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工作半年监察总结
时间:2022-04-27 08:01:00
导语:市财政工作半年监察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精神、开启“优化发展、加速提升”新征程的起步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创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新局面的开局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市“优化发展、加速提升”大局,以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着力破解财政改革发展难题,加快创新财政工作思路和举措,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20*年我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2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332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2.43%,同比增长14.7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66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4.46%,同比增长6.73%。全市税收收入完成7017*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81.9%,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财税收入结构显著优化。
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83596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3.15%,同比增长5.74%,其中,市直完成568499万元,同比增加0.07%,新区完成267468万元,同比增长20.20%;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967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11%,同比下降6.55%,其中,市直完成138*2万元,同比减少17.94%,新区完成101590万元,同比增长15.17%。
20*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支出1694585万元,同口径增长22.18%,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支出951278万元,同口径增长17.66%;政府基金支出完成474789万元,同口径增长26.30%;社保基金支出完成268518万元,同口径增长32.55%。
市本级累计完成财政总支出78*15万元,同口径增长8.82%,完成一般预算支出355628万元,同口径增长10.73%。其中:市直完成278825万元,同比增长7.09%,新区完成76803万元,同比增长26.29%。
二、20*年财政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更好更快的发展导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加快创新步伐,落实有效举措,财政改革和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贯彻科学征收原则,财政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全省财政发展格局,我市及时主动调整财税收入征收导向,兼顾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在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和及时入库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全面启用新的非税收入收缴系统,通过清理财政票据,整合软件系统,切实完成财政承担的税费征收任务,进一步提高非税收入收缴效率;建立土地出让金收支预决算制度,强化以宗地为基础的土地出让金核算,确保土地出让金、污水处理费、彩票公益金等各项专项资金管理规范、专款专用,契税征管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紧扣经济运行热点,服务经济发展措施有力。牢固确立经济发展是财政增长基础的意识,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在培植财源、促进增长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全民创业、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培育创新创业新军人才、发展现代服务业、振兴旅游业等五个文件部署,通过整合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扶持企业发展。聚合扶持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各项专项资金,构建涵盖科技服务平台、品牌创建、科技支撑与成果转化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市直安排科技三项费用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并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拨款1.5亿元,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开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试点;筹措风险补贴资金190多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高科技项目和微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市级首次设立服务业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我市服务业三大重点领域和服务业30强计划,大力支持服务业大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取消、减免8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项目,为全市企业和相关群体减负约1.8亿元;兑现大项目、规模企业奖励、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税地方留成奖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奖励等扶持资金,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争取奖补资金831万元,修订完善《*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扶持成长性中小企业,特别是产业集群、技术改造与创新、名优自主品牌等项目。
(三)突出支农惠农,强农惠农政策更加完善。20*年全市安排支农支出5.*亿元,同比增长29.9%。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安排水利工程配套3200万元,完成总投资2.22亿元,建设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和镇扬河段世业洲应急护岸;落实县乡河道疏浚、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000万元,用于丘陵水源工程、河道清淤和小塘坝改造;筹措农桥建设资金3200多万元,改造农村危桥263座;安排“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和家用秸秆气化炉补贴100万元,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出台《*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引导资金申报办法》,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合作组织资金1000万元,兑现高效农业项目奖励资金600万元,预计新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安排配套资金500万元,重点用于土地治理、多种经营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兑现高效农业实施项目奖励资金400万元,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拨付87.5万元增加生猪供应,做好生猪良繁体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并积极为生猪养殖企业贷款担保提供风险补贴;加强农业保险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农业保险补贴、奖励政策,兑现保费奖励1146.34万元(水稻681.5万元、小麦366.*万元、油菜98.78万元),水稻、小麦、油菜的市级承保面分别达93.45%、93%、81.2%;在定损理赔基础上,及时将水稻赔付金额1488万元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受灾农户手中;同时安排476万元用于放心食品检测、牲畜家禽防疫、秧田灰飞虱防治,并落实救灾资金950万元用于雪灾后恢复生产;积极落实各项支农补贴政策。发放总额1.74亿元,其中水稻直补和农资增支综合直补14448.77万元、水稻良种补贴2166.9万元、能繁母猪直补429.86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00万元、无性系良种茶改造补贴150万元、渔民休渔补贴15.4万元、各项农民培训补助150万元、发放农村独生子女奖扶金602.5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扶助金137万元。
(四)把握改善民生重点,改善保障民生深入广泛。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精神,切实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措施,市区全年征收基金124655万元,增幅达20%,确保养老金提标资金及时发放到位;积极应对主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弱势群体生活影响,落实资金支持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并发放生活物价补贴和节日慰问金;建立按季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发放补贴5158.83万元缓解成品油涨价对出租车、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相关行业的影响;安排再就业资金近9000万元,并合理调整再就业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失业职工自谋职业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等;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将市、区财政补助金额由原来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50元,各级财政补助达1.36亿元,较上年增长80%,参保农村居民达163万人,参合率100%,与南京、常州并列全省首位。教育领域: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将义务和非义务教育学校年生均定额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每生每年500元和60元;投入369万元用于校舍维修和设备购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安排教育重点工程和偿债项目资金7990万元,其中4499万元专项用于化解教育债务;进一步健全扶困助学机制,对小学和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每生每年补助500元和75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低保家庭在校生免除作业本费、体检费和社会实践活动费,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文体领域:推进文化重点项目建设,投入近900万元建设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新展厅、启动陆小波故居修缮和梦溪园局部环境修复工程;安排200多万元支持首届“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提升我市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支持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并提出相应的财政经费补偿方案;累计投入290万元支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市十三届运动会举办和省十七届运动会备战等工作,投入467万元建设体育场馆、更换市区健身器材和新建农村小篮板球架。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领域: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安排环保专项资金2000万元,投入重点从企业污染防治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水源口保护等领域倾斜;积极支持加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申报环境治理项目82个;大力支持城市管养和建设,市级安排城建资金3.62亿元,在确保城市建设资金链有序衔接的同时,重点支持改善人居环境,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整治改造老小区、老街巷,新建、改造菜市场10个。
(五)强化增收节支意识,财政支出绩效稳步提升。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为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和新一轮平安建设提供财力保障,重点对法治*建设、信访、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加大投入,安排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项目资金1500万元;制定我市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实施处理意见,并综合考虑津补贴发放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确保津补贴资金到位,细化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落实厉行节约举措,强化抗震救灾资金保障。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及时落实对市级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压缩5%公用经费预算,提高市直非税收入统筹任务5%,严格控制出国(境)、招商、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和会议培训等支出,暂停执行购车经费预算等节支举措,支持四川灾区恢复重建;投入192万元支持我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积极清理政府债务,提高外国贷款使用效益。采取积极措施逐步解决国外贷款拖欠问题,大东纸业按协议还款400万元;做好国外贷款新上项目的全过程监管,积极为丹阳市“区域供水”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贷款,对华东泰克西有限公司国外贷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完善财政监督职能作用,进一步构建“大监督”体系。继续实施以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为主线,包括专项资金使用、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制度执行、资产管理等内容的综合检查;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与良种茶改造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查找薄弱环节,落实整改措施。此外,强化会计行业监管,密切跟踪新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切实推进企业会计准则和各项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利用多种形式推动有条件企业进入实施范围。
(六)破解改革发展难题,财政精细化管理初现成效。深化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开展“非税收入收缴规范管理年”活动,结合收费年检检查清理收费项目,规范项目库管理,并建立收缴各方定期沟通反馈机制;启用收缴新系统,在市直、京口、润州、新区全面推行新制度,提高收缴效率,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提升资产配置水平和财政支出绩效。完成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情况清理工作,共清理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公有房产210.74万平方米,总值28.76亿元,土地19*.18万平方米,总值7.78亿元;开展劳动再就业、产学研项目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步建立*特色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扩大评价结果应用范围。制定出台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方案。在深入调研、细致测算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体现财力向下倾斜、理顺事权财权关系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调整了市对区财政体制,构建更为合理的市区财税分配关系和财政增收激励机制,为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财政体制基础。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以“收支脱钩”为主要特点的零基预算改革,将单位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与预算内资金统筹安排、统筹管理、统筹使用,单位各项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保吃饭、保民生、保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重点强化政府性专项资金管理,将分散在部门的各类政府性项目,归并整合为促进经济发展等十类专项资金,由市政府集中统筹管理使用,并通过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撤销行政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加强项目绩效考核等配套举措,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七)着力提高自身素质,财政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制定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问责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完善11项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提升财政机关形象;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全局干部职工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5.75万元、交纳“特殊党费”9.89万元,并立足本职工作、凝心聚力、以创造一流业绩来支持抗震救灾;开展以“讲党性比贡献促发展”主题活动,隆重庆祝建党87周年;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在继续开展年度干部春训的同时,做好“五五”普法工作,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新《企业所得税法》、《物权法》等培训。
三、2009年财政收入指标安排和工作要点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11%,依据上年实绩完成情况,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安排13%的增幅,总量分别为263.52亿元和96.8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安排943350万元,其中:市直安排625350万元,新区安排318000万元;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66200万元,其中:市直安排145000万元,新区安排121200万元。
针对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多的状况,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为*发展新跨越勇挑重担。
——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增长质量导向,加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力度,确保收支平衡。科学分析我市明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状况,按照财政收入高于GDP增幅的目标,统筹协调国、地税及各辖市区财政部门,分解落实年度收入目标;进一步强化税收信息共享、分析预测和税源监控,确保各地、各征收部门收入“序时入库、均衡进度”;强化预算规范约束力,科学编制部门预算项目库,实施收支脱钩基础上的零基预算管理,加大预算执行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在落实企业减负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的同时,确保应收尽收。
——进一步有效聚合各类专项资金,积极支持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适应我省分税制财政体制调整,支持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合理利用并有效节约资源,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技术示范推广;积极服务重点企业发展,将政策扶持与财源再造相结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推动经济发展的合力;优化中小型企业发展环境,落实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措施,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制度;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积聚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扶持重大技改项目、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节能环保项目,促进我市产业升级,更大限度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做好“千百亿”工程的资金和政策落实工作,研究建立专项资金,落实税收返还等相关扶持政策,并积极提供相应融资服务。
——进一步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部署,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范围。在持续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的基础上,发挥好财税杠杆作用,创新农业金融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新格局;围绕农村基本经营、农村土地管理等六大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履行好公共财政职能;围绕“五有”目标,促进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覆盖;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继续完善和加大支农直补力度,着力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为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一方面,紧紧围绕实现全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并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落实各项增收节支、厉行节约举措。针对减收增支因素明显增多,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状况,在严格收入征管、保证“应收尽收、序时入库”的同时,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确保重点支出需要;按照省、市政府要求,按照一般预算收入1%实物工作量的要求,积极做好援建资金筹集工作;勤俭办一切事业,控制行政开支,认真落实各项节支举措,节约积聚资金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切实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筹措调度资金,积极做好公务员津补贴的规范工作,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进一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据省财政体制调整的总体思路,实施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方案,适度调整市与区财力分配格局,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财政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重点改进部门预算编制办法,不断增强预算管理的统筹性,减少资金沉淀;进一步扩大财政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覆盖面;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为契机,加强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监管,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新机制;认真贯彻党风廉政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败源头治本工作,积极创建廉政文化示范点,提高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工作水平,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切实做好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
- 上一篇:市财政局局长半年工作总结
- 下一篇:财政上半年监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