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漆艺非遗美育传播
时间:2023-03-24 09:20:52
导语:阳江漆艺非遗美育传播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阳江漆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技艺、经验与精神,其活态传承就是在集体记忆、情感需要和文化认同层面的传承。数字时代,有关人员应从美育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地方非遗民间美术资源实施美育教学与传播,培养大众认知。无论是阳江漆艺与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结合,还是阳江漆艺的融媒体传播,抑或是阳江漆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皆是数字时代美育视域下值得考虑和实施的非遗传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美育传播价值
路径明清时期,中国漆器品种众多,地域特色日益明显,其中以漆皮箱和漆皮枕著称的阳江漆器成为当时地方漆器的代表之一,“老义和”“广泰成”等漆器店铺生产的漆器畅销海内外。20世纪30年代,阳江漆艺一度萧条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漆器厂与广东省内外的漆画名家保持高水准的交流,使阳江漆艺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20世纪90代末,由于生产方式的革新,在物美价廉的工业制品冲击下,阳江漆艺产品设计的创新应变能力滞后,加上阳江漆器厂转制等诸多原因,阳江漆艺再次走向衰落[1]。21世纪初,阳江漆艺在相关人士的推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2011年,阳江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展名录,阳江漆艺由此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提升了行业的认知度[2]。阳江漆艺非遗传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漆艺家纷纷开设个人的漆艺工作室。2014年,阳江漆艺院建成,成为广东省漆艺创作研发基地。笔者在阳江当地走访调研时发现,普通市民对阳江漆艺知之较少,阳江漆艺传承后继乏人,漆器制品产销两滞。
一、阳江漆艺非遗文化存续的困境
1.阳江漆艺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与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阳江漆艺的构成人员总体可以分为四类:继承阳江漆艺的非遗传承人;曾在国营漆器厂从业的工人师傅;传承人、工人师傅所带的学生或学徒;高等院校或中职学校毕业的漆艺创作者。阳江漆艺仍属于小圈子范围内的活动,并不为大众所熟知。非遗传承人和曾在国营漆器厂从业的工人师傅人数不多,但不论是制作漆艺产品还是制作漆板、漆坯,他们的技术都过硬。由于他们常年在行业中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口碑,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因此收入稳定。但是,他们年龄往往很大,后代大部分没有从事技艺传承。传承人、工人师傅所带的学生、学徒以及高等院校或中职学校毕业的漆艺创作者以年轻人居多。其中,有的是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暂时入行当学徒,短期内往往会选择另谋出路,有的急于求成,学了一些粗浅的技艺就自立门户,真正喜欢漆艺又能沉下心坚持学习的只是少数。这造成阳江漆艺在艺术审美和技术表现两方面都存在不足,产品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再加上产销渠道不完善,盈利微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阳江漆艺的传承[3]。
2.漆艺制品设计观念陈旧与社会审美脱节
从阳江漆艺院内阳江漆器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及其销售的漆艺制品中可见,阳江漆艺主要分为漆画与漆器两种类型,漆器以漆盘、漆瓶为主。传统的花鸟鱼虫、阳江地区的海岸风光和渔民风情是其中主要的表现题材。除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漆艺创作者外,阳江漆艺制品的主要生产制作者是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手艺人。其中,一些人没有经过艺术类专业院校的美术训练,缺乏现代设计理念,难以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的漆艺品。部分创作者往往模仿师傅的风格按部就班地创作,难以做到自主创新,这正是阳江漆艺产品在当前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3.漆艺产品产销的产业链不完善与宣传意识落后阳江地区漆艺制品的生产制作以手艺人作坊或工作室为主,销售渠道主要为熟人介绍、微信朋友圈推广等,相关工艺品、漆器线下专营店较少,仅有零星的一两家,而线上热门的电子销售平台缺乏漆艺制品的相关销售门店,产业链处于不完整、不完善的阶段。新建成的阳江漆艺院虽然起到了推广展览和开展相关活动的功能,但地理位置偏僻,仅通过公众号、报纸、广播等推广方式进行宣传,许多年轻市民并不知悉该院的位置,这也是阳江漆艺非遗文化对于年轻市民显得陌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继人才不足、产品设计陈旧、宣传力度不足以及产业链不完善,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阳江漆艺的发展,而且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纸胎、皮胎是阳江漆艺的特色技艺,近年来,由于工序烦琐、耗时较长、生产成本较高、缺乏客户等因素,现已较少生产制作,尽管目前还不至于失传,但仍使人忧心。数字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地方非遗民间美术资源开展美育,培养大众对阳江漆艺非遗的认知,从美育传播的视角探索出阳江漆艺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二、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美育传播的价值
非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实践技艺和鲜明的表现形式,蕴含丰富的审美信息与审美内涵,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4]。非遗往往成为地方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可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其一方面强调不变,即保留基本特征,把古老的技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强调制定长效的成长机制,保护特定文化群体,即保护一种文化的生命力[5]。要想延续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就应该从审美和教育的角度出发。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从远古时期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到时下美术馆中的藏品,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而教育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自18世纪席勒提出美育概念以后,相关的话题、研究一直不断发展。21世纪,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审美需求日益提升。如此一来,在美育下谈论文化传承便能与时俱进,体现文化传承的活态性。
1.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阳江漆艺非遗文化是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普及阳江漆器曾经畅销海内外的历史,能够帮助阳江市民提升对于家乡的文化自信与热爱之情。优秀传统文化相当于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一张城市名片。做好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其焕发新的活力,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张文化名片记住这座城市,也能让更多的市民产生关于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有利于丰富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
阳江是一座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的海陵岛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到阳江旅游的旅客众多,但是属于阳江的记忆符号不应当只有自然资源大海和沙滩,属于阳江文化资源的漆艺非遗文化也应当变成有力的符号,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可通过参观漆艺展品、了解阳江漆艺的背景、购买漆艺产品等与阳江漆艺互动,这一过程便是美育发生的过程。这对于丰富阳江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都有着促进作用。
3.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一般仅在特定场域表现或通过五感(形、声、闻、味、触)接触的非遗文化,阳江漆艺髹饰技艺是非物质的、抽象的,但是通过转化得到的是具象的、可触摸的实物。同时,阳江漆工艺品具有结实、易保存的特性,也有便携、运输方便的优点,更容易生产、传播,这对于漆艺品产业链的形成、发展而言都是有利的因素。三、美育视角下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持续的生命活力,就必须兼顾其现实性和成长性。现代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便利,借助数字影像记录不仅可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态,而且可以拓展和丰富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阳江漆艺可供漆艺教育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梳理这些丰富的数字资源,从中甄选出适合大众的美育内容与形式、传播条件与规律,可以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
1.以数字时代影像记录助力阳江漆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通过各大媒体平台汲取信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流方式之一。通过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传承非遗文化,是当前热门且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融合媒体传播并获取广泛关注,可以达到推广的目的,而非遗“破圈”也可让大众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目前,在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搜索到一些年轻的阳江漆艺工作者发布的短视频、图片等,但相关成果有时仅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非遗融媒体要想在互联网中获取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单靠个别的几个手艺人在媒体平台上展示分享并不够,而需要更专业的团队人员进行运行和操作,通过包装、设计、编排等多个程序的制作,才能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目光。非遗的核心是技艺、经验和精神,影像技术可以跨越时空,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承提供全新的载体。建立阳江漆艺非遗数字资源库,对阳江漆艺非遗资源进行有序的影像记录保存,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如:对阳江漆艺非遗传承人的漆艺作品、髹饰技艺的梳理;对阳江籍优秀漆艺青年人才富有特色的现代漆艺作品、创作过程的梳理;对阳江漆艺历史发展和图形图式资源的梳理;对阳江民间工艺美术产业链、展览交流资源、行业协会资源、政府政策等的梳理[6]。经过梳理后拍摄而成的影像记录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而且方便传承者学习与传播。
2.阳江漆艺走进中小学美育课堂,传承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基础教育作为美育实践教学的初级主体,其审美教育以培养少年儿童认识、体验、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因此,阳江地区的美术教育应该让漆艺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美育熏陶与传播漆艺非遗文化有其便利性和必要性。中小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也容易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传统手工技艺的温度和手工艺人的匠心能够给少年儿童的视觉与心灵带来震撼,不仅能够提高其审美情趣,而且能够激发其崇高的精神追求。将阳江漆艺与中小学美术课堂相融合,便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阳江漆艺,拓宽对阳江漆艺的认识渠道,在内心根植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小树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与传播者的目标。在融合方式上,教师可以在已有的阳江漆艺非遗影像资源库中选取经典的影像资料与美术课本相结合,也可以把阳江漆艺的内容融入具体的课例,重新剪辑、制作具有不同侧重点和时长的影像资料,以满足不同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阳江漆器博物馆、阳江漆艺院、大师工作室等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也可以选择教材中合适的实践章节,穿插阳江漆器髹饰技法中的一两个技法让学生动手体验等。教材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体系逐步成熟、完善。对于教师而言,较为直接的融合比起重新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发校本课程显得更有效率,也更实用。
3.拓展非遗文旅产品市场,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漆艺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唯有与产业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其在现代的生命力,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非遗资源的反哺性保护。依托阳江漆器博物馆与阳江漆艺院,聚集阳江优秀漆艺人才,打造集教学、创作、研发、生产、销售、展示、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可以使其成为阳江漆艺创作研发基地,创作具有阳江漆艺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漆画、漆文化用品、漆首饰、漆灯饰等。通过具有传统工艺特性、现代流行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对于传播阳江漆艺非遗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当前,文创领域的成功案例有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其生产的文创产品和跨界联名产品在时下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创产品附带的文化属性让年轻一代把目光延伸至文创产品具体所属的文物或文化背景上。这样的案例也是美育的成功案例,不具有浓重的说教意味,而是在无形中植入了美育的有关内容。蕴含阳江漆艺文化的漆艺品具有一定的特色。阳江腰果漆物美价廉。把阳江传统纹样、具有阳江沿海特色的鱼虾蟹篓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开展纹样设计,既控制了生产成本,又兼具阳江漆艺的工艺特色和阳江地域特色。生产这样的文创产品有足够的可行性和吸引力,能够吸引年轻受众。
结语
数字化传播技术拓展和丰富了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有效利用和开发了非遗资源,体现出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从美育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地方非遗民间美术资源开展美育教学,培养大众对阳江漆艺非遗的认知,无论是阳江漆艺与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结合,还是阳江漆艺的融媒体传播,抑或是漆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皆是数字时代美育视域下值得考虑和实施的非遗传承与发展路径。基金项目:该文系2022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职业技能导向下学科教学(美术)专业方向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实践”(编号:2022YJSPY020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维贤.广东阳江漆艺的历史演进与艺术特色[J].中华文化论坛,2015(7):154-157.
[2]张景.广东省传统漆艺工作站探析[J].大众文艺,2018(10):238-239.
[3]李维贤,邓果果.谈传统工艺的行业培育与产品定位问题——以阳江漆器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3):125-128,188.
[4]刘阳.数字经济时代下非遗文创在大学美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4):1-2.
[5]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5):1-7,157.
[6]彭朝亮.阳江传统漆艺美术教学资源梳理[J].艺术教育,2016(6):160-161.
作者:林涓 黄代羡
- 上一篇:非遗文创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策略
- 下一篇: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