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上年工作总结与下年工作打算

时间:2022-12-27 08:53:51

导语:民政局上年工作总结与下年工作打算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政局上年工作总结与下年工作打算

一、重点工作情况

(一)围绕全市社会事业考核,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根据市局要求,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人均补助率为275元,农村低保由原来的每人每年2300元提高至2500元,人均月补差为146元。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五保标准提高至3300元和2500元。为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要求,从3月份开始,利用2个月时间,在全区开展了城乡低保清查清理工作,全区共撤销低保户135户245人,调整78户121人,其中,接举报电话12个,通过群众举报撤销的共16户29人,形成了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上半年为23492人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674万元,为7657人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337万元;发放农村五保生活费245175元。为188户困难户进行了临时救助,共发放临时救助金116600元。

(二)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网络为重点,全面做好应急救灾准备。

建立了区、街道、村(居)三级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机构,重点在街道建立灾情联络站,村(居)配备灾害信息员,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迅速、准确的逐级上报各类灾情,保证受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安置和救助。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已制定完成了《区民政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区特大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能够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并与各相关单位衔接,定期开展救灾应急工作演练。针对今年夏季复杂天气状况,主动联系协调中百配送中心、杰顺雨具等企业,签订救灾物资储备协议,对全区的物资储备仓库进行完善,购买帐篷、雨衣、压缩饼干、饮用水等救灾储备物资,为应对灾害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三)以医养结合为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上半年,重点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探索创新。整合区人民医院现有医疗资源,多方投入资金130万元,设置了110张床位的区老年医养中心。从更高层次上为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探索出拓展医疗服务领域的新路子,更好的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同时,对全区已经成型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成立了区福利协会,整改取缔了8家小型无证养老机构,以政府文件出台了“居家养老”、“城乡互助型养老”等文件,修订完善了《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手册》,实行养老服务“三位一体”推进,初步趟出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新路子。目前全区集中住养机构28处,街道、社区老年会所59处,面积30余万平方米,床位4900余张,住养和日托老年人3400余名。同时今年上半年省民政厅厅长、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先后到我区对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视察指导,对我区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以“社会管理创新、三社联动”为核心,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首先,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意见》和市局工作部署,我们集中精力,全面展开了试验区创建工作。由政府办牵头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推进方案,选择在胜利西和西南关2个社区进行先期试点,打造样板社区。功能定位于: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与市12343民生万事通网络服务中心全面对接,设立“社区管理、居家养老、12343智慧医疗平台、Ve12343居家视频监控”四大系统,打造社区“10分钟生活服务圈”,使居民所有的服务不出社区。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正在进行总结推广。其次,积极探索基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政府文件出台了《区关于推进全区“三社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起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和志愿者(义工)为骨干的“三社联动”社会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各社区逐步推广以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为主体,以及企业、驻区单位、物业公司等服务资源为补充的“3+X”联动服务机制。

(五)以“三级管理”为抓手,全面规范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工作。

为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组织重登记、轻管理的弊端,我们从培育、登记把关、党建与年度审核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全面规范。首先,所有社会组织审批登记,都按照“社区登记备案初审-街道复审-区级审批”的程序,实行“三级管理,梯度培育”。结合“三社联动”,指导基层各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在本辖区大力培育能参与社区社会事务的公益类社区社会组织,并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引导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无偿服务。目前,我区已试点将养老评估、服务、老年证件办理、社区法律援助等10几项事务交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担。不但降低了行政成本,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也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局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各街道包片联络员,全程参与各社会组织的培育、登记、年检等工作。结合2012年度审验,全面推行政社分开、财务审计工作,查处12家未经登记擅自开张活动的社会组织,依法年检106家。其次,探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我们联合组织部门,探索社会组织党建与街道、社区党建融合式发展路子,尝试由街道负责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支部,街道和社区对社会组织派党建联络员。目前,在54个社会组织中派选党建指导员,单独建立党支部的37个,区管社会组织党员339名,党组织覆盖率73%。

(六)以迎接双拥模范城考评为核心,打造特色双拥品牌。

一是开展企业和社会组织系列拥军活动。2012年以来,动员爱心企业深圳圣得福建材公司及陶瓷协会等社会组织分期分批为部队特困官兵实施救助,区双拥办给特困官兵家属发去慰问信,及时了解其家庭生活困难情况。目前已经为区消防大队、71602部队共12名困难官兵送去2万元的救助金,解决了特困官兵燃眉之急,使他们安心服役,稳定了军心。二是以“少年军校”为阵地打牢国防教育基础。在探索实践双拥工作社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坚持把《国防教育法》纳入各中小学教学计划,在健康街小学、和平路小学等5所学校成立了“区少年军校”,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国防观念,积极组织军事讲座、军事夏令营、学生军训等活动,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三是突出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把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双拥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投资850万元,拓宽重修了炮兵旅营区前柏油路,保证了部队能够及时执行战备任务,被官兵誉为“拥军路”;投资3000万元修缮了潍昌路,对5.2公里路面进行了硬化,路宽由10米拓宽至20米,进一步改善了部队交通条件。

(七)以加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为抓手,严格依法行政。

婚姻登记工作,1-6月份共办理结婚登记1603对,离婚登记357对,补发结婚证、离婚证669对,出具婚姻证明1695份,合格率100%。深入推进殡葬惠民政策。多措并举,火化率继续保持在100%。积极协调市局和市属各殡仪馆从4月1日起全面实行全区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补贴政策。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遗体运输行业管理。加强公墓管理,周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力量确保清明节期间祭扫安全。发挥好乐埠山生态公墓的公益龙头作用,通过规范管理,合理开发,使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在全市乃至全省打造公益生态公墓亮点。坚持24小时全天候救助的原则,安排专人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工作,并采取上路巡查的方式,对市区内主要路段和道路沿线进行拉网式巡查,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给予救助。地名工作,结合创城工作,对区管街巷补设、维修方向双指指示牌10块,新道路新设路牌14块。完成了寒亭线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边界联检初期工作。

(八)以推动慈善捐赠与救助为突破,做大做强慈善事业。

抓好慈善捐赠经常化。进一步加大募捐的力度,扩宽募捐领域,创新募捐的方式,不断壮大慈善资金的实力。上半年共组织慈善救助活动9次,联合社会力量定项捐助慈善资金30余万元。同时通过报纸、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慈善总会日常募捐账户,推动慈善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基层。

二、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

一是小型社会养老机构规范方面无法可依,区内分布大量的无证个人办托老所、养老院,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但由于执法依据、力量所限,以及收养人员安置等问题,取缔难度较大。二是信息化及标准化规范化等重点工作推进速度需进一步加快,等等。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区社会福利院搬迁及区中心敬老院建设,依托千亩养老产业园区规划,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养老服务产业基地。引导机构养老服务升级,全面展开互助养老。完善全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打造社区居家养老品牌。

2、社区创新管理。围绕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这一核心:重新整合资源,优化农村社区布局,调整部分城市社区;推动“三社联动”深入开展,打造部门服务进社区“一站式”工作平台;深化社区养老托老、文明创建等惠民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更高层次的社区便民服务。成立区社工协会,在社区引进专业社工组织,各社区储备一支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社会专业服务。

3、社会组织管理。继续按照“党建统领、三级管理、梯度培育”方针,坚持培育与规范并重。深化“三社联动”,推进社会组织进社区,组织实施好财务审计。加大执法力度,妥善应对社会组织领域突发事件

4、双拥优抚工作。以全省双拥模范城复审为重心,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抓好社区双拥服务站、少年军校、拥军法庭等特色拥军阵地建设,打造“双拥”品牌亮点。

5、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好“慈心一日捐”活动,抓好日常捐赠和救助,不断扩大慈善工作影响覆盖面。抓好以“收入核对系统”为核心的低保规范化建设,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实现动态管理。

6、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婚姻登记以4A为目标,确保服务标准再提升。地名主要抓好规范、规划、标志、数字地名的深化完善与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解决好城中村改造的公墓难题。确保城区无常驻流浪乞讨人员。

7、民政基础服务保障。重点推进信息化配套建设,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与区街、居三级民政工作者全员信息化培训,确保全区民政信息化办公应用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