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探究
时间:2023-05-09 16:03:17
导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的十年,是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力度日益增强的时段,金融业通过货币政策、银行、保险、证券等助力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通过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提出应采取的对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上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统一大市场;背景;金融;实体经济
201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十年,2022年4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份《意见》为今后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水平、能力等和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要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进行研究,就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以此来促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健康、规范发展。
一、过去十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一)货币政策助力实体经济
十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金融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实行以我为主的方针,发挥了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调节的功能,发展绿色金融,加快低碳转型。2020年至2022年二季度,普惠金融小微贷款余额增长很快,解决了大量受疫情影响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应对了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二)银行保险业助力实体经济
银行保险业严格监管,制定和修改了几十部法律和规章,依法监管氛围浓厚。银行贷款增速与名义GDP基本匹配。大多数城乡居民已参加大病保险,农业保险也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证券业助力实体经济
十年来,证券业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投融资能力不断加强,形成了良性的市场生态。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健全,新三板、北交所等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期货产品覆盖了经济主战场的主要领域,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畅通,使三者达到了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二、党的领导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重要保障
(一)党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
2012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对标世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道路,使我国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从党的领导、法律法规、资本布局、资本管理等多个环节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举措。
(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确定基调
2012年和2017年党中央召开了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两次会议尤其是2017年的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2017年7月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全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做了三方面工作:
1.回归金融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机构聚焦主责主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意识和能力。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开发适配实体经济高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工作围绕为实体经济服好务,多角度多层面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面,让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体会到了金融服务的及时和周到。
2.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依法依规整顿金融经营秩序,开展股权投资,对金融企业靠自身资金优势控制非金融企业的行为严格禁止。坚持质量第一,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促进了融资便利化、降低了实体经济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运用绩效目标的功能作用,指引金融机构在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方面有的放矢,体现了主业和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准,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金融机构防范风险是不可回避的主体责任。近些年金融机构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遵守财会规章,强化金融监管,加强资本、偿付能力、化解风险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强源头治理,监管金融机构守法工作,对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隐患进行常态化排查,风险防范、应急机制等不断建立健全。在实体经济与金融融合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严格金融准入,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参股国有金融企业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合法规范。
三、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金融体系改革和实体经济需求不匹配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形势发展快,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和速度与实体经济的需求之间还有一些差距。从金融业发展现状来看,目前银行在金融业的各项占比中还处于主导地位。与银行相比,证券和保险在金融业中占比较小,服务能力和质量达不到企业融资的标准,影响了实体经济筹集资金的规模和速度。
(二)金融业运用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成为了金融业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搭建了有利平台。但是,金融业的主要部门,如银行、保险、证券等对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另外,金融科技多应用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金融以及手机金融等方面,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着力相对少一些,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金融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实向虚”
金融业“脱实向虚”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传统体制内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嵌套资金。这些年来,社会上仍有大量资本留在金融行业进行体内循环,或者投入到房地产、电商等“来钱”快的行业,没有流入实体经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金融这一源头的“活水”没有很好滋润实体经济这一“渠”。
(四)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加大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稳中向好,但发展环境面临着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多方面挑战。我国宏观经济还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增加,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很大压力。
1.一些实体经济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的情况相互叠加。这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人们对商品的品质追求越来越高,实体经济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形式却没有达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程度,一些行业的低端产品生产供远超于求,而高端产品又供给不足。
2.实体经济盈利水平有所降低。随着整体物价水平的提高,实体经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这些企业属于低端产业链,规模小、话语权弱,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上升,突出表现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多;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支出增加,企业用工成本高;企业税收负担较重;从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影响到社会需求不足,企业不时停工停产,导致实体经济企业压力非常大。
四、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相适应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为今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后金融要深化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监管,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促进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深化金融深层次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完备健全的现代金融业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有些不协调,金融服务滞后于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10体经济的增长需求。这就需要优化金融行业结构,深化加快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等深层次改革的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持续发挥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主体性作用,形成各类主体合作互补的银行体系结构,鼓励地方性银行和小型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满足当地中小微企业的有效需求。举例来说,一些科技企业由于没有抵押物,导致不能贷款。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灵活变通的方式,科技企业有专利,日后就会有产出。这就可以用专利抵押进行融资,既能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又鼓励了企业创新发展,一举两得。发达地区可以加强投资发展中的地区,使发达地区过多的资本“活”起来,也能有效改善发达地区金融投入越来越多,发展中的地区越来越少的“马太效应”。金融要按照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要求,向绿色金融聚焦发力,也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创新性金融制度,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合理利用绿色债券、信贷和相关产品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服务。
(三)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我国现在经济的发展要转向创新驱动战略,这需要金融业的支持。金融业应该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业的市场主体的活力。金融业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丰富企业融资的工具品种,让企业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以选择,使企业融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优化对中小微企业、“三农”行业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和行业的金融精准扶贫力度。金融机构要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出现变相抬高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的现象。当前国家在实体经济方面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去产能、去库存”,是为了调整商品供求关系、缓解工业品价格下行,也是为了实体经济企业“去杠杆”,这样既可以减少实体经济企业的债务和利息负担,又能在宏观上防范金融风险。“降成本、补短板”,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效促进实体经济企业的效益增长。
(四)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企业能力
进入21世纪,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金融业虽然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比较早,也比较普及,但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金融业要在移动支付、智能投资顾问、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便捷化、普及化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金融产品品类和服务形式。金融机构可以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和数字产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这能显著提升企业推进产业数字化的水平,为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提供支撑,也为金融机构开辟了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五)加强金融法沿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从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金融业法律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建设,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一些规范性、保障性的规章制度不断制定和实施,使新兴经济领域的法律漏洞得以弥补和完善。金融立法成果丰硕,制定实施了多个对金融业改革发展具有引领和规范意义的法律文件,已经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法律体系。制定修订了《金融稳定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期货和衍生品法》《证券法》等金融领域重要法律,制定修订《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外汇管理条例》等重要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会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结语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努力,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关系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国家安全。在今后的发展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坚持以创新为主、人民利益至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样才能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民的创新活力,推动建设新发展格局,为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金融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白雪莲,李佳,毕长春.后疫情时代金融精准服务沈阳实体经济的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22(26).
[2]王敏.金融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8).
[3]王振红,杨芮,祁梦菲.山东省现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4]刘宏华.我国金融法治建设的“非凡十年”[J].中国金融,2022(15).
作者:曲昀佳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上一篇: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和措施探讨
- 下一篇: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技术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