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机化改造对农业创新探索

时间:2023-03-22 10:12:42

导语:宜机化改造对农业创新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宜机化改造对农业创新探索

摘要:特殊的地形结构制约了四川高标准农田建设,而宜机化改造与中小型标准农田的有机融合,可有效解决山区农业机械化推广难题。为了研究四川山区宜机化改造的创新路径,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探索建议。研究表明,四川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瓶颈在于交通基础、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等问题。而山地轨道交通系统、农机小型化、农田立体规划是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创新途径。

关键词:宜机化改造;四川山区;现代农业创新

1文献简述

多元的现代农业创新,在学术领域主要以科技赋能为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基因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而基于政策视角来看,产业融合、共享经济、农业金融与保险等学术文献也较为充裕。曾晓华(2020)关于“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机制的研究,从信息化促进农业创新及生产力改善的角度,强调了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1];魏后凯(2020)从政策和机制的角度,提出“十四五”农村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应突出创新思维,聚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2];吴萍和张宗毅(2021)通过对日本农田宜机化改造的研究,阐述了法律法规、技术保障、政府投入、农户参与的重要性,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强调政府和农户参与[3]。此外,徐一等(2022)从推进四川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角度,提出了加快四川丘区农田宜化改造的主张[4]。比较而言,关于山区宜机化改造的研究较为欠缺,是研究领域可以拓展的空白。因此,分析四川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探寻宜机化改造的新路径,对于四川山区现代农业创新的稳步推进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332.6万hm2,为推动全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和重视,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也迎来了新机遇。由表1可知,2018年以来,四川省以小型拖拉机为代表的小型农业机械市场份额超六成,其动力占比也随之快速增长。然而,适应山地耕作的主力农业机械总体发展依然较弱,四川全省的山地覆盖面积占全省的79.52%,183个区县中共有81个山区县,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山区农业机械化推广面临诸多障碍。复杂的地形条件、基础交通设施偏弱、农机资金短缺、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综合生产环境恶劣等问题长期制约了四川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推广。首先,在山区交通方面,四川地形复杂多样,山区海拔高差大、山体坡度大、河谷跨度大等情况较为常见,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山区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挑战[5]。为了克服山区地形障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桥梁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巨大的投入与有限的地方财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根据《四川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6]的介绍,“十三五”期间,四川农村交通取得了显著进步,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km,惠及3456万贫困地区人口,88个贫困县全面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四川农村交通主要普及层面为行政村,与农业生产的实际交通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高山地区,普通农机要运抵作业田地需要面对高额搬运费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可作业区域小的难题,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这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进行山区农业机械作业的宜机化改造,变被动为主动,是克服山区地形影响的有效路径之一。其次,在农机资金投入与政策资金补助方面,平原及丘陵地区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相对于山区来讲,平原地区对普通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丘陵地区相对山区所花费的“适耕”改造成本更低,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山区农机资金投入的局限性。在宏观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制定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更多是参照平原地区、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制定的,多以大中型、价格较高的农机产品为主,不适应贫困山区山地多、地块少、田块高低不平的自然条件,山区作业农机具的补贴相对缺乏”[7]。另外,山区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也会导致农机资金投入短缺,因为农民在使用机械设备方面缺乏技能和经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回报率较低,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投资意愿偏弱。最后,在农业科技与综合生产环境方面,山区农业始终面临农户受教育程度偏低、单位生产规模偏小、基础通信建设落后等多方因素的障碍。农户基础文化素养偏低,高质量的农业技术培训难以持续开展,其生产力转化效应也相应较低。“受教育程度和种植规模对农户推广科技知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务农收入对农户是否愿意学习和推广科技知识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8]同时,随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对应的通信、电力等配套设施的需求也逐步成为山区农机推广的核心要素,只有综合规划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才能确保农业科技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3宜机化改造对山区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在保证农田生产功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对农田进行适度的改造,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其积极意义如下:

1)提高劳动生产率。针对山区农业单位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山区田地的适度改造和分类整理,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向适度的规模化集中。可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探索农业新路,农业机械化助力生产全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作物品质。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可作业范围的扩充,山区可种植作物的种类和面积也随之扩大,山区农业经济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山区农业的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3)增加农民收入。山区农业机械化可以通过减少产业对人力的依赖,将有限的人力运用到更宽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山区农村的综合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

4)保护生态环境。宜机化改造在改善土地机械化耕着基础条件的同时,也优化了坡面小流域内的生态条件,提高了对自然降水的利用,土壤和肥力的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实施相关工作,增强了自然降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明显降低了坡面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提升了土壤的稳定性。

4创新探索与结论

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针对四川省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山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实际情况,山区宜机化改造应大胆探索,积极创新。

1)突破传统思维,发展农业“轨道交通”。相比传统的道路桥梁的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基于生产使用的山地农业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建造成本低、施工时间短、线路跨度广的特点,对于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不可或缺的桥梁。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山地农业轨道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保证安全性。同时,由于其主要架设在空中,能够顺利通过地形的障碍。再者,山地农业轨道车具有较好的操作简便性,农民能够轻松地使用。构建山地农业轨道交通系统,突破传统农业对山顶、河谷斜坡区域的作业限制,扩大山区农业机械作业的可行性,在避免大兴土木改造的同时,以最经济和绿色的方式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大发展。

2)重视综合配套,加大新兴科技投入。信息通信技术是新兴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能力。优先建设山区通信基础设施,有利于山区农机作业推广,使农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农机推广技术。此外,在5G时代,信息高速畅通,是农机机械调度的根本前提、农机顺畅作业的基础、农机维修的保障,也是未来进一步推广无人作业、精准作业的大前提。针对高海拔山区的通信基础工程建设,政府应对农业无人机场、风能及光伏发电站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以山地适耕为前提,重视小型农机科技转化应用。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适用于山区的农机通常较小,易于操作和维护,小型农机也更容易适应山区农田的特殊需求。优先进行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农田宜机化改造,重点研发适应山区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装备[9]。加强对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推广培训投入,以及对应的购机补贴和政策优惠措施,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化应用与推广拥有稳定政策基础。针对不同地貌特点的产区,开拓不同类型的改造实验区,通过示范效应引领小型农机的推广,让农户主动意识到山区也有农业机械作业的可能,让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备持续的“内驱力”。

4)以立体规划组网,发展微型标准化农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公共工程[3],与平原和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整理不同,山区土地改造面临单块面积小、地形跨度大的挑战。“对丘陵山区的农田进行小并大、短并长、坡改平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工程改造,是解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滞后问题的关键措施。”[10]在改造规划制定过程中,应秉承“立体改造,统合综效”的原则。在降水偏少的山区,将作物赖水属性与土地海拔高低相结合进行土地整理,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生产率。在相对独立而又具备一定规模的土地之间修建机耕道或者架设“轨道”使之形成作业网络,将若干小面积区域以“互联”的方式组建为生产大区,从而形成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规模效应。尽快出台中国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的系列技术规范[3],驱动山区土地整治与相关农业立法积极推进。四川山区宜机化改造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现代农业接力工程。在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应聚焦提升农机科技研发与应用转化力度;在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的过程中,也需不断加强社会化服务统筹;长远规划,稳步推进。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循序渐进地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成就新时代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晓华.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0(5):22-23.

[2]魏后凯.“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20,12(1):2-16.

[3]吴萍,张宗毅.法规标准、持续投入和农户参与:日本农田宜机化整治与启示[J].世界农业,2021,12(8):13-23.

[4]徐一,彭晓琴,万勇,等,加快四川丘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小麦全程机械化[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2(2):15-16.

[5]黄永杰,崔晓鹏.四川地形谱特征及中尺度模式水平网格分辨率选取[J].气象学报,2016,74(1):114-126.

[6]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21〕26号)[J].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21):3-36.

[7]李光卫.山区农机推广存在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学,2019(10):1-2.

[8]季小霞,杨加猛.农村科技服务供给、农户资本因素与农户知识行为:来自江苏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9):230-236.

[9]张宗毅.“十四五”期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若干重大问题与举措[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11):13-28.

[10]王晓文,袁寿其,贾卫东.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2,40(5):535-540.

作者:林旭 谢纬 刘纯羽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