抓好“六五”普法中期考核工作。根据法治建设的客观实际和发展方向,完善并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落实中期考核各项工作要求,切实将考评转化为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力杠杆。强化普法工作的融合性,充分发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推动各成员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系统内部,积极整合资源,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各项业务中,在抓各项业务中体现普法理念,形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2、狠抓重点对象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全面实施人大、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探索创新法律知识测评机制,不断增强领导干部与公务员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抓好青少年、农民工、企业管理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按需施教、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法治素养。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突出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与水平。

3、繁荣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坚持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相结合、与基层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相结合、与推进法治实践相结合。着力推进作品创作,挖掘与培育法治文化元素,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的扶持力度,鼓励、组织基层创作编排各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文化作品。实施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示范工程,按照“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要求,实施项目化管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公园、广场、街区、专栏和法制学校、法制图书角建设,确保全年新增1个省级示范点,县、镇、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基本实现全覆盖,已经建成的要提档升级、优化功能、打造品牌,增强法治文化的吸引力。

4、着力增强普治并举的实际成效。深化“法律六进”和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系列主题活动。积极推进法制宣传载体创新。健全完善“舆论广覆盖、媒体大联动”的法治传播体系,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打造品牌法制专栏。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典型培育和推广,夯实基层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