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实现现代化探究

时间:2023-04-28 08:54:36

导语:人类实现现代化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类实现现代化探究

摘要:人类现代化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在资本助推人类现代化的百年发展史中,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推动生产力飞跃、变革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发展的物化趋向,势必产生无法破解的发展困境。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熟与成功,成为丰富人类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新模式,在动力机制、实践方式、价值目的、发展方向上形成了兼具“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了广阔的世界视野,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觉将本国与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联系起来,使得其更具有被借鉴、被参考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社会主义文明

[1]这是站在全世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表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的理念与丰硕的成就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思想与实践路径,打破了以资本逻辑为内容、以资本增殖为导向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选择,向人类证明了现代化是朝着自由解放方向发展的光明前景。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开了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带入了工业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质变,这种建立在资本发展、成熟基础上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变革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而伴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世界体系愈加呈现出“中心-外围”的分化,在世界整体的发展质量上显现出极不平衡的样态,使得占多数的外围国家几百年来从未放弃过对现代化的渴望与追逐。资本主义国家曾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垄断着一切与现代化发展有关的话语权,西方模式成为各国谋求现代化发展可以参考的唯一模式,而后发国家的实践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固有的矛盾将人类现代化进程困在无法规避的发展困境中。

(一)西方资本主义作为先发现代化的特点与成效

资本主义现代化信奉“资本至上”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以资本为目的、动力、方式的发展过程,将人、自然、社会的发展置于资本的控制下,一切在资本增殖面前都显得无比逊色。这使得西方模式展现出的成就与问题都可以在资本自身特性中找到答案。尽管资本自身有无法规避的风险,但它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首个现代化方案,并且是过去几百年时间里人类进行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一度“现代化”等于“资本主义化”、等于“西方化”,“西方普世价值观”“历史终结论”等言论甚嚣尘上。导致想谋求现代化发展的后发国家只能不计代价、不计国情地模仿西方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取得重大进步的动因。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科技化、民主化等举措革新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较之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特别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催化效用。西方模式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使资本能够快速完成资源配置,并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提升了智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带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迅速转型。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相应地引发了政治流程民主化、国家治理法制化、文化意识多元化的变化,这都将人类文明形态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使得人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独立,虽然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前提条件。

(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与发展困境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核心发展逻辑是“资本至上”。资本内在具有的物化属性使其始终奉行所谓的“效率至上”原则,这种发展逻辑在前期积累阶段以不留潜力地破坏性方式发展生产力,而在进入发达阶段后,因受到物化倾向的限制而逐渐丧失发展生机。资本运动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其一,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肮脏的。在现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史中,几乎都存在通过资源掠夺、人口买卖、不平等贸易的方式获取巨额财富、进行早期资本积累的行为。西班牙、荷兰、德国等国家通过进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带动资本快速完成原始积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3],以殖民扩张为本国现代化提供动力的方式,加剧了国际关系的对立与紧张。其二,资本增殖的运动过程是物化的。资本作为“只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关系,即便是在生产力飞跃式发展、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时代趋势下,资本仍旧无视人的能力、需要等一切现实因素,市场依旧盲目地以资本增殖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原子式的资本家“为生产而生产”的无序行为,导致国民经济整体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中无法畅通,进而周期性爆发以生产过剩为表征的经济危机,且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不断缩短、破坏性不断扩大。上层建筑由脆弱的经济基础而走向动荡,社会发展出现了大范围失业、价值观失落、政治混乱、逆全球化思潮回升等问题。其三,资本作为发展动力使现代化发展不可持续。西方现代化模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能够快速催化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配置,然而在当资本对人力剥削、对自然破坏、对社会压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资本这种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产生阻碍,使现代化发展速度放缓、停步不前,甚至在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发展困境中出现倒退。摆脱不掉资本逻辑的阴影,就无法规避现代化在资本逻辑把控下走向“物化”的趋势。“物化”使现代化发展成为失掉人的现代化、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与社会间的平衡、世界各国间的和平的资本发展过程,进而使得发展缺乏后劲与潜力。这也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低迷、贫富分化、民心涣散、文化庞杂的根本原因。西方国家在实践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集体陷入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使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渐式微。

(三)后发国家在参照西方模式搞建设过程中的血泪教训

资本主义现代化“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性使多数国家遵从、模仿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而这种抉择既有主观意愿,也是被迫为之。资本不顾一切地实现价值增殖的方式,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在生态破坏、贫富两极分化的极端之上。在走过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依托劳动力要素的发展阶段后,如果没有核心科技作为发展支撑,就会迅速走向衰退,甚至倒退到比前现代化发展样态更混乱的发展阶段,这些在那些曾经带着期许与热忱学习西方模式的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国家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拉美地区的多数国家在获得民族解放的同时,便开始了探索现代化的实践进程。通过学习西方模式、走西方道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经济、改组政治,在获得短期发展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深渊,物价膨胀、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等问题使其反复挣扎在解决危机的困境中,真正通过西方模式将现代化实践成功的国家屈指可数。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多以原料产地与产品倾销地的身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外围国家参加全球化分工的现实,使其大多承接的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末端的污染重、耗人力的初级成品加工。这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的依附式发展①并不能真正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发展,如资本主义国家中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沦为少数资产阶级的工具一样,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并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以市场化改革等措施将非洲地区国家的公共产品私有化,社会资源被掠夺反而造成了发展衰退,一度拉远了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距离。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世界价值

突破资本逻辑主宰的现代化方案,就需要批判资本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表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困境。

(一)中国式现代化验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

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贯穿于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全程。“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是邓小平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这一概念明确了中国要建设突破西方现代化的范式、打破苏联工业化条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中国实际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要溯源到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扫清了制度障碍,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主权牢牢抓在党和人民手中;设定的以“四个现代化”为指征、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了发展基调;集中精力发展工业化的实践举措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实事求是地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在跨域“卡夫丁峡谷”过程中要经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发展环境。同时,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各自优势,通过引入资本解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几十年里创造了西方国家百年发展所得的经济体量,解决了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成功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范式,并在这五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更大人口规模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以“人民利益”为发展取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导向。中国通过现代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历史性脱贫。在经济增速放缓阶段,依旧积极全力扩大就业,稳步增加居民收入,使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满意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实现共同富裕被视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目标,这既包括经济体量快速增长而为实现“富裕”提供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实践共享发展理念而为保证“共同”提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进展。通过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效明显。在伴随工业化步调的同时,并联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建设速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生事业的质量不断跃升。通过大力实践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协调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之间关系,加大国家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建成了世界上涵盖人口数量最多、所涉门类最全、运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包含着城乡间全部居民的养老、医疗等内容,基本关涉着全部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大部分中青年的就业保障等多个方面。优质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不断扩容,保障力度随着经济建设成果的不断丰富而完善,缩小着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财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统筹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并行发展。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物质文明建设。通过实践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供给侧结构,提高了物质财富的社会生产率,丰富了社会物质文明。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培育人民的精神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了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绿色发展态势中加快形成。其一,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进展,重污染天气与城市黑臭水体基本被消除,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宜居品质的提升而获得改善。其二,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发展新趋势。以降碳、减污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成为热门,带动了一批节约集约的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不断推进的能源革命,带动了科技创新、金融财税、投资消费等领域的绿色发展,进而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序推进。五是,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始终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并将自身在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果惠及世界。其一,中国通过现代化建设维护了世界和平。多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真正地实践了多边主义原则,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使得“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1],维护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交往间的公平正义。其二,中国通过现代化建设有力促进了世界发展。近年来,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措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发展合作进行资源投入,不断开拓与别国间的利益共通点,促进国际交往的互利共赢,深化了与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了深刻的世界意义与人类价值

人类现代化虽然在指导思想上是多元的,在具体实践模式的选择上是多样的;但是,究其内在规律而言,人类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变化过程,它有着共同的指向、相似的内涵和一般的规律”[7]。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成就多、后劲足、影响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把“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作为责任,形成了区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更具借鉴意义。一是,突破西方模式“唯一性”的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向世界证明了现代化道路可以有多样化选择,不仅仅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可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转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具体阶段的国情实际,走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辉。中国式现代化以一套完整的发展理论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现代化的优越性与科学性,实践了以人的发展逻辑取代资本逻辑、以国家间的共赢式发展取代资本排他性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路径导向形成鲜明对比,回答了人类通过现代化建设“向何处发展”与“如何发展”的时代问题,丰富了人类对现代化的观念认知,激励了各国建设现代化的信心热忱。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起点与终点上、在实践的重点与难点上都与后发国家有着相似之处。作为被迫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剥削而进行的“外源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短时间内以并联的形式获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百年发展成就,释放发展动力与保存发展潜力方面的经验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提出更切合发展中国家现实需要的经验方案。虽然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分享现代化的建设经验,但是中国坚决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外交,尊重各国社会制度的差异,尊重各国对任何一种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不同于西方“逢强必霸”下对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制,这种和而不同的态度与自由平等的风范更加切合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诉求。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了新形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中国式现代化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构了发展理念,变革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方式,回答了人类现代化要面对的一般问题。由此,批判并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创造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将人类文明推进到共同发展、共同解放的新高度。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新选择与新走向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在尊重现代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全面推进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谐发展,在动力机制、实践方式、价值目的、发展方向这四个方面凝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回答了现代化建设中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给予人类在现代化模式选择上以新的选择,明确人类通过现代化去往何处的新方向,这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具广阔的世界视野。

(一)找到了以政府与市场合力配置资源的动力机制

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对资本配置资源的完全放任,中国式现代化将资本作为历史性的生产关系,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既保证了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又发挥了政府从旁规避风险的针对性,进而找到了适配现代化动力的制度保障,解决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问题。资本对人类在当前阶段中建设现代化而言,作为配置资源的动力保障,对解放生产力仍存在可以利用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入资本,带动了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为当下实践“调结构”“稳增长”“重质量”等举措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完全受资本驱动的动力安排,中国通过科学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系统部署具体发展阶段中的战略安排,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接现代化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二者的内在优势,综合发挥政府与市场二者作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对资本健康发展的治理效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互补式配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兼顾政府弥补市场盲目性的作用,规避了资本的无序扩张,避免浪费科技、人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实价值,在危机发生时保障投资、拉动消费、驾驭资本,保证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在动力机制的安排上,通过不断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合力,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以市场经济放纵资本扩张的动力模式。这对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并想要缩短发展周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参考价值。

(二)协调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多重矛盾关系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系统性的深层次变革,在发展方式上涉及多对矛盾关系的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方式上,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注重开发内生动能,兼顾发展动力与发展潜力,打造了“五位一体”全方位互动式的现代化发展体系,有效化解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困境。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区别于资本主义通过贫富差距进行资本积累的剥削性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践,保证了经济建设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齐头并进,推进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更为平等、人与社会之间更高水平的和谐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规避了市民社会的发展危机,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更稳定的发展模式。在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区别于资本极端积累物质财富而造成人单向度的贫瘠,“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个人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推进经济建设与精神塑造,为发展精神文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物质文明的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使得物质保证与精神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得到了贯通,进而兼顾了人发展所需的物质保证与精神动力,推进人的发展立体化、丰富化,沟通起人与社会之间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互动,达到人与社会双向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真正将人的现代化发展落到实处。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区别于资本积累对自然毫无顾忌地破坏,中国式现代化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保护自然的立场中安排工业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工作,切实贯通了经济发展绿色化与绿色发展经济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延伸了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进而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持久动能,使竞争型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社会主义现代化遵循人类解放的客观规律,使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不会成为资本控制下侵略、扩张行为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走出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各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潮流。

(三)明确了以人的现代化为旨归的发展目的

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发展目的上以资本增殖代替人的发展的本末倒置,中国式现代化将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发展置于其中,是内含了人的现代化内容的新形式,也是优越于西方模式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价值旨趣,将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整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中国之所以能够有建成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底气,并敢于设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现每个社会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在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坚持将现代化建设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联系在一起,贯通了“个体对社会的价值”与“社会对个体的维护”这两方面,统一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积累、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人民首创精神,保护了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了人民的主动性,释放了人民的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协调了现代化建设在目的与手段上的矛盾,在由人建设的、由人共享的现代化模式中,鼓励人民通过共同奋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极大调动起全体社会成员勤劳创造的积极性,保证了发展的协调性与包容性。

(四)昭示了各国共同发展与全人类解放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本国利益,更着眼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文明形态变革是一体两面,在关于现代化模式与人类文明的选择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困境使人们意识到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中国式现代化以世界和平、人类解放为终极理想,走出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道路,创造、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内生的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制度。中国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并获得成功,表明了“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现代化,才能实现人类对富裕生活、稳定社会、良好生态、和平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明内含了全人类通过现代化建设而谋求解放的价值旨归。社会主义对全人类解放愿景的人文关怀,凝结了人类建设现代化的共同价值取向,即“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新归旨。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实践中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实现全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举措,自觉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共赢式发展合理缓冲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矛盾,昭示了人类自由解放的曙光,为人类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文化起点。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6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29.

[7]韩喜平,巩瑞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J].国外理论动态,2018(03):2.

[9]张维为.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8(02):4.

作者:韩喜平 郝婧智 单位: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