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时间:2023-03-30 11:11:32
导语: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以新阶段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选取34个指标构建省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CRITIC-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经济高质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分维度、分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区间创新、开放维度差异较大,协调和绿色维度相对均衡,共享维度高低错落。各区域内泰尔指数变化显示:东部地区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大,且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内部差距逐渐缩小,发展失衡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指数平滑法得到的2025年预测值,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得到提升,区域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CRITIC-TOPSIS;泰尔指数
引言:高质量发展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是新阶段助力中国经济突破现阶段发展困境、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如何根据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阶段特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测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水平,厘清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短板,探究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客观差距及其变化趋势,是深入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学者们大致可分为“三维派”“四维派”“五维派”和“多维派”。“三维派”中,师博和张冰瑶(2019)[1]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个维度建立测度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四维派”中,方若楠等(2021)[2]从经济运行、创新驱动、社会和谐与共享、资源环境可持续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冯梅和李文华(2019)[3]从经济的质量、效率、动力、资源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任保显(2020)[4]围绕经济运行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及其外部性构建指标体系。“五维派”学者较多,马茹等(2019)[5]从经济运行的供给、需求、效率、运行和开放维度,张侠和高文武(2020)[6]从经济动力、效率创新、绿色发展、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维度,陈景华等(2020)[7]从创新性、协调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及共享性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多维派”主要有唐晓彬等(2020)[8]从经济稳定、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6个维度,王伟(2020)[9]则选取以经济发展基本面和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构建为6个维度,魏敏和李书昊(2018)[10]构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甚至包括了10个维度。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方法,师博和任保平(2018)[11]采用均等权重赋值法进行测度,吕承超和崔悦(2020)[1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权重,鲁邦克等(2020)[13]进一步运用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模型——组合加权主成分法,对我国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熵权法也被广泛使用,如张侠和许启发(2021)[14]运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并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欧进锋等(2020)[15]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广东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另外,也有学者积极探索组合赋权方法,如张震和刘雪梦(2019)[16]在研究中综合采用主观赋权法AHP与客观赋权法EVM确定指标权重。还有一些学者用超效率模型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如唐娟等(2020)[17]通过构建超效率DEA-SBM模型;洪宇和马成文(2020)[18]将SBM超效率模型测度结果与灰色系统理论模型综合使用,构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9,20],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数据的波动情况和指标之间的重叠性,选用CRITIC-TOPSIS方法对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下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测算出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泰尔指数,分析全国及各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部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各地区“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支撑。
1研究设计
1.1测评体系构建省域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一是要符合中国国情,且尽量考虑到省域差距,要摒弃以经济总量为主的评价方式;二是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较高的省域数据可得性与可比性。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借鉴相关文献研究成果,选取34个测度指标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指标的选取如表1所示。
1.2测评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波动情况和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重叠性情况,本文采用CRITIC-TOPSIS方法进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算,具体步骤如下:(1)数据量纲与同趋势化处理不同测量指标采用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数据间绝对值差别较大,采用归一法来解决数据间的纲量化问题,保持数据的客观性与可比性。对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电力消费量和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等负向指标取倒数,将其转化为正向指标(2)CRITIC权重确定具体指标及各指标的CRITIC权重数值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3)TOPSIS确定总得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用TOPSIS方法计算各地区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μi+和μi-,确定其相对贴进度ci,作为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得分,并计算出各维度的得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Qi=Ci=μi-μi++μi-i=12334其中,ci的取值范围为[0,1]。以相对贴进度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Qi,ci的数值越大,代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测算结果见表2。1.3数据说明本文选取的中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34个指标的面板数据来自EPS数据库、各类国家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填补。
2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2.1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31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值由2008年的0.3457持续增长到2019年的0.4174,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见表2)。图1反映2008—2019年31个省份五大发展理念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维度平均得分。可以看出:绿色指标的折线位于最上方,说明绿色发展总体水平最高;各维度间的垂直差距较大,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失衡现象;创新和开放两个维度得分较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力度较小,需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和对外开放力度;各维度差距逐渐缩小,说明经济高质量各维度发展更加均衡。从发展趋势来看,绿色维度均值保持相对平稳,说明绿色发展得到全面贯彻;共享维度均值上升最快,说明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成绩显著,这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关联密切;协调、创新、开放维度的均值增长较缓,这一方面反映出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方向,同时也说明受制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拉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变的长期过程,无法实现快速的增长。
2.2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域比较
2.2.1各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比较
从表2结果来看,31个省份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省际差异较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名列前茅,领跑全国,但海南、福建有待提高,北京、天津的增幅较小。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加速追赶,整体增幅较大,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较大,但山西增幅较小,经济发展质量未得到太大改善,这可能是因为其长期依靠煤炭资源拉动经济,短时间难以实现经济发展向质量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较低的地区主要聚集在西藏、广西、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这主要是由历史的区域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所决定的。重庆、贵州、云南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幅较大(均大于20%),经济发展质量改善明显。不过,注意到2019年四川经济发展质量较低的指标,是因为其绿色维度指标中,单位GDP工业固废产生量、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等指标的负向指标数值都比其他省份高出不少。另外,东北三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中,但2019年的总体排名较2008年下降明显,辽宁从11名跌至14名,吉林从21名跌至25名,黑龙江从18名跌至28名,显示东北三省要实现赶超仍需加快步伐。
2.2.2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维度比较
从图2中31个省份的的经济创新发展的维度来看,各个省份的经济创新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地区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具体来看,广东、北京、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浙江、上海紧跟其后,山东、天津次之,创新发展水平较高均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东部地区的河北和海南因产业结构特点,经济创新发展动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西部地区的陕西、重庆、四川,东北地区的辽宁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水平较其所在区域的其他省份要高,起到领头羊作用。图3反映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小,除海南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之外,其他各省份的协调发展得分数值相对集中,分值最高的分别是山东、江苏、河南,北京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原因可能在于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从图4绿色维度来看,区域差异不大,但北京、上海明显较其他省份低,主要是因为北京和上海区域面积有限,人口密集。西藏、四川明显“凹陷”,西藏因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和能耗、电耗等较大,四川因能源消耗量较大,导致二者绿色维度得分较低。从下页图5开放维度来看,中国各省份经济开放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地区差距更大,断层现象明显。东部地区的广东、上海、江苏的开放发展水平最高;浙江、北京、山东的开放发展水平得分较高,但开放发展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他省份的开放发展能力均较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在开放发展方面还需要更大的积极性。从下页图6共享维度来看,各地区的共享发展水平“高低错落”,这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地域面积、人口及分布、地区发展政策和国家政策扶持等因素关系密切。可以看到北京和云南名列前茅,云南可能更多是依靠其较少的人口和较多的国家政策扶持帮助。
3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
计算得到了2008—2019年全国以及四大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2008—2019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以2016年为分界点,2016年之前泰尔指数波动上升说明省际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恶化;2016年以后泰尔指数呈缓慢下滑趋势,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得以缓解,主要的原因是2017年国家提出我国经济己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策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各省份的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提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显著,省际高质量发展差距缩小。从各个地区的内部发展差距来看:东部地区整体的泰尔指数较大且持续上升,说明东部地区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大,原因可能在于海南得分太低且未得到改善,而广东等地发展水平高且提升速度快;西部地区泰尔指数下降幅度大,内部差距逐渐缩小,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积极作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泰尔指数整体较低,地区内部各省份经济发展基础较为接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排名较为集中。
4指数平滑预测
根据对各省份的2008—2019年的数据特征基础判别后,选用指数平滑法中的二次平滑法和三次平滑法分别对中国31个省份2025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2025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得到提升,其中西藏提高0.136,河南、陕西、广东提高接近0.1,分别代表了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发展先锋。北京、天津、四川、宁夏提升缓慢,说明这些地区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地区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较大,东北地区发展后劲稍弱,东部地区各省发展动力略显不足。根据预测值计算2025年31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泰尔指数值为0.0086,较全国2019年的0.0073有所上升,说明“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地区间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这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这也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必须进一步强化。
5结论
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省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对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区域划分计算泰尔指数,利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25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
(1)我国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显著,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明显,但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绿色、协调维度水平较高,创新、开放水平较低,共享水平持续稳定增长。
(2)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加速追赶,整体增幅较大,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落后,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速度缓慢,排名有所下滑。
(3)各省份的经济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水平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区域差异和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小,但个别省份存在“洼地”现象;共享发展水平“高低错落”。
(4)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长期存在,国家“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后,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缩小趋势已经显现。从各地区内部来看,东部地区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大,且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内部差距逐渐缩小。
(5)从指数平滑的2025年预测值来看,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的指数均有所上升,但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长期存在,区域间差距仍可能进一步拉大。
参考文献:
[1]师博,张冰瑶.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9,(3).
[2]方若楠,吕延方,崔兴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差异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21,(2).
[3]冯梅,李文华.新中国70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19,(7).
[4]任保显.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实现路径——基于使用价值的微观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0,(10).
[5]马茹,罗晖,王宏伟,等.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7).
[6]张侠,高文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与差异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0,(4).
[7]陈景华,陈姚,陈敏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12).
[8]唐晓彬,王亚男,唐孝文.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11).
[9]王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20,(6).
[10]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
[11]师博,任保平.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8,(4).
[12]吕承超,崔悦.中国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及时空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9).
[13]鲁邦克,邢茂源,杨青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21).
[14]张侠,许启发.新时代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分析[J].经济问题,2021,(3).
[15]欧进锋,许抄军,刘雨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20,40(6).
[16]张震,刘雪梦.新时代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19,(6).
[17]唐娟,秦放鸣,唐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15).
[18]洪宇,马成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0,(13).
[19]潘桔,郑红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23).
[20]郑耀群,葛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非均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24).
作者:王利军 陈梦冬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文明进程中体育化浪潮现代性
- 下一篇:数字经济规模测算及空间分异研究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